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面刀头加工用磨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87478发布日期:2021-05-11 14:30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球面刀头加工用磨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磨床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球面刀头加工用磨床。



背景技术:

球头铣刀是加工企业中将经常用到的其中一种铣刀,目前对球头铣刀的修磨,还在采用传统的手工修磨的方式进行修磨,这种方式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较高,同时修磨的质量也不稳定,操作者对球头铣刀的螺旋侧刃的修磨难度就更大,因此研究一种自动化的球面刀头加工用磨床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球面刀头加工用磨床。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球面刀头加工用磨床,包括基板、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电机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机架上的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电机相连接的砂轮、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电机架一侧的移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上的驱动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上的连接板、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的传动机构、贯穿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的夹紧机构、设置于所述夹紧机构一侧的第二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基板之间的气缸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相连接的手柄,其中所述第二气缸通过所述气缸架与所述基板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上均开设有孔,所述第二固定架上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三个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二固定架相连接的第二电机、套设于所述第二电机的轴上的主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的副齿轮、将所述主齿轮和所述副齿轮相连接传送带,其中所述主齿轮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所述手柄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架中中间的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二电机的轴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架中最下面的孔,所述手柄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架中中间的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夹紧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最上面的孔内的转动轴、设置于所述转动轴内的气动夹头、与所述气动夹头相连接的推动杆、套设于所述推动杆上的弹簧、套设于所述推动杆远离所述气动夹头一端上的固定件,其中所述转动轴和所述推动杆均为空心圆柱体,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转动轴的底部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靠近所述转动轴的面相连接,所述固定件的内壁和所述推动杆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转动轴的长度小于所述推动杆的长度,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和推动杆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两条滑轨、滑动连接于所述滑轨上的滑块、设置于所述滑块上的同步板、设置于两条滑轨之间的第一气缸,其中所述第一气缸的伸出端靠近所述同步板,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和所述同步板位于同一高度。

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操作手柄,使得连接板绕着销轴运动,这样可以改变被气动夹头夹紧的待加工铣刀与砂轮之间的夹角,从而进行修磨呈球面;通过采用气动夹头对铣刀进行装夹,不仅速度快而且精度高,通过第二气缸推动推动杆,从而可将气动夹头部分推出转动轴内,气动夹头被推出的同时松开,便于拿取和放置铣刀;通过设置有移动装置可以控制铣刀和砂轮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提高了加工效率,对操作的人员要求也降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板;2、电机架;3、第一电机;4、砂轮;5、驱动装置;501、连接板;502、第一固定架;503、第二固定架;504、传动机构;5041、第二电机;5042、主齿轮;5043、副齿轮;5044、传送带;505、夹紧机构;5051、转动轴;5052、气动夹头;5053、推动杆;5054、弹簧;5055、固定件;506、第二气缸;507、气缸架;508、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所示,该磨床包括基板1、设置于所述基板1上的电机架2、设置于所述电机架2上的第一电机3、与所述第一电机3相连接的砂轮4、设置于所述基板1上且位于所述电机架2一侧的移动装置(附图中未作体现)、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上的驱动装置5;下面将对各装置作详细地阐述。

移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1上的两条滑轨、滑动连接于所述滑轨上的滑块、设置于所述滑块上的同步板、设置于两条滑轨之间的第一气缸,其中同步板将两块滑块相连接,在该磨床中驱动装置5就设置于同步板上,第一气缸的伸出端靠近同步板,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和同步板在同一高度,这样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伸出就可以推动同步板,这样滑块就在滑轨上滑动带动着驱动装置5移动。

