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顶升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02006发布日期:2021-05-28 11:0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转炉顶升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转炉检修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转炉顶升设备。



背景技术:

转炉生产经过一段时间后,轴承达到寿命期或者提前失效,需要抢修炉体耳轴两端轴承进行更换。耳轴轴承在传动侧为剖分式轴承,在非传动侧选择整体式轴承,必须将整个炉体和倾动机构顶升后更换耳轴轴承。

现有技术为在转炉炉下和倾动机构下方制作钢结构框架,采用6个单独的液压缸将转炉整体顶升100mm左右,从而实现对耳轴轴承的更换。具体地,炉体布置4个液压缸,倾动机构处布置2个液压缸。钢结构框架固定设置在转炉下方,只有在更换轴承时才能起到作用,其余时间由于其无法移动又占据较大的空间,反而成为累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活动的、可移动的钢结构框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炉顶升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钢结构框架无法移动又占据较大的空间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转炉顶升设备,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升降机构和连接在升降机构的活动端的升降台。

升降台上设有若干能够切换收纳和支撑状态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在靠近炉体的位置设有用于支撑炉体的第一支撑机构。

可选地,任一支撑组件包括固定于支撑台的支撑座和支撑柱,支撑柱与支撑座转动连接进行收纳和支撑状态切换,支撑座设有在支撑状态下固定支撑柱的固定机构。第一支撑机构固定在支撑柱上。

可选地,转炉顶升设备设有连杆和推拉机构,推拉机构的运动方向朝向支撑柱,连杆一端与推拉机构的运动端铰接,另一端与支撑柱侧面铰接以推拉支撑柱切换状态。

可选地,支撑柱形成若干支撑分组,任一支撑分组内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柱,且同一分组的支撑柱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连接形成联动。

可选地,不同支撑分组内相邻的支撑柱上的连杆铰接在同一推拉机构的运动端。

可选地,推拉机构为推拉液压缸,推拉液压缸的缸筒通过第二固定件固定在升降台的下方,推拉液压缸的活塞杆穿过升降台设置的开槽,与连杆铰接。

可选地,底座和升降台之间还有沿升降台升降方向设置的导向柱。

可选地,第一支撑机构为第一支撑液压缸,转炉顶升设备设有同时与第一支撑液压缸和倾动机构下方的第二支撑液压缸电性连接的控制器。

可选地,转炉顶升设备还包括移动车,移动车连接并承载底座。

可选地,移动车设有用于支撑并固定车体的第三支撑液压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炉顶升设备,升降台可借助升降机构在底座上升降,升降台上的支撑组件也可以进行收纳和支撑状态的切换。在需要对转炉进行维修时,转炉顶升设备移入炉体下方,将支撑组件切换成支撑状态,升降台升高至接近转炉位置,第一支撑机构支撑转炉。当维修完毕后,可将升降台下降,并将支撑组件换成收纳状态,使其与转炉完全分离,避免转炉对平移出转炉顶升设备产生干涉,从而移出转炉维修位置。上述转炉顶升设备可通过降下升降台和收纳支撑组件,缩小整个设备的体积,便于进入转炉下方有限空间完成后续支撑炉体的工作,以及完成支撑之后从转炉下方移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炉顶升设备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炉体;20-倾动机构;21-第二支撑液压缸;100-底座;200-升降机构;300-升降台;400-连杆;500-推拉机构;600-导向柱;700-移动车;800-液压站;

110-支撑组件;120-第一支撑机构;121-第一支撑液压缸;

111-支撑座;112-支撑柱;113-第一固定件;

310-开槽;

510-推拉液压缸;511-缸筒;512-第二固定件;513-活塞杆;

710-第三支撑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提供一种转炉顶升设备,提供一种转炉顶升设备,包括底座100、设置于底座100上的升降机构200和连接在升降机构200的活动端的升降台300。升降台300上设有若干能够切换收纳和支撑状态的支撑组件110,支撑组件110在靠近炉体10的位置设有支撑炉体10的第一支撑机构120。

升降机构200可以是通过皮带、链条、直线电机、丝杠等能够产生在竖直方向上的产生升降的结构,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升降机构200使得升降台300相对炉体10进行升降。

升降台300上设有支撑组件110,支撑组件110具有收纳和支撑两种状态,如支撑组件110设计为可折叠的机构、或可伸缩结构。以通过折叠切换状态为例,具体地,可将支撑组件110设计为展开时垂直于升降台300作为支撑状态,折叠时与升降台300贴合或与以升降台300之间呈较小的角度的状态。由于炉体10下方的空间相对有限,而升降机构200的升降高度可能相对有限。当升降机构200下降后,炉体10可能仍会对支撑状态的支撑组件110产生干涉,造成转炉顶升设备无法水平平移从炉体10下方移出。因此,支撑组件110的设计成可收纳的结构,避免炉体10对支撑组件110产生干涉,从而便于移出转炉顶升设备。

支撑组件110在靠近炉体10的位置设有支撑炉体10的第一支撑机构120,第一支撑机构120可以是液压缸、气压缸等具有较大支撑的支撑机构。在支撑组件110切换成支撑状态,升降台300升高至接近炉体10位置时,第一支撑机构120工作支撑炉体1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炉顶升设备,升降台300可借助升降机构200在底座100上升降,升降台300上的支撑组件110也可以进行收纳和支撑状态的切换。在需要对炉体10进行维修时,转炉顶升设备移入炉体10下方,将支撑组件110切换成支撑状态,升降台300升高至接近炉体10位置,第一支撑机构120支撑炉体10。当维修完毕后,可将升降台300下降,并将支撑组件110换成收纳状态,使其与炉体10完全分离,避免炉体10对平移出转炉顶升设备产生干涉,从而移出转炉维修位置。上述转炉顶升设备可通过降下升降台300和收纳支撑组件110,缩小整个设备的体积,便于进入转炉下方有限空间完成后续支撑炉体的工作,以及完成支撑之后从转炉下方移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任一支撑组件110包括固定于支撑台的支撑座111和支撑柱112,支撑柱112与支撑座111转动连接进行收纳和支撑状态切换,支撑座111设有在支撑状态下固定支撑柱112的固定机构。第一支撑机构120固定在支撑柱112上。

