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漂体打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37579发布日期:2022-04-21 18:09阅读:79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浮漂加工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漂体打磨设备。


背景技术:

2.浮漂由漂尾、连接管、漂体和漂脚组成,其中漂体由芦苇、纳米材料等材料生产制得,在生产过程中先采用切割装置制取漂坯,然后对漂坯进行多次打磨处理,使得漂体的表面更加光泽,传统打磨主要由人工采用砂纸打磨完成,这种操作方式,存在打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缺陷,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漂体打磨设备,其可以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4.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一种漂体打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输送机构,漂体的两端装配有漂尾和漂脚,输送机构用于对漂体进行输送,输送机构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打磨机构,打磨机构用于对漂体进行打磨。
5.具体的操作为:输送机构将漂体横状输送进行打磨。
6.输送机构对漂尾和漂脚进行支撑输送。
7.输送机构包括沿着输送方向依次布置的上料输送部、打磨输送部和下料输送部,所述的上料输送部包括相对布置的对漂体两外侧进行支撑输送的第一、二上料输送带,所述的打磨输送部包括相对布置的对漂体两外侧进行支撑输送的第一、二打磨输送带,所述的下料输送部包括相对布置的对漂体两外侧进行支撑输送的第一、二下料输送带。
8.第一、二上料输送带、第一、二打磨输送带以及第一、二下料输送带的外带面上设置齿状的卡槽对尾漂和漂脚进行支撑输送。
9.第一进料输送带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漂体上料定位的定位件,定位件由截面呈l形的角形件构成,角形件的长度方向和上料输送部的输送方向相一致,角形件上设置有沿第一、二进料输送带的间距方向活动安装,机架上设置有对角形件进行锁紧的锁紧件。
10.第一、二上料输送带的间距大于第一、二下料输送带的间距,第一、二下料输送带的间距大于第一、二打磨输送带间距。
11.打磨输送部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对漂体沿竖直方向的移动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
12.限位机构沿高度方向活动可调节式装配。
13.打磨机构由沿着打磨输送部的输送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二打磨单元组成,第一打磨单元包括位于漂体下方的第一打磨辊和位于漂体上侧的第一上打磨件,第二打磨单元包括位于漂体下方的第二打磨辊和位于漂体上侧的第二上打磨件,第一、二打磨辊的结构相同且转动安装在机架上,第一、二上打磨件均分别由海绵砂纸组成,第一、二上打磨件和第一、二打磨辊上、下对应布置,限位机构包括位于分置于第一、二打磨输送带上侧的第一、二限位条板,第一、二限位条板和第一、二上打磨件均安装在浮动支架上,浮动支架通过第
一弹簧沿竖直方向浮动安装,第一、二打磨辊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打磨驱动电机相连接,第一弹簧驱使浮动支架向下移动,第一、二上料输送带的卸料端以及第一、二打磨输送带的进料端均安装在从动轴上,第一、二下料输送带的进料端以及第一、二打磨输送带的卸料端均安装在驱动轴上,从动轴和驱动轴的中部下方设置有转动安装在机架上的过渡轴,驱动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输送驱动电机相连接,过渡轴的两端通过第二弹簧沿竖直方向浮动安装,第二弹簧驱使过渡轴向下移动,第一、二打磨输送带的下层带体绕过渡轴后进行传动,第一、二打磨输送带的下层带体的高度大于第一、二进料输送带和第一、二下料输送带的上层带体的高度,第一、二上打磨件的下表面沿打磨输送部的输送方向呈弧状且弧状的中部向下凸起设置,第一打磨辊包括辊体,辊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二下打磨件,第一、二下打磨件沿辊体的周向间隔设置,辊体的周向间隔设置有收口状的装配槽,装配槽的槽长方向与辊体的长度方向相一致,第一下打磨件包括第一装配块和第一装配块上设置的打磨砂纸,打磨砂纸远离辊体的边部设置成门帘状,第二下打磨件包括第二装配块和第二装配块上设置的刷毛,第一下打磨件沿辊体径向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二下打磨件沿辊体径向的长度尺寸,第一、二装配块可拆卸式装配在装配槽内,漂尾的外侧设置有立状布置的挡料板,挡料板沿第一、二打磨输送带之间的间距方向可调节式安装,漂脚的外端的下侧设置有导料件,导料件的长度方向和打磨输送部的输送方向相一致,导料件的上表面为导料面,漂脚的外端搭设在导料面上,导料面的中部设置有两弧形的浅槽,导料面的两端设置成由端部中部高度逐渐增大的坡状,两浅槽分别对应第一、二打磨辊布置,浅槽的槽宽度与第一、二下打磨件沿打磨输送部输送方向的长度值相匹配,浅槽最低处的高度值大于第一、二打磨输送带的上层带体的外带面上设置的卡槽的槽底的高度最小处的高度。
14.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方案,其可以快速的对漂体进行可靠的打磨,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5.图1为漂体、漂脚和漂尾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图2的仰视图;图5为图2的主视图;图6为图2的后视图;图7为图2的左视图;图8为导料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第一、二打磨辊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第一、二打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16.001-漂体、002-漂脚、003-漂尾、100-机架、101-打磨驱动电机、102-输送驱动电机、110-上料输送部、111-定位件、120-打磨输送部、121-过渡轴、122-第二弹簧、130-下料输送部、140-浮动支架、141-第一、二限位条板、150-导料件、151-浅槽、152-坡状结构、160-打磨机构、161-第一打磨辊、162-辊体、163-第一下打磨件、164-第二下打磨件、165-第一、二上打磨件、166-打磨件安装块。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如在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平行”和“垂直”不限于其严格的几何定义,而是包括对于机加工或人类误差合理和不一致性的容限。
