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座椅的可变尺寸的座椅靠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49710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座椅的可变尺寸的座椅靠背的制作方法

优先权声明

本申请根据35u.s.c.§119(e)要求于2016年7月5日提交的第62/358,293号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以引用方式明确地引入本文。



背景技术:

本公开涉及乘客支承件,具体地,涉及在车辆中使用的乘客支承件。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具有可变座椅靠背的乘客支承件。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车辆包括安装至车辆的地板的乘客支承件。乘客支承件包括:座椅底部,座椅底部联接至车辆地板以与车辆地板一起移动;以及座椅靠背,座椅靠背联接至座椅底部,以绕座椅靠背枢转轴线相对于座椅底部在竖直位置与向前折叠位置之间移动。

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乘客支承件还包括上背支承系统,上背支承系统配置成相对于座椅靠背在多个位置之间移动,以容纳乘客支承件的不同体型的乘客。上背支承系统对靠近乘客的肩部区域的上背部分提供支承。

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座椅靠背包括框架以及设置成包围框架的装饰件。上背支承系统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以及位于框架与可调背部支承件之间的致动器。致动器配置成在缩回状态与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移动,以使可调背部支承件相对于框架平移和相对于框架绕旋转轴线旋转。旋转轴线响应于致动器在缩回状态与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的移动而相对于框架移动。

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上背支承系统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和支承调节器。支承调节器装置配置成当乘客支承件支承第一体型的乘客时,响应于接收控制输入而相对于座椅靠背使可调背部支承件从第一设置移动至第二设置;以及配置成当乘客支承件支承第二体型的乘客时,响应于接收控制输入而相对于座椅靠背使可调背部支承件从第一设置移动至第三设置。

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装饰件限定座椅腔体,且上背支承系统位于座椅腔体中。上背支承系统包括可膨胀囊状物,可膨胀囊状物配置成选择性地膨胀和缩小以改变座椅靠背的外部轮廓。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例证实行当前感知的本公开的最佳模式的说明性实施方式之后会明白本公开的附加特征。

附图说明

详细描述具体参照附图,在附图中:

图1a是根据本公开的在车辆中使用的乘客支承件的侧视图解视图,其中乘客坐在乘客支承件上,乘客支承件包括座椅底部、座椅靠背和上背系统,上背系统配置成如图2a中所示地选择性地改变座椅靠背的上背部分的外部轮廓,以容纳不同体型的乘客;

图1b是图1的乘客支承件的侧视图解视图,示出了座椅靠背包括框架和设置于框架周围的装饰件,且上背系统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和可膨胀囊状物,可膨胀囊状物配置成选择性地膨胀和缩小,以移动可调背部支承件,并且改变座椅靠背的外部轮廓,且该图表明可膨胀囊状物缩小,从而使可调背部支承件呈现第一设置;

图2a是类似于图1a的视图,示出了由于对可膨胀囊状物膨胀以使包括于上背支承系统中的可调背部支承件相对于框架移动,座椅靠背的上背部分的外部轮廓已改变,以朝向乘客且远离框架延伸;

图2b是类似于图1b的视图,示出了可膨胀囊状物已膨胀,以相对于框架移动包括于上背支承系统中的可调背部支承件,从而改变座椅靠背的上背部分的外部轮廓;

图3是座椅靠背和上背支承系统的分解立体图,示出了上背支承系统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可膨胀囊状物、固定安装件和后安装件,并且进一步示出了座椅靠背包括装饰件、框架和后板;

图4是图1的乘客支承件的图解视图,示出了乘客支承件包括座椅底部、座椅靠背和上背支承系统,上背支承系统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可膨胀囊状物和固定安装件,且座椅靠背包括框架、联接至框架的头靠以及设置在框架和上背支承系统周围的装饰件;

