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易撕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撕贴及具有该易撕贴的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智能终端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超薄化趋势使得智能终端设备的电池也越来越薄。为避免超薄化电池在拆卸过程中因受到蛮力强拆造成的电池结构损伤、增加智能设备维修成本,相关技术中,通过电池易撕贴用于智能设备超薄电池的固定与拆装。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易撕贴及具有该易撕贴的智能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易撕贴,包括:膜本体;以及杀胶校验区,所述杀胶校验区上形成有圆形点胶图案,在所述圆形点胶图案中,多个第一圆形点胶和多个第二圆形点胶沿着所述杀胶校验区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排列,并且多个第一圆形点胶和多个第二圆形点胶沿着所述杀胶校验区的宽度方向依次交替排列,所述第一圆形点胶的直径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二圆形点胶的直径。
在一例中,本公开实施例的易撕贴中,在所述杀胶校验区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正面固定区、第二正面固定区,其中,所述第一正面固定区等间距设置有第一强胶区,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等间隔设置有第二强胶区。
在一例中,本公开实施例的易撕贴中,所述膜本体的另一面设置有第三强胶区。
在一例中,本公开实施例的易撕贴中,所述杀胶校验区与所述第一正面固定区之间、所述杀胶校验区与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圆点胶区。
在一例中,本公开实施例的易撕贴中,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设置于所述膜本体一侧中部,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长度小于所述膜本体对应侧边的长度。
在一例中,本公开实施例的易撕贴中,所述第一圆点胶区与所述第二强胶区之间还设置有无胶区。
在一例中,本公开实施例的易撕贴中,在所述膜本体的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对应侧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提拉区,所述提拉区分别与所述膜本体通过虚断线连接。
在一例中,本公开实施例的易撕贴中,所述在所述膜本体的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对应侧边设置有提拉区,所述提拉区与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通过虚断线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智能终端,包括电池,所述电池通过如上述第一方面及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易撕贴固定在电池仓中。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易撕贴上设置杀胶校验区,基于所述圆形点胶灰度可有效检查出至少两次杀胶的位置是否符合标准,改善易撕贴产品供应的质量,提高智能终端电池固定的稳定性,降低电池拆装过程中对电池的损伤。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易撕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图1所示实施例示出的杀胶校验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图1所示实施例示出的易撕贴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易撕贴与电池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易撕贴与电池组装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若干示例性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公开的原理和精神。应当理解,给出这些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进而实现本公开,而并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需要注意,虽然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等表述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不同模块、步骤和数据等,但是“第一”、“第二”等表述仅是为了在不同的模块、步骤和数据等之间进行区分,而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按照本公开的侧键固定模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侧键固定模组的优选实施例做进一步阐述说明。其中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相同的标号指示的是同一种类型的结构。
