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车辆运输车。
背景技术:
常规的车辆运输车为了提高运输效率,通常通过设置上层的平台,使车厢主体部分形成上下两层的结构。为了使用于不同车型的装车需要,上层平台的高度是可以调节的。
现有的车辆运输车的平台升降主要依靠钢丝绳提升结构。该结构通过钢丝绳的提拉,来实现运输车平台的升降。虽然钢丝绳提升机构具有自重重量较轻、耐腐蚀、柔软性能好,适宜于牵引等优点,但是在运输车平台升降过程中,钢丝绳容易发生松动,从而导致平台脱落的情况,因而对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很大的威胁;此外,钢丝绳提升机构与平台为软性连接,平台下降时,由于没有固定连接和固定支撑,平台容易发生左右晃动,导致运输货物的掉落。
也有一些车辆运输车为了克服钢丝绳提升结构的缺陷,采用液压油缸与滑块结合作为升举动力的升降结构。此种结构虽然能使平台与滑块之间形成滚动摩擦,减少升降过程中的机械阻力,但是该结构制作工艺复杂,油缸行程较长,容易造成油缸不稳定的情况;并且当此种结构的油缸闭合时,上层平台无法落在下层地盘上,不利于装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运输车上层平台升降时,平台不稳定容易左右晃动,且易于脱落,油缸行程大且不稳定,平台起降效率低,浪费运输成本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运输车,包括平台和底盘,所述平台和底盘通过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支座单元,包括上支座、第一下支座和第二下支座,所述上支座与所述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支座和所述第二下支座间隔设置并均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支撑单元,包括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所述上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下支撑臂的顶端通过连接销轴铰接,所述上支撑臂的顶端与所述上支座铰接,所述下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第一下支座铰接;驱动单元,底端与所述第二下支座铰接,顶端与所述连接销轴连接并驱动所述连接销轴升降。
优选地,所述第一下支座和所述第二下支座均突出于所述底盘设置,所述上支座突出于所述平台,并位于所述第一下支座与所述第二下支座之间间隔的正上方。
优选地,所述上支撑臂设有用于收容所述下支撑臂的第一收容部,所述下支撑臂设有用于收容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二收容部;在所述平台下降到最低点时,所述下支撑臂收容在所述第一收容部内部,所述驱动单元收容在所述第二收容部内部。
优选地,所述上支撑臂的顶端设有第一铰点,并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上支座铰接;所述下支撑臂的底端设有第二铰点,并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第一下支座铰接;所述驱动单元的下端设有第三铰点,并通过第三销轴与所述第二下支座铰接;所述第一铰点、所述第二铰点以及所述第三铰点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铰点、第二铰点以及第三铰点的连线形成一锐角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驱动单元为油缸,所述油缸伸缩而驱动所述连接销轴升降,并使所述上支撑臂和所述下支撑臂转动。
优选地,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为可伸缩的套管结构,包括中空的外管和设置在所述外管内部并可在外管内部上下滑动的支撑管;所述外管和支撑管上均设有多个不同高度的定位孔,定位销轴穿过所述外管和支撑管上同心的定位孔,将所述支撑管定位于所述外管内的不同高度;所述外管的底端与所述油缸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管的顶端与所述油缸的顶端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油缸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支撑管的顶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外管的底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所述车辆运输车的尾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运输车中,上层平台通过升降装置实现上升和下降,升降装置在平台与底盘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撑,摒弃了钢丝绳的使用,保证了平台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升降装置中的支撑单元与驱动单元交叠设置,有效地缩短了油缸的运动行程,避免了因行程过长导致油缸运行不稳的情况,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油缸闭合后,上层的平台可最大限度地落在地盘上,易于上层货物的装载;同时,升降装置通过支座单元与平台和底盘形成刚性的固定连接,使平台在升降过程中不会左右晃动,保证了运载货物的稳定性;此外,本实用新型运输车的升降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便于维护,可有效地提高平台的起降效率,降低车辆的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辆运输车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车辆运输车;11、平台;12、底盘;2、升降装置;21、支座单元;211、上支座;212、第一下支座;213、第二下支座;22、支撑单元;221、上支撑臂;222、下支撑臂;23、驱动单元;232、第一连接件;233、第二连接件;234、缸体;235、活塞杆;24、连接销轴;25、第一销轴;26、第二销轴;27、第三销轴;28、定位柱;281、外管;282、支撑管;283、定位孔;29、定位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虽然涉及车辆运输车,但运输对象除了车辆以外,还可以适用于农用机械、小型船舶或重型机器等设备的运输。
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1包括平台11和底盘12,平台11和底盘12通过升降装置2连接。升降装置2设置在车辆运输车1的尾部,实现平台11的上升和下降。
