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69633发布日期:2020-04-21 17:55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异形抛光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抛光设备,特别是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工件(产品)的光洁度,会对工件表面进行抛光处理。而现在对于工件的抛光,往往是操作工人手拿工件对准抛光装置中的砂带,随着砂带的周向旋转,从而实现工件表面的打磨,而这样的操作方式,由于操作工人手拿工件进行打磨,导致工件与砂带之间的压力会随时变化,另外,一个合格的抛光技工需要多年的长期培训,才能严格控制砂带对工件一次的切削量,完成不同工件不同曲面之间的无缝连接,其人力成本较为昂贵。

综上所述,需要设计一种能够严格控制工件表面与砂带表面之间的压力,实现异形抛光,并提高工件表面抛光质量的抛光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严格控制工件表面与砂带表面之间的压力,实现异形抛光,并提高工件表面抛光质量的抛光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包括:机架,定位机构,安装于机架上,其中,定位机构的一端作为被抛光工件的安装部位;驱动机构,安装于机架上,其中,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有一个带有砂带的砂轮组件;顶出机构,安装于机架上,其中,顶出机构的输出端与砂轮组件中砂带的内侧相抵靠,且该抵靠部位的砂带外侧作为工件的抛光部位。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顶出机构的输出端与砂带内侧之间为面接触。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顶出机构的输出端为一个橡胶轮,且该橡胶轮呈柱状结构设置,其中,橡胶轮的外侧曲面与砂带的内侧面相贴合。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顶出机构包括一个第一动力源,且在第一动力源的输出端通过一块连接杆与一块曲柄相连,其中,连接杆与曲柄的一端之间通过连接轴相连,且橡胶轮连接于曲柄的另一端。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动力源,其中,砂轮组件的一端与第二动力源的输出端相连,砂轮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安装在机架上的支座上。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砂轮组件包括与第二动力源输出端相连的第一砂轮,和支座相连的第二砂轮,以及靠近第一砂轮,并安装在支座上的张紧砂轮结构,其中,所述砂带的两端分别嵌套在第一砂轮和第二砂轮上。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橡胶轮所在的位置靠近第二砂轮。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张紧砂轮结构包括安装在支座上的张紧气缸,且张紧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一个张紧轮。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定位机构包括安装于机架上的第一调节组件,和与第一调节组件相连的第二调节组件,以及与第二调节组件相连的第三调节组件,其中,工件安装于第三调节组件上。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三动力源,且第三动力源的输出端连接有一根第一传动件,其中,在第一传动件上连接有第一传动块,且第二调节组件安装于第一传动块上。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在第一传动件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一导向结构,且每一个第一导向结构包括两根贯穿第一传动块的第一导杆,其中,在每一根第一导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导座安装于第一基板上,且第一基板与机架相连。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四动力源,且第四动力源的输出端连接有一根第二传动件,其中,在第二传动件上连接有第二传动块,且第三调节组件安装于第二传动块上。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在第二传动件的两个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导向结构,且每一个第二导向结构包括两根贯穿第二传动块的第二导杆,其中,在每一根第二导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导座安装于第二基板上,且第二基板与第一传动块相连。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第三调节组件包括用以改变工件水平竖线方向的第一调节结构,和用以改变工件周向自由度的第二调节结构,其中,第一调节结构通过第三基板连接于第二传动件上。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第一调节结构包括第五动力源,且第五动力源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三传动件,其中,第三传动件的一端连接于第三基板上;第四基板,与第三传动件相嵌套,作为第五动力源的安装载体。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在第三传动件的周围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导向结构,其中,每一个导向结构包括一个第三导向杆,且第三导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上。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第二调节结构包括安装在第四基板上的第六动力源,且第六动力源的输出端连接有一个夹具,其中,该夹具作为工件的安装位置。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夹具通过手动螺旋的方式实现工件的夹紧与松开。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夹具包括弹簧夹头,且弹簧夹头的一端作为工件的夹持端,弹簧夹头的另一端与固定法兰相连,且固定法兰与第六动力源的输出端相连;定位柱,嵌装于弹簧夹头内,并通过紧固件将固定法兰与定位柱固定连接;过渡法兰,嵌套于弹簧夹头的外侧,并通过紧固件与固定法兰相连,其中,过渡法兰的一端设置有螺纹;活动法兰,嵌套于弹簧夹头的外侧,且活动法兰的一端与过渡法兰相螺接,活动法兰的另一端与弹簧夹头的夹持段相抵靠。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弹簧夹头与活动法兰相接触的一侧为斜面接触。