图5是类似于图1a的视图,示出了联接至框架的上背支承系统,并且表明可膨胀囊状物缩小,从而使可调背部支承件呈现第一设置,在第一设置中,座椅靠背具有用于支承乘客的上背的第一外部轮廓,图5表明可调背部支承件响应于施加至可调背部支承件的负载而相对于框架绕旋转轴线自由旋转;

图6是类似于图5的视图,示出了可膨胀囊状物充分膨胀,以使可调背部支承件相对于框架移动,并且呈现第二设置,在第二设置中,座椅靠背具有第二外部轮廓,图6表明可调背部支承件的旋转轴线在可膨胀囊状物膨胀至完全膨胀状态期间,沿着第一路径相对于框架移动;

图7是类似于图5和图6的视图,示出可膨胀囊状物部分膨胀,以使可调背部支承件相对于框架移动并且呈现第三设置,在第三设置中,座椅靠背具有第三外部轮廓,图7表明可调背部支承件的旋转轴线在可膨胀囊状物膨胀至部分膨胀状态期间沿着第二路径相对于框架移动;

图8是图1的乘客支承件的侧视图,表明包括于座椅靠背中的头靠安装成相对于框架在向外位置与向内位置之间移动;

图9是图8的乘客支承件的俯视图,示出头靠包括延伸至框架中的导柱,以及装饰件形成为包括接纳导柱的长型柱槽,并且表明长型柱槽配置成响应于座椅靠背的外部轮廓改变而相对于导柱移动;

图10是图8的乘客支承件的侧视图,表明座椅靠背联接至座椅底部,以相对于座椅底部绕座椅靠背枢转轴线在竖直位置与向前折叠位置之间移动;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乘客支承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解视图,示出了乘客支承件包括座椅靠背和上背支承系统,上背支承系统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和多个可膨胀囊状物,以及可膨胀囊状物桩接在可调背部支承件与包括于座椅靠背中的框架之间;以及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乘客支承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分解视图,示出了乘客支承件包括座椅靠背和上背支承系统,座椅靠背包括框架、装饰件和板,且上背支承系统包括多个可膨胀囊状物,这些可膨胀囊状物配置成位于框架与装饰件之间,从而选择性地改变座椅靠背的外部轮廓。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公开的乘客支承件10的第一实施方式适于在如图1a至图10中所示的车辆中使用。图11中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乘客支承件210的第二实施方式。图12中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乘客支承件310的第三实施方式。

乘客支承件10、乘客支承件210、乘客支承件310配置成支承位于其上的乘客11,并且各自包括座椅底部12和座椅靠背14、座椅靠背314。乘客支承件10、乘客支承件210、乘客支承件310分别还包括上背支承系统16、上背支承系统216、上背支承系统316,且上背支承系统16、上背支承系统216、上背支承系统316配置成相对于座椅靠背14、314移动,以改变座椅靠背14、座椅靠背314的外部轮廓20,从而容纳乘客支承件10、乘客支承件210、乘客支承件310上的不同体型的乘客,如图1a至图2b、图11以及图12中所示。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乘客支承件10、乘客支承件210、乘客支承件310是驾驶员侧乘客支承件,然而,任何乘客支承件可以是车辆中的任何乘客支承件。

上背支承系统16包括位于形成于座椅靠背14中的座椅腔体36内的致动器42。致动器42配置成在缩回状态与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移动,以改变座位靠背14的外部轮廓20。在一个实例中,致动器42包括配置成选择性地膨胀和缩小的可膨胀囊状物42。

上背支承系统16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38和支承调节器装置40,该支承调节器装置40用于当乘客支承件10支承第一体型的乘客11时,响应于接收到控制输入,使可调背部支承件38相对于座椅靠背14从第一设置移动至第二设置,以及用于当乘客支承件10支承第二体型的乘客11时,响应于接收到控制输入,使可调背部支承件38相对于座椅靠背14从第一设置移动至第三设置。

