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特异性识别转铁蛋白受体的抗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76273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能够特异性识别转铁蛋白受体的抗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与人TfR抗原特异性反应的抗TfR抗体。进而,本发明涉及包含抗TfR 抗体的医药组合物,特别涉及与恶性肿瘤的治疗相关的医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癌症占据日本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伴随着高龄化,患者数逐年增加,强烈希望开发 有效性和安全性高的药剂和治疗方法。现有的化学疗法、放射线疗法等存在着在杀死癌细 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带来损伤、引起很强的副作用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积极地研 宄着以对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分子作为靶标设计药剂而进行治疗的分子靶标治疗。在该分 子靶标癌治疗药中,抗体药由于具有半衰期长、副作用少等的优点而备受瞩目。作为开发 的成功例,可以列举以CD20为靶标的嵌合抗体Rituxan(利妥昔单抗)(非专利文献1)、以 Her2/neU作为靶标的人化抗体赫赛汀(非专利文献2)、以血管内皮增殖因子(VEGF)作为 靶标的人化抗体安维汀等。这些抗体以癌作为对象疾病使用,其治疗效果得到认可。
[0003] 抗体作为治疗药的使用分为非标记和标记抗体。非标记抗体的作用机理被认为 是:⑴与免疫系统细胞或分子相关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活性(ADCC)(非专利文献3)以及 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活性(CDC)(非专利文献4)、(2)通过靶标分子对细胞内生存、增殖相关 的信号的障碍、(3)细胞凋亡的诱导、(4)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等。通过各个机理的组合,使 肿瘤细胞死亡或使增殖停止,从而发挥治疗效果。就标记抗体而言,使抗体与放射线物质或 毒素、酶、药剂等细胞毒性物质连接,利用抗体的特异性而仅对癌组织传送这些物质,谋求 治疗效果的提高和副作用的降低。
[0004] 转铁蛋白受体(TfR)作为用于将与转铁蛋白(Tf)结合的铁摄入细胞内的细胞膜 结构,最初在网织红细胞上被鉴定(非专利文献5)。后来知道其在胎盘滋养膜细胞(非专 利文献10至12)、活化的淋巴细胞(非专利文献12)、进而各种肿瘤细胞等中表达。例如, 有报告在乳腺癌(非专利文献6)、前列腺癌(非专利文献7)、肺癌(非专利文献8),胰腺癌 (非专利文献9)、大肠癌(非专利文献30、31)、胃癌(非专利文献31)、膀胱癌(非专利文献 32, 33)、肝癌(非专利文献34)、宫颈癌(非专利文献35)、脑肿瘤(非专利文献36)、慢性淋 巴性白血病(非专利文献37, 38)、非霍奇金淋巴瘤(非专利文献38, 39)、成人T细胞白血 病(非专利文献40)中,转铁蛋白受体高表达。另外,由于TfR在各种癌细胞表面高表达, 而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低,因此过去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癌治疗的分子靶标(非专利文献 13至16、专利文献1、2)。然而,至今为止所开发的抗人TfR抗体全部是源自动物的抗体, 而且没有显著的肿瘤增殖抑制效果。一般而言,如果对人投与人以外的动物的抗体,例如小 鼠抗体,则因被识别为异物而在人体内诱导出针对小鼠抗体的人抗体(HumanAntiMouse Antibody:人抗鼠抗体,以下,记作HAMA)。已知HAMA与所投与的小鼠抗体反应,从而引发 副作用(非专利文献17至20),或者加快所投与的小鼠抗体从体内消失(非专利文献18、 21及22),削减小鼠抗体的治疗效果(非专利文献23及24)。在利用小鼠抗人TfR抗体实 际进行的临床I期试验中,观察到HAMA的产生,而没有看到显著的治疗效果(非专利文献 25)。
[0005]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开发出了嵌合抗体(专利文献3及4)。嵌合抗体包含源 自2个或其以上的种属的抗体的一部分(小鼠抗体的可变区和人抗体的恒定区等)。这样 的嵌合抗体的优点是保持小鼠抗体的特征,但由于具有人Fc,所以能够刺激人补体或细胞 毒性。但是,这样的嵌合抗体依然为会引起"人抗嵌合抗体"即HACA(HumanAnti-Chimera Antibody)应答(非专利文献26)。此外,还开发出了仅取代的抗体的一部分为互补决定区 (即"⑶R")的重组抗体(专利文献5及6)。使用⑶R移植技术,产生了由小鼠⑶R、人可 变部框架和恒定区构成的抗体,即"人化抗体"(非专利文献27)。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人化 抗体,对人也有免疫原性,引起HAHA(Humananti-HumanAntibody)反应(非专利文献28、 29)。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希望有更加安全有效的不具有免疫原性的抗体治疗药物。
