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细胞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08069阅读:1678来源:国知局
悬浮细胞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悬浮细胞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悬浮细胞培养装置指的是一种在受到不断搅动或摇动的液体培养基里,培养单细胞及小细胞团的培养装置,是非贴壁依赖性细胞的一种培养方式。某些贴壁依赖性细胞经过适应和选择也可用此方法培养。增加悬浮培养规模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增加体积就可以了。深度超过5mm,需要搅动培养基,超过10cm,还需要深层通入CO2和空气,以保证足够的气体交换。通过振荡或转动装置使细胞始终处于分散悬浮于培养液内的培养方法。

利用悬浮细胞培养装置对细胞进行培养的方法在遗传实验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悬浮细胞培养装置结构较为简单,培养速度较慢,且培养的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悬浮细胞培养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悬浮细胞培养装置,包括培养装置本体和减震底座,所述培养装置本体壳体上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内部嵌入有进气管和排气管,且进气管底端通过螺旋接口与注气圆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出口内部嵌入有取样管,所述培养装置本体壳体上方通过减震固定架固定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下方连接有转动连接轴,且转动连接轴上固定有搅拌器,搅拌器位于培养装置本体的内部,所述培养装置本体下方套接有减震底座,所述减震底座上方通过支撑杆与固定套圈固定焊接,且固定套圈套接在培养装置本体上,所述注气圆盘表面设有排气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关于培养装置本体竖直中线相互对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支撑杆共固定有两个,且两个支撑杆关于培养装置本体竖直中线相互对称,且两个支撑杆顶端设有连接螺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固定套圈为圆形结构,且固定套圈的内部直径和培养装置本体的外部直径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注气圆盘为圆盘结构,且注气圆盘的圆心和培养装置本体的竖直中线上。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设有减震固定架和减震底座,可以降低搅拌电机工作时对培养装置本体产生的震动,保护培养装置,防止其损伤,其次,通过设有注气圆盘,使得进气管注入的二氧化碳和空气可以与培养装置本体内部的培养液充分接触,以保证足够的气体交换,加快了培养速度,提高了该悬浮细胞培养装置的培养效率,再有,通过设有取样管,可以进行取样观察,方便进行培养和观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悬浮细胞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悬浮细胞培养装置的注气圆盘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培养装置本体、2-进气管、3-排气管、4-第一出口、5-搅拌电机、6-减震固定架、7-转动连接轴、8-第二出口、9-取样管、10-搅拌器、11-注气圆盘、12-减震底座、13-支撑杆、14-固定套圈、15-螺旋接口、16-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悬浮细胞培养装置,包括培养装置本体1和减震底座12,其特征在于,培养装置本体1壳体上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出口4和第二出口8,第一出口4内部嵌入有进气管2和排气管3,且进气管2底端通过螺旋接口15与注气圆盘11固定连接,第二出口8内部嵌入有取样管9,培养装置本体1壳体上方通过减震固定架6固定有搅拌电机5,搅拌电机5下方连接有转动连接轴7,且转动连接轴7上固定有搅拌器10,搅拌器10位于培养装置本体1的内部,培养装置本体1下方套接有减震底座12,减震底座12上方通过支撑杆13与固定套圈14固定焊接,且固定套圈14套接在培养装置本体1上,注气圆盘11表面设有排气孔16。

第一出口4和第二出口8关于培养装置本体1竖直中线相互对称,支撑杆13共固定有两个,且两个支撑杆13关于培养装置本体1竖直中线相互对称,且两个支撑杆13顶端设有连接螺栓,固定套圈14为圆形结构,且固定套圈14的内部直径和培养装置本体1的外部直径相同,注气圆盘11为圆盘结构,且注气圆盘11的圆心和培养装置本体1的竖直中线上。

工作原理:该悬浮细胞培养装置使用时,首先通过第一出口8将未分化的愈伤组织和培养液转移到培养装置本体1内部,在培养过程中,搅拌电机5通过转动连接轴7带动搅拌器10开始对培养装置本体1内部的培养液进行不断的搅拌震荡,由于培养装置本体1内部的培养液不断的旋转和震荡,使得愈伤组织上分裂的细胞不断游离,使得细胞始终处于分散悬浮状态进行培养,同时通过进气管2和注气圆盘11向培养装置本体1内部的培养液内注入二氧化碳和空气,在通过排气管3排出多余气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