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配制型白酒酿造的蒸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08307发布日期:2022-02-12 14:51阅读:88来源:国知局
用于配制型白酒酿造的蒸煮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配制型白酒酿造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配制型白酒酿造的蒸煮装置。


背景技术:

2.白酒是中国传统的发酵饮品,白酒一般是以谷物为原料,经蒸煮、糖化、酒曲发酵、蒸馏、储存、勾兑而成;由于白酒的基本属性,当前的配制型白酒的酒基为谷物原料制作的白酒,而谷物原料中的风味化合物一般分为结合态和游离态;而影响谷物原料风味的核心工序在于蒸煮。在蒸煮过程中,酒基中的原料能够产生多种香气活性物质,例如壬醛、反-2-辛烯醛、β-苯乙醇、2-戊基呋喃、糠醛等,故酿酒原料的蒸煮是配制型白酒品质生产的重点控制环节之一。
3.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蒸煮罐一般采用内置电热元件进行加热,由于罐体中存放大量原理物质,电热元件产生的热能经常局部堆积,从而存在罐体热分布不均匀,同时需要搅拌设备对原料进行搅拌,以保证热量分散,对于配制白酒而言,进行蒸煮过程中,可能需要保持不同风味的前期蒸煮效果,故需要在蒸煮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搅拌。当前蒸煮罐由于电热作用,易导致罐体内部的热分散不均匀,从而对产品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如何改进蒸煮罐并适配配制型白酒的蒸煮工艺是值得研究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配制型白酒酿造的蒸煮装置,以期望改善,电热元件对蒸煮罐进行加热,在不进行搅拌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内部热分散不均匀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配制型白酒酿造的蒸煮装置,包括蒸煮罐,上述蒸煮罐外壁套设控温桶,上述控温桶中填充控温介质,上述蒸煮罐外壁设有第一安装块,上述第一安装块连接控温桶内壁,上述蒸煮罐侧壁设有换热板,上述换热板用于与控温桶中的控温介质进行换热;上述控温桶外壁套设外桶,上述控温桶外壁设有第二安装块,上述第二安装块连接外桶内壁;上述外桶侧壁与控温桶侧壁形成高差,上述控温桶外壁与外桶之间设有回流间隙,上述控温桶内壁与蒸煮罐之间设有换热间隙,上述控温桶底部设有泵腔,上述泵腔中设有热水泵,上述热水泵分别连通回流间隙和换热间隙。
7.作为优选,上述蒸煮罐包括蒸煮腔,上述蒸煮腔底部设有导热板,上述蒸煮罐下端设有功能腔,上述功能腔置于导热板下方,上述功能腔中设有电热盒,上述电热盒上端设有第一加热板,上述第一加热板加热面贴合导热板,上述电热盒下端设有第二加热板,上述第二加热板用于对控温桶中的控温介质进行加热。
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第二加热板上设有导热柱,上述导热柱伸入到控温桶底部,上述导热柱为多个,且相邻的两个导热柱之间间隙相同,由导热柱对控温桶底部的控温介质进行加热。
9.作为优选,上述第一安装块上设有与换热间隙对应的通孔,上述第二安装块上设有与回流间隙对应的通孔;上述第一安装块为多个,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安装块之间间隙相同,上述第二安装块与第一安装块对应设置。
10.作为优选,上述外桶侧壁和蒸煮罐侧壁高度相同,上述外桶侧壁高度大于控温桶侧壁高度,上述控温桶中的控温介质用于溢出到回流间隙。
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外桶上端设有封闭环,上述封闭环内壁抵触蒸煮罐,上述封闭环外壁抵触外桶内壁。
12.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外桶两侧设有旋转杆,上述旋转杆用于连接机架上的轴承座,上述外桶下端设有条形齿,上述条形齿用于啮合电机的驱动齿轮,上述旋转杆的中轴线与条形齿中轴线呈90度角。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是如下之一:
