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717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束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线束管固定领域,特别是一种线束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线束是汽车上必不可少的部件,在汽车上线束将所有用电器件连接起来,并给用电器件提供电源,实现地线以及用电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所以线束在汽车上的装配,特别是线束的固定就特别重要,线束往往套在线束管内,然后在装配在车辆相关位置上。有些时候会有多条线束在同一固定点同时固定,多条线束必须隔开一定的距离,从而避线束上的线路管干涉摩擦,使线束或线路管产生磨损,而引起车辆故障,严重的可能引起火灾。

现有技术中,线束管在车辆上装配时,如图1所示,线束管2’固定在专用的固定管夹1’中,直接固定在车辆上,当有其他线束管同时从此处通过但又没有其他的固定点时,就要用扎带将其他线束管捆绑在现有固定好的线束管上。

现有技术的固定管夹1’只能固定一个线束管2’,当有固定几个线束管时,几个线束管2’直接通过绳子或者扎带捆绑在一起,当捆绑的绳子或者扎带松动时,随着汽车的运动线束管就会相互磨损,导致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管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根据待固定线束管的数量进行结构变更,通用性较强,当固定多根线束管时,可以实现多根线束管的同时但是不接触固定。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线束管固定装置,其中:所述线束管固定装置包括主体和第一固定结构,所述主体包括长方体,

所述长方体的顶部中间设有十字形通孔,所述十字形通孔内沿所述长方体的横向长度方向的两相对边沿内侧设有限位挡块;

所述第一固定结构包括支撑杆、第一弧形限位件和第二弧形限位件,所述第一弧形限位件和所述第二弧形限位件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顶部的两侧,并均向互相远离的方向延伸;

所述支撑杆的下部两侧设有均匀分布的倒刺结构;

所述支撑杆的下部可插拔的设置在所述十字形通孔内,且所述限位挡块与所述倒刺结构卡合。

如上所述的线束管固定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线束管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包括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具有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直角板和第二直角板;

所述长方体上沿所述长方体的横向长度方向的两相对侧面上对称设置有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直角板相对所述第一插接槽可插拔;

所述第一插接槽两相对侧边上设有第一固定特征;

所述第一直角板的两相对侧边上设有第二固定特征;

当所述第一直角板插入所述第一插接槽内时,所述第二固定特征与所述第一固定特征相互卡合。

如上所述的线束管固定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固定特征包括第一直角三角凸起、第一直角梯形凸起和第二直角梯形凸起;

所述第一直角三角凸起、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凸起和所述第二直角梯形凸起沿着从第一插接槽的槽口处往所述第一插接槽的槽底的方向,依次按照第一间隔等距离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接槽的槽壁上;

所述第二固定特征包括l型连接杆,所述l型连接杆的第一直角边垂直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板,所述l型连接杆的第二直角边平行所述第一直角板,所述l型连接杆的第二直角边上远离所述第一直角板的一侧设有三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三个所述第二直角三角凸起依次按照第二间隔等距离的设置;所述第二间隔等于所述第一间隔;

当所述第一直角板插入所述第一插接槽内时,三个所述第二直角三角凸起可与所述第一直角三角凸起、第一直角梯形凸起和第二直角梯形凸起的之一或者组合相互配合实现卡接。

如上所述的线束管固定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固定结构还包括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直角板上远离所述第一直角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平板、第一立板和第一弧形结构;

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第二直角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平板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直角板的底端,所述第一平板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立板的底端;

所述第一立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弧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弧形结构位于所述第一立板与第二直角板之间;

所述第一弧形结构用于对放置到所述第一立板、所述第一平板和第二直角板之间的线束管进行限位固定。

如上所述的线束管固定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弧形结构包括上弧形件和下弧形件,所述上弧形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板的顶端,所述上弧形件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二直角板延伸,且朝向所述第一平板弯曲,所述上弧形件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弧形件的第一端,所述下弧形件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立板延伸,且朝向所述第一平板弯曲,。

