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46404发布日期:2021-04-27 19:20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屏幕保护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


背景技术:

2.电子设备屏幕的发展更新非常迅速。传统的手机屏幕狭窄、颜色单一,对美感的追求较为欠缺。现如今,市场上的电子设备屏幕,在美感的追求上已做到非常精进。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电子设备屏幕,做到了极窄边框,且颜色鲜艳,屏幕的显示效果也非常细腻。目前市面上在市场占有率最大的电子设备(例如,掌上电脑(ipad)、手机等)的屏幕均为直板的极窄边框显示屏。也就是说,电子设备的直屏已经做到非常极致。
3.然而,近来,弧面屏逐渐流行起来。弧面屏一改传统直面屏的粗矿、奔放的设计风格,通过提升屏幕的玻璃覆盖率带来更强的精致感,产品更具有高端质感。弧面屏必将成为电子设备屏幕的主流。
4.弧面屏两侧的曲面玻璃向外延伸越过中框,就像是流直下的瀑布水帘,弧面屏因而得名。随着弧面屏的诞生,传统的屏幕保护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5.传统的平面钢化玻璃保护膜应用于弧面屏时,不能完全贴合。且钢化玻璃保护膜贴合于弧面屏后,极易出现翘曲反弹及白边的情况。此外,即使钢化玻璃加工出弧边,也因后续的加工工艺复杂,而导致不良率居高不下。
6.因此,传统的直屏保护膜及使用直屏保护膜生产方法生产出来的保护膜无法适应于弧面屏。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与弧面屏完全贴合且不会出现翘曲反弹及白边的问题。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9.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第二使用层及第三保护层;
10.其中,所述第二使用层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主膜层、下表面硬化层及高粘层;
11.其中,所述上表自修复层与所述第一保护层接触,所述高粘层与所述第三保护层接触;
12.所述下表面硬化层为二次固化层,所述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所述二次固化层的厚度为30~50μm。
13.优选的,所述主膜层为pet薄膜层、tac薄膜层、pmm薄膜层、pc薄膜层、opp薄膜层或tph薄膜层。
14.优选的,所述主膜层的厚度为25~75μm。
15.优选的,所述高粘层为压敏胶层,所述高粘层为有机硅胶层、聚氨酯层或丙烯酸树
脂层;
16.优选的,所述高粘层的厚度为25~50μm,剥离力为400~800gf/25mm。
17.优选的,所述上表自修复层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涂层;
18.优选的,所述上表自修复层的厚度为10~30μm。
19.优选的,所述第三保护层为离型膜层,所述离型膜层为硅油离型膜、非硅离型膜或氟索离型膜;所述离型膜层的厚度为36~75μm。
20.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护层包括相互接触的膜层和低粘胶层,所述低粘胶层与所述上表自修复层接触;所述膜层为pet膜、pc膜、pen膜或pe膜,所述膜层的厚度为25~100μm。
21.优选的,所述低粘胶层为亚克力胶层、硅胶层或pu胶层;所述低粘胶层的厚度为10~30μm,剥离力为1~5gf/25mm。
22.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效果:
2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与传统的钢化玻璃膜相比,克服传统的钢化玻璃膜易反弹、产生白边的问题,弧面屏贴合效果好,自修复效果好,贴合良率高;
2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与tpu保护膜相比,克服了tpu保护膜极易产生指甲痕的问题,使用客户体验性好;
25.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自我修复效果好,能达到秒修效果,且水滴角达到105度以上;
2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摔屏后不会像钢化玻璃膜一样碎裂,不容易伤到手,安全性高;
27.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主膜层为薄膜层,容易弯曲,制作出弧边的难度比钢化玻璃低。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图1中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与弧面屏贴合后进行uv灯照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110、第二使用层120及第三保护层130。其中,第二使用层120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121、主膜层122、下表面硬化层123及高粘层124。上表自修复层121与第一保护层110接触,高粘层124与第三保护层130接触。
35.具体的,下表面硬化层123为二次固化层,二次固化层的厚度为30~50μm。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经光照后可定性,且光照后粘力明显降低。在本实用新型中,二次固化层经过热固化后再进行光固化。
36.具体的,主膜层122为pet薄膜层、tac薄膜层、pmm薄膜层、pc薄膜层、opp薄膜层或tph薄膜层。主膜层122的厚度为25~75μm,主膜层122为透明薄膜层。
37.具体的,高粘层124为压敏胶层,高粘层124为有机硅胶层、聚氨酯层或丙烯酸树脂层。高粘层124的厚度为25~50μm,剥离力为400~800gf/25mm。丙烯酸树脂层对af屏(防指纹屏幕)的剥离力≥20gf/25mm。
38.具体的,上表自修复层121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涂层,上表自修复层121的厚度为10~30μm。
39.具体的,第三保护层130为离型膜层,离型膜层为硅油离型膜、非硅离型膜或氟索离型膜。优选的,离型膜层的厚度为36~75μm。
40.具体的,第一保护层110包括相互接触的膜层110和胶层120。膜层为pet膜、pc膜、pen膜或pe膜,膜层的厚度为25~100μm。胶层为亚克力胶层、硅胶层或pu胶层,胶层的厚度为10~30μm。
