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2200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体型较窄且前轮可以倾斜转向的四轮式车,具体涉及一种使四轮车既有汽车结构的安全性又有二轮车转向的灵活性的新型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中,交通堵塞时,由于四轮汽车的轮距普遍大于1500毫米,二轮车(包括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及摩托车等)车体较窄(600毫米至800毫米左右)却可以通过汽车间的缝隙前行,汽车的四轮结构稳定、安全,转向结构只能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二轮车前轮除了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还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转向半径较小,灵活方便。

现有的四轮车的轮距为600毫米至800毫米左右,当前轮采用摩托车轮胎、后轮采用汽车轮胎时,由于后轮较平,前轮的宽度壁后轮窄,在转弯的时候,由于前轮和后轮之间的连接梁之间是固定相连的,使车体在转弯的时候只能在水平方向发生位移,在竖直方向上不能发生位移,使车体容易倾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交通工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包括车把、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两个所述后轮之间通过后轮连杆相连;还包括:

活动连杆组,所述活动连杆组的一端与所述车把的中部固定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前轮相连;

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一端与所述活动连杆组的中部固定相连;

活动连接件,所述活动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梁的另一端转动相连;

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一端与所述活动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梁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连杆的中部固定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轮和后轮之间的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之间设置一个活动连杆组,可使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转动相连,可使两个前轮能够在竖直方向上有位移时,使后轮不会随着前轮的起伏而起伏,避免转弯时或路面不平整时,车体倾倒;如果设置一个连接梁连接前轮和后轮会使整个车体不容易组装;通过在前轮和后轮之间分段设置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使前轮和后轮之间的转动更加方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活动连接件包括:

第一法兰盘,所述第一法兰盘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第一法兰盘转动相连;

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二法兰盘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通孔,所述第二法兰盘和第一法兰盘通过螺钉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和第一螺纹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第二法兰盘转动相连。

进一步,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和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同轴设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螺纹通孔和第二螺纹通孔同轴设置,使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在一条直线上,有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固。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活动连接件相连的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通孔相适配的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连接梁插接在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内且与之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活动连接件相连的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螺纹通孔相适配的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梁插接在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内且与之转动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使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分别与活动连接件螺纹连接,整体结构简单稳定。

进一步,还包括:

第一变径连管,所述第一变径连管包括依次一体相连的第一螺纹段和第二螺纹段,所述第一螺纹段的横截面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螺纹段的横截面的直径;所述第一螺纹段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内壁相适配的第三外螺纹,所述第一螺纹段插接在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内且与之转动相连;

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活动连接件相连的一端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螺纹,所述第二螺纹段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螺纹相适配的第四外螺纹,所述第二螺纹段插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中空结构内且与之转动相连;

第二变径连管,所述第二变径连管包括依次一体相连的第三螺纹段和第四螺纹段,所述第三螺纹段的横截面的直径小于所述第四螺纹段的横截面的直径;所述第三螺纹段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内壁相适配的第五外螺纹,所述第三螺纹段插接在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内且与之转动相连;

所述第二连接梁与所述活动连接件相连的一端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螺纹,所述第四螺纹段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螺纹相适配的第六外螺纹,所述第四螺纹段插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中空结构内且与之转动相连。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连接连管,连接方便。

进一步,所述活动连接件包括: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连接梁的另一端固定相连;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一端固定相连且与所述第一齿轮相互咬合固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通过齿轮连接,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传动更加紧凑。

进一步,所述活动连杆组包括:

车把连接杆,所述车把连接杆竖直布置且其一端与所述车把的中部固定相连;

压力轴承,所述压力轴承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上且与之转动相连,所述压力轴承的外壁与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一端焊接固定;

第一活动连杆,所述第一活动连杆与所述车把平行布置且其中部与所述车把连接杆转动相连,所述第一活动连杆位于所述压力轴承的上侧;

第二活动连杆,所述第二活动连杆与所述车把平行布置且其中部与所述车把连接杆转动相连,所述第二活动连杆位于所述压力轴承的下侧;

第一前轮连杆,所述第一前轮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连杆的一端转动相连,其中部与所述第二活动连杆的一端转动相连,其另一端与一个前轮相连;

第二前轮连杆,所述第二前轮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连杆的一端转动相连,其中部与所述第二活动连杆的另一端转动相连,其另一端与另一个前轮相连。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压力轴承、第一活动连杆和第二活动连杆,可通过车把控制两个前轮各自独立转动,互不干扰。

进一步,所述压力轴承包括:

套接筒,所述套接筒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上且与之转动相连,所述套接筒的外壁与所述车体焊接固定;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上且与之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轴承插接在所述套接筒的一端且与所述套接筒的内侧面压接转动相连;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上且与之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轴承插接在所述套接筒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套接筒的内侧面压接转动相连。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套接筒、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使车把连接段与车体活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套接筒包括依次一体相连的:

