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03362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国际或国内市场,对蔬菜产品实行准入制,要进入市场的蔬菜必须是无公害蔬菜。基质是蔬菜工厂化育苗体系的重要组成材料,它不仅是秧苗生存的场所,也是幼苗所需水分、养分、温度等的介质。基质如同土壤一样,有支撑、营养作物的基本功能,但又别于土壤,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土壤。因此,研究基质的理化性质,对合理选配基质、提高育苗效果、培育优质秧苗有重大意义。

大量施入土壤的化学氮肥、磷肥和钾肥会导致重金属在土体中累积、资源与能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且其利用率低,未被吸收利用的氮肥在农田中流失或挥发,对地下水资源、土壤和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使农畜产品的有毒物质超标,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同时化肥的长期大量施用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新型肥料,施入土壤后,通过其特定菌株的快速繁殖,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释放土壤中固定态的磷、钾元素,使得环境的养分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并为作物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土壤微生物环境,在减少化肥用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作物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集固氮、解磷、解钾和作物生长素于一身的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虽然对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及物力,但就数量而言化学农药和肥料远远多于生物农药和肥料;另外,生物农药和肥料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因此,开发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微生物农药和肥料尤为重要,可促进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保护环境和保证人类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化肥环保性差、易产生安全性差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土壤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将分离出的土壤枯草芽孢杆菌制备成为一种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以利用所述土壤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的广谱促生能力,制备环保性好、安全性好的微生物营养液。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土壤枯草芽孢杆菌,所述菌株的拉丁文名称为bacillussubtilisb2,所述菌株已于2006年6月29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株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1747。

进一步的,所述的土壤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应用于在制备农作物生肥料中。

进一步的,所述农作物生肥料具有促进农作物生长,促根、壮苗、抑菌、抗病的特点。

一种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原料包括上述的土壤枯草芽孢杆菌、磷酸二氢铵、七水硫酸镁、edta铁盐、硼酸、硫酸锰、硫酸锌、硫酸铜和钼酸铵,1l土壤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中,其它各原料的浓度为:

磷酸二氢铵5~15g/l

七水硫酸镁40~60g/l

edta铁盐2~10g/l

硼酸2~10g/l

硫酸锰2~10g/l

硫酸锌0.1~2g/l

硫酸铜0.1~2g/l

钼酸铵0.05~1g/l。

进一步的,所述土壤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中的活菌数为5.78×1011cfu/ml-8.13×1012cfu/ml。

所述的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菌液培养:

发酵罐培养过程:清洗发酵罐——空罐消毒(121℃,30min)——装料发酵培养基——加消泡剂(菜籽油)——调初始ph——培养基灭菌(121℃,20min)——接种(nb培养液培养24h的土壤枯草芽孢杆菌)——调温度、转速、通气量——过程控制——放罐——清洗发酵罐;

(2)添加微量元素:按照上述的比例配置微量元素;

(3)成品封装:将菌液与配好的微量元素混合均匀后装瓶封盖。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所述的土壤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应用于在制备农作物生肥料中,具有促进农作物生长,促根、壮苗、抑菌、抗病的特点;

2、本发明制备得到的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以利用所述土壤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的广谱促生能力,制备环保性好、安全性好的微生物营养液,能够有效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水平,增加每亩收益,同时使农作物叶色浓绿、叶片增厚,光合作用增强;

3、本发明制备得到的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不添加任何化学农药和肥料不污染环境,能改善土壤,增加肥效,使植物根部土壤蓬松,不板结,保水、保肥,促进根部健壮生长;

4、本发明制备得到的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可使蔬菜苗齐,苗壮,叶片浓绿,根系发达,质地疏松,透气性能好,根系发育好,营养全面,产量高,病虫危害轻,是生产绿色和有机蔬菜的理想基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原料包括上述的土壤枯草芽孢杆菌、磷酸二氢铵、七水硫酸镁、edta铁盐、硼酸、硫酸锰、硫酸锌、硫酸铜和钼酸铵,1l土壤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中,其它各原料的浓度为:

