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釉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80061阅读:21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釉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花岗岩是一种分布最广、资源最丰富的岩石之一。随着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对花岗岩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而我国石材资源开采中普遍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开采技术落后、设备简陋导致开采能力低下、成材率低(有的荒料开采的成材率只有10%~20%),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目前国内外所用的釉料都是由多种天然原料(石英、长石、石灰石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由于现在釉料的矿源日益减少,价格日益提高,增加了生产的成本。本发明利用用花岗岩石材废料为主要原料,加以硅酸钙、钾长石、磷酸铁制备釉料,节约资源,并降低生产成本,符合当今社会提倡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釉料及其制备方法,使用钾长花岗岩废料为主要原料制备釉料,节约资源,并降低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一种釉料,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花岗岩:70~80份;硅酸钙:20~30份;钾长石:10~20份;磷酸铁:3~5份。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釉料,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花岗岩:75~80份;硅酸钙:20~25份;钾长石:10~15份;磷酸铁:3~4份。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低温,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花岗岩:80份;硅酸钙:20份;钾长石:10份;磷酸铁:3份。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釉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花岗岩为钾长花岗岩的开采废料。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釉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钾长花岗岩中主要矿物质为石英、钾长石、钠长石。

优选地,所述的一种釉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花岗岩洗净并用破碎机破碎至粒径小于1mm;

(2)按重量份称取原料,进行湿法球磨20h,料:球:水=1:2:1;

(3)球磨后浆料过120目筛,除铁,得到釉料浆料;

(4)将坯体浸入釉料浆料后,烘干,烧结。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的花岗岩主要为开采时废弃的边角料,通过本发明将花岗岩废料进行利用,制作成透明釉料。同时使用,用粒度分析仪测量釉料的粒径,对釉的光泽度、显微硬度进行测试,均可得出本发明制备的釉料符合行业使用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釉料,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花岗岩:80份;硅酸钙:20份;钾长石:10份;磷酸铁:3份。

所述的一种釉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花岗岩洗净并用破碎机破碎至粒径小于1mm;

(2)按重量份称取原料,进行湿法球磨20h,料:球:水=1:2:1;

(3)球磨后浆料过120目筛,除铁,得到釉料浆料;

(4)将坯体浸入釉料浆料后,烘干,烧结。

实施例2

一种釉料,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花岗岩:75份;硅酸钙:15份;钾长石:15份;磷酸铁:4份。

所述的一种釉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花岗岩洗净并用破碎机破碎至粒径小于1mm;

(2)按重量份称取原料,进行湿法球磨20h,料:球:水=1:2:1;

(3)球磨后浆料过120目筛,除铁,得到釉料浆料;

(4)将坯体浸入釉料浆料后,烘干,烧结。

实施例3

一种釉料,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花岗岩:70份;硅酸钙:15份;钾长石:10份;磷酸铁:3份。

所述的一种釉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将花岗岩洗净并用破碎机破碎至粒径小于1mm;

(2)按重量份称取原料,进行湿法球磨20h,料:球:水=1:2:1;

(3)球磨后浆料过120目筛,除铁,得到釉料浆料;

(4)将坯体浸入釉料浆料后,烘干,烧结。

对比实施例

本实施例采用市面购买的日用,对其釉面进行分析,与本发明提供的釉料进行对比。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对实施例1~3及对比实施例所制备的釉料进行表征。

其中,粒径采用粒度分析仪进行测量,采用D50进行表征;

光洁度采用WYG一 45光电光泽度计对釉面光泽度进行测试;

显微硬度采用EM3000A型维氏硬度显微镜对釉面的显微硬度进行测试;

耐急冷急热性能采用国家标准GB/T2581—1993进行测试。

由表可以看出,本发明所提供的釉料,釉料粒径组成为D50=10.34~11.11之间、,烧成温度在1300℃时,可制得对坯体适应性强、性能稳定的釉;其外观平整光滑,光泽度在89%~90%,显微硬度(HV)在598.2~622.1MPa;耐急冷急热性能测试符合国家标准GB/T2581—1993测试符合。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