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蒸煮糖化多功能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29002发布日期:2022-03-26 16:01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酒类蒸煮糖化多功能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酒类蒸煮糖化多功能机。


背景技术:

2.在一些酒的酿制过程中,需要对粮食进行蒸煮和糖化,之后在进行发酵。由于蒸煮和糖化的工艺条件不同,传统的做法是分别在蒸煮罐和糖化罐中进行,例如在申请公布号cn 104988056 a,名称为“新型酒精蒸煮糖化装置及其工作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新型酒精蒸煮糖化装置,其组成包括糖化罐本体、蒸煮罐本体、后熟罐,所述的蒸煮罐本体蒸煮罐外壳体,所述的蒸煮罐外壳体内装入密封蒸煮罐,所述的密封蒸煮罐内装入自动翻转器;所述的蒸煮罐本体连接所述的后熟罐,所述的后熟罐通过物料管连接所述的糖化罐本体,所述的糖化罐包括糖化罐外壳体,所述的糖化罐外壳体内连接密封糖化罐,所述的密封糖化罐内装入推进式翻转器;所述的糖化罐本体、所述的蒸煮罐本体与所述的后熟罐均通过支撑架连接地面。
3.传统的蒸煮设备和糖化设备分开设置,占用空间较大,操作便捷性相对较差。
4.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用空间较小、方便操作维护的酒类蒸煮糖化多功能机。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7.酒类蒸煮糖化多功能机,包括罐体,罐体上设有料口,罐体内设有滤板,滤板将罐体的内腔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滤板上设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通孔,第一腔室中设有用于向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输送蒸煮蒸汽的蒸汽输送管和用于对罐体的内腔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蒸汽输送管连接至蒸汽源,蒸汽输送管上设有出气孔,在罐体上还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连接有可向罐体输送气体的风机。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滤板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滤板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罐体的内腔中。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滤板包括多块首尾相接的折板,折板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第一侧板的下端与底板的一端连接,第一侧板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板连接,第二侧板的下端与底板的一端连接,第二侧板的上端与第二连接板连接,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底板围成物料槽,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增大。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加热机构为热气输送管,热气输送管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罐体,热气输送管的一端与热气源连通,另一端与热气回收装置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在所述罐体上还设有回风口,所述风机的出口端与所述进风口连接,所述风机的进口端连接有配风管,配分管包括进风管道、回风管道以及排
风管道,排风管道的一端与所述风机的进口端连接,回风管道的进口端与回风口连接,回风管道的出口端与所述排风管道连通,进风管道的出口端与所述排风管道连通,进风管道上设有第一调节风阀,排风管道于进风管道与回风管道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二调节风阀,排风管道于回风管道与排风管道的出口端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三调节风阀。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罐体上还设有检查孔和清理口,排水或循环水快接接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还包括托架,托架上设有第一滚轮组和第二滚轮组,所述罐体可滚动地架设在第一滚轮组和第二滚轮组上,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滚轮组或第二滚轮组转动的电机。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还包括接种机,接种机包括安装架、设置在安装架上的配料管和设置在配料管上的孢子粉贮料器,配料管上连接有用于吹送孢子粉的送风装置,配料管对应所述料口设置。
15.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在进行粮食(例如米粒)蒸煮时,通过蒸汽输送管输送热蒸汽对粮食进行蒸煮,在糖化处理时,关闭蒸汽输送管,打开加热机构对罐体的内腔进行加热,通过风机向罐体内输送气体,在罐体内形成糖化环境,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罐体可以实现蒸煮和糖化,设备占用空间小,方便进行操作和维护。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蒸汽输送管和热气输送管未示出)。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罐体内蒸汽输送管、热气输送管以及支架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折板的结构示简图。
20.图5为图4中底板的a向视图。
21.图中:
22.罐体10
