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的防追尾报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3258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的防追尾报警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汽车电子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防追尾报警器。



背景技术:

追尾是指同车道行驶的车辆尾随而行时,后车车头与前车车尾相撞的行为。主要由于跟进间距小于最小安全间距和驾驶员反应迟缓或制动系统性能不良所致。提起追尾事故,很多驾驶员都知道,在快车道上发生的追尾事故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最为强烈。因为车速普遍较快,所以一旦有两车追尾,后面很可能就会牵连一串,这也就是被人们称为“串车”的常见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车辆追尾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防追尾报警器,主要包括距离测量模块、控制模块、后车警示模块,距离测量模块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后车警示模块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

一种用于汽车的防追尾报警器,主要包括距离测量模块、控制模块、后车警示模块,距离测量模块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后车警示模块与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其特征在于,一种用于汽车的防追尾报警器的电路由处理器U1,超声波测距器U2、发光二极管LED1、蜂鸣器SPE1、晶振Y1、电容C1、C2、C3、电阻R1、R2、R3、三极管Q1、Q2、开关KEY1组成,处理器U1的型号为AT89S52,超声波测距器U2的型号为KS109,

电容C1与开关KEY1并联后,再与电阻R1串联,一端连接处理器U1的第9引脚,另一端连接电源正极,

电容C2、C3一端连接电源负极,另一端连接晶振Y1的两端,处理器U1的第18、19引脚连接电容C2、C3,

处理器U1的第10、11引脚与超声波测距器U2的RX、TX引脚连接,进行串口通信,

处理器U1的第1引脚连接电阻R2,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源正极,

处理器U1的第2引脚连接电阻R3,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蜂鸣器SPE1,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源正极,

处理器U1的第31、40引脚连接电源正极,第20引脚连接电源负极。

通过控制距离测量模块向车尾后方车辆方向发射超声波,并接收由后车反射的声波信号,处理器U1计算入射和反射两个超声波的发射与接收时间差,换算成距离;当距离小于警戒车距时,控制模块控制报警模块进行光、声报警,提示后车保持车距。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反应灵敏,能够准确测量后车距离;2.能够自动报警,提示后车保持车距。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本发明系统简图

图2本发明电路图

图中:1-距离测量模块 2-控制模块 3-后车警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一种用于汽车的防追尾报警器,主要包括距离测量模块1、控制模块2、后车警示模块3,距离测量模块1与控制模块2电信号连接,后车警示模块3与控制模块2电信号连接,其特征在于,一种用于汽车的防追尾报警器的电路由处理器U1,超声波测距器U2、发光二极管LED1、蜂鸣器SPE1、晶振Y1、电容C1、C2、C3、电阻R1、R2、R3、三极管Q1、Q2、开关KEY1组成,处理器U1的型号为AT89S52,超声波测距器U2的型号为KS109,电容C1与开关KEY1并联后,再与电阻R1串联,一端连接处理器U1的第9引脚,另一端连接电源正极,电容C2、C3一端连接电源负极,另一端连接晶振Y1的两端,处理器U1的第18、19引脚连接电容C2、C3,处理器U1的第10、11引脚与超声波测距器U2的RX、TX引脚连接,进行串口通信,处理器U1的第1引脚连接电阻R2,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ED1,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源正极,处理器U1的第2引脚连接电阻R3,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蜂鸣器SPE1,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源正极,处理器U1的第31、40引脚连接电源正极,第20引脚连接电源负极。

本发明工作过程是:将防追尾报警器安装在车后保险杠内部,设置警戒车距为1米。打开防追尾报警器开关,系统上电复位,处理器U1通过串口控制超声波测距器U2每隔1秒钟,向车尾后方车辆方向发射超声波,并接收由后车反射的声波信号。处理器U1计算入射和反射两个超声波的发射与接收时间差,换算成距离。当距离小于1米,达到警戒车距时,处理器U1控制第1、2引脚输出高电平,三极管Q1、Q2导通,发光二极管LED1和蜂鸣器SPE1工作,实现光、声报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