平台11通过升降装置2下降到设定位置时,平台11为倾斜状态,便于平台11上货物的装载;平台11通过升降装置2上升后,可进行底盘12上货物的装载,从而实现车辆运输车1对货物的运载。
本实施例的升降装置2包括支座单元21、支撑单元22以及驱动单元23。
其中,支座单元21与车辆运输车1固定连接,为支撑单元22和驱动单元23提供连接位点,可避免支撑单元22和驱动单元23与车辆运输车1直接连接,对平台11和底盘12造成破坏;支撑单元22与平台11和底盘12均为转动连接,驱动单元23为支撑单元22提供驱动动力,使支撑单元22状态改变,使平台11上升或下降。
进一步地,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支座单元21包括上支座211、第一下支座212和第二下支座213。上支座211与平台11焊接,第一下支座212和第二下支座213均与底盘12焊接,使支座单元21与车辆运输车1形成稳定的固定连接,便于平台11稳定地升降,不会左右摆动。
上支座211突出于平台11设置,第一下支座212和第二下支座213均突出于底盘12设置,即支座单元21设置在平台11和底盘12的外沿。这样使升降装置2位于车辆运输车1的外侧,可以保证平台11在下降到最低点时可最大限度地接近底盘12,利于货物的装载。
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下支座212与第二下支座213之间设有间隔,上支座211设置在该间隔的正上方,此种设置可有效地缩减升降装置2占据的空间,减小驱动单元23的运动进程,避免因运动进程过大而造成升降装置2不稳定的情况。
如图1所示,支撑单元22包括上支撑臂221和下支撑臂222,二者为转动连接,本实施例的上支撑臂221的底端与下支撑臂222的顶端通过连接销轴24铰接。
上支撑臂221的顶端设有第一铰点,第一销轴25穿过第一铰点,使上支撑臂221与上支座211铰接;下支撑臂222的底端设有第二铰点,第二销轴26穿过第二铰点,使下支撑臂222与第一下支座212铰接,这样可以实现支撑单元22与上支座211和第一下支座212均为可转动的连接。
为了使平台11下降到最低点时能与底盘12相接触,上支撑臂221设有第一收容部,下支撑臂222设有第二收容部。第一收容部与下支撑臂222的尺寸相适配,第二收容部与驱动单元23的尺寸相适配,当平台11下降到最低点时,下支撑臂222可收容在第一收容部内部,驱动单元23可收容在第二收容部内部,平台11与底盘12之间不会形成阻隔,这样平台11便可落在底盘12上,利于货物的装载。
仍然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单元23为油缸,该油缸包括缸体234和活塞杆235,活塞杆235的顶端与连接销轴24连接,活塞杆235的伸缩可驱动连接销轴24的升降,并使上支撑臂221绕第一铰点转动,使下支撑臂222绕第二铰点转动,上支撑臂221与下支撑臂222的转动轴线均沿车辆运输车1的长度方向。
油缸缸体234的底端设有第三铰点,第三销轴27穿过第三铰点,使油缸与第二下支座213铰接,且油缸的转动轴线也是沿车辆运输车1的长度方向。
本实施例的第三铰点与第一铰点、第二铰点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中,且所述第一铰点、第二铰点以及第三铰点的连线可形成一锐角三角形,这样既可以保证平台11在竖直方向上能够稳定地升降,又可使驱动装置和支撑装置在平台11和底盘12之间形成稳固的支撑。
虽然可以通过对油缸中油量的控制,使连接销轴24定位在固定的高度,从而实现平台11上升或下降预定的位置,但是为了保证油缸定位的稳定性,以及加强升降装置2的支撑强度,本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2中还设置有定位柱28。定位柱28与油缸固定连接,二者相互配合,使平台11稳定地定位在一定的高度。
定位柱28为可伸缩的套管结构,包括中空的外管281和设置在外管281内部并可在外管281内部上下滑动的支撑管282。外管281的底端与缸体234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管282的顶端与活塞杆235的顶端固定连接,这样活塞杆235在进行伸缩运动时,支撑管282也可以在外管281内部同步地进行上下滑动。
本实施例中的外管281和支撑管282上均设有多个不同高度的定位孔283,当活塞杆235伸缩使平台11到达预定高度时,可通过定位销轴29穿过外管281和支撑管282上同心的定位孔283,将支撑管282定位在外管281中,此时定位柱28与油缸相配合为平台11提供定位支撑。
另外,为了加强定位柱28与油缸的固定连接,油缸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32为固定在活塞杆235顶端的两块金属片,第二连接件233为固定在缸体234底端的两块金属片,支撑管282的顶部焊接在油缸顶端的两块金属片上,外管281的底部焊接在油缸底端的两块金属片上,这样可保证定位柱28与油缸形成稳定的固定连接。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升降装置2的工作原理进行介绍:
当平台11需要上升时,取下定位柱28上的定位销轴29,活塞杆235向外顶出,带动支撑管282从外管281中伸出,也驱动连接销轴24做上升运动,上支撑臂221绕第一铰点逆时针转动,与此同时,下支撑臂222绕第二铰点顺时针转动,而油缸与定位柱28同步绕第三铰点顺时针转动。当平台11达到预定高度时,活塞杆235停止伸出,将定位销轴29插在支撑管282与外管281同心的定位孔283中,使平台11定位在预定高度。
当平台11需要下降时,取下定位柱28上的定位销轴29,活塞杆235向内回缩,带动支撑管282向外管281内部滑动,也驱动连接销轴24做下降运动,上支撑臂221绕第一铰点顺时针转动,与此同时,下支撑臂222绕第二铰点逆时针转动,而油缸与定位柱28同步绕第三铰点逆时针转动。当平台11下降到预定高度时,活塞杆235停止回缩,将定位销轴29插在支撑管282与外管281同心的定位孔283中,使平台11定位在预定高度。
可见,本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的上层平台通过升降装置实现上升和下降,升降装置在平台与底盘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撑,摒弃了钢丝绳的使用,保证了平台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升降装置中的支撑单元与驱动单元交叠设置,有效地缩短了油缸的运动行程,避免了因行程过长导致油缸运行不稳的情况,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油缸闭合后,上层的平台可最大限度地落在地盘上,易于上层货物的装载;同时,升降装置通过支座单元与平台和底盘形成刚性的固定连接,使平台在升降过程中不会左右晃动,保证了运载货物的稳定性;此外,本实用新型运输车的升降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便于维护,可有效地提高平台的起降效率,降低车辆的运输成本。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