ꢀꢀꢀꢀꢀꢀꢀꢀꢀꢀꢀꢀꢀꢀꢀꢀꢀꢀ
第一腔室11
23.第二腔室12
ꢀꢀꢀꢀꢀꢀꢀꢀꢀꢀꢀꢀꢀꢀ
料口13
24.出风口14
ꢀꢀꢀꢀꢀꢀꢀꢀꢀꢀꢀꢀꢀꢀꢀꢀ
进风口15
25.回风口16
ꢀꢀꢀꢀꢀꢀꢀꢀꢀꢀꢀꢀꢀꢀꢀꢀ
排水或循环水快接接口17
26.检查孔18
ꢀꢀꢀꢀꢀꢀꢀꢀꢀꢀꢀꢀꢀꢀꢀꢀ
清理口19
27.滤板20
ꢀꢀꢀꢀꢀꢀꢀꢀꢀꢀꢀꢀꢀꢀꢀꢀꢀꢀ
第一侧板21
28.第二侧板22
ꢀꢀꢀꢀꢀꢀꢀꢀꢀꢀꢀꢀꢀꢀ
底板23
29.第一连接板24
ꢀꢀꢀꢀꢀꢀꢀꢀꢀꢀꢀꢀ
第二连接板25
30.通孔26
ꢀꢀꢀꢀꢀꢀꢀꢀꢀꢀꢀꢀꢀꢀꢀꢀꢀꢀ
蒸汽输送管30
31.热气输送管40
ꢀꢀꢀꢀꢀꢀꢀꢀꢀꢀꢀꢀ
风机50
32.排风管道51
ꢀꢀꢀꢀꢀꢀꢀꢀꢀꢀꢀꢀꢀꢀ
回风管道52
33.进风管道53
ꢀꢀꢀꢀꢀꢀꢀꢀꢀꢀꢀꢀꢀꢀ
第一调节风阀54
34.第二调节风阀55
ꢀꢀꢀꢀꢀꢀꢀꢀꢀꢀ
第三调节风阀56
35.托架60
ꢀꢀꢀꢀꢀꢀꢀꢀꢀꢀꢀꢀꢀꢀꢀꢀꢀꢀ
电机61
36.第一滚轮组62
ꢀꢀꢀꢀꢀꢀꢀꢀꢀꢀꢀꢀ
第二滚轮组63
37.安装架70
ꢀꢀꢀꢀꢀꢀꢀꢀꢀꢀꢀꢀꢀꢀꢀꢀ
配料管71
38.孢子粉贮料器72
ꢀꢀꢀꢀꢀꢀꢀꢀꢀꢀ
送风装置73
39.支架80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41.参照图1至图5,酒类蒸煮糖化多功能机,包括罐体10,罐体10采用卧式罐体,罐体10上设有料口13,料口13用于加料和出料,罐体10内设有滤板20,滤板20将罐体10的内腔隔成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滤板20上设有连通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的多个通孔26,在实施例中,通孔26呈长条状,第一腔室11中设有用于向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输送蒸煮蒸汽的蒸汽输送管30和用于对罐体10的内腔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蒸汽输送管30连接至蒸汽源,蒸汽输送管30上设有出气孔,蒸汽从出气孔中逸出,进入第一腔室11并从通孔26中进入第二腔室12对粮食进行蒸煮。在罐体10上还设有进风口15和出风口14,进风口15连接有可向罐体10输送气体的风机50,通过风机50向罐体10输送符合糖化要求的气体。
4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滤板20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滤板20通过支架80固定在所述罐体10的内腔中。
4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滤板20包括多块首尾相接的折板,折板包括底板23、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第一连接板24以及第二连接板25,第一侧板21的下端与底板23的一端连接,第一侧板21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板24连接,第二侧板22的下端与底板23的一端连接,第二侧板22的上端与第二连接板25连接,第一连接板24和第二连接板25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以及底板23围成物料槽,第一侧板21与第二侧板22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相邻的折板通过第一连接板24和第二连接板25相互连接。
4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加热机构为热气输送管40,热气输送管40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罐体10,热气输送管40的一端与热气源连通,另一端与热气回收装置连接,热气源例如可以为蒸汽源,热气在热气输送管40中行走,从而将热量传递至罐体10内对罐体10进行加热,在实施例中,热气输送管40为蛇形管。
4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在所述罐体10上还设有回风口16,所述风机50的出口端与所述进风口15连接,所述风机50的进口端连接有配风管,配分管包括进风管道53、回风管道52以及排风管道51,排风管道51的一端与所述风机50的进口端连接,回风管道52的进口端与回风口16连接,回风管道52的出口端与所述排风管道51连通,进风管道53的出口端与所述排风管道51连通,进风管道53上设有第一调节风阀54,第一调节风阀54可以调节新鲜气体的进气量,排风管道51于进风管道53与回风管道52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二调节风阀55,第二调节风阀55可以调整罐体10内的回风向风机50进口端的送风量,排风管道51于回风管道52与排风管道51的出口端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三调节风阀56,第三调节风阀56可以调节排风量的大小。
4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所述罐体10上还设有检查孔18和清理口19,检查孔18用于观看罐体10内部情况,清理口19用于辅助清理罐体10内部物料,排水或循环水快接接口17与所述第一腔室11连通,用于对罐体10的水进行排空,或者通过排水或循环水快接接口17向罐体10加入循环水。
4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还包括托架60,托架60上设有第一滚轮组62和第二滚轮组63,所述罐体10可滚动地架设在第一滚轮组62和第二滚轮组63上,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滚轮组62或第二滚轮组63转动的电机61,通过电机61带动第一滚轮组62合第二滚轮组63转动,从而带动罐体10转动,转动至合适的角度,以方便进行下料。
4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还包括接种机,接种机包括安装架70、设置在安装架70上的配料管71和设置在配料管71上的孢子粉贮料器72,配料管71上连接有用于吹送孢子粉的送风装置73,送风装置73例如可以采用鼓风机50,配料管71对应所述料口13设置,通过送风装置73将孢子粉送入罐体10内进行发酵。
49.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