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微生物检测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3267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用于微生物检测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微生物检测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在获取微生物标本时,先用棉签试管中的棉签在伤口处或有分泌物处醮取分泌物、再用棉签将分泌物涂抹于载玻片中间,棉签放于试管中,然后将棉签试管和载玻片一同送检,检验时需要将棉签用试剂混合、取溶液化验,载玻片需要用试剂染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感染程度。

而在标本送检过程中由于现有的棉签试管及载玻片是分开放置的,而载玻片没有容器固定,完全暴露,容易造成标本的遗失、污染,同时还会使棉签试管与载玻片不对应,影响检查准确性。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利于在送检过程中保护载玻片的用于微生物检测取样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用于微生物检测取样装置,包括棉签试管、载玻片存放管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和弹簧片,所述载玻片存放管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弹簧片相适配的通口,所述弹簧片一端与所述通口的边沿固定连接并向载玻片存放管内部倾斜布置,所述连接板一端与所述弹簧片的自由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棉签试管的管壁连接。

进一步,所述棉签试管包括扣帽、设置在扣帽上的棉签和管体,扣帽与管体扣合时棉签置于管体内部。

进一步,所述载玻片存放管顶部开口、截面呈方形,在载玻片存放管的管口处设有载玻片隔离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使棉签试管与载玻片存放管有机结合并构成一个整体,在转运过程中可有效保护载玻片,避免标本遗失、污染,同时还可确保棉签试管与载玻片匹配;

2、本实用新型利用弹簧片压覆载玻片,可确保载玻片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形,同时在操作上,可利用棉签试管与载玻片存放管的相互作用实现弹簧片的弹性摆动动作,利于快速且方便的存取载玻片;

3、设置的载玻片隔离板可使得载玻片存放管放置多个载玻片,可方便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棉签试管;2-载玻片存放管;3-连接板;4-弹簧片;5-通口;6-扣帽;7-棉签;8-管体;9-载玻片隔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和2所示,用于微生物检测取样装置,包括棉签试管1、载玻片存放管2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3和弹簧片4,弹簧片4呈长条状,所述载玻片存放管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弹簧片4相适配的通口5,通口5为方形口,所述弹簧片4一端与所述通口5的边沿固定连接并向载玻片存放管2内部倾斜布置,所述连接板3一端与所述弹簧片4的自由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棉签试管1的管壁连接;

弹簧片4倾斜布置具有两种方式,方式一,弹簧片4与通口5上边沿固定连接,弹簧片4在载玻片存放管2内部斜向下布置;方式二,弹簧片4与通口5下边沿固定连接,弹簧片4在载玻片存放管2内部斜向上布置,弹簧片4的两种倾斜布置的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均可;但方式一的结构便于载玻片的快速装填,在正常手持过程中,无论单持棉签试管1、单持载玻片存放管2或将棉签试管1与载玻片存放管2共同握持,均可促使弹簧片4压覆载玻片的一侧,确保载玻片存放、转运的安全性,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优选方式一述及的弹簧片4布置方式;

棉签试管1的具体结构包括扣帽6、设置在扣帽6上的棉签7和管体8,扣帽6与管体8扣合时棉签7置于管体8内部;

载玻片存放管2顶部开口、截面呈方形,在载玻片存放管2的管口处设有载玻片隔离板9;载玻片隔离板9可设置多个也可设置一个,用于将载玻片分离存放,以便于存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优选设置一个,这样载玻片存放管2可存放两个载玻片,两个载玻片可实现一用一备。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时:取下扣帽6,利用棉签7醮取分泌物,再用棉签7将分泌物涂抹于载玻片中间,棉签7放于管体8中,扣帽6与管体8扣合,载玻片插入到载玻片存放管2中,此时载玻片的边沿会挤压弹簧片4,弹簧片4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促使载玻片被压紧在载玻片存放管2内,然后将棉签试管1和载玻片一同送检,检验时需要将棉签用试剂混合、取溶液化验,载玻片需要用试剂染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感染程度;连接板3使棉签试管1与载玻片存放管2具有一定的间隙,因此在送检后棉签试管1部分可以插入试管架上,载玻片存放管2部分置于试管架外部;在取出载玻片时,可使载玻片存放管2的上端部向棉签试管1的上端部靠拢,此时连接板3会拉动弹簧片4向通口5靠拢,弹簧片4对载玻片的压覆作用逐渐减弱,可在载玻片存放管2上方拔出载玻片,取出载玻片后,在弹簧片4的自身弹力作用下簧片4恢复原状。

本实用新型将棉签试管1和载玻片存放管2有机结合并构成一个整体,可方便标本送检工作,方便医护人员操作,为后期检验结构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