14.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安装块和第二安装块作为支撑单元,从而在蒸煮罐外壁分别安装控温桶外桶,通过控温桶盛装控温介质,控温介质通过接触换热板,使得控温介质与蒸煮罐内腔进行换热,从而有助于提高蒸煮罐内的热分布。通过在控温桶和外桶之间设置换热间隙和回流间隙,利用热水泵产生的动力,使得控温介质能够在换热间隙和回流间隙之间循环流动,有助于保证换热板与控温介质处于持续换。
15.本实用新型的通过导热板对蒸煮罐底部进行换热,通过换热板对蒸煮罐侧壁进行换热,利用电热盒控制第一加热板和第二加热板产生热能,由第一加热板通过导热板换热,通过第二加热板向控温桶中的控温介质进行加热。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导热柱将第二加热板的热能分散到控温桶中,从而提高第二加热板与控温介质的换热效率。
17.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安装块和第二安装块设置通孔,从而控温介质在换热间隙和回流间隙中流动的阻力。通过设置封闭环,从而保证控温介质在外桶和控温桶中处于相对密封。
18.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杆进行安装,使得蒸煮装置能够安装在轴承座上,并相对转动,通过条形齿的设计,便于蒸煮装置配合电机的驱动齿轮进行摆动。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蒸煮罐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分布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蒸煮罐、2-控温桶、3-外桶、4-回流间隙、5-换热间隙、6-热水泵、7-第一安装块、8-第二安装块、9-封闭环、10-旋转杆、11-条形齿、101-换热板、102-蒸煮腔、103-导热板、104-功能腔、105-电热盒、106-电热盒、107-第二加热板、108-导热柱、201-泵腔。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6.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用于配制型白酒酿造的蒸煮装置,包括蒸煮罐1,其中蒸煮罐1为现有的不锈钢罐体,其蒸煮罐1上端开口,并通过罐盖密封。上述蒸煮罐1外壁套设控温桶2,其中控温桶2侧壁为不锈钢材质,且不锈钢材质内置石棉板,以保证控温桶2侧壁不易出现明显换热情况,有利于降低控温桶2的热散失风险。
27.上述控温桶2中填充控温介质,上述蒸煮罐1外壁设有第一安装块4,上述第一安装块4连接控温桶2内壁,上述蒸煮罐1侧壁设有换热板101,上述换热板101用于与控温桶2中的控温介质进行换热;
28.其中,控温介质为液体,可以是液态氯化钠、煤油或者其温度液体沸点高于100摄氏度的液体。其中第一安装块4焊接在蒸煮罐1外壁,并呈环绕设置,其控温桶2与第一安装块4连接方式是多样的:
29.例如,第一安装块4末端设有卡扣,控温桶2内壁设有卡口,采用卡扣与卡口锁紧的方式。
30.例如,第一安装块4末端焊接在控温桶2内壁。
31.通过控温介质的液位覆盖换热板101,从而控温介质通过换热板101与蒸煮罐1内腔中的气体进行换热,从而起到调控蒸煮罐1内部的温度的效果。
32.上述控温桶2外壁套设外桶3,其中外桶33的内壁和外壁均为不锈钢材质,外桶33内壁和外壁之间具有石棉板;上述控温桶2外壁设有第二安装块5,上述第二安装块5连接外桶3内壁;其中第二安装块5焊接在控温桶2外壁,其第二安装块5与第一安装块4的安装方式相同。
33.上述外桶3侧壁与控温桶2侧壁形成高差,上述控温桶2外壁与外桶3之间设有回流间隙6,上述控温桶2内壁与蒸煮罐1之间设有换热间隙7,通过外桶3的高度大于控温桶2,
34.其中,通过外桶3的高度大于控温桶2,从而使得控温桶2不能完全阻隔外桶3与蒸煮罐1之间的间隙,使得控温桶2中的控温介质能够作用于外桶3中。
35.上述控温桶2底部设有泵腔201,上述泵腔201中设有热水泵8,上述热水泵8分别连通回流间隙6和换热间隙7。其中,泵腔201处于密封环境,其热水泵8通过两根金属管道分别伸入到回流间隙6和换热间隙7中;通过热水泵8工作将外桶3底部的控温介质抽送到控温桶2底部,使得控温桶2液位升高,以便于回流间隙6中的液体进图换热间隙7,并提高换热间隙7的液位高度。
36.基于上述实施例,参考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是,上述蒸煮罐1包括蒸煮腔102,上述蒸煮腔102底部设有导热板103,上述蒸煮罐1下端设有功能腔104,上述功能腔104置于导热板103下方;其中,功能腔104位于蒸煮腔102下方,其导热板103封闭功能腔104上端开口。