如图5至图7中所示,可调节背部支承件38包括主体48和枢转杆50。主体48成形为接纳乘客11的上背。枢转杆50远离主体48朝向包括于座椅靠背14中的框架22延伸,以及枢转杆40配置成提供枢轴或支点,以使可调背部支承件38相对于框架22绕旋转轴线52枢转。在一个实例中,旋转轴线52响应于致动器42在缩回状态与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的移动而移动。

如图1a至图10所示,乘客支承件10包括座椅底部12、座椅靠背14和上背支承系统16。座椅底部12适于联接至车辆的地板,以与其一起移动。如图10中所示,座椅靠背14联接至座椅底部12,以相对于座椅底部12围绕座椅靠背枢转轴线18在竖直位置与向前折叠位置之间移动。上背支承系统16配置成选择性地改变座椅靠背14的外部轮廓20,以容纳不同体型的乘客11。

如图3和图4所示,座椅靠背14包括框架22和装饰件24。框架22是刚性的,并且联接至座椅底部12以与座椅底部12一起移动。说明性框架22配置成相对于座椅底部12绕座椅靠背枢转轴线18枢转。装饰件24设置在框架22周围,并且适于为乘客11提供舒适且支承性界面。在一个实例中,座椅靠背14还包括如图3和图4中所示的头靠26和后板28。

如图4和图5所示,装饰件24形成为包括座椅腔体36,以及框架22位于座椅腔体36中。如图5至图7中所示,装饰件24适于响应于上背支承系统16的移动和响应于由乘客11施加至座椅靠背14的负载而相对于框架22非弹性地拉伸。

如图3和图5至图7所示,装饰件24说明性地包括内层30、设置在内层30周围的外层32以及弹性带34。在一个实例中,内层30由泡沫材料制成。外层32说明性地由装饰材料制成,该装饰材料例如为布、皮革和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乙烯基树脂的合成材料。弹性带34联接至外层32和框架22。弹性带34配置成响应于由致动器42在缩回状态与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的移动而引起的、外层32相对于框架22的移动而扩展和收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泡沫包括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装饰件24包括附加层,诸如,粘合剂层、温度控制层、传感器层、附加泡沫层、或附加装饰层中的一种或多种。

如图3至图7中所示,上背支承系统16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38和致动器42。可调背部支承件38位于座形成于座椅靠背14中的椅腔体36中,以及配置成支承乘客11的上背。致动器42配置成相对于框架22选择性地移动可调背部支承件38。

可调背部支承件38可以由塑料、金属或另一合适材料形成。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可调背部支承件38位于框架22与装饰件24之间。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调背部支承件38位于装饰件24的内层30与外层32之间。可调背部支承件38可以位于座椅泡沫与座椅罩之间。

如图5至图7中所示,可调节背部支承件38包括主体48和枢转杆50。主体48成形为接纳乘客11的上背。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主体48具有朝向框架22向内延伸的凹部。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主体48形成为限定致动器-接纳器腔体72,致动器-接纳器腔体72确定尺寸以接纳致动器42的部分。枢转杆50远离主体48朝框架22延伸,并且配置成提供枢轴或支点,以使可调背部支承件38相对于框架22绕旋转轴线52枢转。

如图5所示,枢转杆50并未直接联接至框架22。如图5至图7所示,枢转杆50相对于框架22自由平移和旋转。因而,如图5至图7所示,可调背部支承件38在其上枢转的旋转轴线52相对于框架22自由移动。旋转轴线52相对于框架22自由平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枢转杆50可旋转地联接至框架22。

如图6所示,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枢转杆50包括收缩侧,收缩侧配置成当推向框架22时提供支点。在一些实例中,枢转杆50包括收缩侧、挠曲元件、弯曲元件和活动铰链中的至少一个。

如图5至图7中所示,致动器42位于由座椅靠背14形成的座椅腔体36中,介于可调背部支承件38与框架22之间。致动器42配置成在缩回状态和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移动,以相对于框架22移动可调背部支承件38。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致动器42包括多个可扩展囊状物42。