磷酸二氢铵5~15g/l

七水硫酸镁40~60g/l

edta铁盐2~10g/l

硼酸2~10g/l

硫酸锰2~10g/l

硫酸锌0.1~2g/l

硫酸铜0.1~2g/l

钼酸铵0.05~1g/l。

进一步的,所述土壤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中的活菌数为5.78×1011cfu/ml-8.13×1012cfu/ml。所述土壤枯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名称为bacillussubtilisb2,所述菌株已于2006年6月29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株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1747。

所述的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菌液培养:

发酵罐培养过程:清洗发酵罐——空罐消毒(121℃,30min)——装料发酵培养基——加消泡剂(菜籽油)——调初始ph——培养基灭菌(121℃,20min)——接种(nb培养液培养24h的土壤枯草芽孢杆菌)——调温度、转速、通气量——过程控制——放罐——清洗发酵罐;

(2)添加微量元素:按照上述的比例配置微量元素;

(3)成品封装:将菌液与配好的微量元素混合均匀后装瓶封盖。

进一步的,菌液培养中所述的发酵培养基中含葡萄糖l%,牛肉胨0.8%,酵母膏0.5%;所述接种是将通过nb培养液摇瓶培养24h的土壤枯草芽孢杆菌接种至灭菌后的发酵培养基中。

进一步的,菌液培养中发酵条件:通气量200l·h-1,转速200r·1min-1,初始ph8,接种量10%,装液量60%,28℃培养,连续发酵36h。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优选方案,1l土壤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中,其它各原料的浓度为:

磷酸二氢铵11.5g/l

七水硫酸镁49.3g/l

edta铁盐5.6g/l

硼酸5g/l

硫酸锰5g/l

硫酸锌0.5g/l

硫酸铜0.2g/l

钼酸铵0.1g/l。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并将该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应用到白菜的大田种植中,2015年,我们在甘肃白银靖远县三合村开展了此项工作,现将试验结果汇总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土壤

试验地设在甘肃省靖远县大坝村农户长期耕种的农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土壤养分含量丰富,该地ph8.01,有机质8.35g/kg,水解性氮52.5mg/kg,有效磷19.7mg/kg,全钾19.7mg/kg。栽培方式为起垅双行栽培,垅面宽40cm,垅沟宽25cm,株距27cm,行距32.5cm,亩定植7600株。

1.2试验肥料

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即为本实施例所制备得到的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有效活菌数≥2亿/克。剂型:液体。

1.3供试作物及品种

供试作物为大白菜(秋茬),品种:黄金后。

1.5试验单位

试验单位:靖远县绿禾蔬菜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

1.6试验设计

试验设四个处理,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处理1:常规施肥+本实施例所制备得到的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稀释50倍,出苗后使用,每小区0.06升[折合亩用量2升]均匀灌根使用)。

处理2:常规施肥+基质(本实施例所制备得到的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经60co照射或微波灭菌稀释50倍),出苗后使用,每小区0.06升[折合亩用量2升]均匀灌根使用)。

处理3:常规施肥。常规施肥:亩施施可丰复混肥料(18-18-18)26.7kg,有机肥(氨基酸有机蔬菜专用)26kg,尿素15kg。

处理4:空白对照(不施肥)。

1.7田间管理

在各个生育期视墒情进行浇水、锄草、松土,期间没有喷洒任何农药。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白菜物候期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1大白菜全生育期59天,比处理2和处理3的生育期分别缩短2天和6天,说明施用该肥料可以使白菜提早成熟。处理4由于没有施肥,生育期比处理1缩短10天。

2.2不同处理对白菜生育期各种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1和处理2的大白菜外叶颜色较处理3和处理4浓绿,处理1和处理2大白菜株高比处理3和处理4高0.5cm;处理1、处理2、处理3叶球重比处理4分别重0.177kg、0.169kg、和0.162kg。

2.3不同处理对白菜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用本实施例所述新型微生物育苗营养液进行灌根,白菜产量较常规施肥对照由显著提高,亩平均产量为7782.61kg,与农户常规施肥对照亩产7242.58kg相比,每亩平均产量增产540.03kg。增产率7.5%,与常规施肥+基质灌根处理相比,每亩增产377.8kg,增产率为5.1%。常规施肥+基质灌根处理与农户常规施肥对照相比,每亩平均增产162.23kg,增产率为2.2%(见表3).不施肥空白区,产量较低,亩产量仅为6108.45kg,不做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表4):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表5):处理1较处理3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1和处理2差异达显著水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