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硅导热垫片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800899发布日期:2022-04-23 20:07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热界面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用于芯片封装、便携电子、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有散热需求领域的无硅导热垫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芯片、5g通信基站、新能源汽车电芯等都是高发热部件,热量能否快速导出决定了设备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由于元件的表面粗糙,造成热源和散热器件之间的界面是有限的点接触,散热面积极小,而空气又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需要热界面材料来增加接触面积,形成更多良好的导热通路,以提高散热效率。
3.导热垫片是热界面材料中使用较广泛的一个材料类型,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导热垫片均为有机硅基材。在有机硅基材导热垫片中,由于小分子硅氧烷d3~d10的存在,始终是个困扰终端客户的问题。d3~d10是非反应型的环状硅氧烷混合物,有一定的挥发性。不论硅胶是否硫化,其都会从本体材料中持续迁移。有机硅基材导热垫片应用到电子产品后,其中的小分子硅氧烷可能会扩散到电子元器件表面,导致器件的触点导电失效。除此之外,有机硅主链在发生断裂降解后会生成二氧化硅,其对电子元器件也会造成电气失效和磨损。
4.目前,业界已经开发出的非有机硅基材的导热垫片,大多是丙烯酸树脂体系,如中国专利cn 111394068 a、cn 105860395 b和cn 105860395 b公开的无硅导热垫片。但这种丙烯酸树脂体系的导热垫片不适用于压力敏感的元器件,会造成敏感器件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无硅导热垫片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非有机硅基材的导热垫片不适用于敏感器件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硅导热垫片,包括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
7.热塑性弹性体3~15%;
8.碳氢油0.5~5%;
9.导热粉体80~97%;
10.助剂0.1~2%。
11.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热塑性弹性体包括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乙烯-苯乙烯共聚物、丁二烯-苯乙烯-乙烯三元共聚物、聚异丁烯、聚丁二烯、氢化聚丁二烯或乙烯-丙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12.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碳氢油包括液态聚阿尔法烯烃、液态聚酯、液态聚醚或液态聚异丁烯中的至少一种。
13.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粉体包括氧化铝、氧化锌、氮化铝或氮化硼中的至少一种。
14.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助剂包括抗氧剂和色粉。
1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无硅导热垫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6.(1)将热塑性弹性体、碳氢油和助剂按配方量称好并投入搅拌器中,在搅拌状态下,加热使热塑性弹性体熔化,减压蒸馏脱去小分子物质;
17.(2)称取配方量的导热粉体加入步骤(1)中减压蒸馏后的混合物料中,并搅拌混合均匀;
18.(3)将步骤(2)中得到的混合物在压延机上加热压延成所需厚度的片材,冷却后得到所述无硅导热垫片。
19.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加热的温度为150~180℃。
20.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中,所述压延的温度为120~160℃。
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无硅导热垫片及其制备方法,以热塑性弹性体为基体树脂,并选用碳氢油作为增塑剂,通过碳氢油增加基体树脂与粉体物料之间的相容性,并调节垫片的硬度,使所制备的无硅导热垫片具有渗油率低,挥发率低,硬度小,压缩应力和残余应力低的优点,不损伤敏感器件,能够应用于对硅敏感器件领域。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3.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24.本发明以热塑性弹性体为基体树脂,并选用碳氢油作为增塑剂,以增加基体树脂与粉体物料之间的相容性,并调节垫片的硬度,使所制备的无硅导热垫片既不存在小分子物质迁移的问题,也不损伤敏感器件,进一步提高了无硅导热垫片的性能,并拓宽其应用范围。
25.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硅导热垫片,包括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
