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可拆卸式副踏组件的副刹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0264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可拆卸式副踏组件的副刹车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副刹车结构。



背景技术:

教练车是用于培训新驾驶员的车辆,由于新驾驶员缺乏驾驶经验,使得教练车对安全性能有较高的要求,常见的辅助装置包括副刹车结构。教练车通过安装副刹车结构来使得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教练员能对车辆进行及时制动,进而防止因驾驶位新驾驶员操作不当而出现危险情况。现有的副刹车结构包括传动杆,传动杆通过固定支架可转动地安装在车架上,传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主刹车和副踏组件固定连接,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教练员通过踩踏副踏组件来控制车辆主刹车,进而实现车辆及时制动。这种结构的副刹车结构存在以下缺陷:副踏组件通过焊接方式固接在传动杆上,由于副踏组件与传动杆间采用角度不可调的固接结构,当传动杆安装定位后,副踏组件的位置以及行程范围也就确定了,无法根据使用者的习惯进行调整,当教练车在非教学使用时,副踏组件会影响副驾驶座乘员的腿部空间,降低乘坐舒适度,此外,固定支架通过穿孔导套置在传动杆上,两者间接触面积过小,导致传动杆容易因偏离预设中心摆动而出现传动卡死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可拆卸式副踏组件的副刹车结构,将副踏组件和传动件间的连接结构改进为可拆卸结构,使得使用者既可以根据习惯调节副踏组件的位置,还可以在非教学用途时拆卸副踏组件,为乘员提供较大的腿部空间,提升乘坐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带可拆卸式副踏组件的副刹车结构,包括与主刹车联动的传动杆以及设于传动杆上的副踏组件,所述传动杆通过固定支架可旋转地安装在预设工位上,所述副踏组件包括带夹口的连接件,所述副踏组件通过夹口可拆卸地套置连接在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部上。副踏组件与传动杆间的连接结构有原先的固接结构改进为可拆卸的分体结构,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装配或拆卸副踏组件,进而便于车辆在设有副刹车的教练状态和不设副刹车的非教练状态间切换,进而防止车辆处于非教练状态时位于副驾驶位上的乘客因误碰而影响车辆行驶控制,确保行驶安全。通过拆卸副踏组件来增加副驾驶座乘客的腿部空间,进而提升乘坐舒适度。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端部侧壁周向开设定位齿轮,所述夹口内侧壁上设有与定位齿轮匹配啮合的卡置齿,所述副踏组件通过夹口可转动调节地套置在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部上。传动杆和副踏组件间由原先的固接结构改进为角度可调的活动结构,副踏组件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在位于副驾驶位腿部空间中部的使用工位以及位于副驾驶位腿部空间顶部的隐藏工位间切换,方便教练车在非教学用途时为副驾驶座乘客提供宽敞的腿部空间,提升乘坐体验,还便于使用者根据自身需要来调节副踏组件处于使用状态时的角度,为使用者提供合适的操作体验,进而确保使用者能及时、准确地通过副刹车结构控制车体制动。

作为优选,所述夹口贯通开设在所述连接件的外连端部上,所述外连端部的端面上开设与夹口通连的通槽,所述通槽的两侧部间螺接有紧固螺栓,夹口通过松紧紧固螺栓实现在松弛状态和夹紧状态间切换。传动杆的第一端部贯穿夹口,使得夹口内侧壁与传动杆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继而提高两者传动效率。此外,夹口的张合通过紧固螺栓控制,进而调节夹口内侧壁与传动杆间的抵触关系,方便副踏组件进行角度调节和精确传动。