41.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的结构,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42.实施例1
43.在本实施例中,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110、第二使用层120及第三保护层130。第一保护层110包括相互接触的膜层和低粘胶层。第二使用层120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121、主膜层122、下表面硬化层123及高粘层124。
44.其中,膜层为pet膜,胶层为亚克力胶层,上表自修复层121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涂层,主膜层122为pet透明薄膜层,下表面硬化层123为二次固化层,高粘层124为丙烯酸树脂层,第三保护膜为硅油离型膜。
45.故,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pet膜、亚克力胶层、聚氨酯树脂涂层、pet透明薄膜层、二次固化层、丙烯酸树脂层、硅油离型膜。
46.在本实施例中,pet膜的厚度为75μm,pet膜具有抗紫外光效果,且阻隔率达90%以上。亚克力胶层的厚度为10~30μm,剥离力为1~5gf/25mm。pet透明薄膜层采用厚度为25μm的光学pet基材。自修复层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涂布厚度为10~30μm;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的配比为:聚氨酯树脂:改性有机硅流平剂=100:3~4。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30μm。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25~50μm,剥离
力为400~800gf/25mm。丙烯酸树脂层对af屏(防指纹屏幕)的剥离力≥20gf/25mm。硅油离型膜的厚度为50μm。
47.实施例2
48.在本实施例中,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110、第二使用层120及第三保护层130。第一保护层110包括相互接触的膜层和低粘胶层。第二使用层120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121、主膜层122、下表面硬化层123及高粘层124。
49.其中,膜层为pet膜,胶层为亚克力胶层,上表自修复层121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涂层,主膜层122为pet透明薄膜层,下表面硬化层123为二次固化层,高粘层124为丙烯酸树脂层,第三保护膜为硅油离型膜。
50.故,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pet膜、亚克力胶层、聚氨酯树脂涂层、pet透明薄膜层、二次固化层、丙烯酸树脂层、硅油离型膜。
51.在本实施例中,pet膜的厚度为75μm,pet膜具有抗紫外光效果,且阻隔率达90%以上。亚克力胶层的厚度10~30μm,剥离力为1~5gf/25mm。pet透明薄膜层采用厚度为40μm的光学pet基材。自修复层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涂布厚度为10~30μm;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的配比为:聚氨酯树脂:改性有机硅流平剂=100:3~4。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30μm。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25~50μm,剥离力为400~800gf/25mm。丙烯酸树脂层对af屏(防指纹屏幕)的剥离力≥20gf/25mm。硅油离型膜的厚度为50μm。
52.实施例3
53.在本实施例中,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110、第二使用层120及第三保护层130。第一保护层110包括相互接触的膜层和低粘胶层。第二使用层120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121、主膜层122、下表面硬化层123及高粘层124。
54.其中,膜层为pet膜,胶层为亚克力胶层,上表自修复层121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涂层,主膜层122为pet透明薄膜层,下表面硬化层123为二次固化层,高粘层124为丙烯酸树脂层,第三保护膜为硅油离型膜。
55.故,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pet膜、亚克力胶层、聚氨酯树脂涂层、pet透明薄膜层、二次固化层、丙烯酸树脂层、硅油离型膜。
56.在本实施例中,pet膜的厚度为75μm,pet膜具有抗紫外光效果,且阻隔率达90%以上。亚克力胶层的厚度10~30μm,剥离力为1~5gf/25mm。pet透明薄膜层采用厚度为50μm的光学pet基材。自修复层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涂布厚度为10~30μm;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的配比为:聚氨酯树脂:改性有机硅流平剂=100:3~4。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30μm。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25~50μm,剥离力为400~800gf/25mm。丙烯酸树脂层对af屏(防指纹屏幕)的剥离力≥20gf/25mm。硅油离型膜的厚度为50μm。
57.实施例4
58.在本实施例中,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110、第二使用层120及第三保护层130。第一保护层110包括相互接触的膜层和低粘胶层。第二使用层120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121、主膜层122、下表面硬化层123及高粘层124。
59.其中,膜层为pet膜,胶层为亚克力胶层,上表自修复层121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
涂层,主膜层122为tph透明薄膜层,下表面硬化层123为二次固化层,高粘层124为丙烯酸树脂层,第三保护膜为硅油离型膜。
60.故,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pet膜、亚克力胶层、聚氨酯树脂涂层、tph透明薄膜层、二次固化层、丙烯酸树脂层、硅油离型膜。