相关技术中,为保障超薄电池的固定并且容易被拆卸,一般需经过两次杀胶过程以获得符合使用条件的电池易撕贴。其中,杀胶即在胶面上印刷油墨并留出黏粘点的工艺。通过杀胶,可以降低胶面的黏粘性,杀胶后的胶面既可以固定电池,还可以是电池在拆装过程中改善外力受到的结构损伤。
在同一胶面上两次杀胶过程发生干涉,即第二次杀胶印刷的油墨存在部分与第一次杀胶印刷的油墨重叠,以及第二次杀胶印刷的部分油墨与圆点胶的部分或者全部重叠。则会造成易撕贴胶面上存在杀胶一次的区域以及杀胶两次的区域以及圆点胶部分或者全部被油墨覆盖的现象。易撕贴黏粘性不均匀或者圆点胶被油墨覆盖,不利于电池的固定与拆卸。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公开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易撕贴。可以用于多种充电电池的固定,包括锂电池、聚合物电池等。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易撕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图1所示实施例示出的杀胶校验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与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易撕贴包括膜本体1以及杀胶校验区11。所述杀胶校验区11上形成有圆形点胶图案,在所述圆形点胶图案中,多个第一圆形点胶111和多个第二圆形点胶112沿着所述杀胶校验区11的长度方向依次交替排列,并且多个第一圆形点胶111和多个第二圆形点胶112沿着所述杀胶校验区11的宽度方向依次交替排列。所述第一圆形点胶111的直径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二圆形点胶112的直径。
本实施例中,膜本体1可以是聚丙乙烯(ppe)材料制成的薄膜结构,在膜本体1的其中一面上设置用于与电池贴附固定的胶层。通过油墨印刷杀胶,在膜本体1上形成杀胶校验区11。参照图2,以两次杀胶为例,圆形点胶中外圆的可以是第一次杀胶区域,也可以是第二次杀胶的最大区域范围,其中,杀胶区域是在膜本体1上留出的胶的区域,圆内区域的膜本体1具有黏粘性,圆外区域为油墨印刷区域。
杀胶校验区11中的点胶可以是矩形、圆形、正多边形等,本实施例为了能够明显发现不同杀胶过程是否产生杀胶位置干涉,将杀胶后的膜本体1上的点胶设置为圆形。若点胶设置为矩形,两次杀胶位置整体发生偏移,形成的区域还有很有可能是还是矩形,不易被检测出,点胶设置为正多边形同理。本实施例将点胶设置为圆形点胶,当两次杀胶产生部分干涉,检测得到的最终形成的点胶可能是橄榄型,较容易检测得出两次杀胶的胶点位置产生了偏移。
本实施例中,圆形点胶图案可以把第一圆形点胶111作为中心,与该第一圆形点胶111相邻的第一圆形点胶111设置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处,第二圆形点胶112设置于四个顶点连线的中点位置。按照上述设计,在平行于上述正方形边长的方向上均是第一圆形点胶111与第二圆形点胶112交替排列。与第一圆形点胶111相邻的第二圆形点胶112的间距小于与第一圆形点胶111相邻的第一圆形点胶111的间距。
若两次杀胶过程准确无误,则在每一圆形胶点区域在两次杀胶后包括无油墨区域、一次杀胶区域、两次杀胶区域,其中,两次杀胶区域在一次杀胶区域的范围内。其中无油墨区域可以是圆点胶经过两次杀胶后没有涂覆油墨的区域,一次杀胶区域可以是经过两次杀胶后无油墨区域与经过一次杀胶后的无油墨区域之间的范围;二次杀胶区域为两次杀胶均涂覆了油墨的区域,二次杀胶区域为连续的。
由于相邻的第一圆形点胶111与第二圆形点胶112的直径不同,在第二次杀胶时,整体位置发生偏移,可能出现第一圆形点胶111的杀胶区域将第二圆形点胶112的区域覆盖,并且第二圆形点胶112的区域将第一圆形点胶111的杀胶区域扩大。最终通过两次杀胶后的灰度值检测,在各个圆点胶位置处的灰度值并无差异,则可判断得出第二次杀胶位置与第一发生了偏移,并且发生偏移的距离为相邻的第二圆形点胶112与第一圆形点胶111的两中心点距离的整数倍。在第二次杀胶时,若整体位置与第一次杀胶位置发生干涉,则两次杀胶后无油墨区域不是圆形,而是橄榄型。
本实施例中圆形点胶的排列顺序可以是直线型等间距排列,也可以是不同直径圆形的圆周上等圆心角间距排列,还可以是其他顺序的排列。本实施例将圆形点胶按顺序排列,使易撕贴的杀胶校验区不仅可以用来检测至少两次杀胶位置是否发生偏移,还可以通过易撕贴使粘贴的电池受力均匀,保障电池的粘接效果。
继续参照图1与图2,本公开实施例的易撕贴的所述圆形点胶包括第一圆形点胶111、第二圆形点胶112,所述第一圆形点胶111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圆形点胶112。
图3是根据图1所示实施例示出的易撕贴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与图3,本公开实施例的易撕贴在所述杀胶校验区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正面固定区12、第二正面固定区13,其中,所述第一正面固定区12等间距设置有第一强胶区121,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13等间隔设置有第二强胶区131。通过第一正面固定区12、第二正面固定区13绕过电池相对的两侧面黏贴在电池的正面,可以将电池进行包覆进行保护,防止电池仓中结构由于电池晃动对电池造成划伤。并且对于聚合物电池等具有电池液的电池,通过第一正面固定区12、第二正面固定区13包覆电池的侧面以及部分正面,可以在电池漏液情况下将电池液锁住在膜本体1与电池之间,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电池液对智能终端的化学腐蚀,提高电池使用安全性。