作为优选,所述夹口朝向传动杆第二端部的内端口侧设有与第一端部套置连接的定位卡簧,所述第一端部侧壁上开设供定位卡簧嵌置的环形定位槽,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部端面上螺接有定位螺栓以及与第一端部端面贴合的环形垫片,穿过垫片的定位螺栓螺接在第一端部端面上并与定位卡簧夹持定位所述连接件。定位螺栓拧紧并推挤连接件抵触在定位卡簧上,实现连接件轴向定位,垫片能增加定位螺栓与连接件侧壁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定位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副踏组件包括踏板,所述连接件的内连端部的端面中部开设底部开口的嵌槽,所述踏板的转接端通过转轴可摆动地连接在所述嵌槽内,所述嵌槽底部设有可调节的支撑座,所述副踏组件通过调节支撑座位置来控制踏板摆动幅度。踏板能接收来自使用者的作用力,并通过传动杆传递至主刹车上,由于踏板以转轴为中心进行摆动,当支撑座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踏板的可摆动范围也会发生变化,既可以控制踏板在闲置工位和使用工位间切换,还便于使用者根据自身需要来调节副踏组件处于使用状态时的角度,为使用者提供合适的操作体验,进而确保使用者能及时、准确地通过副刹车结构控制车体制动。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座包括一供踏板转接端搭接的支撑平台以及可伸缩地螺接在连接件上的限位螺栓,所述连接件上设有贯通螺孔,所述螺孔的上端口开设在素数连接件外表面上,下端口开设在支撑平台上,限位螺栓的螺接端自上而下穿过螺孔并与所述踏板的转接端抵触,副踏组件通过调节限位螺栓外露于支撑平台的长度来控制踏板的摆动幅度。限位螺栓穿过螺孔并外露于支撑平台上,外露的限位螺栓端面形成供踏板转接端搭接的支撑部,通过拧动限位螺栓来调节其外露于支撑平台的长度,进而实现踏板摆动角度控制。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支架包括至少两根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套置在所述传动杆上,另一端开设固接孔,所述传动杆与轴承间夹设有套管,所述轴承与套管间、套管与传动杆间具有通过同轴设置的卡簧轴向定位。通过两根与车脚固接的固定杆实现传动杆以预设中心进行同心旋转,进而确保传动精度。套管能有效增加轴承与传动杆间的接触面积,进而防止传动杆应偏离预设中心而导致传动效率降低甚至卡死的情况发生,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杆的第二端部上固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外延端上设有传动轮。连杆用于主刹车和传动杆间传动,由于连杆和主刹车均具有独立的运动路径,传动轮能有效转化并传递作用力,确保主刹车被顺利触发。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齿轮包括16个周向等距设置在第一端部侧壁上的齿峰,所述定位齿轮的模数为m,m=1.0。所述定位齿轮包括周向等距设置在第二端部侧壁上的齿峰数为16个,所述定位齿轮的模数为m,m=1.0,或者,所述定位齿轮包括周向等距设置在第二端部侧壁上的齿数为16个,所述定位齿轮的模数为m,m=0.75。传动杆和副踏组件间能进行有级调节,每一级具有22.5°的调节角度,使得副踏组件具有更多级的调节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副踏组件与传动杆间的连接结构有原先的固接结构改进为可拆卸的分体结构,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装配或拆卸副踏组件,进而便于车辆在设有副刹车的教练状态和不设副刹车的非教练状态间切换,进而防止车辆处于非教练状态时位于副驾驶位上的乘客因误碰而影响车辆行驶控制,确保行驶安全。通过拆卸副踏组件来增加副驾驶座乘客的腿部空间,进而提升乘坐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 为限位螺栓外凸于支撑平台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 为限位螺栓隐藏在贯通螺孔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传动杆,2、副踏组件,3、夹口,4、连接件,5、定位齿轮,6、卡置齿,7、通槽,8、紧固螺栓,9、定位卡簧,10、定位槽,11、定位螺栓,12、垫片,13、嵌槽,14、支撑平台,15、踏板,16、固定杆,17、套管,18、轴承,19、连杆,20、传动轮,21、转轴,22、限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带可拆卸式副踏组件的副刹车结构,由与主刹车联动的传动杆1以及设于传动杆1上的副踏组件2组成,所述传动杆1通过固定支架可旋转地安装在预设工位上,所述副踏组件2包括带夹口3的连接件4,所述副踏组件2通过夹口3可拆卸地套置连接在所述传动杆1的第一端部上。

