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内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1284发布日期:2019-05-07 21:0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内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内胎。



背景技术:

内胎是一种充气减振用承气容器,主要材质为橡胶,气密性好,充气后具有一定的弹性。内胎多用于卡车、摩托车、自行车和人力车,填充在外胎的内腔中做为辅助承气压容器,提升减振效果。

内胎的橡胶硬度低,全靠外胎进行防护。尖锐物体穿破外胎后,内胎基本无法幸免,影响了车辆的安全性,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内胎,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式内胎,包括内胎基体和环形体,所述内胎基体的外圆面中心部内凹设置有一圈截面为梯形的凹槽,所述环形体嵌入凹槽内与内胎基体固定连接,所述环形体包括胎面、胎侧壁和胎底,所述胎侧壁对称设置在胎面两侧,胎底设置在2个胎侧壁底部之间,所述胎面与内胎基体的外圆面在同一圆周面上,所述胎侧壁和胎底均与凹槽内壁为高温加热粘接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胎面、胎侧壁和胎底为一体化橡胶卷制而成,并且胎面、胎侧壁和胎底卷制成带有截面与凹槽结构相同的储气空腔的环形体。

作为优选,所述内胎基体的内圈设置有对内胎基体内腔充气的第一气门嘴,所述第一气门嘴一侧设置有对储气空腔充气的第二气门嘴。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包括形成凹槽内壁且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槽底、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四侧壁均为外凸弧形曲面,所述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为倾斜的直边,所述第二侧壁与槽底的一端,第三侧壁与槽底的另外一端均为弧形过渡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储气空腔内设置由压力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胎底和槽底分别设置有相互咬合齿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齿形结构的横截面为梯形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种组合式内胎,特别设计了内部带有储气空腔的环形体,而环形体嵌入内胎基体外圆面的中心部位,也就是与地面接触最大的部位,当外部尖状物体刺破环形体的时候,环形体内气体泄露进行报警,不伤害内胎基体,有效的保护内胎基体,提高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3是环形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I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并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式内胎,包括内胎基体1和环形体200,所述内胎基体1的外圆面中心部内凹设置有一圈截面为梯形的凹槽10,所述环形体200嵌入凹槽10内与内胎基体1固定连接,所述环形体200包括胎面210、胎侧壁211和胎底212,所述胎侧壁211对称设置在胎面210两侧,胎底212设置在2个胎侧壁211底部之间,所述胎面210与内胎基体1的外圆面在同一圆周面上,所述胎侧壁211和胎底212均与凹槽10内壁为高温加热粘接而成,连接牢固可靠。

本实施例中,所述胎面210、胎侧壁211和胎底212为一体化橡胶卷制而成,并且胎面210、胎侧壁211和胎底212卷制成带有截面与凹槽10结构相同的储气空腔213的环形体200,对储气空腔213内进行充气,保证环形体200的胎面和内胎基体1的胎面为同一圆周面,并且储气空腔213与内胎基体1的储气腔相互分隔。

具体工作中,环形体200位于内胎基体1外圆周面的中心部,与地面接触最广,当轮胎在滚动过程中,由于汽车的压力内胎基体1形成一定的下压力而导致环形体200受压变形,当轮胎在行驶过程中遭受外部尖状物刺破后,环形体200被刺破的机率大于内胎基体1外圆周面的其余部位,而环形体200被刺破后,环形体200内的气体泄露,但内胎基体1的储气空间不受影响,且内胎基体1的外圆周面也不受影响,从而确保了内胎的安全性,降低内胎的损坏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胎基体1的内圈设置有对内胎基体1内腔充气的第一气门嘴3,所述第一气门嘴3一侧设置有对储气空腔213充气的第二气门嘴4。

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0包括形成凹槽10内壁且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槽底13、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所述第一侧壁11和第四侧壁15均为外凸弧形曲面,所述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4为倾斜的直边,所述第二侧壁12与槽底13的一端,第三侧壁14与槽底13的另外一端均为弧形过渡连接,利于与环形体200的连接并且增加环形体200受压时的面积,分散压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气空腔213内设置由压力传感器5,当环形体200刺破的时候,能够及时提醒驾驶员将尖状物取出并且及时对环形体200进行补气和补胎,防止见状物进入内体基体1的储气腔。

本实施例中,所述胎底212和槽底13分别设置有相互咬合的齿形结构。所述齿形结构的横截面为梯形面,粘接牢固可靠。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