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带钢热镀锌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热镀锌带钢生产用炉尾转向室。
背景技术:
热镀锌也称热浸镀锌,是钢铁构件浸入熔融的锌液中获得金属覆盖层的一种方法。近年来随着高压输电、交通、通讯事业的高速发展,对钢铁构件的防护要求越来越高,热镀锌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带钢热镀锌工艺大致分为开卷、清洗、退火、冷却、热镀、喷雾、平整、钝化、收卷等工序。上述工序中,要求退火处理后的带钢进行风冷均热降温至一定温度后,才能进入锌锅进行热镀。而由于锌锅多采用沉没辊式结构,这就要求冷却段的出口以及喷雾段的入口均位于锌锅的上方,因此需要在冷却段的出口处设置转向室,以将钢板进行弯折导向,从而适应锌锅热镀的工艺需求。
正常情况下转向室内转向辊中部会由于带钢传递的热量而受热膨胀,进而产生一定的凸度对带钢的中部施加一个张力,确保带钢不会跑偏。但是,在停机后转向室内转向辊会冷却收缩,不能对带钢提供足够的张力,若转向辊达到足够的膨胀温度时需要很长一段开机时间,而对生产效率造成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镀锌带钢生产用炉尾转向室,通过增加辐射管对转向辊进行升温,减少开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热镀锌带钢生产用炉尾转向室,其关键在于:包括转向室本体与安装于转向室本体内的转向辊,在所述转向室本体的两侧还分别固定有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且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的发热区均朝向转向辊设置,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的轴心线与所述转向辊的轴心线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分设于所述转向室本体的两个对角,转向室有保温性能,从而具有更好的传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位于所述转向室本体进料口的下侧,所述第二加热机构位于所述转向室本体出料口的上侧。
上述设置方式,使得转向辊的受热效果更好,从而能让生产线更快地投入生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的发热区的长度与所述转向辊的长度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和第二加热机构的两端伸出所述转向室本体的侧壁并与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加热机构和第二加热机构的端部罩设有防护架,所述防护架上设置有防护网。
设置的防护架与防护网,可有效避免第一加热机构和第二加热机构的端部的的电缆接头引发的触电危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与第二加热机构均采用电热辐射管,以便于对加热温度、加热时间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辊的两端穿设于所述转向室本体的侧壁上,并通过安装座与转向室本体的侧壁固定连接,以增强转向辊的安装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结构简单,实用方便,通过在转向室本体的对角设置两根电热辐射管,对转向辊进行加热,使得转向辊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受热膨胀发生形变,形成凸度对带钢产生更大的张力,防止带钢跑偏,从而大大缩短了开机时间,将之前的2小时左右缩短至20分钟,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开机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与图2所示,一种热镀锌带钢生产用炉尾转向室,包括转向室本体1与安装于转向室本体1内的转向辊2,在所述转向室本体1的两侧还分别固定有第一加热机构3与第二加热机构4,且所述第一加热机构3与第二加热机构4的发热区均朝向转向辊2设置,所述第一加热机构3与第二加热机构4的轴心线与所述转向辊2的轴心线平行。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3与第二加热机构4分设于所述转向室本体1的两个对角。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3位于所述转向室本体1进料口的下侧,所述第二加热机构4位于所述转向室本体1出料口的上侧,如图2所示,所述转向室本体1的进料口位于其右上侧,出料口位于其左下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热机构3和第二加热机构4的两端伸出所述转向室本体1的侧壁并与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加热机构3荷第二加热机构4的端部罩设有防护架5,所述防护架5上设置有防护网6。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机构3和第二加热机构4均采用电热辐射管。
优选的,所述转向辊2的两端穿设于所述转向室本体1的侧壁上,并通过安装座与转向室本体1的侧壁固定连接,该安装座包括底座7以及连接于底座7和转向室本体1侧壁之间的加强肋板8。
本方案通过在转向室本体1的对角设置两根电热辐射管即第一加热机构3与第二加热机构4,对转向辊2进行加热,且所述第一加热机构3与第二加热机构4的发热区均朝向转向辊2设置,热量传递路线如图2中多箭头所示,使得转向辊2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受热膨胀发生形变,形成凸度对带钢(图2中粗实线所示)产生更大的张力,防止带钢跑偏,从而大大缩短了开机时间,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开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