第一承压段,所述第一承压段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上且与之固定相连;从所述第一承压段的一端至所述套接筒的中心方向,所述第一承压段的内侧壁的横截面的直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轴承压接在所述第一承压段的内侧壁上且与之滚动接触;

转动连接段,所述转动连接段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上且与之转动相连;所述转动连接段的一端一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承压段的另一端;所述转动连接段的外壁与所述车体焊接固定;

第二承压段,所述第二承压段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上且与之固定相连;从所述第二承压段的一端至所述套接筒的中心方向,所述第二承压段的内侧壁的横截面的直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承压段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连接段的另一端一体相连;所述第二轴承压接在所述第二承压段的内侧壁上且与之滚动接触;

所述第一轴承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承压段的内侧壁的结构相适配,所述第二轴承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二承压段的内侧壁的结构相适配;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内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内连接有多个滚轮,所述滚轮通过滚轮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凹槽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承压段上的多个滚轮轴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且该点位于所述套接筒的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二承压段上的多个滚轮轴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且该点位于所述套接筒的中心轴线上。

进一步,所述活动连杆组还包括第一固定扣和第二固定扣,所述第一固定扣和第二固定扣均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上且与之固定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扣位于所述压力轴承与所述第一活动连杆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扣位于所述压力轴承与所述第二活动连杆之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车把连接杆的上下两端设置两个固定扣,使压力轴承固定把持在车把连接杆上,更有利于压力轴承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法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法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交通工具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动连接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力轴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交通工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连接梁;11、第一外螺纹;2、第二连接梁;21、第二外螺纹;3、前轮;4、后轮;41、后轮连杆;5、活动连接件;51、第一法兰盘;52、第二法兰盘;53、第一变径连管;531、第一螺纹段;532、第二螺纹段;54、第二变径连管;541、第三螺纹段;542、第四螺纹段;6、活动连杆组;61、车把连接杆;62、压力轴承;621、套接筒;6211、第一承压段;6212、转动连接段;6213、第二承压段;622、第一轴承;6221、凹槽;6222、滚轮;623、第二轴承;63、第一活动连杆;64、第二活动连杆;65、第一前轮连杆;66、第二前轮连杆;67、第一固定扣;68、第二固定扣;7、车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包括车把7、两个前轮3和两个后轮4,两个所述后轮4之间通过后轮连杆41相连;两个前轮3之间的距离为60cm-80cm。本实施例的前轮较窄,采用摩托车的车轮;后轮较宽,采用汽车的车轮。

本实施例的新型交通工具还包括:

活动连杆组6,所述活动连杆组6的一端与所述车把7的中部固定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前轮3相连;

第一连接梁1,所述第一连接梁1的一端与所述活动连杆组6的中部固定相连;

活动连接件5,所述活动连接件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梁1的另一端转动相连;

第二连接梁2,所述第二连接梁2的一端与所述活动连接件5的另一端转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梁2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连杆41的中部固定相连。

本实施例通过在前轮和后轮之间的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之间设置一个活动连杆组,可使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转动相连,可使两个前轮能够在竖直方向上有位移时,使后轮不会随着前轮的起伏而起伏,避免转弯时或路面不平整时,车体倾倒;如果设置一个连接梁连接前轮和后轮会使整个车体不容易组装;通过在前轮和后轮之间分段设置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使前轮和后轮之间的转动更加方便。

本实施例的所述活动连接件有三种实施方式,如下所示:

实施方式一:如图3和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活动连接件5包括:

第一法兰盘51,所述第一法兰盘5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第一法兰盘转动相连;

第二法兰盘52,所述第二法兰盘52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通孔,所述第二法兰盘52和第一法兰盘51通过螺钉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和第一螺纹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梁2与所述第二法兰盘52转动相连。

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和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梁1与所述活动连接件5相连的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通孔相适配的第一外螺纹11,所述第一连接梁1插接在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内且与之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梁2与所述活动连接件5相连的一端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螺纹通孔相适配的第二外螺纹21,所述第二连接梁2插接在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内且与之转动连接。

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螺纹通孔和第二螺纹通孔同轴设置,使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在一条直线上,有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固。该实施方式结构简单,方便易行。

实施方式二,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活动连接件5包括:

第一法兰盘51,所述第一法兰盘5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第一法兰盘转动相连;

第二法兰盘52,所述第二法兰盘52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通孔,所述第二法兰盘52和第一法兰盘51通过螺钉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和第一螺纹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梁2与所述第二法兰盘52转动相连。

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和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同轴设置。