如上所述的线束管固定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立板上还连接有可弯折弧板,所述可弯折弧板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板上,所述可弯折弧板的第二端朝向第二直角板延伸,且朝向所述下弧形件弯曲,。

如上所述的线束管固定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固定结构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长方体的两相对侧。

如上所述的线束管固定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主体还包括卡扣,所述卡扣设置在所述长方体的下方,并固定连接所述长方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第一固定结构配合长方体实现线束管的固定,支撑杆可插拔的连接长方体,当只固定一根线束管时,将支撑杆从长方体中拔出,直接将线束管通过胶带固定在长方体上即可,当需要固定两根线束管时,将支撑杆的下部插入并固定在长方体上,将两根线束管分别放置在第一弧形限位件和第二弧形限位件下方,并分别被第一弧形限位件和第二弧形限位件限制固定,可以满足不同数量的线束管的固定需求,可以根据待固定线束管的数量进行结构变更,当第一弧形限位件和第二弧形限位件分别限制一根线束管时,这两根被支撑杆隔离,保证了两根线束管不接触;同时,可以根据两根线束管的粗细,调整支撑杆插入长方体放入深度,保证第一弧形限位件和第二弧形限位件分别接触下方放置的线束管,并固定线束管,实现不同粗细的线束管的固定。该结构的通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线束管固定采用固定管夹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线束管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主体的横切剖面图;

图5是第二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一限位结构与长方体的卡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固定结构插入长方体的插入状态示意图;

图9是只使用长方体固定一根线束管的结构示意;

图10是长方体与一个第二固定结构组合使用固定两根线束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长方体与两个第二固定结构组合使用固定三根线束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长方体、第一固定结构与两个第二固定结构组合使用固定四根线束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管夹,2’-线束管,11’-第一线束管,22’-第二线束管,33’-第二线束管,44’-第四线束;

1-主体,11-长方体,111-第一插接槽,112-第一固定特征,1121-第二直角梯形凸起,1122-第一直角梯形凸起,1123-第一直角三角凸起;113-十字形通孔,114-限位挡块,12-卡扣;

2-第二固定结构,21-第一限位结构,211-第一直角板,212-第二直角板,213-第二固定特征,214-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2-第二限位结构,221-第一平板,222-第一立板,2221-长方形孔,2222-可弯折弧板,223-第一弧形结构,2231-上弧形件,2232-下弧形件;

3-第一固定结构,31-支撑杆,311-倒刺结构,32-第一弧形限位件,33-第二弧形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管固定装置,请参考图2、图3、图4和图6所示,其中:所述线束管固定装置包括主体1和第一固定结构3,所述主体1包括长方体11;所述长方体11的顶部中间设有十字形通孔113,所述十字形通孔113内沿所述长方体11的横向长度方向的两相对边沿内侧均设有限位挡块114;所述第一固定结构3包括支撑杆31、第一弧形限位件32和第二弧形限位件33,所述第一弧形限位件32和所述第二弧形限位件33对称设置在所述支撑杆31的顶部的两侧,并向互相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杆31的下部两侧设有均匀分布的倒刺结构311;所述支撑杆31的下部可插拔的设置在所述长方体11上的所述十字形通孔113内,请参考图8所示,当所述支撑杆31的底部插入所述十字形通孔113内时,所述限位挡块114卡在所述倒刺结构311内时,所述第一弧形限位件32和所述第二弧形限位件33均相对所述支撑杆31的顶部沿所述长方体11的横向宽度方向延伸。

