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饰条,具体是一种防缩痕和防变形的汽车饰条。
背景技术:
汽车饰条通常采用注塑工艺生产。传统注塑工艺不能将注塑件的厚壁部分和薄壁部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成型,而且制件残余应力大,易翘曲变形,表面时有缩痕,因此汽车饰条的品质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缩痕和防变形的汽车饰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缩痕和防变形的汽车饰条,包括饰条本体,所述的饰条本体的一端连接设置有用于将汽车饰条与车身连接的连接板,所述的饰条本体内在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气体辅助注塑成型用气道,所述的连接板内设置有与所述的气道相连通的出气口,所述的出气口处连接有溢流槽,所述的饰条本体的另一端连接设置有注塑过渡件,所述的注塑过渡件内设置有注塑流道,所述的注塑流道与所述的气道相连通,所述的注塑过渡件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的注塑流道相连通的注塑浇口,所述的注塑过渡件的底部连接设置有与所述的注塑流道相连通的进气口和若干冷料存储套,所述的若干冷料存储套用于装纳最先进入注塑流道内的熔融料。
在注塑生产时,经注塑浇口向注塑流道内注入熔融料,同时经进气口向气道内充入高压气体,实现对气道的完全充填,并且充填时由气体保压,可有效消除汽车饰条制品的缩痕和残余应力,防止变形,最终多余的熔融料由出气口流出,再经溢流槽溢出并冷却形成溢流块,注塑结束后将溢流块和注塑过渡件一并剪掉即可。本实用新型汽车饰条总体壁厚较厚,残余应力小,无翘曲变形,表面无缩痕,重量轻,强度高,同时可简化饰条模具的结构设计。
作为优选,所述的注塑过渡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的第一横杆与所述的饰条本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注塑浇口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横杆的顶部,所述的进气口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横杆的底部,所述的若干冷料存储套分列在所述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的底部。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的设计,可简化模具结构,便于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的冷料存储套的数量为3个,即第一冷料存储套、第二冷料存储套和第三冷料存储套,所述的第一冷料存储套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横杆的底部并位于所述的注塑浇口的正下方,所述的第二冷料存储套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横杆与所述的第二横杆连接处的底部,所述的第三冷料存储套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横杆的底部,所述的进气口位于所述的第二冷料存储套和所述的第三冷料存储套之间。3个冷料存储套即可满足一般汽车饰条的气体辅助注塑成型需要,将最先进入注塑流道内的降温较快的熔融料首先装纳,便于正常高温熔融料进入注塑流道和气道,确保汽车饰条的质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防缩痕和防变形的汽车饰条,总体壁厚较厚,残余应力小,无翘曲变形,表面无缩痕,重量轻,强度高,同时可简化饰条模具的结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汽车饰条的正面外观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的汽车饰条的背面纵向剖切示意图;
图5为注塑结束后,将溢流块和注塑过渡件一并剪掉后的汽车饰条的背面外观图;
图6为放大后的图5中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的防缩痕和防变形的汽车饰条,如图所示,包括饰条本体1,饰条本体1的一端连接设置有用于将汽车饰条与车身连接的连接板2,饰条本体1内在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气体辅助注塑成型用气道3,连接板2内设置有与气道3相连通的出气口21,出气口21处连接有溢流槽22,饰条本体1的另一端连接设置有注塑过渡件4,注塑过渡件4内设置有注塑流道(图中未示出),注塑流道与气道3相连通,注塑过渡件4的顶部设置有与注塑流道相连通的注塑浇口51,注塑过渡件4的底部连接设置有与注塑流道相连通的进气口52和3个用于装纳最先进入注塑流道内的熔融料的冷料存储套,即第一冷料存储套53、第二冷料存储套54和第三冷料存储套55,注塑过渡件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横杆41和第二横杆42,第一横杆41与饰条本体1的另一端连接,注塑浇口51设置在第二横杆42的顶部,进气口52设置在第一横杆41的底部,第一冷料存储套53设置在第二横杆42的底部并位于注塑浇口51的正下方,第二冷料存储套54设置在第一横杆41与第二横杆42连接处的底部,第三冷料存储套55设置在第一横杆41的底部,进气口52位于第二冷料存储套54和第三冷料存储套55之间。
以上汽车饰条在注塑生产时,经注塑浇口51向注塑流道内注入熔融料,同时经进气口52向气道3内充入高压气体,实现对气道3的完全充填,并且充填时由气体保压,可有效消除汽车饰条制品的缩痕和残余应力,防止变形,最终多余的熔融料由出气口21流出,再经溢流槽22溢出并冷却形成溢流块23,注塑结束后将溢流块23和注塑过渡件4一并剪掉即可,其外观图见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