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整车设计和零部件开发技术领域,具体设计一种新型主动进气格栅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燃烧产生热量的30%由前端的散热器带走,而散热器所需的冷却空气通过前进气格栅进入发动机舱。由空气动力学可知,格栅的形状、位置、导流方向、开口面积和疏密程度等对汽车前端进气效果、进气质量以及车内流场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进气格栅是汽车前部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整车的设计风格,同时也是空气流入汽车发动机舱的入口。
目前,车辆上的进气格栅都是固定的结构,而主动进气格栅是通过测量发动机水温、空调系统状态、环境温度、车速等信息,依靠控制执行装置改变进气格栅的叶片开启角度或者关闭的装置。当进气格栅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进入发动机舱的空气流量和流向均会受到影响,引起整车冷却系统的有效迎风面积、内部流场等发生变化,进而对整车性能产生影响。
主动进气格栅具有降低汽车风阻系数、缩短发动机升温时间、降低油耗、减少发动机低温磨损、提高汽车动力性能等特点。但是,目前市面上的主动进气格栅一般采用电机驱动方式实现,费用昂贵且故障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主动进气格栅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主动进气格栅控制系统,包括真空膜盒1、摇臂机构2、联动机构 3、叶片组4、支撑机构5、两路三通电磁阀7及发动机控制单元(ECU)8;发动机控制单元8控制两路三通电磁阀7,实现真空膜盒1与进、排气歧管相连接,使得真空膜盒1内出现压力变化,真空膜盒1内的推杆被拉动或推动,真空膜盒 1的推杆连接到摇臂机构2上的输入端,摇臂机构2的输出端连接叶片组4中的主动叶片,叶片组4固定在支撑机构5上,联动机构3将叶片组4的主动叶片和从动叶片连接在一起实现叶片联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摇臂机构2上设置有角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的两路三通电磁阀7通过连接管路6与真空膜盒1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下: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控制两路三通电磁内部通路改变,两路三通电磁阀内部通路结合外部连接管路,实现真空膜盒与进气歧管(或排气歧管)相连接,使得真空膜盒内出现负压(或正压),使得空膜盒推杆在空气压力和弹簧力的共同作用下移动到某一位置,再通过摇臂机构将推杆移动产生的平动转化为叶片的转动,通过这种转动达到控制叶片组叶片角度变化的目的,并通过摇臂机构上的角度传感器反馈叶片旋转角度给ECU实现闭环控制,最终实现控制进入发动机舱内进气流量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行驶过程中合理控制前进气格栅的开度,达到主动调节进入发动机舱冷却风量的目的,降低行驶过程中的内循环阻力,提升整车燃油经济性。同时主动进气格栅系统在低温情况下,通过关闭格栅,来尽快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温度,提高冬季情况下的采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主动进气格栅控制系统的整体框架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主动进气格栅控制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真空膜盒1、摇臂机构2、联动机构3、叶片组4、支撑机构5、连接管路6、两路三通电磁阀7、发动机控制单元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一种新型主动进气格栅控制系统,包括真空膜盒1、摇臂机构 2、联动机构3、叶片组4、支撑机构5、两路三通电磁阀7及发动机控制单元(ECU) 8;发动机控制单元8控制两路三通电磁阀7,实现真空膜盒1与进、排气歧管相连接,使得真空膜盒1内出现压力变化,真空膜盒1内的推杆被拉动或推动,真空膜盒1的推杆连接到摇臂机构2上的输入端,摇臂机构2的输出端连接叶片组4中的主动叶片,叶片组4固定在支撑机构5上,联动机构3将叶片组4的主动叶片和从动叶片连接在一起实现叶片联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摇臂机构2上设置有角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的两路三通电磁阀7通过连接管路6与真空膜盒1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主动进气格栅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
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控制两路三通电磁内部通路改变,两路三通电磁阀内部通路结合外部连接管路,实现真空膜盒与进气歧管(或排气歧管)相连接,使得真空膜盒内出现负压(或正压),使得空膜盒推杆在空气压力和弹簧力的共同作用下移动到某一位置,再通过摇臂机构将推杆移动产生的平动转化为叶片的转动,摇臂机构与叶片组其中一个叶片相对固定,将转动传递给该叶片,联动机构将上述叶片的转动传递给整个叶片组,最终实现整个叶片组的联动。通过这种转动达到控制叶片组叶片角度变化的目的,并通过摇臂机构上的角度传感器反馈叶片旋转角度给ECU实现闭环控制,最终实现控制进入发动机舱内进气流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