在上述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中,沿弹簧夹头的轴线方向还设置有一个环形第三锥面,且第三锥面与第一锥面相反设置,其中,在第三锥面上开设有多道槽口,且多道槽口沿弹簧夹头的轴线方向等弧长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通过顶出机构与砂带内侧的抵靠作用,使得,该抵靠位置的砂带外侧在抛光工件时能够始终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推力,使得工件表面与砂带之间的距离始终恒定(即砂带表面与工件表面始终处于贴合状态),从而实现异形工件表面的抛光,进而提高工件表面抛光后的平整度以及光洁度,解决了手工打磨工件表面产生凹凸不平的问题,另外,通过定位机构能够实现工件的自动定位,提高工件抛光时的精确性,解决了操作工人手拿工件进行抛光处理的问题,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三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第三调节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机架;200、定位机构;210、第一调节组件;211、第三动力源;212、第一传动件;213、第一传动块;214、第一导杆;215、第一导座;216、第一基板;220、第二调节组件;221、第四动力源;222、第二传动件;223、第二传动块;224、第二导杆;225、第二导座;226、第二基板;230、第三调节组件;231、第五动力源;232、第三传动件;233、第三基板;234、第四基板;235、第三导向杆;240、第六动力源;250、夹具;251、弹簧夹头;252、固定法兰;253、定位柱;254、过渡法兰;255、活动法兰;256、第一锥面;257、第二锥面;258、第三锥面;259、槽口;300、工件;400、驱动机构;410、砂轮组件;411、砂带;412、第一砂轮;413、第二砂轮;414、张紧气缸;415、张紧轮;420、第二动力源;430、支座;500、顶出机构;510、橡胶轮;520、第一动力源;530、连接杆;540、曲柄;550、连接轴;600、防尘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包括:机架100,定位机构200,安装于机架100上,其中,定位机构200的一端作为被抛光工件300的安装部位;驱动机构400,安装于机架100上,其中,驱动机构400的输出端连接有一个带有砂带411的砂轮组件410;顶出机构500,安装于机架100上,其中,顶出机构500的输出端与砂轮组件410中砂带411的内侧相抵靠,且该抵靠部位的砂带411外侧作为工件300的抛光部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异形曲面抛光设备,通过顶出机构500与砂带411内侧的抵靠作用,使得,该抵靠位置的砂带411外侧在抛光工件300时能够始终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推力,使得工件300表面与砂带411之间的距离始终恒定(即砂带411表面与工件300表面始终处于贴合状态),从而实现异形工件300表面的抛光,进而提高工件300表面抛光后的平整度以及光洁度,解决了手工打磨工件300表面产生凹凸不平的问题,另外,通过定位机构200能够实现工件300的自动定位,提高工件300抛光时的精确性,解决了操作工人手拿工件300进行抛光处理的问题,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顶出机构500的输出端与砂带411内侧之间为面接触,这样保证该抵靠部位的面积较大,使得工件300在进行抛光作业时,更为稳定,抛光后的工件300表面更为平整、光洁度更高。

