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的安装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汽车后碰撞横梁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后碰撞横梁的安装结构参见图3所示,包括后碰撞横梁及尾裙板5,后碰撞横梁包括设置在后碰撞横梁左右两端的左支架4及右支架3,通过左支架及右支架的安装部固定在尾裙板5上,在左支架安装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一中心孔,左支架的安装部上设有第一定位销1、第一安装孔41和第二安装孔42,在右支架安装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二中心孔,右支架安装部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销2、第三安装孔32和第四安装孔31,在尾裙板上开设有与第一定位销1相对应的第一定位孔51、与第二定位销2相对应的第二定位孔52、与第一安装孔41相对应的第五安装孔55、与第二安装孔42相对应的第六安装孔53、与第三安装孔32相对应的第七安装孔54、与第四安装孔31相对应的第八安装孔56,安装时,第一定位销1插入第一定位孔51内,第二定位销2插入第二定位孔52内,实现了预挂功能,第一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41及第五安装孔55,第二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42及第六安装孔53,将左支架4与尾裙板5螺栓连接,第三螺栓穿过第三安装孔32及第七安装孔54,第四螺栓穿过第四安装孔31及第八安装孔56,将右支架3与尾裙板5连接。该安装结构的缺点是定位销的成本较高,并且定位销会将后碰撞横梁的安装点位置占用,导致安装点较少,从而造成了后碰撞横梁的安装刚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后碰撞横梁的安装结构,其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提升后碰撞横梁的安装刚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后碰撞横梁的安装结构,包括后碰撞横梁及尾裙板,后碰撞横梁包括设置在后碰撞横梁左右两端的左支架及右支架;在左支架安装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一中心孔,左支架的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在右支架安装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二中心孔,右支架安装部上开设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在尾裙板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五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相对应的第六安装孔、与第三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七安装孔、与第四安装孔相对应的第八安装孔。 在第一中心孔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呈L型的第一挂钩,在尾裙板上开设有与第一挂钩相适配的第一挂孔,在第二中心孔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呈L型的第二挂钩,在尾裙板上开设有与第二挂钩相适配的第二挂孔;在左支架的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九安装孔,在右支架的安装部上开设有第十安装孔,在尾裙板上开设有与第九安装孔相对应的第十一安装孔、与第十安装孔相对应的第十二安装孔。第一挂钩钩挂在第一挂孔内,第二挂钩钩挂在第二挂孔内,第一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及第五安装孔,第二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及第六安装孔,第三螺栓穿过第三安装孔及第七安装孔,第四螺栓穿过第四安装孔及第八安装孔,第五螺栓穿过第九安装孔及第十安装孔,第六螺栓穿过第十安装孔及第十二安装孔,将后碰撞横梁与尾裙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后碰撞横梁的安装结构,由于在左支架和右支架上设置有挂钩与设在尾裙板上的挂孔钩挂配合,实现了预挂功能,代替了现有安装结构中的定位销和定位孔,节约了成本,此外,由于不用设置定位销,在原来设置定位销的部位可以增设一个安装点,使左右支架的安装点由每端的两个优化为三个,从而提高了后碰撞横梁的安装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右支架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现有汽车后碰撞横梁的安装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参见图1至图2所示,该汽车后碰撞横梁的安装结构,包括后碰撞横梁及尾裙板5,后碰撞横梁包括设置在后碰撞横梁左右两端的左支架4及右支架3。在左支架安装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一中心孔43,在第一中心孔43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呈L型的第一挂钩6,左支架4的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41、第二安装孔42和第十安装孔44。在右支架安装部的中部开设有第二中心孔33,在第二中心孔33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呈L型的第一挂钩6,右支架安装部上开设第三安装孔32和第四安装孔31和第九安装孔34。在尾裙板5上开设有与第一挂钩6相适配的第一挂孔8、与第二挂钩7相适配的第二挂孔9、与第一安装孔41相对应的第五安装孔55、与第二安装孔42相对应的第六安装孔53、与第三安装孔32相对应的第七安装孔54、与第四安装孔31相对应的第八安装孔56、与第九安装孔34相对应的第十一安装孔57、与第十安装孔44相对应的第十二安装孔58。
安装时,第一挂钩6钩挂在第一挂孔8内,第二挂钩7钩挂在第二挂孔9内,实现了预挂。第一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41及第五安装孔55,第二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42及第六安装孔53,第三螺栓穿过第三安装孔32及第七安装孔54,第四螺栓穿过第四安装孔31及第八安装孔56,第五螺栓穿过第九安装孔34及第十一安装孔57,第六螺栓穿过第十安装孔44及第十二安装孔58,将后碰撞横梁与尾裙板5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