26.热塑性弹性体3~15%,所述热塑性弹性体包括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乙烯-苯乙烯共聚物、丁二烯-苯乙烯-乙烯三元共聚物、聚异丁烯、聚丁二烯、氢化聚丁二烯或乙烯-丙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选用热塑性弹性体作为树脂基体,一方面不存在有机硅小分子,适用于对硅敏感的电子器件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以热塑性弹性体为基体制备的导热垫片硬度低,压缩应力和残余应力比较低,在保证界面良好接触的前提下,能有效减小对精密电子元器件的冲击。
27.碳氢油0.5~5%,所述碳氢油用作增塑剂,能够调节导热垫片的硬度,还能够提高树脂基体与粉体物料,如导热粉体、色粉等之间的相容性,从而提高导热垫片的整体性能。
28.具体地,所述碳氢油包括液态聚阿尔法烯烃、液态聚酯、液态聚醚或液态聚异丁烯中的至少一种。
29.导热粉体80~97%,所述导热粉体包括氧化铝、氧化锌、氮化铝或氮化硼中的至少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导热垫片的导热系数。
30.助剂0.1~2%,所述助剂包括抗氧剂和色粉,所述抗氧剂和色粉的质量比为1:1到2:1。
31.上述无硅导热垫片的制备方法为:
32.(1)将热塑性弹性体、碳氢油和助剂按配方量称好并投入搅拌器中,在搅拌状态下,加热至150~180℃,使热塑性弹性体熔化,抽真空,减压蒸馏脱去混合物中的小分子物质;
33.通过减压蒸馏去除热塑性弹性体和碳氢油中残存的低分子量物质和沸点比较低的物质,能够减少后期垫片的热失重,降低其挥发性及渗油率,从而增加垫片的热稳定性,提高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34.(2)称取配方量的导热粉体加入步骤(1)中减压蒸馏后的混合物料中,并搅拌混合均匀;
35.(3)将步骤(2)中得到的混合物在压延机上在120~160℃压延成所需厚度的片材,冷却后得到所述无硅导热垫片。
36.实施例1
37.按照物料总量为100kg计算,称取乙烯-丙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3.3kg、液态聚阿尔法烯烃1.5kg、抗氧剂10100.1kg和色粉(如炭黑)0.1kg投入加热温度为150~180℃的双行星搅拌锅中搅拌混合均匀,并在搅拌状态下,抽真空,减压蒸馏脱去小分子物质;然后加入氧化铝85kg、氧化锌10kg,并搅拌混合均匀;
38.将上述混合物在压延机上在140℃下压延成2mm厚度的片材,冷却后得到所述无硅导热垫片。
39.实施例2
40.按照物料总量为100kg计算,称取乙烯-丙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3.3kg、液态聚异丁烯1.5kg、抗氧剂10100.1kg和色粉(如炭黑)0.1kg投入加热温度为150~180℃的双行星搅拌锅中搅拌混合均匀,并在搅拌状态下,抽真空,减压蒸馏脱去小分子物质;然后加入氧化铝85kg、氧化锌10kg,并搅拌混合均匀;
41.将上述混合物在压延机上在140℃下压延成2mm厚度的片材,冷却后得到所述无硅导热垫片。
42.实施例3
43.按照物料总量为100kg计算,称取氢化聚丁二烯3.3kg、聚阿尔法烯烃1.5kg、抗氧剂10100.1kg和色粉(如炭黑)0.1kg投入加热温度为150~180℃的双行星搅拌锅中搅拌混合均匀,并在搅拌状态下,抽真空,减压蒸馏脱去小分子物质;然后加入氧化铝85kg、氧化锌10kg,并搅拌混合均匀;
44.将上述混合物在压延机上在140℃下压延成2mm厚度的片材,冷却后得到所述无硅导热垫片。
45.对比例1
46.2mm厚度的有机硅导热垫片,其配方构成为:按质量百分含量计算,有机硅树脂4.9%、色粉0.1%、氧化铝85%、氧化锌10%。
47.对比例2
48.2mm厚度的丙烯酸树脂体系无硅导热垫片,其配方构成为:丙烯酸树脂4.4%、固化剂异氰酸酯0.4%、抗氧剂10100.1%、色粉0.1%、氧化铝85%、氧化锌10%。
49.对上述实施例1-3及对比例1-2的导热垫片进行如下性能测试:
50.导热系数:参照astm d5470标准测试;
51.硬度(邵oo):参照astm d2240标准测试;
52.小分子硅氧烷含量: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上测试;
53.挥发率:参照astm e595标准测试;
54.压缩至70%变形量并维持5分钟后,测试70%压缩应力和70%残余应力。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55.结果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对比例1对比例2导热系数(w/m-k)8.08.08.08.08.0硬度(邵oo)4040304060小分子硅氧烷含量(%)0000.020挥发率(%)0.050.050.080.150.1470%压缩应力(psi)4045259512070%残余应力(psi)81051725
56.从上表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的热塑性弹性体体系无硅垫片,一方面不含有机硅,没有小分子硅氧烷,且挥发率较低,可适用于对硅敏感的电子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在导热系数相同的前提下,本发明制备的热塑性弹性体体系无硅垫片的硬度、压缩应力和残余应力均明显低于丙烯酸体系无硅垫片,能够更好地保护精密元器件不受损伤。
57.本发明一种无硅导热垫片及其制备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58.(1)采用热塑性弹性体作为基体树脂,同时引入与树脂和导热粉体相容性极好的碳氢油,实现双重硬度调节,有效降低导热垫片的硬度,并降低压缩应力和残余应力,能够用于对硅敏感的器件,同时能保护精密元器件不受损伤。
59.(2)通过热塑性弹性体作为基体树脂,所制备的导热垫片无有机硅小分子析出,渗油率极低;
60.(3)通过将熔融后的热塑性弹性体与碳氢油、助剂的混合物进行减压蒸馏出去小分子物质和沸点比较低的物质,能够进一步降低隔热垫片的挥发性及渗油率,从而增加垫片的热稳定性,提高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6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