进一步优选地,顶出机构500的输出端为一个橡胶轮510,且该橡胶轮510呈柱状结构设置,其中,橡胶轮510的外侧曲面与砂带411的内侧面相贴合,形成“包覆”结构,实现“抵靠部位”面积的扩大化。进一步优选地,抵靠部位所在的砂带411呈阶梯状结构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顶出机构500包括一个第一动力源520,优选为气缸,且在第一动力源520的输出端通过一块连接杆530与一块曲柄540相连,其中,连接杆530与曲柄540的一端之间通过连接轴550相连,且橡胶轮510连接于曲柄540的另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橡胶轮510为活动结构,连接轴550为固定结构,而采用上述所述的结构设置方式,当气缸的活塞杆的伸出与回缩,通过曲柄540,使得橡胶轮510可在砂带411内侧移动,变化其“抵靠部位”的位置,这样的好处在于,当砂带411的一段(抛光部位)其在长时间使用后,这段砂带411的厚度会变得相对较薄,长时间使用,会使得砂带411断裂,影响砂带411的使用寿命,而通过改变“抵靠部位”的位置,即改变抛光位置,从而延长砂带411的使用寿命,进而保证工件300在抛光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驱动机构400包括第二动力源420,优选为电机,其中,砂轮组件410的一端与第二动力源420的输出端相连,砂轮组件410的另一端连接于安装在机架100上的支座430上。

进一步优选地,砂轮组件410包括与第二动力源420输出端相连的第一砂轮412,和支座430相连的第二砂轮413,以及靠近第一砂轮412,并安装在支座430上的张紧砂轮结构,其中,所述砂带411的两端分别嵌套在第一砂轮412和第二砂轮413上,且张紧砂轮结构地外侧与砂带411的背侧相抵靠。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张紧轮415结构,使得砂带411始终处于张紧状态,从而提高工件300抛光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橡胶轮510所在的位置靠近第二砂轮413,即“抛光部位”靠近第二砂轮413,而这样的结构设置,是因为第一砂轮412的直径远远大于第二砂轮413的直径,使得位于第二砂轮413附近的砂带411的张紧力较大,从而保证“抛光部位”的砂带411更为平整,其抛光效果更佳。

进一步优选地,张紧砂轮结构包括安装在支座430上的张紧气缸414,且张紧气缸414的输出端连接有一个张紧轮415。通过张紧气缸414活塞杆的伸出与回缩,实现张紧轮415与砂带411之间的张紧,从而提高工件300抛光的精度。

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定位机构200包括安装于机架100上的第一调节组件210,和与第一调节组件210相连的第二调节组件220,以及与第二调节组件220相连的第三调节组件230,其中,工件300安装于第三调节组件230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组件210用以改变工件300水平横线方向的位置,第二调节组件220用以改变工件300竖直方向的位置,第三调节组件230用以改变工件300水平竖线方向的位置以及水平周向旋转的角度。从而使得不同规格工件300的各个表面在进行抛光作业时,均能与砂带411上的“抵靠部位”相抵,进而提高工件300的抛光精度。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调节组件210包括第三动力源211,且第三动力源211的输出端连接有一根第一传动件212,其中,在第一传动件212上连接有第一传动块213,且第二调节组件220安装于第一传动块213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动力源211,经第一传动件212使得第一传动块213在水平横线方向上的移动,继而带动第二调节组件220在水平横线方向上的移动。

进一步优选地,在第一传动件212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一导向结构,且每一个第一导向结构包括两根贯穿第一传动块213的第一导杆214,其中,在每一根第一导杆214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导座215安装于第一基板216上,且第一基板216与机架100相连。

进一步优选地,第二调节组件220包括第四动力源221,且第四动力源221的输出端连接有一根第二传动件222,其中,在第二传动件222上连接有第二传动块223,且第三调节组件230安装于第二传动块223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四动力源221,经第二传动件222使得第二传动块223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继而带动第三调节组件230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

进一步优选地,在第二传动件222的两个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导向结构,且每一个第二导向结构包括两根贯穿第二传动块223的第二导杆224,其中,在每一根第二导杆224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导座225安装于第二基板226上,且第二基板226与第一传动块213相连。

进一步优选地,第三调节组件230包括用以改变工件300水平竖线方向的第一调节结构,和用以改变工件300周向自由度的第二调节结构,其中,第一调节结构通过第三基板233连接于第二传动件222上。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调节结构包括第五动力源231,且第五动力源23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三传动件232,其中,第三传动件232的一端连接于第三基板233上;第四基板234,与第三传动件232相嵌套,作为第五动力源231的安装载体。

