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堆埋植曝气管的发酵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304491发布日期:2022-08-30 20:03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高堆埋植曝气管的发酵方法与流程
一种新型高堆埋植曝气管的发酵方法
1.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发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高堆埋植曝气管的发酵方法。
2.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发酵腐熟方法都是堆沤,经过2-3次机械翻堆,补充菌种和适量水分、氮源加速发酵的方法,有大型的有机肥厂是有翻抛机,可以快速进行混合翻堆,以达到增氧提高发酵菌活性,提升发酵效率;再有大型的有机肥厂是有添加曝气系统装置,可以快速进行混合发酵。此类的曝气系统都是底部铺设管道,通过鼓风、打氧的方式曝气,提高发酵菌的繁殖活性,增加发酵速度。
3.常规堆放的发酵方法需要投入人力较多,机械翻堆速度慢,还需要人工添加菌种、水分等;翻抛机的效率是有所提升,但是占用的场地面积要大,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堆体不能高,最多30-50公分,发酵的堆体温度不充分,堆高也还是花费不少时间和机械成本;曝气系统的发酵,一般采用鼓风的方式,曝气池的场地受限,每次堆放的体积数量有限,而且堆体高度不能超过2-3米,不然空气还是溶解不充分,所以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高堆埋植曝气管的发酵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4.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高堆埋植曝气管的发酵方法,解决了常规堆放的发酵方法需要投入人力较多,机械翻堆速度慢,还需要人工添加菌种、水分等;翻抛机的效率是有所提升,但是占用的场地面积要大,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堆体不能高,最多30-50公分,发酵的堆体温度不充分,堆高也还是花费不少时间和机械成本;曝气系统的发酵,一般采用鼓风的方式,曝气池的场地受限,每次堆放的体积数量有限,而且堆体高度不能超过2-3米,不然空气还是溶解不充分的缺点。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高堆埋植曝气管的发酵方法,该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采用分段埋植的方式,先将发酵料进行高堆体堆置;步骤二:将高强度曝气管插入在步骤一堆置的高堆体内;步骤三:通过快速接头将步骤二中高强度曝气管的顶部与曝气气管连接,再通过快速接头将曝气气管与主气管连接;步骤四:将步骤三中的主气管与鼓风系统连接,完成发酵曝气装置在高堆体上的安装,通过鼓风系统对高堆体进气曝气或打氧。
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一中发酵料高堆体的堆置高度为-米。
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二中高强度曝气管按照间隔宽度-米、间隔长度-米插入在高堆体内。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二中高强度曝气管通过立体式的用吊机、挖机设备插入在高堆体内。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发酵方法使用的发酵曝气装置包括高强度曝气管、快速接头、曝气气管、主气管和鼓风系统,所述高强度曝气管间隔插入在高堆体内,
所述高强度曝气管的顶部通过快速接头与曝气气管连接,所述曝气气管和高强度曝气管在高堆体上组成曝气管路,所述曝气气管的输入端通过快速接头与鼓风系统输出端的主气管连接。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二中高堆体内插入的高强度曝气管的间隔宽度根据鼓风系统的动力进行间距调节。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快速接头采用螺纹三通接头。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鼓风系统采用原有发酵曝气系统上的鼓风设备。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发酵速度明显提升,由于曝气系统的加入,高体堆置也不需要担心中心温度太高,鼓风增氧能够为菌群提供适宜的环境,提高发酵速度;2、翻抛次数减少,正常的发酵一般需要经过2-3次的翻堆或者翻抛,但本发酵方法通过发酵曝气装置可以向高堆体内曝气或打氧,就不要再进行翻拋工作;3、场地的利用率高,无论室内室外,都可以高效利用单位面积,材料的储存空间大大节约,生产产能翻倍;4、整个发酵周期缩短,发酵速度的提升和翻抛次数的减少,都在为整个周期节约时间,场地的利用率就能大大提高。
14.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15.图1为本发明的发酵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发明的发酵曝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发酵曝气装置的结构俯视图。
16.图中:1、高强度曝气管;2、快速接头;3、曝气气管;4、主气管;5、鼓风系统。