驱动装置5包括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上的连接板501、设置于所述连接板501上的第一固定架502和第二固定架503、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502和所述第二固定架503之间的传动机构504、贯穿所述第一固定架502和所述第二固定架503的夹紧机构505、设置于所述夹紧机构505一侧的第二气缸506、设置于所述第二气缸506和所述基板1之间的气缸架507、与所述第二固定架503相连接的手柄508,其中第二气缸506通过气缸架507与基板1之间连接,第一固定架502和第二固定架503之间有一定距离;连接板501与移动装置中的同步板相连接,在连接板501上且逐渐远离砂轮4的方向依次设有上下贯穿的孔、第一固定架502和第二固定架503,这样在同步板上也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孔,在两个孔内插入销轴就可以将连接板501和同步板相连接,这样连接板501绕着销轴转动,同时转动的时候同步板是固定的;在第一固定架502和第二固定架503上均开设有贯穿且大小相同的孔,这两个孔的中心线位于同一高度,在第二固定架503上还开设有两个孔,因此在第二固定架503上从上至下共开设有三个孔,最上面的孔用于夹紧机构505,中间的孔用于手柄508,手柄508的一端通过螺母与第二固定架503固定连接,这样只要操作手柄508,连接板501就可以绕着销轴转动,最下面的孔则用于传动机构504;

传动机构504包括与所述第二固定架503相连接的第二电机5041、套设于所述第二电机5041的轴上的主齿轮5042、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502和所述第二固定架503之间的副齿轮5043、将所述主齿轮5042和所述副齿轮5043相连接传送带5044,其中第二电机5041的轴穿过第二固定架503中最下面的孔,所以主齿轮5042位于第一固定架502和第二固定架503之间,传动机构504主要是作用于夹紧机构505,所以第二电机5041启动,主齿轮5042就会转动,通过传送带5044的带传动副齿轮5043就会转动,而副齿轮5043套设在夹紧机构505中转动轴5051上。

夹紧机构505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架502和所述第二固定架503最上面的孔内的转动轴5051、设置于所述转动轴5051内的气动夹头5052、与所述气动夹头5052相连接的推动杆5053、套设于所述推动杆5053上的弹簧5054、套设于所述推动杆5053远离所述气动夹头5052一端上的固定件5055,其中转动轴5051和推动杆5053均为空心圆柱体,弹簧5054的一端与转动轴5051的底部相连接、另一端与固定件5055靠近转动轴5051的面相连接,由于转动轴5051的长度小于推动杆5053的长度,所以推动杆5053只有部分位于转动轴5051内,其余部分上套设弹簧5054,固定件5055的内壁和推动杆5053固定连接,第二气缸506的活塞杆和推动杆5053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以第二气缸506的活塞杆伸出后就会将推动杆5053向砂轮4的方向推动,推动杆5053则就会将气动夹头5052部分推出连接轴,同时气动夹头5052也会松开,推动杆5053在动的时候固定件5055就会压缩弹簧5054,当第二气缸506复位后,推动杆5053就复位,随之弹簧5054也会复位,在这个过程中弹簧5054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前面在介绍传动机构504时有说到副齿轮5043套设在夹紧机构505中转动轴5051上,所以副齿轮5043转动以后转动轴5051就会转动,就可以带着气动夹头5052转动了,从而使得铣刀转动。

上面是对该磨床各装置结构上的介绍,下面将结合上面的阐述对该磨床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工作原理:第二气缸506的活塞杆向推动杆5053伸出,使得推动杆5053将气动夹头5052部分推出转动轴5051内,气动夹头5052送头,工作人员将待加工的铣刀放入气动夹头5052内,第二气缸506复位,气动夹头5052回到转动轴5051内并夹紧待加工的铣刀,此时待加工的铣刀露出5mm,第二电机5041气动,主齿轮5042和传送带5044之间通过带传动使得副齿轮5043转动,此时转动轴5051就会转动,同时第一电机3启动,砂轮4转动并对待加工的铣刀进行修磨,在修磨过程中,通过工作人员抓住手柄508并进行操作,使得连接板501就会绕着销轴左右摆动,此时待加工的铣刀就会与砂轮4之间形成角度进行修磨,当待加工的铣刀端面加工成球面时,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伸出,推动同步板,使得滑块在滑轨上滑动,将同步板上的驱动装置5往远离砂轮4的方向推动,在推动的过程中转动轴5051停止转动,当大约推出30mm后,第二气缸506将气动夹头5052推出,气动夹头5052松开,工作人员取出加工好的铣刀,此时可再放入待加工的铣刀,第二气缸506复位,气动夹头5052夹紧,第一气缸复位,待加工的铣刀又回到砂轮4处进行加工,提高了加工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