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动车辆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6110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桩设备,确切地说是一种新型电动车辆充电桩。



背景技术:

充电桩得到了逐步的推广和普及,在利用充电桩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作业时发现,由于充电桩设备往往直接裸露在户外环境中,车辆在充电停靠时误操作等原因,极易发生充电桩被撞击而导致结构受损,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严重的触电事故及供电线路跳闸事故,危害巨大,而针对这一问题,当前的主要作法是在充电桩周围增设防护栏杆、台阶等防护物品,但在实际使用中防护效果较差,不能有效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充电桩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电动车辆充电桩。该实用新型运行自动化程度和安全性较高,可有效避免充电桩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与大型物体间发生碰撞,达到提高充电桩设备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电动车辆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桩本体另设防撞定位机构。防撞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槽、导向滑轨、升降机构、驱动滑块、缓冲气囊、测距传感器及控制电路。定位槽嵌于地基内并与水平面垂直分布。充电桩本体嵌于定位槽内并通过导向滑轨与定位槽滑动连接。升降机构嵌于定位槽内并分别与定位槽和充电桩本体连接,且升降机构运动方向与水平面相互垂直。驱动滑块至少两个并通过导向滑轨环绕充电桩本体均布,且驱动滑块与所连接的导向滑轨构成闭合环状结构并与充电桩本体同轴分布。驱动滑块包括承载台、行走机构、超声波定位装置、测速传感器。其中行走机构位于承载台下表面并与导向滑轨连接。超声波定位装置、测速传感器若干并通过定位块与承载台上表面铰接。缓冲气囊、测距传感器均嵌于驱动滑块的承载台上表面内并与承载台上表面平齐。控制电路嵌于充电桩本体内并分别与充电桩本体、升降机构、驱动滑块、缓冲气囊、测距传感器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定位槽底部均布泄流孔。

进一步的,承载台侧表面上设弹性缓冲块,且弹性缓冲块若干并环绕承载台轴线均布。

进一步的,承载台上表面设反光标识层。

本实用新型运行自动化程度和安全性较高,可有效避免充电桩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与大型物体间发生碰撞,达到提高充电桩设备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述的一种新型电动车辆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充电桩本体1另设防撞定位机构。防撞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槽2、导向滑轨3、升降机构4、驱动滑块5、缓冲气囊6、测距传感器7及控制电路8。定位槽2嵌于地基9内并与水平面垂直分布。充电桩本体1嵌于定位槽2内并通过导向滑轨3与定位槽2滑动连接。升降机构4嵌于定位槽2内并分别与定位槽2和充电桩本体1连接,且升降机构4运动方向与水平面相互垂直。驱动滑块5至少两个并通过导向滑轨3环绕充电桩本体1均布,且驱动滑块5与所连接的导向滑轨3构成闭合环状结构并与充电桩本体1同轴分布。驱动滑块5包括承载台51、行走机构52、超声波定位装置53、测速传感器54。其中行走机构52位于承载台51下表面并与导向滑轨3连接。超声波定位装置53、测速传感器54若干并通过定位块55与承载台51上表面铰接。缓冲气囊6、测距传感器7均嵌于驱动滑块5的承载台51上表面内并与承载台51上表面平齐。控制电路8嵌于充电桩本体1内并分别与充电桩本体1、升降机构4、驱动滑块5、缓冲气囊6、测距传感器7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槽2底部均布泄流孔10。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台51侧表面上设弹性缓冲块56,且所述的弹性缓冲块56若干并环绕承载台51轴线均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台51上表面设反光标识层57。

本实用新型运行自动化程度和安全性较高,可有效避免充电桩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与大型物体间发生碰撞,达到提高充电桩设备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目的。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