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保险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4779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保险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保险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汽车碰撞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汽车碰撞过程中,汽车保险杠初步吸收了一部分能量,减轻了汽车碰撞过程中对人体的伤害,因此汽车保险杠的减震吸能特性好坏,直接影响着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传统汽车保险杆系统主要由塑料或金属保险杠壳体、吸能缓冲材料、金属保险杠横梁组成,其中吸能缓冲材料有效的分担部分碰撞冲击能,金属保险杠横梁充分将剩余的能量传递给整个车身。由于传统的保险杠横梁多由实体金属组成,十分笨重,且结构单一,吸能效果较差。

例如,申请号为201310295180.6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汽车保险杠,该汽车保险杠包括安装架和保险杠,所述安装架上安装有油缸,所述油缸内设有挤压板。其缺点便是其结构大都由实体金属制成,自身重量大,吸能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明显减轻了保险杠自身重量、有效提高了汽车保险杠系统的吸能减震特性的汽车保险杠。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保险杠,包括保险杠横梁和吸能盒,所述吸能盒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吸能盒固定在保险杠横梁的后面,所述保险杠横梁包括由横梁前端板、左圆弧侧板、横梁后端板、右圆弧侧板顺次首尾相接围绕成的环状壳体,所述环状壳体围绕的中空腔体由若干个横隔板分隔成多个子腔,每个子腔内部都由圆弧支撑板支撑,所述吸能盒包括吸能盒壳体,所述吸能盒壳体内设有芯体。

进一步地,所述横隔板为2个,2个所述横隔板将所述环状壳体围绕的中空腔体分割成3个子腔,每个所述子腔内设有一个圆弧支撑板。

进一步地,所述圆弧支撑板的两端固定在横梁后端板的内壁上,所述圆弧支撑板的中部贴合固定在横梁前端板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为3个,3个所述吸能盒与3个圆弧支撑板对应设置在横梁后端板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壳体为一个筒状外管,所述吸能盒壳体内设有若干个约束板,所述约束板为穿过吸能盒壳体的中心轴线的沿直径方向设置的方形平板;所述吸能盒壳体内设有若干个半径不同的圆环形约束层,所述若干个圆环形约束层以吸能盒壳体的轴线为中心呈同心圆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约束板为4个,所述圆环形约束层为2个。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约束板之间的夹角为45°。

进一步地,所述芯体为填充在吸能盒壳体内的间隙中的吸能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保险杠横梁的内部结构设置,尤其是环状壳体、圆弧支撑板及其它结构的配合,明显减轻了保险杠的自身重量,结构紧凑,吸能效果好;

2、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盒的结构设计,尤其是与保险杠横梁的结构配合,有效提高了汽车保险杠系统的吸能减震特性,减轻了汽车碰撞过程中对人体的伤害;

3、本实用新型制造成本低,故障率低,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保险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吸能盒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保险杠横梁,11-横梁前端板,12-左圆弧侧板,13-横梁后端板,14-右圆弧侧板,15-横隔板,16-圆弧支撑板;2-吸能盒,21-吸能盒壳体,22-约束板,23-圆环形约束层,24-芯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汽车保险杠,包括保险杠横梁1和吸能盒2,所述吸能盒2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吸能盒2固定在保险杠横梁1的后面,所述保险杠横梁1包括由横梁前端板11、左圆弧侧板12、横梁后端板13、右圆弧侧板14顺次首尾相接围绕成的环状壳体,所述环状壳体围绕的中空腔体由若干个横隔板15分隔成多个子腔,每个子腔内部都由圆弧支撑板16支撑,所述吸能盒2包括吸能盒壳体21,所述吸能盒壳体21内设有芯体24。

所述横隔板15为2个,2个所述横隔板15将所述环状壳体围绕的中空腔体分割成3个子腔,每个所述子腔内设有一个圆弧支撑板16。

所述圆弧支撑板16的两端固定在横梁后端板13的内壁上,所述圆弧支撑板16的中部贴合固定在横梁前端板11的内壁上。

所述吸能盒2为3个,3个所述吸能盒2与3个圆弧支撑板16对应设置在横梁后端板13的两侧。所述吸能盒壳体21为一个筒状外管,所述吸能盒壳体21内设有若干个约束板22,所述约束板22为穿过吸能盒壳体21的中心轴线的沿直径方向设置的方形平板;所述吸能盒壳体21内设有若干个半径不同的圆环形约束层23,所述若干个圆环形约束层23以吸能盒壳体21的轴线为中心呈同心圆设置。

所述约束板22为4个,所述圆环形约束层23为2个。相邻的所述约束板22之间的夹角为45°。

所述芯体24为填充在吸能盒壳体21内的间隙中的吸能层。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