37.上述功能腔104中设有电热盒105,其中,电热盒105为现有无线开关控制盒,其电热盒105安装在功能腔104中,上述电热盒105上端设有第一加热板106,上述第一加热板106加热面贴合导热板103,通过第一加热板106产生热能并作用于导热板103,通过导热板103将热能散发到蒸煮腔102中。
38.上述电热盒105下端设有第二加热板107,上述第二加热板107用于对控温桶2中的
控温介质进行加热,其中第二加热板107设封闭功能腔104底部,避免控温桶2中控温介质进入到功能腔104中,通过第二加热板107接触控温桶2中的控温介质,能够实现对控温介质的加热。
39.进一步的,上述第二加热板107上设有导热柱108,上述导热柱108伸入到控温桶2底部,上述导热柱108为多个,且相邻的两个导热柱108之间间隙相同,由导热柱108对控温桶2底部的控温介质进行加热。
40.其中,换热板101位于蒸煮腔102侧壁,其控温介质在控温桶2中堆积时,温度介质接触换热板101,从而通过换热板101将热能散发到蒸煮腔102中;利用换热板101与导热板103对蒸煮腔102部位位置进行加热,从而保证蒸煮腔102温度相对可控。
41.基于上述实施例,参考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是,上述第一安装块4上设有与换热间隙7对应的通孔,上述第二安装块5上设有与回流间隙6对应的通孔;上述第一安装块4为多个,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安装块4之间间隙相同,上述第二安装块5与第一安装块4对应设置。
42.其中通孔的设置能够降低第一安装块4和第二安装块5的阻流效果, 从而保证控温介质从控温桶2中流出到外桶3中,有效降低控温介质在接触第一安装块4和第二安装块5时的阻碍风险。
43.具体的说,控温介质经过第一安装块4和第二安装块5时,第一安装块4和第二安装块5的两侧的流速会产生变化,通过,第一安装块4和第二安装块5时的通孔,降低局部压强产生,有利于降低第一安装块4和第二安装块5受到的冲刷效果,从而保证第一安装块4和第二安装块5安装的稳定性。
44.基于上述实施例,参考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是,上述外桶3侧壁和蒸煮罐1侧壁高度相同,上述外桶3侧壁高度大于控温桶2侧壁高度,上述控温桶2中的控温介质用于溢出到回流间隙6。
45.其中,外桶3侧壁高度大于控温桶2侧壁高度,当热水泵8将控温介质逐步从外桶3底部抽送到控温桶2底部,使得控温桶2的液位高度不断上升,最后控温桶2的液位达到控温桶2侧壁高度,在重力作用下,控温桶2中的控温介质溢出,并流入外桶3中,补充外桶3底部的液体,从而使整个控温介质循环使用。
46.其中,控温介质在控温桶2底部加热,而经过换热板101换热后的控温介质,随着控温桶2液位上升,而逐渐流入外桶3中。
47.进一步的,上述外桶3上端设有封闭环9,上述封闭环9内壁抵触蒸煮罐1,上述封闭环9外壁抵触外桶3内壁。
48.其中,封闭环9为现有高温封隔器,其封闭环9采用锥形设置,从而使得封闭环9能够抵触蒸煮罐1和外桶3,并封闭外桶3和封闭环9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控温介质意外流出。
49.更进一步的,上述外桶3两侧设有旋转杆10,上述旋转杆10用于连接机架上的轴承座,具体的说,旋转杆10与外桶3一体设置,其旋转杆10固定在轴承座的活动端上,使得旋转杆10能够相对轴承座转动。
50.由于蒸煮装置具有自重,在重力作用下外桶3无法随意旋转,上述外桶3底部呈圆弧形,上述外桶3下端设有条形齿11,上述条形齿11用于啮合电机的驱动齿轮,上述旋转杆10的中轴线与条形齿11中轴线呈90度角。通过电机的驱动齿轮转动,使得条形齿11在驱动
齿轮上移动,从而向外桶3底部施加推力,从而托起外桶3底部,使得外桶3能够绕旋转杆10进行倾斜,其控温桶2、外桶3和外桶3同步工作,便于装置呈倾斜状态。
51.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
ꢀ“
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技术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52.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技术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技术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