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药合成领域,具体涉及吡唑醚菌酯中间体对氯苯肼盐酸盐的合成工艺。
背景技术:
吡唑醚菌酯是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1993年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发现,2001年登记并上市,目前已用于100多种作物上。2009年,其销售额达到7.35亿美元,仅次于嘧菌酯,成为全球第二大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广谱、高效、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是strobilurin类杀菌剂中市场前景较好、专利即将过期的重要产品。
目前国内外对吡唑醚菌酯的合成路线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两条:
第一条路线由邻硝基甲苯出发,先经苄基溴化得到邻硝基苄基溴,邻硝基苄基溴跟1-(4-氯苯基)-3-羟基吡唑缩合得到2-[(N-4-氯苯基)-3-吡唑氧基甲基]硝基苯,再经过还原得到N-羟基-N-2-[(N-4-氯苯基)-3-吡唑氧基甲基]-苯胺,再跟氯甲酸甲酯反应得到N-羟基-N-2-[(N-对氯苯基)-3-吡唑氧基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最后和硫酸二甲酯反应得到吡唑醚菌酯。
第二条路线由邻硝基甲苯出发,经过还原得到邻甲基苯基羟胺,再跟氯甲酸甲酯反应得到N-羟基-N-甲苯氨基甲酸甲酯,再和硫酸二甲酯反应得到N-甲氧基-N-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N-甲氧基-N-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再和1-(4-氯苯基)-3-羟基吡唑得到吡唑吡唑醚菌酯。
上述2条合成路线反应步骤基本一样,都存在还原和溴化2个关键步骤。线路2中还原比较简单,方法比较多且对设备要求不高,比线路1优势。溴化反应中也比线路1容易,但溴化中有杂质生成,不易分离,直接带到产品中,造成产品无法精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吡唑醚菌酯中间体对氯苯肼盐酸盐的合成工艺。
本发明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吡唑醚菌酯中间体对氯苯肼盐酸盐的合成工艺,其特征在于,合成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向材质为搪玻璃的重氮化釜内投入1重量份的对氯苯胺,2.5重量份的盐酸和1.5重量份的水,开启锚式搅拌装置,控制锚式搅拌桨叶外缘的圆周速度为0.5-1.5m/s,升高反应温度,继续搅拌使固体全部溶解,控制温度不超过100℃,保持压力为微正压;
(2)向材质为搪玻璃的亚硝酸钠溶解釜内加入2重量份的亚硝酸钠和5重量份水,开启锚式搅拌装置,升高温度,控制温度不超过100℃,保持压力为微正压,直到亚硝酸钠全部溶解;
(3)向步骤1中溶解后的溶液中滴加步骤2的亚硝酸钠溶液,用淀粉碘化钾试纸判断终点,当试纸变色后,停止滴加亚硝酸钠溶液,继续搅拌1h,过滤后得到重氮液备用;
(4)将步骤3中剩余的亚硝酸钠溶液转移至材质为搪玻璃的还原釜内,缓慢升高温度至80℃,常压下开启三档桨式搅拌装置,边搅拌边向还原釜内滴加步骤3中的重氮液,保温反应2h,反应结束后,趁热加入0.1重量份的活性炭继续反应0.5h;
(5)继续过滤后转移至酸化釜内,控制温度为80℃,常压下桨式搅拌,边搅拌边加入5重量份的稀盐酸,保温反应,直到有大量白色固体产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在重氮化釜中采用锚式搅拌装置,此搅拌装置的叶片在旋转时可以清除搅拌槽内的反应物,维持搅拌器的搅拌效果;2)重氮化釜的搪玻璃材质防腐效果比一般的反应釜更好,在微正压情况下反应,可以使釜内的压力略高于外部大气压的干燥气压差,迫使外界环境中的潮气、灰尘、盐雾等不能侵入到重氮化釜的外壳内,使绝缘子、外壳的工作环境始终保持洁净、干燥状态,延长重氮化釜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说明。
实施例
吡唑醚菌酯中间体对氯苯肼盐酸盐的合成工艺,其合成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向材质为搪玻璃的重氮化釜内投入1重量份的对氯苯胺,2.5重量份的盐酸和1.5重量份的水,开启锚式搅拌装置,控制锚式搅拌桨叶外缘的圆周速度为1.5m/s,升高反应温度,继续搅拌使固体全部溶解,控制温度为60℃,保持压力为微正压;(2)向材质为搪玻璃的亚硝酸钠溶解釜内加入2重量份的亚硝酸钠和5重量份水,开启锚式搅拌装置,升高温度,控制温度60℃,保持压力为微正压,直到亚硝酸钠全部溶解;(3)向步骤1中溶解后的溶液中滴加步骤2的亚硝酸钠溶液,用淀粉碘化钾试纸判断终点,当试纸变色后,停止滴加亚硝酸钠溶液,继续搅拌1h,过滤后得到重氮液备用;(4)将步骤3中剩余的亚硝酸钠溶液转移至材质为搪玻璃的还原釜内,缓慢升高温度至80℃,常压下开启三档桨式搅拌装置,边搅拌边向还原釜内滴加步骤3中的重氮液,保温反应2h,反应结束后,趁热加入0.1重量份的活性炭继续反应0.5h;(5)继续过滤后转移至酸化釜内,控制温度为80℃,常压下桨式搅拌,边搅拌边加入5重量份的稀盐酸,保温反应,直到有大量白色固体产生,即为对氯苯肼盐酸盐。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对氯苯肼盐酸盐的收率为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