支撑组件110包括支撑座111和支撑柱112,支撑柱112与支撑座111转动连接,即支撑组件110设计成可折叠的结构。相比伸缩式结构,在实现较大收纳高度变化时,支撑柱112与支撑座111转动连接即可实现,而伸缩式结构则可能需要多节伸缩才能实现,并且伸缩方向与承重受力方向相同,也对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支撑柱112与支撑座111转动连接,结构更简单,可靠性更高。支撑座111设有在支撑状态下固定支撑柱112的固定机构,如,支撑座111在支撑柱112的收纳方向设有锁止孔和锁止销,在支撑柱112支就位后,锁止销插入锁止孔中,防止支撑柱112在支撑状态倾倒。又如支撑座111和支撑柱112上均设有定位孔,在定位孔对合后插入定位销进行定位。又如支撑座111设有弹性卡扣机构,支撑柱112进入支撑座111后即卡合在支撑座111内,需要在支撑柱112的收纳方向施加较大的外力才可将其拉出进行收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转炉顶升设备设有连杆400和推拉机构500,推拉机构500的运动方向朝向支撑柱112,连杆400一端与推拉机构500的运动端铰接,另一端与支撑柱112侧面铰接以推拉支撑柱112切换状态。

推拉机构500的运动方向朝向支撑柱112,如推拉机构500的运动端能够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运动端与连杆400一端铰接,带动连杆400沿竖直方向跟随运动,从而给支撑柱112施加水平方向的力,进而带动支撑柱112进行支撑和收纳状态的切换。该种方式可自动进行支撑柱112的状态切换,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支撑柱112形成若干支撑分组,任一支撑分组内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柱112,且同一分组的支撑柱112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113连接形成联动。

支撑柱112在升降台300上均匀分布,以支撑柱112的数量为4个为例。支撑柱112形成两个平行对称设置的支撑分组,每个支撑分组内包括两根支撑柱112,两根支撑柱112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113连接。由于第一固定件113的作用,同一分组的支撑柱112之间形成联动,使得同一分组内的支撑柱112基本上达到同步运动,同时收纳或支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不同支撑分组内相邻的支撑柱112上的连杆400铰接在同一推拉机构500的运动端。

不同支撑分组内相邻的支撑柱112上的连杆400铰接在同一推拉机构500的运动端,使得不同支撑分组的支撑柱112也具有联动作用。仍以支撑柱112的数量为4个为例,推拉机构500相应设置为两个。两个支撑分组内相邻的支撑柱112上的连杆400铰接在同一推拉机构500的运动端,使得两个支撑分组的具有联动作用。优选地,推拉机构500设置在两个支撑分组的对称轴上,在同一分组的支撑柱112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113连接的基础上,所有的支撑柱112可联动,同步运动,同时收纳或支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推拉机构500为推拉液压缸510,推拉液压缸510的缸筒511通过第二固定件512固定在升降台300的下方,推拉液压缸510的活塞杆513穿过升降台300设置的开槽310,与连杆400铰接。

由于支撑柱112需要升降一定的高度,因而推拉液压缸510的行程也相对较长,将缸筒511通过第二固定件512固定设置在升降台300的下方,充分利用了升降台300的下方空间,可减少转炉顶升设备的整体高度。优选地,底座100上设有对应缸筒511的避让孔,可能缸筒511整体高度较长,存在升降台300下降时,与缸筒511接触产生干涉的问题。避让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缸筒511直径,使缸筒511可以伸入避让孔中,避免产生干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底座100和升降台300之间还有沿升降台300升降方向设置的导向柱600。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炉体10的整体质量可能较大,通过设置导向柱600,可分担一部分承重。此外也使得升降机构200升降时具有较高的精确性与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支撑机构120为第一支撑液压缸121,转炉顶升设备设有同时与第一支撑液压缸121和倾动机构20下方的第二支撑液压缸21电性连接的控制器。

现有技术中的钢结构框架中炉体布置4个液压缸,倾动机构20处布置2个液压缸,上述液压缸为手动控制,炉体和倾动机构20在顶升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受力不均、升降不同步、窜动等现象,会导致装配精度大大降低,甚至由于炉体的窜动造成严重的设备事故。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支撑液压缸121和倾动机构20下方的第二支撑液压缸21同时与控制器电性连接,使得二者升降同步。具体地,可将第一支撑液压缸121和第二支撑液压缸21与液压站800连接,控制器设置在液压站800上。优选地,二者为伺服液压缸,可闭环控制,同步顶升炉体10和倾动机构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转炉顶升设备还包括移动车700,移动车700连接并承载底座100。该设计增加了转炉顶升设备的灵活性,更方便的移动至炉体10下方或从炉体10下方移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移动车700设有用于支撑并固定车体的第三支撑液压缸710。第三支撑液压缸710的工作方向为向下运动,其向下伸出与炉体10下方所处地面接触,将车体支撑使轮部与地面分离,从而固定车体,使得转炉顶升设备工作时位置稳固。避免工作时,转炉顶升设备出现晃动,造成事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