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碳酸锂制备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制备高纯碳酸锂用反应釜。
背景技术:
碳酸锂是一种重要的锂盐,其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市场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碳酸锂生产厂家均只能提供较为低端的工业级碳酸锂,有些实力较强的生产厂家可以提供电池级碳酸锂,它们实际应用价值远不如高纯碳酸锂,导致我国碳酸锂产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由于生产碳酸锂的主要原料是盐湖卤水,因此规模化生产碳酸锂的企业必须拥有锂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的盐湖资源开采权,这使得该行业具备较高的资源壁垒;由于全球盐湖绝大多数资源都是高镁低锂型,而从高镁低锂老卤中提纯分离碳酸锂的工艺技术难度很大,之前这些技术仅掌握在少数国外公司手中,这使得碳酸锂行业又具备了技术壁垒。因此,造就了碳酸锂行业的全球寡头垄断格局。现有制造碳酸锂装置结构复杂,碳酸锂中含有杂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更实用的制备高纯碳酸锂用反应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高纯碳酸锂用反应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结构复杂和碳酸锂中含有杂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制备高纯碳酸锂用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主体、温度检测装置、刻度线和沉淀室,所述反应釜主体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且进料口的内侧固定有吸附辊,所述吸附辊的外圈镶嵌有反应块,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安置于吸附辊的底侧,所述反应釜主体的左侧连接有循环口,且循环口和循环管道相连接,所述循环管道的末端固定有水泵,所述刻度线设置于反应釜主体的右侧,且刻度线的左侧固定有过滤网,所述沉淀室安装于过滤网的底侧,且沉淀室的底端连接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右端镶嵌有泄压口,所述出料口的内圈设置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的内侧设置有漏水口。
优选的,所述吸附辊为可旋转装置。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从左到右高度依次降低。
优选的,所述反应釜主体底端呈凹槽状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制备高纯碳酸锂用反应釜结构简单新颖,在其反应釜主体的右侧设置有刻度线,能够实时的观察到内部碳酸锂的含量,并且碳酸锂进入反应釜过程中,通过吸附辊能够吸附其中混含的细小杂质,其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使得反应釜内的温度能够在控制范围之内,避免温度的变化对制备碳酸锂产生影响,碳酸锂在经过从左到右高度依次降低的过滤网时,能够逐步过滤掉其中不同大小的杂质,并且碳酸锂向右侧较低位置自动流动,制备过程中可由循环管道使碳酸锂反复循环,保证制备的碳酸锂有较高的洁净度,大大提高了制备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出料口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反应釜主体,2、进料口,3、吸附辊,4、反应块,5、温度检测装置,6、循环口,7、循环管道,8、刻度线,9、过滤网,10、沉淀室,11、出料口,12、泄压口,13、水泵,14、密封圈,15、漏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制备高纯碳酸锂用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主体1、进料口2、吸附辊3、反应块4、温度检测装置5、循环口6、循环管道7、刻度线8、过滤网9、沉淀室10、出料口11、泄压口12、水泵13、密封圈14和漏水口15,反应釜主体1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2,且进料口2的内侧固定有吸附辊3,反应釜主体1底端呈凹槽状结构,避免出现滞留,吸附辊3为可旋转装置,受冲击力而随意转动,吸附辊3的外圈镶嵌有反应块4,温度检测装置5安置于吸附辊3的底侧,反应釜主体1的左侧连接有循环口6,且循环口6和循环管道7相连接,循环管道7的末端固定有水泵13,刻度线8设置于反应釜主体1的右侧,且刻度线8的左侧固定有过滤网9,过滤网9从左到右高度依次降低,沉淀室10安装于过滤网9的底侧,且沉淀室10的底端连接有出料口11,出料口11的右端镶嵌有泄压口12,出料口11的内圈设置有密封圈14,密封圈14的内侧设置有漏水口15,能够便捷的下料。
工作原理:在使用制备高纯碳酸锂用反应釜之前,首先需要对整个反应釜进行简单的结构的了解,对于这类的反应釜先将碳酸锂从进料口2放置到反应釜主体1中,此过程中吸附辊3会因冲击发生旋转,使得反应块4和碳酸锂中的杂质产生反应并进行吸附,随后碳酸锂经过过滤网9,能够逐步过滤掉其中不同大小的杂质,并且碳酸锂向右侧较低位置自动流动,落到沉淀室10内进行沉淀,若其中出现沉淀的杂质则通过水泵13将碳酸锂从循环管道7抽取到过滤网9处进行循环,制备过程中泄压口12可保证内外压力相等,最后从漏水口15排出碳酸锂,使得整个制备的效率得到很好的提高,就这样完成整个制备高纯碳酸锂用反应釜的使用过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