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斗及自卸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1619发布日期:2019-02-26 18:20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斗及自卸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斗及自卸车。



背景技术:

自卸车是指通过液压或机械举升而自行卸载货物的车辆,其在土木工程中常与挖掘机、装载机、带式输送机等工程机械联合作业,构成装、运、卸生产线,进行土方、砂石、散料的装卸运输工作,另外,自卸车也广泛运用于垃圾运输车中。

现有的自卸车大多为方形车斗,卸料时容易发生粘土的现象,导致卸料不干净,卸料效率低;或者采用一边前进一边卸料的方式进行,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斗,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自卸车卸料不干净、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卸车,其运用上述的车斗,提高卸料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斗,其包括车斗底板、两个边板以及两个车斗侧板;两个边板分别固定连接在车斗底板的左右两侧,两个车斗侧板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边板远离车斗底板的一端;边板相对于车斗底板倾斜设置,车斗侧板相对于边板倾斜设置,形成“U”形的车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边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且第一边板相对于第二边板倾斜设置;第一边板远离第二边板的一端与车斗底板固定连接,第二边板远离第一边板的一端与与车斗侧板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车斗还包括沿车斗底板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车斗底板底部的多个纵梁,且纵梁沿车斗底板的前后方向延伸;

纵梁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纵梁为空心梁;第二纵梁为实心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纵梁包括两个第一纵梁和两个第二纵梁;两个第一纵梁夹设在两个第二纵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车斗还包括沿车斗底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横梁和多个第二横梁,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纵梁固定连接,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车斗还包括至少两个横筋,两个横筋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车斗侧板上,且沿车斗底板的前后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车斗还包括两个支撑架,两个支撑架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边板上,且沿车斗底板的前后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车斗还包括两个边框,两个边框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车斗侧板远离边板的一端,且边框沿车斗底板的前后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车斗还包括相对设置在车斗底板前后两侧的车斗前板和车斗后板;车斗前板与车斗底板固定连接,用于将车斗前端关闭;车斗后板与车斗侧板铰接,用于使车斗后部打开或关闭。

一种自卸车,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车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车斗,其包括车斗底板、两个边板以及两个车斗侧板。两个边板分别固定连接在车斗底板的左右两侧,两个车斗侧板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边板远离车斗底板的一端。车斗底板和车侧车板均与边板成夹角设置,形成“U”形的车斗。由于车斗为“U”形,其过渡更加圆滑,卸料时,物料能够顺利的在重力的作用下离开车斗,不易粘连在车斗上,卸料干净,工作效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自卸车,包括上述的车斗,因此也具有卸料干净、工作效率高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车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车斗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车斗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Ⅳ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车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标:010-车斗;100-车斗底板;110-第一纵梁;120-第二纵梁;130-第一横梁;140-第二横梁;200-边板;210-第一边板;220-第二边板;230-支撑架;231-第一支板;232-第二支板;233-支撑板;300-车斗侧板;310-横筋;320-边框;321-连接部;322-加固部;400-车斗前板;500-车斗后板;510-卡扣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斗01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斗010,其包括车斗底板100、两个边板200以及两个车斗侧板300。两个边板200分别固定连接在车斗底板100的左右两侧,两个车斗侧板300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边板200远离车斗底板100的一端。车斗底板100和车斗010车板均与边板200成夹角设置,形成“U”形的车斗010。由于车斗010为“U”形,其过渡更加圆滑,卸料时,物料能够顺利的在重力的作用下离开车斗010,不易粘连在车斗010上,卸料干净,工作效率更高。

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斗010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斗010在第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车斗底板100大致为长方形的板状件,长度方向即为车斗底板100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即为车斗底板100的左右方向。两个边板200固定连接在车斗底板10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边板200与车斗底板100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90°。两个边板200远离车斗底板100的一端,分别与两个车斗侧板300固定连接,两个车斗侧板300均相对于车斗底板100垂直设置,且边板200与车斗侧板300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90°。如此一来形成“U”形的车斗010。