通过第一强胶区121、第二强胶区131固定膜本体1,可改善膜本体与电池黏贴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膜本体1的另一面设置有第三强胶区。本实施例中膜本体1的另一面与电池仓的底部贴合。通过在膜本体1上设置第三强胶区,可以提高电池安装的稳定性。若无第三强胶区,采用将电池的正面顶住智能终端后壳并且电池的背面顶住电池仓底部的方式,后壳受到冲击容易损伤电池;若对第三强胶区进行杀胶,降低黏粘性,则智能终端受到碰撞,电池容易脱离电池仓底部,在电池仓与智能终端后壳的空间内晃动,对电池容易造成结构损伤,并且不利于连接电池的线路的持续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杀胶校验区11与所述第一正面固定区12之间、所述杀胶校验区11与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13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圆点胶区14。本实施例中第一圆点胶区14粘覆在电池相对的两侧面。通过设置第一圆点胶区14,可以提高膜本体1对电池束缚的牢固性,还可以对电池漏液起到封堵作用,若该区域设置为无胶,则电池漏液可能会顺着电池侧边的长度方向流到电池仓中,对电池仓线路或者其他不耐腐蚀的结构造成化学损伤,影响智能终端的正常使用。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易撕贴与电池组装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易撕贴与电池组装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图3、图4与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13设置于所述膜本体1一侧中部,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13长度小于所述膜本体1对应侧边的长度。第二正面固定区13黏贴固定在电池10的正面,即与智能终端后壳相对且距离最近的电池的一面。在从电池仓中拆卸电池10过程中,通过拉起第二正面固定区13,可以将电池10以及膜本体1一同从电池仓中拆卸下来,脱离膜本体1上第三强胶区的束缚。采用上述方式设计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13一方面可以加强膜本体1黏贴电池的牢固性,另一方面避免使用额外工具拆卸电池,方便电池拆卸,避免了使用额外工具对电池拆卸造成的结构损伤以及电池液对操作人员的伤害。可以提高电池拆卸对电池的安全性,还可以提高操作人员拆卸电池过程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点胶区14与所述第二强胶区131之间还设置有无胶区13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为第一圆点胶区14第二正面固定区13中的圆点胶区。通过设置无胶区132,可以降低操作人员从电池10的正面揭开第二正面固定区13的力度,在提拉第二正面固定区13过程中可以手持无胶区132进行提拉操作,提高操作人员的使用体验,改善膜本体1的胶层对操作人员造成手感不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膜本体1的所述第二正面固定区13对应侧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提拉区15,所述提拉区15分别与所述膜本体1通过虚断线连接。如图1、图3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提拉区15包括如图1中黑色区域最大的第二强胶区131,该部分第二强胶区131作为提拉区15的一部分,与膜本体1同样通过虚断线连接。采用上述方式设计,在拉动提拉区15的过程中,对提拉区15的力度在不断增大,超过了虚断线所能承受的力度之后,虚断线断裂,提拉区15脱离膜本体1。继续对提拉区15用力,上述的部分第二强胶区131带动电池10脱离膜本体。最后将提拉区15从电池中取下,可以对电池进行二次利用,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智能终端,该智能终端上包括有电池,电池采用上述第一方面及任意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易撕贴固定在电池仓中,或者从电池仓中拆卸。本实施例中智能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本实施例对智能终端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电池可以是锂电池、聚合无电池等。通过采用前述易撕贴对电池进行固定与拆卸,可以改善电池在电池仓固定的稳定性,还可以提高电池拆卸时电池以及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出于示例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本公开实施的前述说明。前述说明并非是穷举性的也并非要将本公开限制到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根据上述教导还可能存在各种变形和修改,或者是可能从本公开的实践中得到各种变形和修改。选择和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以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以适合于构思的特定用途来以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修改而利用本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