在一些实例中,多个囊状物42包括一个或多个囊状物42。在一些实例中,上背支承系统16还包括气动系统,该气动系统包括用于使囊状物42膨胀和缩小的泵。在一些实例中,气动系统集成至乘客支承件10中。在一些实例中,如图11所示,多个囊状物42堆叠在框架22与可调背部支承件之间。在一些实例中,多个囊状物42设置为横向配置。在一些实例中,每个囊状物42均可独立于其他囊状物42而单独地膨胀和缩小。

在一些实例中,致动器包括电活化聚合物、电动马达、压电材料、形状记忆合金、其组合中的至少一种或任何其它合适的替代物。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可调座椅靠背38,以及致动器42改变座椅靠背14的外部轮廓20。

如图3和4中所示,说明性上背支承系统16还包括固定安装件44和后安装件46。固定安装件44和后安装件46联接至框架22,以与框架22一起移动。固定安装件44位于致动器42与框架22之间,并且提供反作用表面以使致动器42作用于该反作用表面上。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弹性带34联接至后安装件46和外层32。

如图5至图7所示,在操作中,致动器42在缩回状态与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移动,以相对于框架22移动可调背部支承件38,从而改变座椅靠背14的外部轮廓20。因此,座椅靠背14容纳不同体型的乘客11,并且在多个位置中的一个位置中支承给定的乘客11,以改善支承和舒适度。

如图5中所示,当致动器42处于缩回状态中且乘客支承件10支承第一体型的乘客11时,可调背部支承件38处于第一设置。因此,外部轮廓20具有第一轮廓,且可调背部支承件38在第一位置支承乘客11。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可调背部支承件38响应于乘客11对可调背部支承件38施加负载而相对于框架22绕旋转轴线52自由枢转。例如,该负载可由施加至可调背部支承件38的、乘客11的上背的重量引起。

如图6和7所示,致动器42响应于控制输入而从缩回状态朝向完全延伸状态移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启动开关对致动器42供电来提供控制输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乘客11经由手动或电动启动泵来提供控制输入。

如图6中所示,当致动器42处于完全延伸状态且乘客支承件10支承第一体型的乘客11时,可调背部支承件38处于第二设置。因此,外部轮廓20具有第二轮廓,以及可调背部支承件38在第二位置支承乘客11。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包括于可调背部支承件38中的枢转杆50与框架22接合,从而使可调背部支承件绕旋转轴线52旋转。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调背部支承件38响应于施加至可调背部支承件38的负载而相对于框架22绕旋转轴线52在第二设置中自由枢转。

可调背部支承件38沿着如图6中所示的第一路径56,相对于座椅靠背14,从图5中所示的第一设置移动至图6中所示的第二设置。旋转轴线52响应于致动器42的移动而移动。因此,随着可调座椅靠背48移动,旋转轴线52相对于框架22移动,从而使可调座椅靠背48平移和旋转。

与第一体型的乘客11相比,当乘客支承件10支承第二体型的乘客11时,可调座椅靠背38响应于控制输入而从第一设置自由移动至第三设置。如图7中所示,当致动器42处于完全延伸状态中且乘客支承件10支承第二体型的乘客11时,可调背部支承件38处于第三设置中。因此,外部轮廓20具有第三轮廓,以及可调背部支承件38在第三位置支承乘客11。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包括于可调背部支承件38中的枢转杆50与框架22间隔开,并且可绕旋转轴线52进一步旋转。

可调背部支承件38相对于座椅靠背14沿着第二路径58从第一设置移动至第三设置。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第二路径58不同于第一路径56。用于使可调座椅靠背38从第一设置移动至第二设置的控制输入与用于使可调座椅靠背38从第一设置移动至第三设置的控制输入相同。因而,控制输入的大小和施加时间对于在这两种情况下移动可调座椅靠背38是相同的。