进一步优选地,在第三传动件232的周围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导向结构,其中,每一个导向结构包括一个第三导向杆235,且第三导向杆23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三基板233和第四基板234上。

进一步优选地,第二调节结构包括安装在第四基板234上的第六动力源240,且第六动力源240的输出端连接有一个夹具250,其中,该夹具250作为工件300的安装位置。进一步优选地,第六动力源240为电机,使得电机的输出端带动夹具250做周向旋转。

进一步优选地,夹具250通过手动螺旋的方式实现工件300的夹紧与松开。

进一步优选地,夹具250包括弹簧夹头251,且弹簧夹头251的一端作为工件300的夹持端,弹簧夹头251的另一端与固定法兰252相连,且固定法兰252与第六动力源240的输出端相连;定位柱253,嵌装于弹簧夹头251内,并通过紧固件将固定法兰252与定位柱253固定连接;过渡法兰254,嵌套于弹簧夹头251的外侧,并通过紧固件与固定法兰252相连,其中,过渡法兰254的一端设置有螺纹;活动法兰255,嵌套于弹簧夹头251的外侧,且活动法兰255的一端与过渡法兰254相螺接,活动法兰255的另一端与弹簧夹头251的夹持段相抵靠。

当工件300的一端插入定位柱253上时,旋转活动法兰255,由于过渡法兰254与固定法兰252间接或者直接与第六动力源240输出端相连,因此,过渡法兰254与固定法兰252均处于固定、静止状态,而定位柱253通过紧固件连接于固定法兰252上,因此,定位柱253同样处于固定、静止状态,此时,根据活动法兰255与过渡法兰254之间的螺纹,在旋转活动法兰255时,能使得弹簧夹头251沿定位柱253的轴线方向移动,从而锁定或者解开工件300,实现工件300的拆装。

进一步优选地,弹簧夹头251与活动法兰255相接触的一侧为斜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弹簧夹头251和活动法兰255均为回转体状结构设置,其中,沿弹簧夹头251的轴线方向设置有一个环形第一锥面256,沿活动法兰255的轴线方向设置有一个环形第二锥面257,且第一锥面256与第二锥面257相贴合,通过旋转活动法兰255,使得弹簧夹头251沿定位柱253轴向移动。

进一步优选地,沿弹簧夹头251的轴线方向还设置有一个环形第三锥面258,且第三锥面258与第一锥面256相反设置,其中,在第三锥面258上开设有多道槽口259,且多道槽口259沿弹簧夹头251的轴线方向等弧长设置,提高夹具250在夹紧工件300时的夹紧力。

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三动力源211、第四动力源221以及第五动力源231的结构可以为电机,也可以为气缸。当动力源为电机时,第一传动件212、第二传动件222以及第三传动件232均为丝杆,且第一传动块213、第二传动块223分别螺接于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12、第二传动件222上,通过丝杆的旋转运动,实现传动块的水平移动。当动力源为气缸时,第一传动件212、第二传动件222以及第三传动件232均为活塞杆,且第一传动块213、第二传动块223以及分别通过螺纹紧固件与对应的第一传动件212、第二传动件222相连,通过活塞杆的水平移动,实现传动块的水平移动。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较而言,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传动件212、第二传动件222、第一导向杆214、第二导向杆224的外围嵌装有一个可伸缩的防尘罩600。在实际应用中,当工件在进行抛光作业时,会产生金属粉末,由于金属粉末的重量较轻,在空气的流动下,容易吸附在第一传动件212、第二传动件222、第三传动件232、第一导向杆214、第二导向杆224的表面,当对应的第一传动块213、第二传动块223在移动过程中,会将吸附在对应传动件和导向杆上的金属粉末进入到轴承或者其他部件上,导致轴承或者其他部件受损,影响其相应的使用寿命。而防尘罩600的存在恰好解决了上述所述的问题,延长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