在实际操作中,副刹车结构通过传动杆1实现副踏组件2与主刹车间传动,在安装时,传动杆1第二端通过带传动轮20的连杆19搭接在主刹车上,第一端上设有可拆卸的副踏组件2。在使用时,位于副驾驶座上的乘员通过踩踏与传动杆1连接的副踏组件2来触发主刹车,实现车辆制动。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第一端部侧壁周向开设定位齿轮5,所述夹口3内侧壁上设有与定位齿轮5匹配啮合的卡置齿6(如图2所示),所述副踏组件2通过夹口3可转动调节地套置在所述传动杆1的第一端部上。副踏组件2通过夹口3可转动地套置在定位齿轮5上,通过开合夹口3实现卡置齿6和定位齿轮5啮合,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副踏组件2的高度进行调节,进而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

当车辆无需在副驾驶座进行制动操作时,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操作:

方式一,通过拧松定位螺栓11,使得副踏组件2可沿传动杆1轴向拆离传动杆1。

方式二,通过拧松紧固螺栓8来控制夹口3开合程度,再通过摆动副踏组件2实现副踏组件2位置调节,将副踏组件2摆动至副驾驶座腿部空间顶部,再拧紧紧固螺栓8定位副踏组件2。

方式三,通过拧紧限位螺栓22来控制支撑平台14的外凸程度,进而通过控制踏板15的摆动角度来使得踏板15翘起。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均可以将副踏组件2从副驾驶座腿部空间中脱离,有效增大副驾驶座乘员的腿部空间,还能有效避免副驾驶座乘员因误碰副踏组件2而影响正常行驶的车辆,确保车辆行驶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夹口3贯通开设在所述连接件4的外连端部上,所述外连端部的端面上开设与夹口3通连的通槽7,所述通槽7的两侧部间螺接有紧固螺栓8,夹口3通过松紧紧固螺栓8实现在松弛状态和夹紧状态间切换。副踏组件2与传动板垂直设置,既确保传动杆1可以进行自转,还确保副踏组件2能在竖向面内摆动,确保操作者形成踩踏习惯,便于在紧急情况下依靠本能反应对车辆进行制动。所述通槽7两侧壁面上均设有与紧固螺栓8匹配的开孔,其中一侧为贯穿孔,另一侧为螺孔,紧固螺栓8穿过贯穿孔后螺接的螺孔中,利用紧固螺栓8实现夹口3开合,此外,还可以设置外置的夹合结构实现夹口3开合控制,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夹口3朝向传动杆1第二端部的内端口侧设有与第一端部套置连接的定位卡簧9,所述第一端部侧壁上开设供定位卡簧9嵌置的环形定位槽10,所述传动杆1的第一端部端面上螺接有定位螺栓11以及与第一端部端面贴合的环形垫片12,穿过垫片12的定位螺栓11螺接在第一端部端面上并与定位卡簧9夹持定位所述连接件4。为了防止副踏组件2从传动杆1的第一端部上偏离预设工位,需要在传动杆1上设置对副踏组件2进行轴向定位的结构,包括套置在传动杆1上的定位卡簧9以及设于传动杆1第一端部端面的定位螺栓11,定位卡簧9和定位螺栓11分置在副踏组件2两侧,在安装时,先将定位卡簧9套置在定位槽10内,再将副踏组件2套置在传动杆1的第一端部上,最后将套置有垫片12的固定螺栓螺接在第一端部的端面上,利用垫片12和定位卡簧9夹持定位副踏组件2,确保副踏组件2相对传动杆1的轴向位置固定。此外,副踏组件2和传动杆1间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轴向定位,例如插销方式等,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作为优选,所述副踏组件2包括踏板15,所述连接件4的内连端部的端面中部开设底部开口的嵌槽13,所述踏板15的转接端通过转轴21可摆动地连接在所述嵌槽13内,所述嵌槽13底部设有可调节的支撑座,所述副踏组件2通过调节支撑座位置来控制踏板15摆动幅度。