一种钛铁包芯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5603发布日期:2019-01-08 20:49阅读:7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钛铁包芯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冶金用包芯线,具体为一种钛铁包芯线。



背景技术:

在现代炼钢的过程中,钛铁合金作为脱氧剂、除气剂和碳硫稳定剂为冶炼钢材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生产镇静钢用钛脱氧,可以减少钢锭上部的偏析,改善钢的质量和提高钢锭的成材率。钛与溶解在钢液中的氮可结合成稳定的氮化钛,能消除氮对钢性能的不良影响。钛与钢液中的硫生成硫化钛,可以消除导致热脆的硫化铁生成。钛与碳生成极稳定的碳化钛,碳化钛的微粒可阻止钢晶粒长大,细化钢的组织,使钢的强度提高。钛与碳间的化学亲和力大于铬与碳,在不锈钢中添加钛铁以固定碳,可消除铬在不锈钢晶界的腐化现象,提高不锈钢的抗腐蚀能力。近年来钛已作为微合金化元素生产高强度低合金钢。铸铁中加入钛,有助于细晶石墨的生成,还起脱气、孕育、净化与细化铸件组织的作用,提高铸件耐磨性。耐热铸铁添加钛可以提高铸铁件的耐热性。

市场上现有的钛铁包芯线里的包芯通常为粉末状,这种形式的包芯线在进入钢液后很快就会进行反应,甚至会有很多的粉末被喷出钢液,使用效率虽然相对于直接进行投放钛铁合金高一些,但是仍然会有很多的浪费,而且现有的包芯线外表面没有做一些防滑的措施,使得喂线机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打滑现象,无法在短时间内将钛铁包芯线送入更深的钢液中进行反应。另外,还有一些包芯线会出现粉剂松动,包芯线易变形的问题。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一种防滑、反应效率高和不易变形的包芯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钛铁包芯线,该钛铁包芯线相对于现有的包芯线能够有更好的反应效率,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浪费。而且反应更加的均匀、稳定,喂线的过程中不易出现打滑的情况,使包芯线平稳快速的进入钢液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钛铁包芯线,该包芯线包括:由钛铁合金构成的第一芯层,其中,所述第一芯层为实心柱状钛铁合金或颗粒状钛铁合金;第一金属网,设置于所述第一芯层的外部,用于包裹所述第一芯层;第一包覆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网的外部,其中,所述第一包覆层上具有多个小孔;第二芯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外部,成分为钛铁合金;第二金属网,设置于所述第二芯层的外部,用于包裹第二芯层;以及第二包覆层,设置于所述包芯线的最外层,其中,所述第二包覆层两边的连接头焊接在一起,固定于所述第二包覆层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该包芯线还包括:萤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网与所述第二包覆层之间,所述萤石层由直径在3mm~6mm之间的萤石颗粒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该包芯线还包括:防滑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外表面,用于防止喂线机喂线时出现打滑现象。

其中,所述防滑结构为连续的网状结构或点状结构或横线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该包芯线还包括:中心点位于包芯线轴线上的金属隔断,其中,所述金属隔断与所述包芯线轴线呈现50°~90°夹角,所述金属隔断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内表面相接。

其中,所述金属隔断为低碳钢,设置间隔为40cm~80cm。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芯层为空心柱状钛铁合金或颗粒状钛铁合金。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层的厚度为0.5mm~0.8mm,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厚度为0.8mm~1.2mm。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网、所述第一包覆层、所述第二金属网和所述第二包覆层为低碳钢。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外径为15mm~18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钛铁包芯线具有以下益处:相对于市场现有的包芯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钛铁包芯线在与钢液反应时效率更高,而且因为内芯的特殊设置方式,可以使反应更加的平稳,避免钢液沸腾,造成钛铁合金的浪费。该包芯线表面设置的防滑结构有助于喂线机向钢液内运送包芯线,不打滑的状态下可以使包芯线在短时间内进入到钢液的更深处。该包芯线设置的金属网能够增强该包芯线的横向拉伸强度,使包芯线不易拉断。金属隔断的设置可以使的包芯线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浪费,避免过多的内芯暴露于空气中。

应了解的是,上述一般描述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为示例性及阐释性的,其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主张的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的一部分,其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所附附图与说明书的描述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钛铁包芯线的横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钛铁包芯线实施例一的其中一段的纵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钛铁包芯线实施例二的其中一段的纵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芯层、2-第一金属网、3-第一包覆层、4-第二芯层、5-第二金属网、6-萤石层、7-第二包覆层、8-防滑结构、9-金属隔

具体实施方式

现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详细说明不应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应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某些方面、特性和实施方案的更详细的描述。