本发明提供了采用第一固定结构3配合长方体11实现线束管的固定,支撑杆31可插拔的连接长方体11,当只固定一根线束管时,将支撑杆31从长方体11中拔出,直接将线束管通过胶带固定在长方体11上即可,当需要固定两根线束管时,将支撑杆31的下部插入并固定在长方体11上,将两根线束管分别放置在第一弧形限位件32和第二弧形限位件33下方,并分别被第一弧形限位件32和第二弧形限位件33限制固定,可以满足不同数量的线束管的固定需求,可以根据待固定线束管的数量进行变更结构;当固定两根线束管时,两根线束管通过支撑杆31隔开并不接触;再者,支撑杆31插入长方体11放入深度可调,可以实现不同粗细的线束管的固定,通用性较强。在使用的时候,可以直接在长方体11上采用胶带只固定第一线束管11’,也可以将第一固定结构3插到述长方体11上,利用倒刺结构311与限位挡块114的卡合实现将第一固定结构3在长方体11上的固定,然后将第一弧形限位件32与长方体11之间放置第一线束管11’、第二弧形限位件33与长方体11之间放置第二线束管44’,实现第一线束管11’和第二线束管44’的同时但是不接触固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参考图5所示,所述线束管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结构2,所述第二固定结构2包括第一限位结构21,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1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1具有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直角板211和第二直角板212;请继续参考图4所示,所述长方体11上沿所述长方体11的横向长度方向的两相对侧面上对称设置有第一插接槽111,所述第一直角板211相对所述第一插接槽111可插拔;所述第一插接槽111的两相对侧边上设有第一固定特征112;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1的第一直角板211两相对侧边上设有第二固定特征213;请参考图7所示,当所述第一直角板211插入所述第一插接槽111内时,所述第二固定特征213与所述第一固定特征112相互卡合。第一限位结构21可插拔的设置在所述长方体11的侧边上,可以根据待固定线束管的数量轻松的实现该线束管固定装置的结构的变更,增加通用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继续参考图4所述第一固定特征112包括第一直角三角凸起1123、第一直角梯形凸起1122和第二直角梯形凸起1121;所述第一直角三角凸起1123、所述第一直角梯形凸起1122和所述第二直角梯形凸起1121沿着从第一插接槽111的槽口处往所述第一插接槽111的槽底的方向,依次按照第一间隔等距离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接槽111的槽壁上;请继续参考图5所示,所述第二固定特征213包括l型连接杆,所述l型连接杆的第一直角边垂直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板211,所述l型连接杆的第二直角边平行所述第一直角板211,所述l型连接杆的第二直角边上远离所述第一直角板211的一侧设有三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三个所述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依次按照第二间隔等距离的设置;所述第二间隔等于所述第一间隔;当所述第一直角板211插入所述第一插接槽111内时,三个所述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可与所述第一直角三角凸起1123、第一直角梯形凸起1122和第二直角梯形凸起1121的之一或者组合相互配合实现卡接。

这里为便于说明,先将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按顺序从第一插接槽111的槽口到槽底依次记为第一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第二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和第三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这里的相互配合包含四种情况:

1、第一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悬空在所述第一插接槽111的外侧;第二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卡接在所述第一直角三角凸起1123与第一直角梯形凸起1122之间的第一间隙,第三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第一直角梯形凸起1122与第二直角梯形凸起1121之间的第一间隙;

2、第一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卡接在所述第一直角三角凸起1123与第一直角梯形凸起1122之间的第一间隙,第二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第一直角梯形凸起1122与第二直角梯形凸起1121之间的第一间隙,第三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抵靠在第二直角梯形凸起1121靠近第一插接槽111的槽底的面上;该种情况如图7所示;

3、第一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卡接在第一直角梯形凸起1122与第二直角梯形凸起1121之间的第一间隙内,第二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抵靠在第二直角梯形凸起1121靠近第一插接槽111的槽底的面上,第三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在所述第一插接槽111内悬空;

4、第一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抵靠在第二直角梯形凸起1121靠近第一插接槽111的槽底的面上,第二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和第三个第二直角三角凸起214在所述第一插接槽111内悬空。