所述支撑座包括一供踏板15转接端搭接的支撑平台14以及可伸缩地螺接在连接件4上的限位螺栓22,所述连接件4上设有贯通螺孔,所述螺孔的上端口开设在素数连接件4外表面上,下端口开设在支撑平台14上,限位螺栓22的螺接端自上而下穿过螺孔并与所述踏板15的转接端抵触,副踏组件2通过调节限位螺栓22外露于支撑平台14的长度来控制踏板15的摆动幅度。踏板15能有效增大使用者鞋底与副踏组件2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踩踏准确性和传动效率。连接件4上设有供限位螺栓22插置螺接的贯穿螺孔,贯穿螺孔的一端位于连接件4外露面上,另一端位于支撑平台14上,踏板15主体和支撑平台14分别位于转轴21两侧,踏板15与连接件4间的角度通过调节支撑平台14来控制,当需要正常使用副踏组件2时,限位螺栓22通过旋转螺接使得端头部隐藏在贯穿螺孔中(如图5所示),踏板15与连接件4间呈直线设置,当需要隐藏副踏组件2时,限位螺栓22的端头部外露于支撑平台14(如图4所示),使得踏板15从原有结构向上翘起至腿部空间顶端,进而退让出完整的腿部空间。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至少两根固定杆16,所述固定杆16的一端通过轴承18转动套置在所述传动杆1上,另一端开设固接孔,所述传动杆1与轴承18间夹设有套管17(如图3所示),所述轴承18与套管17间、套管17与传动杆1间具有通过同轴设置的卡簧轴向定位。固定杆16的数量以及轮廓应该根据车型车架情况进行正对性设置,通过设置两根以上的固定杆16来确保传动杆1具有稳定的支撑,固定杆16与传动杆1间通过轴承18套接,轴承18与传动杆1间还设有管套,通过增加固定杆16与传动杆1间的抵触面积来防止传动杆1因受力偏移而造成卡死的情况,确保使用稳定性。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传动杆1的第二端部上固接有连杆19,所述连杆19的外延端上设有传动轮20。传动杆1的第二端部需要避让主刹车,连杆19能起到跨接第二端部和传动杆1的作用,由于连杆19的移动路径和主刹车的移动路径不同,传动轮20能确保连杆19与主刹车间作用力顺滑传动,有效提高工作稳定性。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主刹车上设有供传动轮20嵌置传动的槽条,防止传动轮20在传动时与主刹车分离的情况发生。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定位齿轮5对副踏组件2的调节精度具有决定性因素,当定位齿轮5的齿数越多时,每一级调节角度更小,调节更精准,但加工成本更高,当定位齿轮5的齿数越少时,加工成本较小,但每一级调节角度更大,调节较精准性欠佳。此外,为了提高卡置齿6与定位齿轮5间的啮合传动效率,通过设定齿轮的模数来确定齿的大小,优选法方案:

方案一,所述定位齿轮5包括周向等距设置在第二端部4侧壁上的齿数为16个,所述定位齿轮5的模数为m,m=1.0。

方案二,所述定位齿轮5包括周向等距设置在第二端部4侧壁上的齿数为16个,所述定位齿轮5的模数为m,m=0.75。

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仅限于上述优选方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齿数以及模数的取值进行调整,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端部与主刹车间通过跨接的连杆19实现联动,所述连杆19一端与传动杆1第二端部固接,另一端与主刹车联动。连杆19会以传动杆1轴线为中心进行摆动,连杆19通过传动轮20将摆动作用力转化为驱动主刹车触发的作用力,连杆19与主刹车间的传动方式可以为铰接传动、抵触传动等,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传动杆1、连杆19以及固定杆16优选为线性结构,也能因不同车型内部装配空间差异而改进为曲折结构,确保副刹车结构不会因车架阻挡而影响车辆制动,优选方案,在传动杆1、连杆19以及固定杆16上根据需要设置回避部,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