61.在本实施例中,pet膜的厚度为75μm,pet膜具有抗紫外光效果,且阻隔率达90%以上。亚克力胶层的厚度10~30μm,剥离力为1~5gf/25mm。tph透明薄膜层采用厚度为50μm的光学pet基材。自修复层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涂布厚度为10~30μm;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的配比为:聚氨酯树脂:改性有机硅流平剂=100:3~4。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30μm。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25~50μm,剥离力为400~800gf/25mm。丙烯酸树脂层对af屏(防指纹屏幕)的剥离力≥20gf/25mm。硅油离型膜的厚度为50μm。
62.实施例5
63.在本实施例中,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110、第二使用层120及第三保护层130。第一保护层110包括相互接触的膜层和低粘胶层。第二使用层120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121、主膜层122、下表面硬化层123及高粘层124。
64.其中,膜层为pet膜,胶层为亚克力胶层,上表自修复层121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涂层,主膜层122为pet透明薄膜层,下表面硬化层123为二次固化层,高粘层124为丙烯酸树脂层,第三保护膜为硅油离型膜。
65.故,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pet膜、亚克力胶层、聚氨酯树脂涂层、pet透明薄膜层、二次固化层、丙烯酸树脂层、硅油离型膜。
66.在本实施例中,pet膜的厚度为75μm,pet膜具有抗紫外光效果,且阻隔率达90%以上。亚克力胶层的厚度10~30μm,剥离力为1~5gf/25mm。pet透明薄膜层采用厚度为50μm的光学pet基材。自修复层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涂布厚度为10~30μm;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的配比为:聚氨酯树脂:改性有机硅流平剂=100:3~4。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40μm。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25~50μm,剥离力为400~800gf/25mm。丙烯酸树脂层对af屏(防指纹屏幕)的剥离力≥20gf/25mm。硅油离型膜的厚度为50μm。
67.实施例6
68.在本实施例中,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110、第二使用层120及第三保护层130。第一保护层110包括相互接触的膜层和低粘胶层。第二使用层120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121、主膜层122、下表面硬化层123及高粘层124。
69.其中,膜层为pet膜,胶层为亚克力胶层,上表自修复层121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涂层,主膜层122为pet透明薄膜层,下表面硬化层123为二次固化层,高粘层124为丙烯酸树脂层,第三保护膜为硅油离型膜。
70.故,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pet膜、亚克力胶层、聚氨酯树脂涂层、pet透明薄膜层、二次固化层、丙烯酸树脂层、硅油离型膜。
71.在本实施例中,pet膜的厚度为75μm,pet膜具有抗紫外光效果,且阻隔率达90%以上。亚克力胶层的厚度10~30μm,剥离力为1~5gf/25mm。pet透明薄膜层采用厚度为50μm的光学pet基材。自修复层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涂布厚度为10~30μm;无溶剂型聚氨酯
树脂层的配比为:聚氨酯树脂:改性有机硅流平剂=100:3~4。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50μm。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25~50μm,剥离力为400~800gf/25mm。丙烯酸树脂层对af屏(防指纹屏幕)的剥离力≥20gf/25mm。硅油离型膜的厚度为50μm。
72.实施例7
73.在本实施例中,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110、第二使用层120及第三保护层130。第一保护层110包括相互接触的膜层和低粘胶层。第二使用层120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121、主膜层122、下表面硬化层123及高粘层124。
74.其中,膜层为pet膜,胶层为亚克力胶层,上表自修复层121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涂层,主膜层122为pet透明薄膜层,下表面硬化层123为二次固化层,高粘层124为丙烯酸树脂层,第三保护膜为硅油离型膜。
75.故,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pet膜、亚克力胶层、聚氨酯树脂涂层、pet透明薄膜层、二次固化层、丙烯酸树脂层、硅油离型膜。
76.在本实施例中,pet膜的厚度为25μm,pet膜具有抗紫外光效果,且阻隔率达90%以上。亚克力胶层的厚度10μm,剥离力为1~5gf/25mm。pet透明薄膜层采用厚度为30μm的光学pet基材。自修复层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涂布厚度为10μm;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的配比为:聚氨酯树脂:改性有机硅流平剂=100:3~4。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50μm。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25μm,剥离力为400~800gf/25mm。丙烯酸树脂层对af屏(防指纹屏幕)的剥离力≥20gf/25mm。硅油离型膜的厚度为25μm。
77.实施例8
78.在本实施例中,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第一保护层110、第二使用层120及第三保护层130。第一保护层110包括相互接触的膜层和低粘胶层。第二使用层120包括依次接触的上表自修复层121、主膜层122、下表面硬化层123及高粘层124。
