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9258发布日期:2019-08-23 23:57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铸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压铸机。



背景技术:

压铸机就是在压力作用下把熔融金属液压射到模具中冷却成型,开模后得到固体金属铸件的一系列工业铸造机械。在压铸工件时,金属液进入压室后,如果压室温度比金属液温度低,那么压室就会吸收金属液的温度,金属液的温度就会降低,那么压铸工艺形成条件就不能满足了,所以在金属液进入压室的时候,所以必须要有一种方式能实现对压室加温,才能更好的满足压铸工艺形成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防止金属液进入压室内温度降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压铸机,具有防止金属液进入压室内温度降低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压铸机,包括:压室,所述压室顶部固定第一压射缸,所述第一压射缸后部固定设有增加缸,所述第一压射缸下端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压射缸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另一端与压头固定连接,压头与所述压室内壁紧密滑动接触,所述压室内侧面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与进料漏斗可拆卸连接,所述压室内中下部设有固定模板,所述压室外设有加热套筒,所述加热套筒与压室可拆卸连接,所述套筒由内到外分别为导热层、加热层和保温层,所述加热套筒分为左套筒和右套筒,所述左套筒一端与所述右套筒一端滑动连接,所述左套筒和右套筒另一端下侧设有吊耳,所述吊耳可容锁紧机构通过,所述左套筒和右套筒另一端均固定设有弹性保温块。

优选的是,所述进料漏斗包括漏斗和进料管,所述漏斗底部与进料管一端焊接相通,所述进料管另一端与进料口焊接相通,所述进料管竖直部与横部外夹角为夹角N,所述夹角N为120°。

优选的是,所述压室为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内注有高导热液体。

优选的是,所述加热层内设有加热管。

优选的是,所述保温层填充聚氨酯保温材料。

优选的是,所述导热层为导热硅胶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铸机,包括压室,所述压室顶部固定第一压射缸,所述第一压射缸后部固定设有增加缸,所述第一压射缸下端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压射缸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另一端与压头固定连接,压头与所述压室内壁紧密滑动接触,所述压室外设有加热套筒,提前预热加热套筒,金属液通过进料口进入压室时可保证金属液的温度,利于进一步压铸操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套筒与压室可拆卸连接,使用方便,便于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压铸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压铸机加热套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所示,一种压铸机,包括:压室1,所述压室1为双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内注有高导热液体,可将提高压室1的导热性,所述压室1 顶部固定第一压射缸2,所述第一压射缸2后部固定设有增加缸,所述第一压射2缸下端设有伸缩杆3,所述伸缩杆3的一端与压射缸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3另一端与压头4固定连接,压头4与所述压室1内壁紧密滑动接触,启动增压缸,第一压射缸2释放推动力结合伸缩杆3的活动,带动压头4在压室内发生竖直方向向下运动,开启第一压射缸2的通气口,伸缩杆在自身弹簧系统拉力下,带动压头发生竖直向上的运动。所述压室 1内侧面设有进料口6,所述进料口6与进料漏斗8可拆卸连接,金属液可通过进料口进入压室1内,所述压室1内中下部设有固定模板7,所述压室1外设有加热套筒5,所述加热套筒5与压室1可拆卸连接,加热套筒5 可对压室进行加热。

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套筒5由内到外分别为导热层53,所述导热层 53为导热硅胶材料可以;加热层52,所述加热层52内设有加热管;保温层51,所述保温层51填充聚氨酯保温材料;所述加热套筒5分为左套筒和右套筒,所述左套筒一端与所述右套筒一端滑动连接,可根据压室的直径进行适当的调节,所述左套筒和右套筒另一端下侧设有吊耳55,所述吊耳55可容锁紧机构通过,所述锁紧机构可将加热套筒固定在所述压室1外侧,所述左套筒和右套筒另一端均固定设有弹性保温块56,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

所述进料漏斗8包括漏斗81和进料管82,所述漏斗81底部与进料管 82一端焊接相通,所述进料管82另一端与进料口6焊接相通,所述进料管82竖直部与横部外夹角为夹角N,所述夹角N为120°,利于金属液体从进料漏斗8进入压室1内部。

使用时,提前启动加热套筒5,然后将金属液从进料漏斗8倒入压室1 内,启动增压缸,在增压缸带动下第一压射缸2释放压力,推动压头4竖直向下运动,将金属液压至固定模板7;开启第一压射缸2的通气阀,在伸缩杆3回复力作用下,带动压头4向上运动。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