致动器42进一步自由地以部分延伸状态在缩回状态与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移动。在部分延伸状态下,可调座椅靠背38呈现第四设置。可调背部支承件38和致动器42的移动至少部分通过装饰件24吸收。因此,装饰件24可以朝向框架22在可调背部支承件38上施加负载。例如,装饰件24可以提供加载的弹簧效应,该弹簧效应促使致动器42朝向缩回状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调背部支承件38的移动压缩装饰件24,诸如装饰件24的泡沫层。

如图5至图7中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背支承系统16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38和支承调节器装置40。支承调节器装置40适于当乘客支承件10支承第一体型的乘客11时,响应于接收控制输入而使可调背部支承件38相对于座椅靠背14从第一设置移动至第二设置,以及适于当乘客支承件10支承第二体型的乘客时,响应于接收控制输入而使可调背部支承件38相对于座椅靠背14从第一设置移动至第三设置。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支承调节器装置38包括固定安装件44、可扩展囊状物42和装饰件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承调节器装置38包括可扩展囊状物42和装饰件24。

如图3中所示,说明性座椅靠背14包括头靠26和后板28。包括于座椅靠背14中的头靠26安装至框架22,以支承乘客头部的后部。包括于座椅靠背14中的后板28沿着座椅靠背14的后部设置,以支承和保护座椅靠背14。

头靠26包括头靠垫60和导杆62,这些导杆从头靠垫60延伸至框架22中,以将头靠26联接至框架22。如图8所示,导杆62配置成滑入和滑出框架22来调节头靠垫60的高度。

如图9中所示,装饰件24形成为包括的长型导槽64。包括于头靠26中的导杆62延伸穿过长型导槽64进入框架22中。长型导槽64补偿装饰24相对于框架的移动、扩展和缩回,而不会阻碍或聚拢在导杆62周围。

后板28包括上部构件68和下部构件70。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上部构件68和下部构件70是分离的部件。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后板28是的单个部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部构件68铰接地联接至下部构件70。

由上背支承系统16提供的上背调节可以允许对较高座椅乘客进行附加的上背和肩部支承,这些较高座椅乘客可能不能仅通过调节斜倚装置获得所期望的背部支承。习惯上,上背调节系统可以由马达机械地驱动,该马达推动板绕具体枢转点在座椅靠背上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些说明性实施方式中,气动式系统与放置在座椅靠背中的囊状物一起使用,从而允许对乘客的整个背部进行期望调节和均匀支承。可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38以提供用于支承的牢固表面。通过包括泡沫的装饰件中的设计考虑,可在座椅外部吸收系统的移动,以允许在座椅表面(布、皮革)内移动(狭缝、孔等)和拉伸。囊状物可以是气动的,并且使用泵。泵可能存在于座椅中,用于其它气动功能,如腰椎或按摩。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头靠不会随上背调节系统一起移动。头靠随上背调节系统一起移动可导致对于乘客来说上背位置可能舒适但是头靠位置可能不舒适的状况。

例如,如图11所示,乘客支承件210的另一实施方式包括座椅底部12、座椅靠背14和上背支承系统216。如图11中所示,上背支承系统216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238和致动器242。可调背部支承件238位于形成于座椅靠背14中的座椅腔体36中,并且配置成支承乘客11的上背。致动器242配置成相对于框架22选择性地移动可调背部支承件238。说明性上背支承系统216还包括固定安装件44和后安装件46。

如图11中所示,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可调背部支承件238位于座椅靠背14的装饰件24与框架22之间。可调节背部支承件238包括主体248和枢转杆250。主体248成形为接纳乘客11的上背。枢转杆250远离主体248朝框架22延伸,并且配置成提供枢轴或支点,以使可调背部支承件238相对于框架22绕旋转轴线枢转。

如图11所示,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枢转杆250并未直接联接至框架22。枢转杆250相对于框架22自由地平移和旋转。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枢转杆250配置成当被推向框架22时提供支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枢转杆250包括收缩侧、挠曲元件、弯曲元件以及活动铰链中的至少一个。