[0006] 此外,为了克服治疗抗体的免疫原性,还开发出了完全的人抗体的制作方法。例 如,通过用所期望的抗原来免疫具有人抗体基因的全部组成成分的转基因动物,能够取得 所期望的的人抗体(专利文献7 - 12)。另外,还已知有使用人抗体库,通过淘选取得人抗 体的技术。例如,能够将人抗体的可变区作为单链抗体(scFv),利用噬菌体展示法使其在 噬菌体的表面表达,选择与抗原结合的噬菌体。对所选择的噬菌体的基因进行解析,就能够 确定编码与抗原结合的人抗体的可变区的DNA序列。通过该scFv的DNA序列能够制作适 当的表达载体,取得完全的人抗体(专利文献13 - 18)。根据这样的人抗体scFv的噬菌 体展示法取得人抗TfR噬菌体抗体(专利文献20)。然而,在抗体药物开发中,取得识别存 在于细胞膜表面的"nativeform(天然类型)"靶标癌抗原的抗体非常重要,根据淘选方法 或者筛选的不同,所取得的抗体的药理效果也不同。本发明的发明人目前为止制作了包括 1000亿个独立的克隆的巨大的人抗体库,使用数十种癌细胞,以独自的技术确立了对存在 于癌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的网罗式获取法(专利文献19)。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 :美国专利第5, 667, 781号
[0010] 专利文献2 :美国专利第7, 976, 841号
[0011] 专利文献3 :欧州专利120694号
[0012] 专利文献4 :欧州专利125023号
[0013] 专利文献5 :英国专利GB2188638A
[0014] 专利文献6 :美国专利第5, 585, 089号
[0015]专利文献7 :W093/12227
[0016]专利文献 8 :W01992/03918
[0017]专利文献9 :W01994/02602,
[0018]专利文献 10 :TO1"4/25585,
[0019]专利文献 11 :W01996/34096,
[0020]专利文献 12 :TO1996/33735
[0021]专利文献 13 :TO1992/01047
[0022]专利文献 14 :TO1992/20791,
[0023]专利文献 15 :TO1993/06213
[0024]专利文献16 :W01993/11236
[0025]专利文献17 :W01993/19172
[0026]专利文献18 :W01995/01438
[0027]专利文献19 :日本专利4870348
[0028]专利文献20 :TO2011/073943
[0029] 非专利文献
[0030]非专利文献1:MassR,etal.,ProcAmSociClinOncol19, 75a, 2000
[0031]非专利文献2:BerinsteinNL,etal. ,AnnalsofOncology1998, 9:995-1001.
[0032]非专利文献3:BruggemannM. ,etal. ,J.Exp.Med. , 166, 1351-1361.
[0033]非专利文献4:LoosM. (1982).Prog.Allergy, 30, 135-192.MolImmunol. 1982 May; 19(5) : 651-7.
[0034]非专利文献5:JClinInvest1963 ;42, 314-326
[0035]非专利文献 6:IntJCancer1981 ;27:329-334,
[0036]非专利文献7:JUrol1990 ;143:381-385,
[0037]非专利文献 8:CancerGeneTher2000 ;7:59-65 ;
[0038]非专利文献9:EurJCancer2004 ;40 (9) : 1418-1422
[0039]非专利文献10:JClinInvest1980 ;65:1182-1191.
[0040]非专利文献11:Placenta1986 ;7:391-403
[0041]非专利文献12:JClinInvest(1980) 66, 1135-1143. 10
[0042]非专利文献13 :Proc.NatlAcadSciUSA1982 ;79:1175-1179,
[0043]非专利文献14:CancerRes1986 ;46:1759-1763,
[0044]非专利文献I5:CancerRes1"0 ;5〇:6295_63〇l,
[0045]非专利文献16:Blood2004 ; 103:1838-1845
[0046]非专利文献17 :J.Clin.Oncol.,2, 881 (1984)
[0047]非专利文献18 :Blood, 65, 1349 (1985)
[0048]非专利文献19 :J.Natl.CancerInst.,80, 932 (1988)
[0049]非专利文献20 :Proc.Natl.Acad.Sci.,U.S.A.,82, 1242 (1985)
[0050]非专利文献21 :J.Nucl.Med.,26, 1011 (1985)
[0051]非专利文献22 :J.Natl.CancerInst.,80, 937 (1988)
[0052]非专利文献23 :J.Immunol.,135, 1530 (1985)
[0053]非专利文献24:CancerRes.,46, 6489 (1986)
[0054]非专利文献25 :Clini.Cancer.Res. 1995 ;1:1259-1265
[0055]非专利文献26 :J.Exp.Med.,170, 2153-2157, 1989
[0056]非专利文献27 :Nature, 332, 323-327, 1988
[0057]非专利文献28:CancerRes. 2001 ;61:6851-6859,
[0058]非专利文献29:JPharmBiomedAnal. 2006 ;41:1347-1353
[0059]非专利文献30:IntJOncol. 199813(4) : 871-5
[0060]非专利文献31:TohokuJ.exp.Med. 1987 ; 153:239-243 [0061]非专利文献32 :Urol.Res. 1987 ; 15:341-344
[0062]非专利文献 33 :Br.J. Urol. 1990 ;65:339-344
[0063]非专利文献34:Histopathology1988 ;12:53-63
[0064]非专利文献35 :J.Clin.Pathol. 1984 ;37:131-135
[0065]非专利文献 36:APathol.Anat.Histopathol.1990 ;416:491-496
[0066]非专利文献37:Leukemia1993 ;7:2019-2025
[0067]非专利文献 38 :Hematol.Pathol. 1990 ;4:37-41
[0068]非专利文献39:Lancet1983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