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车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1513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车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门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安全车门。



背景技术:

车门是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出入车辆的通道,但在发生严重的车祸时,往往会出现由于剧烈冲击而受到车体挤压变形的车门的情况,变形的车门难以打开会将会导致伤员困在车内,既阻碍救援人员救援,也阻碍伤者自救。

若车门可以车祸发生后自动开启,可以大大减少救援人员因切割受到挤压而无法打开车门所花费的时间,让受伤乘员可以及时得到治疗,缩短伤员的救援时间。另外,车祸发生时由于汽车撞击点大多为汽车侧身,并且在突然的刹车过程中车身极易发生侧向翻滚,在此过程中,会对已昏迷受伤的乘员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车祸时可将车门自动打开与车身成一定角度,阻止车门回弹关闭的防侧翻安全车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车门本体,所述车门本体的锁扣内配合设有车门弹出装置,车门本体的转动轴上设有车门角度固定装置,所述车门本体内设有控制器和与控制器电性相连接分设在车门外侧壁上的碰撞感应器,所述车门弹出装置、车门角度固定装置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在碰撞发生后,碰撞感应器释放信号给车门弹出装置和车门角度固定装置,车门弹出装置解开车门的锁扣并将车门向外侧推出,车门角度固定装置将打开的车门固定在一角度上使车门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固定打开的车门可以增加汽车翻转的阻力,尽量减少汽车翻转动作。并且打开的车门也便于在车祸发生后车内人员进行逃生或者对车内人员进行救援。

进一步地,所述车门角度固定装置包括一端与转轴齿轮的齿端间隙配合设置、另一端可转动固定在车门本体上的V形拨杆,拨杆的V形内侧设有弹簧。弹簧一端与拨杆内侧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车门本体上或相对于车门本体固定设置。拨杆的V形外侧与一驱动条间隙配合设置,该驱动条固定在一防关闭安全钢条上,防关闭安全钢条可移动设置在车门本体上且带动驱动条移动将拨杆向转轴齿轮挤压。

上述结构中,拨杆的V形外侧的拐点正对驱动条间隙配合,在发生碰撞后,当控制器控制防关闭安全条带动驱动条移动时,驱动条通过波动拐点使拨杆一端以拨杆另一端为中心转动同时向转轴齿轮移动,该拨杆一端最终卡入转轴齿轮中使转轴齿轮停止转动,实现车门打开后固定车门角度避免车门关闭的情况出现。

进一步地,所述防关闭安全钢条上设有一段锯齿,该锯齿上设有与其配合设置的移动齿轮。移动齿轮的轴端连接有一驱动移动齿轮转动的电机,所述电机直接或间接固定在车门本体上,所述控制器设有一根信号线与电机电连接。

当发生碰撞后,在控制器的控制之下,电机驱动移动齿轮转动,在移动齿轮的作用下,驱动条则会挤压平时因弹簧弹力作用而远离转轴齿轮的安全车门角度固定装置控制拨杆挤压转轴齿轮并将转轴齿轮卡住,使得车门仅能向某一侧转动打开而无法再次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防关闭安全钢条由长方形、固定在车门本体上的钢条外壳,可滑动设于钢条外壳捏的钢条本体,设在钢条外壳一端内侧的高爆气体发生器和与高爆气体发生器电连接的信号线组成。钢条本体一端与高爆气体发生器间隙配合设置,另一端露在钢条外壳外侧且与驱动条固定连接。信号线的另一端通过控制器与碰撞感应器间接连接并接受碰撞信号。

当发生碰撞后,碰撞传感器发出碰撞信号,控制器根据碰撞信号通过信号线控制高爆气体发生器产生高爆气体推动钢条本体向外移动,钢条本体在移动的同时带动驱动条一同移动将转轴齿轮卡住,避免车门回弹关闭。

进一步地,为避免拨杆在冲撞或者卡死转轴齿轮的过程中被压坏、撞坏,所述拨杆为具有弹性的钢材制成的V形薄片。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安置在一固定块上,固定块固定在车门本体上。