如图11中所示,致动器242位于由座椅靠背14形成的座椅腔体36中,介于可调背部支承件238与框架22之间。致动器242配置成在缩回状态于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移动,以相对于框架22移动可调背部支承件238。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致动器242包括多个可扩展囊状物242。如图11所示,多个囊状物242堆叠在框架22与可调背部支承件之间。

例如,如图12中所示,乘客支承件310的另一实施方式包括座椅底部12、座椅靠背314和上部后支承系统316,如图10和图12中所示。座椅靠背314联接至座椅底部12,以相对于座椅底部12绕枢转轴线18在竖直位置与向前折叠位置之间移动。上背支承系统316配置成选择性地改变座椅靠背314的外部轮廓,以适应不同体型的乘客。

如图12中所示,座椅靠背314包括框架22和装饰件324。框架22是刚性的,并且联接至座椅底部12,以与座椅底部12一起移动。说明性框架22配置成相对于座椅底部12绕座椅靠背枢转轴线18枢转。装饰件324设置在框架22周围,并且适于为乘客11提供舒适且支承性的界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座椅靠背314还包括头靠26和后板328。

装饰件324说明性地包括内层330以及设置在内层30周围的外层33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装饰件324包括弹性带34。在说明性实例中,内层330由泡沫材料制成。外层332说明性地由装饰材料制成,诸如,布、皮革和合成材料,合成材料诸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乙烯基树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装饰件324包括附加层,诸如,粘合剂层、温度控制层、传感器层、附加泡沫层或附加装饰层中的一种或多种。装饰件324形成为包括面向框架22的狭缝366。

如图12中所示,上背支承系统316包括致动器342。致动器342位于形成于座椅靠背314中的座椅腔体中,并且配置成支承乘客11的上背。致动器342配置成选择性地相对于框架22移动,以改变座椅靠背314的外部轮廓。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背支承系统316还包括固定安装件44和后安装件46。

致动器342配置成在缩回状态与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移动,以相对于框架22改变外部轮廓。在说明性实施方式中,致动器342包括多个可扩展囊状物42。囊状物342的部分接纳于形成在装饰件324中的狭缝366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扩展囊342的部分运动指向框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背支承系统316还包括气动系统,该气动系统包括用于使囊状物342膨胀和缩小的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动系统集成至乘客支承件310中。

以下编号的条款包括设想到的且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

条款1.一种乘客支承件,包括座椅底部,

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联接至所述座椅底部,以相对于所述座椅底部,绕座椅靠背枢转轴线在竖直位置与向前折叠位置之间移动。

条款2.如条款1、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还包括上背支承系统,所述上背支承系统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在多个位置之间移动,以容纳所述乘客支承件的不同体型的乘客。

条款3.如条款2、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上背支承系统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和支承调节器装置,支承调节器装置用于当所述乘客支承件支承第一体型的乘客时,响应于接收控制输入而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从第一设置向第二设置移动可调背部支承件,以及用于当乘客支承件支承第二体型的乘客时,响应于接收控制输入而相对于座椅靠背从第一设置向第三设置移动可调背部支承件。

条款4.如条款3、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可调背部支承件相对于座椅靠背沿着第一路径从第一设置移动至第二设置,以及可调背部支承件相对于座椅靠背沿着第二路径从第一设置移动至第三设置。

条款5.如条款4、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第二路径不同于第一路径。

条款6.如条款5、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支承调节器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件、可扩展囊状物和装饰件,其中固定安装件联接至座椅靠背,以与座椅靠背一起移动,可扩展囊状物位于固定安装件与可调背部支承件之间,装饰件设置在可调背部支承件周围。

条款7.如条款6、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座椅靠背包括框架和头靠,头靠联接至框架,从而与框架一起移动以及相对于框架移动,可调背部支承件配置成与框架一起移动以及相对于框架移动,可调背部支承件配置成相对于头靠移动。

条款8.如条款7、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可调背部支承件包括主体和枢转杆,其中主体成形为接纳乘客的上背,枢转杆远离主体朝框架延伸,且枢转杆配置成相对于框架平移。