17.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施例1:一种新型高堆埋植曝气管的发酵方法,该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采用分段埋植的方式,先将发酵料进行高堆体堆置;步骤二:将高强度曝气管1插入在步骤一堆置的高堆体内;步骤三:通过快速接头2将步骤二中高强度曝气管1的顶部与曝气气管3连接,再通过快速接头2将曝气气管3与主气管4连接;步骤四:将步骤三中的主气管4与鼓风系统5连接,完成发酵曝气装置在高堆体上的安装,通过鼓风系统5对高堆体进气曝气或打氧。
18.其中,所述步骤一中发酵料高堆体的堆置高度为8米。
19.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高强度曝气管1按照间隔宽度4米、间隔长度4米插入在高堆体内。
20.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高强度曝气管1通过立体式的用吊机、挖机设备插入在高堆体内。
21.其中,所述发酵方法使用的发酵曝气装置包括高强度曝气管1、快速接头2、曝气气管3、主气管4和鼓风系统5,所述高强度曝气管1间隔插入在高堆体内,所述高强度曝气管1
的顶部通过快速接头2与曝气气管3连接,所述曝气气管3和高强度曝气管1在高堆体上组成曝气管路,所述曝气气管3的输入端通过快速接头2与鼓风系统5输出端的主气管4连接。
22.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高堆体内插入的高强度曝气管1的间隔宽度根据鼓风系统的动力进行间距调节。
23.其中,所述快速接头2采用螺纹三通接头。
24.其中,所述鼓风系统5采用原有发酵曝气系统上的鼓风设备。
25.实施例2:一种新型高堆埋植曝气管的发酵方法,该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采用分段埋植的方式,先将发酵料进行高堆体堆置;步骤二:将高强度曝气管1插入在步骤一堆置的高堆体内;步骤三:通过快速接头2将步骤二中高强度曝气管1的顶部与曝气气管3连接,再通过快速接头2将曝气气管3与主气管4连接;步骤四:将步骤三中的主气管4与鼓风系统5连接,完成发酵曝气装置在高堆体上的安装,通过鼓风系统5对高堆体进气曝气或打氧。
26.其中,所述步骤一中发酵料高堆体的堆置高度为9米。
27.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高强度曝气管1按照间隔宽度3米、间隔长度3米插入在高堆体内。
28.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高强度曝气管1通过立体式的用吊机、挖机设备插入在高堆体内。
29.其中,所述发酵方法使用的发酵曝气装置包括高强度曝气管1、快速接头2、曝气气管3、主气管4和鼓风系统5,所述高强度曝气管1间隔插入在高堆体内,所述高强度曝气管1的顶部通过快速接头2与曝气气管3连接,所述曝气气管3和高强度曝气管1在高堆体上组成曝气管路,所述曝气气管3的输入端通过快速接头2与鼓风系统5输出端的主气管4连接。
30.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高堆体内插入的高强度曝气管1的间隔宽度根据鼓风系统的动力进行间距调节。
31.其中,所述快速接头2采用螺纹三通接头。
32.其中,所述鼓风系统5采用原有发酵曝气系统上的鼓风设备。
33.实施例3:一种新型高堆埋植曝气管的发酵方法,该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采用分段埋植的方式,先将发酵料进行高堆体堆置;步骤二:将高强度曝气管1插入在步骤一堆置的高堆体内;步骤三:通过快速接头2将步骤二中高强度曝气管1的顶部与曝气气管3连接,再通过快速接头2将曝气气管3与主气管4连接;步骤四:将步骤三中的主气管4与鼓风系统5连接,完成发酵曝气装置在高堆体上的安装,通过鼓风系统5对高堆体进气曝气或打氧。
34.其中,所述步骤一中发酵料高堆体的堆置高度为10米。
35.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高强度曝气管1按照间隔宽度2米、间隔长度3米插入在高堆体内。
36.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高强度曝气管1通过立体式的用吊机、挖机设备插入在高堆体内。
37.其中,所述发酵方法使用的发酵曝气装置包括高强度曝气管1、快速接头2、曝气气
管3、主气管4和鼓风系统5,所述高强度曝气管1间隔插入在高堆体内,所述高强度曝气管1的顶部通过快速接头2与曝气气管3连接,所述曝气气管3和高强度曝气管1在高堆体上组成曝气管路,所述曝气气管3的输入端通过快速接头2与鼓风系统5输出端的主气管4连接。
38.其中,所述步骤二中高堆体内插入的高强度曝气管1的间隔宽度根据鼓风系统的动力进行间距调节。
39.其中,所述快速接头2采用螺纹三通接头。
40.其中,所述鼓风系统5采用原有发酵曝气系统上的鼓风设备,可在原有的发酵曝气系统上进行改造。
41.具体的:一种新型高堆埋植曝气管的发酵方法,使用时,采用分段埋植的方式,先将发酵料进行高堆体堆置,然后通过立体式的用吊机、挖机设备将高强度曝气管1插入在堆置的高堆体内,通过快速接头2将高强度曝气管1的顶部与曝气气管3连接,再通过快速接头2将曝气气管3与主气管4连接,主气管4与鼓风系统5连接,完成发酵曝气装置在高堆体上的安装,通过鼓风系统5对高堆体进气曝气或打氧;由于曝气系统的加入,高体堆置也不需要担心中心温度太高,鼓风增氧能够为菌群提供适宜的环境,发酵速度明显提升,正常的发酵一般需要经过2-3次的翻堆或者翻抛,但通过发酵曝气装置可以向高堆体内曝气或打氧,这个方法就不要再进行翻拋工作,翻抛次数减少,无论室内室外,都可以高效利用单位面积,材料的储存空间大大节约了,生产产能翻倍,场地的利用率高,发酵速度的提升和翻抛次数的减少,都在为整个周期节约时间,整个发酵周期缩短,场地的利用率就能大大提高。
4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