进一步的,为了使“U”形车斗010的过渡更加圆滑,使卸料时物料能更加顺利的脱离,边板200包括第一边板210和第二边板220。第一边板210和第二边板220相互固定连接,且第一边板210和第二边板220之间形成第一夹角。第一边板210远离第二边板220的一端与车斗底板100固定连接,因而,第二夹角为第一边板210与车斗底板100之间的夹角;第二边板220远离第一边板210的一端与车斗侧板300固定连接,因而,第三夹角为第二边板220与车斗侧板300之间的夹角。同时,第一夹角、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的度数逐渐增加,能够获得更好的卸料效果。优选的,第一夹角为120°。进一步的,第一边板210、第二边板220和车斗侧板300一体成型。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斗010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车斗010的结构更可靠、满足使用强度,车斗010还包括沿车斗底板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纵梁,多个纵梁固定连接在车斗底板100的底部,且沿车斗底板100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纵梁包括第一纵梁110和第二纵梁120,第一纵梁110为空心梁,第二纵梁120为实心梁,从而使车斗010底部的重量增大,车斗010的整体重心降低。在本实施例中,纵梁包括两个第一纵梁110和两个第二纵梁120,两个第一纵梁110均夹设在两个第二纵梁120之间。具体的,两个第一纵梁110相对于车斗底板100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车斗底板100的两端;两个第二纵梁120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纵梁110靠近车斗底板100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的一侧,且两个第二纵梁120相对于车斗底板100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需要说明的,此处并不对纵梁的数量进行限制,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纵梁的数量,例如,将纵梁的数量设置为三个,具体包括一个第一纵梁110和两个第二纵梁120,或将纵梁的数量设置为五个,具体包括三个第一纵梁110和两个第二纵梁120。

进一步的,车斗010还包括横梁,横梁沿车斗底板100的左右方向延伸,即横梁垂直纵梁设置。为了便于车斗010与车架的安装,防止车斗010与车架上的车轮、油箱等造成干涉,横梁包括沿车斗底板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横梁130和多个第二横梁140。第一横梁13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纵梁110固定连接,第二横梁140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第一纵梁110和第二纵梁120固定连接。具体的,相邻两个第一横梁130之间的距离与相邻两个第二横梁140之间的距离根据车架上的各零部件合理设置,为车架上的各零部件预留足够的安装空间,且车斗010具有足够的强度,满足使用要求。进一步的,为了降低车斗010的整体重量,满足轻量化要求,第一横梁130和第二横梁140均为壳体类的空心梁。

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强车斗010的强度,车斗010还包括两个支撑架230。两个支撑架230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边板200上。具体的,支撑架230包括成夹角设置的第一支板231和第二支板232,第一支板231固定连接在边板200上,且第一支板231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设置;第二支板232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板231远离边板200的一端,且第二支板232沿竖直方向设置。进一步的,支撑架230还包括多个沿车斗底板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板233,支撑板233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板232和边板200上。

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车斗010还包括至少两个横筋310,横筋310沿车斗底板10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固定连接在车斗侧板300上。在本实施例中,横筋3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横筋310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车斗侧板300上,且位于车斗侧板300的外侧。横筋310为壳体类空心件,在满足车斗010强度需求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降低车斗010重量。

需要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横筋310的数量为两个,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横筋310的数量,例如将横筋310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在每一车斗侧板300的外侧均匀设置两个横筋310。

图4为图1中Ⅳ处的局部放大图。请参照图4,在本实施例中,车斗010还包括两个边框320,两个边框320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车斗侧板300远离边板200的一端,且沿车斗底板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边框320包括连接部321和“L”形的加固部322,连接部321固定连接在车斗侧板300的内侧,“L”形的加固部322固定连接在连接部321上端,且向逐渐远离车斗010的一侧延伸。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斗0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参照图2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车斗010还包括相对设置在车斗底板100前后两侧的车斗前板400和车斗后板500。车斗前板400固定连接在车斗底板100前端,且车斗前板400的两侧分别与两个边板200和两个车斗侧板300固定连接,从而将车斗010的前端封闭。车斗后板500的上端分别与两个车斗侧板300铰接,车斗后板500能够相对于车斗侧板300转动,通过车斗后板500的转动使车斗010后部打开或关闭。进一步的,车斗底板100的后端还铰接有卡扣件510,卡扣件510的一端抵接在车斗后板500上,将车斗后板500固定,从而使车斗010后部处于关闭状态;转动卡扣件510,使卡扣件510与车斗后板500分离后,由于车斗后板500上端分别与两个车斗侧板300铰接,车斗后板500能够相对于车斗侧板300转动,从而将车斗010后部打开。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车斗010,其通过在车斗底板100和车斗侧板300之间,增设与车斗底板100和车斗侧板300均倾斜设置的边板200,从而形成“U”形的车斗010,使得车斗底板100与车斗侧板300之间的过渡更加圆滑,在卸料时物料不易粘连在车斗010内,使得卸料更干净、卸料效率更高。同时,将边板200设置为第一边板210和第二边板220固定连接构成,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卸料效率。通过在车斗底板100上设置纵梁和横梁,在边板200上设置支撑架230,以及在车斗侧板300上设置横筋310和边框320,使得车斗010的结构更加稳定可靠,有助于满足使用时的强度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卸车(图未示出),其具备上述的车斗010,同时还包括车架、举升机构等自卸车常规部件。由于该自卸车具备上述的车斗010,因此也具有能够快速卸料、卸料效率高,结构稳定,重心低的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