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多种改进和变化,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由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得到的其他实施方式对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得的。本申请说明书和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钛铁包芯线的横截面图。该横截面图展示了该包芯线各层次之间的设置关系。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芯层1、第一金属网2、第一包覆层3、第二芯层4、第二金属网5、萤石层6、第二包覆层7和防滑结构8。其中,第一芯层1成分为钛铁合金。且第一芯层1为实心柱状钛铁合金。实心柱状钛铁合金反应接触面比较小,反应的速度慢,可以更大程度的进行反应,减少钛铁合金的浪费,而且还能使反应平稳,不至于造成钢液的沸腾。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芯层1为颗粒状钛铁合金。颗粒状的钛铁合金更容易进行封装,反应速度相对于粉状的钛铁合金会比较慢,不会造成钢液的沸腾。第一金属网2设置于第一芯层3的外部,用于包裹第一芯层1。第一金属网2位低碳钢材质,第一金属网2可以增强包芯线的轴向拉伸强度。第一包覆层3设置于第一金属网2的外部,其中,第一包覆层3上具有多个小孔。如果第一芯层1为颗粒状钛铁合金时,第一包覆层3上的小孔直径要小于钛铁合金的颗粒直径。第一包覆层3为低碳钢。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包覆层3的厚度为0.5mm~0.8mm。第一包覆层3上的小孔的作用是有助于钢液进入并融化第一包覆层3,使第一芯层1与第二芯层4的反应间断时间缩小,增强反应的连贯性。第二芯层4设置于第一包覆层3的外部,成分为钛铁合金。第二芯层4为空心柱状钛铁合金。空心柱状钛铁合金反应接触面比较小,反应的速度慢,可以更大程度的进行反应,减少钛铁合金的浪费,而且还能使反应平稳,不至于造成钢液的沸腾。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芯层4为颗粒状钛铁合金。颗粒状的钛铁合金更容易进行封装,反应速度相对于粉状的钛铁合金会比较慢,不会造成钢液的沸腾。第二金属网5设置于第二芯层4的外部,用于包裹第二芯层4。该第二金属网5为低碳钢,这种材质可以使第二金属网5更好的融合进钢液。萤石层6,设置于第二金属网5与第二包覆层7之间,萤石层6由直径在3mm~6mm之间的萤石颗粒组成。包芯线进入钢液后,通过萤石层6与钢渣的反应,可降低钢渣的熔点,改善钢渣的流动性,钢渣流动性增强有利于将包芯线喂入钢液中,减少包芯线在钢渣层的损耗。第二包覆层7设置于包芯线的最外层,其中,第二包覆层7两边的连接头焊接在一起,固定于第二包覆层7外侧。将连接头焊接在一起,并固定于第二包覆层7的外侧,这样方便对包芯线进行封装,减少包芯线的加工难度。第二包覆层7的厚度为0.8mm~1.2mm。且第二包覆层7的外径为15mm~18mm。第二包覆层7位于包芯线最外层,它起到了保护内部结构不被破坏的作用,同时还能防止内部的钛铁合金接触空气,在进入钢液的过程中,最外层的第二包覆层7还能延迟包芯线内部钛铁合金与钢液的反应时间,使包芯线能够伸入到钢液深处。另外,第二包覆层7为低碳钢,这种材质可以使第二包覆层7更好的融合进钢液。防滑结构8设置于第二包覆层7的外表面,用于防止喂线机喂线时出现打滑。防滑结构8为连续的网状结构。喂线机与包芯线接触的位置设置防滑结构8,可以有效地防止危险的过程中出现打滑的现象,有助于包芯线进入钢液深处,使的包芯线内部的钛铁合金与钢液反应更加的充分。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防滑结构8为连续的点状结构。还有一种实施方式中,防滑结构8为连续的横线状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中心点位于包芯线轴线上的金属隔断9,其中,金属隔断9与包芯线轴线呈现50°~90°夹角,金属隔断9的外轮廓与第二包覆层7的内表面相接。且金属隔断9为低碳钢,设置间隔为40cm~80cm。如图3所示,金属隔断9与包芯线轴线有一定的夹角,且相邻金属隔断9的中心点之间保持相同的距离。当包芯线使用到一定量的时候,需要停止往钢液里运送包芯线,此时包芯线内部的钛铁合金就会暴露于空气中,或者从包芯线内部掉落。设置有金属隔断9的情况下,当停止往钢液里运送包芯线时,只会只有一小部分的镍铬合金暴露于空气中或从包芯线内部掉落出来,大大的减少了钛铁合金的浪费,而且还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