进一步地,为配合拨杆的安装位置安装弹簧,使弹簧在自然状态下将拨杆王转轴齿轮的反向顶出,所述弹簧另一端与一固定块固定连接,固定块固定在所述外壳上。

进一步地,为提高车门的强度,避免车门损坏,所述车门本体顶端设有一条加固钢梁。

进一步地,所述车门弹出装置可采用机械弹出或者电动弹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碰撞时能够自动弹出并维持打开的状态不变的安全车门,其工作原理简单,可以有效阻止在车祸时汽车翻身,降低汽车翻身给车内人员带来的二次伤害,并且便于救援和自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防关闭安全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防关闭安全条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车门角度固定装置常规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车门角度固定装置的固定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车门角度固定装置常规状态侧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车门角度固定装置固定状态侧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所示:车门本体1、车门弹出装置2、碰撞感应器3、加固钢梁4、防关闭安全钢条5、钢条外壳51、锯齿52、钢条本体53、信号线54、高爆气体发生器55、车门角度固定装置6、拨杆61、固定块62、弹簧63、驱动条64、移动齿轮65、转轴齿轮7、转动轴8。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包括车门本体1、设置在车门本体1内的控制器、设置在车门本体1的锁扣上的车门弹出装置2、设置在车门本体1的转动轴8附近并与位于转动轴8上的转轴齿轮7配合设置的车门角度固定装置6、设置在车门外侧壁上的碰撞感应器3。车门角度固定装置6包括防安全关闭钢条。碰撞感应器3与控制器输入电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车门弹出装置2、防关闭安全条5电连接。当车体发生碰撞且碰撞力度达到安全气囊打开强度时,碰撞感应器3产生碰撞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控制车门弹出装置2、防关闭安全条5和车门角度固定装置6动作。车门弹出装置2解开车门的锁扣或挂钩并将车门弹出,同时防关闭安全条5与车门角度固定装置6相互动作实现卡位,将打开的车门固定打开,固定打开的车门可以增加汽车翻转的阻力,尽量减少汽车翻转动作。

另外,车体的顶端加固有一加固钢梁4,加固钢梁4本身具有的强度与刚度,可以提高或维持汽车安全所需强度,减小车祸发生后车身形变程度。本实施例中,车门弹出装置2采用电动方式弹出,响应速度既快,又便于控制。车门弹出装置2的具体结构为常规技术手段,故不在此详细描述。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防关闭安全钢条由条状的钢条本体53、长方形的钢条外壳51、高爆气体发生器55和信号线54组成。钢条外壳51固定设置在车门本体1上。钢条本体53可伸缩滑动设于钢条外壳51内。高爆气体发生器55设置在钢条外壳51一端,信号线54的一端伸入钢条外壳51内与高爆气体发生器55连接,信号线54的另一端通过控制器与碰撞感应器3间接连接并接受碰撞信号。当碰撞感应器3产生碰撞信号时,碰撞信号通过信号线54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碰撞信号控制高爆气体发生器55工作。高爆气体发生器55工作产生高压气体将钢条本体53将高爆气体发生器55所在的反方向推移,钢条本体53在移动的同时带动固定在钢条本体53上的驱动条64向车门本体1上的转轴一侧移动。高爆气体发生器55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可持续地释放出高爆气体避免钢条本体53出现回移,导致驱动条64反向移动。

本实施例也可采用电机驱动方式使钢条本体53移动,如图4所示,防关闭安全钢条包括钢条本体53、设于钢条本体53一侧表面上的锯齿52、钢条外壳51以及信号线54组成。锯齿52上啮合有移动齿轮65,移动齿轮65的孔端固定在一与信号线54连接的电机上。移动齿轮65与电机均固定在钢条外壳51上,当当碰撞感应器3产生碰撞信号时,碰撞信号通过信号线54传递至控制器控制电机逆时针运转,移动齿轮65在电机驱动下做逆时针运动并且钢条外壳51也固定设置在车门本体1上,故钢条本体53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带动固定在钢条本体53上的驱动条64向车门本体1上的转轴一侧移动。当锯齿52与移动齿轮65二者卡合或啮合时,防关闭安全钢条被卡滞并被限位移动。

结合图5、6所示,车门角度固定装置6包括与防关闭安全钢条传动连接(啮合)的移动齿轮65、驱动移动齿轮65的电机、拨杆61和支撑弹簧63以及固定弹簧63的固定块62。拨杆61为具有一定弹性的钢材制成的V形薄片,其一端可转动固定在外壳上,另一端正对转轴齿轮7的齿端间隙配合设置,拨杆61的拐点正对驱动条64,拨杆61的拐点与驱动条64位于同一平面且也为间隙配合设置。拨杆61的V形内侧设有支撑弹簧63,支撑弹簧63一端与拨杆61内侧固定连接将拨杆61向远离转轴齿轮7的方向顶出,另一端通过一个固定块62固定在外壳上,固定块62为弹簧63提供一个支撑力。

结合图7与图8,在未发生碰撞时,驱动条64、拨杆61以及转轴齿轮7位于同一平面且三者之间间隙配合设置。当发生碰撞后,在控制器的控制之下,电机驱动移动齿轮65转动,在力的相互作用下,防关闭安全钢条向一侧转动,同时带动与防关闭安全钢条固定连接的驱动条64向转轴齿轮7移动,随着驱动条64移动,拨杆61的拐点先与驱动条64接触并抵靠在在驱动条64上,紧接着驱动条64继续移动并通过拨杆61拐点挤压撑开的弹簧63,直至拨杆61与转轴齿轮7间隙配合的一端将转轴齿轮7卡住,此时电机停止工作,驱动条64由于电机停止驱动以及转轴齿轮7将拨杆61卡置两方面的作用下使得车门仅能向某一侧转动打开而无法再次关闭,从而避免汽车翻车的情况出现,降低人员伤亡,并为救援工作提供方便。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如图9所示,汽车前座的两侧车门均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安全防撞车门,为进一步提高碰撞反应器的监测范围,汽车的前侧同样也设置了碰撞感应器3,可进一步提高安全车门的保护范围,使驾驶员以及乘坐人员能在发生碰撞后的第一时间逃离事故车辆,避免二次伤害出现,保障人身安全,同时也为救援、救护提供方便,降低救援难度,提高救援效率,有利于及时挽回生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