条款9.一种乘客支承件,包括:

座椅底部,

座椅靠背,座椅靠背联接至座椅底部,以相对于座椅底部绕座椅靠背枢转轴线在竖直位置与向前折叠位置之间移动。

条款10.如条款9、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座椅靠背包括框架以及设置在框架周围的装饰件。

条款11.如条款10、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装饰件限定座椅靠背的外部轮廓,该外部轮廓适于与乘客支承件上的乘客对接。

条款12.如条款11、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还包括上背支承系统,上背支承系统配置成选择性地改变座椅靠背的外部轮廓,以容纳不同体型的乘客。

条款13.如条款12、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上背支承系统包括位于框架与装饰件之间的可调背部支承件。

条款14.如条款13、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上背支承系统还包括位于可调背部支承件与框架之间的致动器。

条款15.如条款14、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致动器配置成在缩回状态与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移动,以使可调背部支承件相对于框架平移以及相对于框架绕旋转轴线旋转。

条款16.如条款15、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旋转轴线响应于致动器在缩回状态与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的移动而相对于框架移动。

条款17.如条款16、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可调背部支承件包括主体和枢转杆,其中主体成形为接纳乘客的上背,枢转杆远离主体朝向框架延伸,且枢转杆配置成相对于框架平移。

条款18.如条款17、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致动器包括可扩展囊状物。

条款19.如条款17、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枢转杆包括收缩侧、挠曲元件、弯曲元件以及活动铰链中的至少一个。

条款20.如条款16、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上背支承系统还包括固定安装件,固定安装件联接至框架以与框架一起移动,致动器包括第一可扩展囊状物和第二可扩展囊状物,其中第一可扩展囊状物位于固定安装件与可调背部支承件之间,第二可扩展囊状物位于固定安装件与第一可扩展囊状物之间。

条款21.如条款16、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座椅靠背还包括头靠,头靠可相对于框架移动,且可调背部支承件的移动独立于头靠的移动。

条款22.如条款21、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致动器包括电活化聚合物、电动马达、压电材料以及形状记忆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条款23.如条款16、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装饰件包括外层、内层和弹性带,其中,外层适于与乘客支承件上的乘客对接,内层位于外层与框架之间,弹性带联接至外层和框架,弹性带配置成响应于由致动器在缩回状态与完全延伸状态之间的移动引起的、外层相对于框架的移动而膨胀和缩回。

条款24.如条款23、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座椅靠背还包括头靠,头靠包括头靠垫和导柱,导柱延伸至框架中,以联接头靠与框架,且装饰件形成为包括接纳导柱的长型柱槽。

条款25.一种乘客支承件,包括:

座椅底部,

座椅靠背,座椅靠背联接至座椅底部,以相对于座椅底部,绕座椅靠背枢转轴线,在竖直位置与向前折叠位置之间移动。

条款26.如条款25、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座椅靠背包括装饰件和框架,其中装饰件限定座椅腔体,框架位于座椅腔体中。

条款27.如条款26、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还包括上背支承系统,上背支承系统包括位于座椅腔体内的第一可扩展囊状物,且第一可扩展囊状物配置成选择性地膨胀和缩小。

条款28.如条款27、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上背支承系统还包括第二可扩展囊状物,第二可扩展囊状物与框架间隔开,以将第一可扩展囊状物定位在框架与第二可扩展囊状物之间。

条款29.如条款27、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上背支承系统还包括可调背部支承件,第一可扩展囊状物位于框架与可调背部支承件之间,且可调背部支承件相对于框架自由地平移和旋转。

条款30.如条款27、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座椅靠背还包括头靠,头靠可相对于框架移动,且第一可扩展囊状物的膨胀和缩小独立于头靠的移动。

条款31.如条款27、任何其它条款或任何条款组合所述的乘客支承件,其中装饰件包括外层和内层,内层形成为包括孔隙,且第一可扩展囊状物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孔隙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