18.如图1~10所示,一种漂体001打磨设备,包括机架100,机架100上设置有输送机构,漂体001的两端装配有漂尾003和漂脚002,输送机构用于对漂体001进行输送,输送机构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打磨机构,打磨机构用于对漂体001进行打磨。输送机构将漂体001横状输送进行打磨。输送机构对漂尾003和漂脚002进行支撑输送。输送机构包括沿着输送方向依次布置的上料输送部110、打磨输送部120和下料输送部130,所述的上料输送部110包括相对布置的对漂体001两外侧进行支撑输送的第一、二上料输送带,所述的打磨输送部120包括相对布置的对漂体001两外侧进行支撑输送的第一、二打磨输送带,所述的下料输送部130包括相对布置的对漂体001两外侧进行支撑输送的第一、二下料输送带。第一、二上料输送带、第一、二打磨输送带以及第一、二下料输送带的外带面上设置齿状的卡槽对尾漂和漂脚002进行支撑输送。第一进料输送带的外侧设置有用于漂体001上料定位的定位件111,定位件111由截面呈l形的角形件构成,角形件的长度方向和上料输送部110的输送方向相一致,角形件上设置有沿第一、二进料输送带的间距方向活动安装,机架100上设置有对角形件进行锁紧的锁紧件。第一、二上料输送带的间距大于第一、二下料输送带的间距,第一、二下料输送带的间距大于第一、二打磨输送带间距。打磨输送部120的上侧设置有用于对漂体001沿竖直方向的移动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沿高度方向活动可调节式装配。
19.上述机构,能够实现对漂体001的可靠的输送,在操作时,工人将各个漂体001从上料输送部110逐个放入卡槽内进行撑托输送,经输送后漂体001转送至打磨输送部120进行打磨,打磨后的漂体001从打磨输送部120卸下至下料输送部130,然后人工从下料输送部130取下收集。采用不同输送带进行上料、打磨和下料,由于漂脚002、漂尾003的外径很小,夹装漂脚002、漂尾003的卡槽尺寸也很小,如果卡槽振动,则不宜可靠的进行上料操作,通过不同阶段采用不同输送带进行输送,从而避免打磨造成输送带振动影响漂体001的上料。
20.如图2~10所示,打磨机构由沿着打磨输送部120的输送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二打磨单元组成,第一打磨单元包括位于漂体001下方的第一打磨辊161和位于漂体001上侧的第一上打磨件,第二打磨单元包括位于漂体001下方的第二打磨辊和位于漂体001上侧的第二上打磨件,第一、二打磨辊的结构相同且转动安装在机架100上,第一、二上打磨件165均分别由海绵砂纸组成,第一、二上打磨件165和第一、二打磨辊上、下对应布置,限位机构包括位于分置于第一、二打磨输送带上侧的第一、二限位条板141,第一、二限位条板141和第一、二上打磨件165均安装在浮动支架140上,浮动支架140通过第一弹簧沿竖直方向浮动安装,第一、二打磨辊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打磨驱动电机101相连接,第一弹簧驱使浮动支架140向下移动,第一、二上料输送带的卸料端以及第一、二打磨输送带的进料端均安装在从动轴上,第一、二下料输送带的进料端以及第一、二打磨输送带的卸料端均安装在驱动轴上,从动轴和驱动轴的中部下方设置有转动安装在机架100上的过渡轴121,驱动轴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输送驱动电机102相连接,过渡轴121的两端通过第二弹簧122沿竖直方向浮
动安装,第二弹簧122驱使过渡轴121向下移动,第一、二打磨输送带的下层带体绕过渡轴121后进行传动,第一、二打磨输送带的下层带体的高度大于第一、二进料输送带和第一、二下料输送带的上层带体的高度,第一、二上打磨件165的下表面沿打磨输送部120的输送方向呈弧状且弧状的中部向下凸起设置,第一打磨辊161包括辊体162,辊体16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二下打磨件,第一、二下打磨件沿辊体162的周向间隔设置,辊体162的周向间隔设置有收口状的装配槽,装配槽的槽长方向与辊体16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第一下打磨件163包括第一装配块和第一装配块上设置的打磨砂纸,打磨砂纸远离辊体162的边部设置成门帘状,第二下打磨件164包括第二装配块和第二装配块上设置的刷毛,第一下打磨件163沿辊体162径向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二下打磨件164沿辊体162径向的长度尺寸,第一、二装配块可拆卸式装配在装配槽内,漂尾003的外侧设置有立状布置的挡料板,挡料板沿第一、二打磨输送带之间的间距方向可调节式安装,漂脚002的外端的下侧设置有导料件150,导料件150的长度方向和打磨输送部120的输送方向相一致,导料件150的上表面为导料面,漂脚002的外端搭设在导料面上,导料面的中部设置有两弧形的浅槽151,导料面的两端设置成由端部中部高度逐渐增大的坡状(图示坡状结构152),两浅槽151分别对应第一、二打磨辊布置,浅槽151的槽宽度与第一、二下打磨件沿打磨输送部120输送方向的长度值相匹配,浅槽151最低处的高度值大于第一、二打磨输送带的上层带体的外带面上设置的卡槽的槽底的高度最小处的高度。第一、二上打磨件165均可拆卸式包裹在机架100上的打磨件安装块166的下表面上,具体可以采用绑扎绳或扎丝可拆卸式装配。过渡轴的两端安装在轴承座上,第二弹簧可以为拉簧,拉簧向下拉扯轴承座实现过渡轴的浮动安装。
21.上述打磨机构,可以很好的对漂体001的姿态进行可靠的调整和转动,使得异形的漂体001能够进行可靠的均匀的打磨,并且受磨损的打磨件的更换操作简单、方便。
22.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方案,其可以快速的对漂体001进行可靠的打磨,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2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装置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