以上四种情况分别对应与第一限位结构21在第一插接槽111插入的不同深度。所以该种结构的第一固定特征112和第二固定特征213不仅起到可以将第一限位结构21固定到长方体11上的作用,还可以起到调整第一限位结构21在长方体11上的固定位置的作用。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继续参考图5所示,所述第二固定结构2还包括第二限位结构22,所述第二限位结构22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1远离所述长方体11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结构22包括第一平板221、第一立板222和第一弧形结构223;所述第一立板222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1的第二直角板21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平板22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结构21的第二直角板212的底端,所述第一平板22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立板222的底端;所述第一立板22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弧形结构223,且所述第一弧形结构223位于所述第一立板222与第二直角板212之间;所述第一弧形结构223用于对放置到所述第一立板222、所述第一平板221和第二直角板212之间的线束管进行限位固定。以上结构可以实现第一立板222与第二直角板212之间放置的线束管的固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继续参考图5所示,述第一弧形结构223包括上弧形件2231和下弧形件2232,所述上弧形件2231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板222的顶端,所述上弧形件2231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二直角板212延伸,且朝向所述第一平板221弯曲,所述上弧形件223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弧形件2232的第一端,所述下弧形件2232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立板222延伸,且朝向所述第一平板221弯曲。在第一立板222与第二直角板212之间放置不同粗细的线束管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整上弧形件2231和下弧形件2232的弯折弧度,即可实现不同粗细的线束管的固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继续参考图5所示,所述第一立板222上还连接有可弯折弧板2222,所述可弯折弧板2222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板222上,所述可弯折弧板2222的第二端朝向第二直角板212延伸,且朝向所述下弧形件2232弯曲。通过可弯折弧板2222进一步配合上弧形件2231和下弧形件2232实现不同粗细的线束管的牢靠固定。在设置的时候,通过在第一立板222上开设长方形孔2221,该长方形孔2221对应的板形成可弯折弧板2222。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所述第二固定结构2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固定结构2分别设置在所述长方体11的两相对侧。在长方体11分别设置第二固定结构2可以增加可以固定的线束管的数量,同时各线束管之间并不接触。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所述主体1还包括卡扣12,所述卡扣12设置在所述长方体11的下方,并固定连接所述长方体11。通过卡扣12,可以将该线束管固定装置整体固定到车身的合适位置上。

本发明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固定的线束管的数量以及粗细选择只使用主体1的长方体11,或者将主体1的长方体11与第一固定结构3进行组合使用、或者将主体1的长方体11与一个第二固定结构2组合使用、或者将主体1的长方体11与两个第二固定结构2组合使用,在或者将主体1的长方体11、第一固定结构3与一个第二固定结构2组合使用,再或者将主体1的长方体11、第一固定结构3与两个第二固定结构2组合使用。

如图9所示为只使用主体的长方体固定一根线束管的结构示意,第一线束管11’沿长方体11的横向长度方向放置,并用胶带0’捆绑在长方体11上。

图10是主体的长方体与一个第二固定结构组合使用固定两根线束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线束管11’沿长方体11的横向长度方向放置,并用胶带0’捆绑在长方体11上。第二线束管22’放置到第二固定结构2内。

图11是主体的长方体与两个第二固定结构组合使用固定两根线束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线束管11’沿长方体11的横向长度方向放置,并用胶带0’捆绑在长方体11上。第二线束管22’和第二线束管33’分别放置到第二固定结构2内。可以根据第二线束管22’和第二线束管33’的粗细,调整上弧形件2231,下弧形件2232以及可弯折弧板2222的弧度。

图12是主体的长方体、第一固定结构与两个第二固定结构组合使用固定四根线束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线束管11’和第四线束44’沿长方体11的横向长度方向分别放置,并分别放置在第一固定结构3的第一弧形限位件32、第二弧形限位件的下方,可以根据第一线束管11’和第四线束44’的粗细,调整支撑杆31在长方体11内的插入深度。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