第一变径连管53,所述第一变径连管53包括依次一体相连的第一螺纹段531和第二螺纹段532,所述第一螺纹段531的横截面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螺纹段532的横截面的直径;所述第一螺纹段531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内壁相适配的第三外螺纹,所述第一螺纹段531插接在所述第一螺纹通孔内且与之转动相连;

所述第一连接梁1与所述活动连接件5相连的一端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螺纹,所述第二螺纹段532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螺纹相适配的第四外螺纹,所述第二螺纹段532插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梁1的中空结构内且与之转动相连;

第二变径连管54,所述第二变径连管54包括依次一体相连的第三螺纹段541和第四螺纹段542,所述第三螺纹段541的横截面的直径小于所述第四螺纹段542的横截面的直径;所述第三螺纹段541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内壁相适配的第五外螺纹,所述第三螺纹段541插接在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内且与之转动相连;

所述第二连接梁2与所述活动连接件5相连的一端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螺纹,所述第四螺纹段542的外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螺纹相适配的第六外螺纹,所述第四螺纹段542插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梁2的中空结构内且与之转动相连。

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变径连管和第二变径连管,使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依靠多次螺纹连接,使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之间的活动连接更加灵活。

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活动连接件5包括: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连接梁的另一端固定相连;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一端固定相连且与所述第一齿轮相互咬合固定。

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通过齿轮连接,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传动更加紧凑。

如图4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活动连杆组6包括:

车把连接杆61,所述车把连接杆61竖直布置且其一端与所述车把的中部固定相连;

压力轴承62,所述压力轴承62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61上且与之转动相连,所述压力轴承62的外壁与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一端焊接固定;

第一活动连杆63,所述第一活动连杆63与所述车把7平行布置且其中部与所述车把连接杆61转动相连,所述第一活动连杆63位于所述压力轴承62的上侧;

第二活动连杆64,所述第二活动连杆64与所述车把7平行布置且其中部与所述车把连接杆61转动相连,所述第二活动连杆64位于所述压力轴承62的下侧;

第一前轮连杆65,所述第一前轮连杆6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连杆63的一端转动相连,其中部与所述第二活动连杆64的一端转动相连,其另一端与一个前轮3相连;

第二前轮连杆66,所述第二前轮连杆6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连杆63的一端转动相连,其中部与所述第二活动连杆64的另一端转动相连,其另一端与另一个前轮3相连。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压力轴承、第一活动连杆和第二活动连杆,可通过车把控制两个前轮各自独立转动,互不干扰。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压力轴承62包括:

套接筒621,所述套接筒621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61上且与之转动相连,所述套接筒621的外壁与所述车体焊接固定;

第一轴承622,所述第一轴承622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61上且与之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轴承622插接在所述套接筒621的一端且与所述套接筒621的内侧面压接转动相连;

第二轴承623,所述第二轴承623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61上且与之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轴承623插接在所述套接筒621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套接筒621的内侧面压接转动相连。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套接筒、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使车把连接段与车体活动连接。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套接筒621包括依次一体相连的:

第一承压段6211,所述第一承压段6211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61上且与之固定相连;从所述第一承压段6211的一端至所述套接筒621的中心方向,所述第一承压段6211的内侧壁的横截面的直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轴承622压接在所述第一承压段6211的内侧壁上且与之滚动接触;

转动连接段6212,所述转动连接段6212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61上且与之转动相连;所述转动连接段6212的一端一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承压段6211的另一端;所述转动连接段6212的外壁与所述车体焊接固定;

第二承压段6213,所述第二承压段6213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61上且与之固定相连;从所述第二承压段6213的一端至所述套接筒621的中心方向,所述第二承压段6213的内侧壁的横截面的直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承压段6213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连接段6212的另一端一体相连;所述第二轴承623压接在所述第二承压段6213的内侧壁上且与之滚动接触。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轴承622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承压段6211的内侧壁的结构相适配,所述第二轴承623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二承压段6213的内侧壁的结构相适配;所述第一轴承622和第二轴承623的内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凹槽6221,所述凹槽6221内连接有多个滚轮6222,所述滚轮6222通过滚轮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凹槽6221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承压段6211上的多个滚轮轴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且该点位于所述套接筒621的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二承压段6213上的多个滚轮轴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且该点位于所述套接筒621的中心轴线上。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活动连杆组6还包括第一固定扣67和第二固定扣68,所述第一固定扣67和第二固定扣68均套接在所述车把连接杆61上且与之固定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扣67位于所述压力轴承62与所述第一活动连杆63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扣68位于所述压力轴承62与所述第二活动连杆64之间。通过在车把连接杆的上下两端设置两个固定扣,使压力轴承固定把持在车把连接杆上,更有利于压力轴承的稳定。

本实施例的新型交通工具通过设置活动连接件和活动连杆组,使两个前轮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移动都是相互独立的,分别根据车把的移动来进行控制,避免了车体在转弯的时候,车体倾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