79.其中,膜层为pet膜,胶层为亚克力胶层,上表自修复层121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涂层,主膜层122为pet透明薄膜层,下表面硬化层123为二次固化层,高粘层124为丙烯酸树脂层,第三保护膜为硅油离型膜。
80.故,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包括依次接触的pet膜、亚克力胶层、聚氨酯树脂涂层、pet透明薄膜层、二次固化层、丙烯酸树脂层、硅油离型膜。
81.在本实施例中,pet膜的厚度为100μm,pet膜具有抗紫外光效果,且阻隔率达90%以上。亚克力胶层的厚度30μm,剥离力为1~5gf/25mm。pet透明薄膜层采用厚度为75μm的光学pet基材。自修复层为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涂布厚度为30μm;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的配比为:聚氨酯树脂:改性有机硅流平剂=100:3~4。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40μm。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50μm,剥离力为400~800gf/25mm。丙烯酸树脂层对af屏(防指纹屏幕)的剥离力≥20gf/25mm。硅油离型膜的厚度为75μm。
82.为了进一步解释说明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的结构,下面结合实施例1对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的生产方法进行说明:
83.步骤一:
84.采用厚度为25μm的光学pet基材作为pet透明薄膜层,并于光学pet基材的一面涂布厚度为10~30μm的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使得pet透明薄膜层具有秒修效果,且水滴角达到105度以上;然后覆高透硅油离型膜;
85.优选的,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的配比为:聚氨酯树脂:改性有机硅流平剂=100:3~4;
86.步骤二:
87.于光学pet基材的另一面涂布二次固化层,二次固化层为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的涂布厚度为30μm;涂布完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后,热固改性丙烯酸树脂层进行热固化;然后,覆50μ硅油离型膜进行收卷成型;
88.优选的,二次固化层的涂布方式为狭缝涂布或逗号刮刀涂布;热固化的方式为通过烘箱加热固化;通过对热刺固化层进行热固化,使其表面成膜收卷成料;
89.如图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二次固化层的制作使用主要为:先热固化成型,再通过工艺模切成型使其达到弧面屏200的宽幅;然后通过贴膜制具贴合在弧面屏上,使其与弧面屏200的完全完全一致;再然后将贴合好的弧面屏产品与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一起通过uv等照射固化定型,而达到完美贴合状态;
90.当然,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在可光照成型后贴合,也可以贴合固定后再进行光固成型;
91.步骤三:
92.采用厚度为50μm的硅油离型膜,并于硅油离型膜上涂布厚度为25~50μm的丙烯酸树脂层;丙烯酸树脂层的剥离力为400~800gf/25mm,丙烯酸树脂层对af屏(防指纹屏幕)的剥离力≥20gf/25mm;涂布完丙烯酸树脂层后进行热固化,并在热固化完成后与二次固化层进行贴合,然后收卷成料;
93.需要说明的是,丙烯酸树脂层与二次固化层贴合前,需要将覆于二次固化层的硅油离型膜撕下;
94.步骤四:
95.在厚度为75μm的pet膜上涂布10μm厚度的亚克力胶层,涂布完成后通过烤箱进行热固化;热固化完成后与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进行贴合;亚克力胶层的剥离力为1~5gf/25mm;亚克力胶层的涂布方式可以为微凹涂布、狭缝涂布或逗号刮刀涂布,涂布的亚克力胶层厚度均匀,且涂布效率高;
96.需要说明的是,亚克力胶层与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进行贴合前,需要将覆于无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层上的高透硅油离型膜撕下;
97.步骤五:
98.对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进行收卷。
99.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的应用方式为:
100.通过模切工艺将通过前述的方法生产出来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进行裁切,将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裁切成弧面屏200所需要的尺寸;
101.通过贴膜制具将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贴合于弧面屏200上;
102.将完成贴膜的电子产品进行uv灯照射,进行二次固化层的二次固化,使得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牢牢地贴合于电子产品的弧面屏200上。
103.将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与传统的钢化玻璃膜及tpu保护膜进行对比测试,结果如下:
[0104][0105]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与传统的钢化玻璃膜相比,克服传统的钢化玻璃膜易反弹、产生白边的问题,弧面屏贴合效果好,自修复效果好,贴合良率高。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与tpu保护膜相比,克服了tpu保护膜极易产生指甲痕的问题,使用客户体验性好。
[0106]
本实用新型的自修复效果为铜刷测试仪秒修效果。
[0107]
此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适用于弧面屏的保护膜100自我修复效果好,能达到秒修效果;水滴角达到105度以上。
[010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