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车桥的具有由液压控制管路控制的活动装置的防侧倾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83888发布日期:2020-05-08 18:3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用于机动车辆车桥的具有由液压控制管路控制的活动装置的防侧倾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配备至某些机动车辆的防侧倾(或防横摆或稳定)设备。



背景技术:

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知的,防侧倾(或防横摆或稳定)设备是包括如下所述的杆的设备:该杆的相对端部通过两个连杆分别联接至(机动)车辆的车桥的右车轮和左车轮。

这样的设备主要用于车辆在弯道、或者在相对于道路的纵轴线不对称损坏的行车道上行驶的情况。在弯道中,为了尽可能维持车辆的稳态,杆需要扭转和弯曲,并且因此,该杆的刚度越高,则该杆越有用。在存在损坏的情况下,通过“横摆转移”现象,杆将车桥的车轮中的一个所经过的行车道的不规则性部分地传递给同一车桥的另一车轮,并且因此,该杆的刚度越高,该杆越会引起舒适性的降低。

如专利文献us8,167,319中所描述的,可以通过在每个连杆上增加联接至流体管路的液压千斤顶而根据所遇到的使用情况来改变由防侧倾设备引起的舒适性下降,该流体管路包括电磁阀、止回阀以及用于补偿由液压千斤顶的活塞运动引起的体积变化的流体储存器。此处的每个流体管路不太复杂,然而两个流体管路的存在增加了整体体积和价格。另外,当车辆包括两个车桥总成时,就会有四个电磁阀。然而,电磁阀的数量越多,发生故障或运行异常的风险越高且耗电越高。此外,电磁阀的数量越多,就越需要设置用于为该电磁阀供电和对其进行控制的电线束,并且因此,制造和安装的成本越高,并且安装在车辆上以及用于生成电磁阀控制命令的算法的复杂性就越高。

此外,当液压千斤顶置于(禁止长度变化的)锁闭状态时,液压管路不能确保液压千斤顶处于中间位置(在该位置时该千斤顶不提供应力)。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特别旨在改善这种情况。

为此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防侧倾设备,该设备用于配备至具有右车轮和左车轮的机动车辆,并且包括通过两个连杆联接至该右车轮和左车轮的杆。

该防侧倾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

-活动装置,其形成杆的一部分或连杆中的一个的一部分并包括壳体,该壳体限定了被活塞分为体积可变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腔室,并且包括分别与该第一和第二部分连通的第一和第二输入-输出端、以及根据活塞的位置而与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连通的中间输入-输出端,并且,无论活塞的位置如何,该活动装置根据第一和第二输入-输出端以及中间输入-输出端的各自的当前可达性状态而具有分离状态或锁闭状态。

-控制管路,其是液压的并根据接收到的命令控制可达性状态。

通过本发明,无论活塞的当前位置如何,现在都可以将活动装置置于其锁闭状态。包括活动装置的连杆或杆将始终在车轮或车身运动的作用下返回到中间位置,并且随后将保持在中间位置。这允许实现锁闭性能,而无需等待连杆或杆定位在中间。这也避免了实施用于将连杆或杆阻塞在中间位置的控制算法,并且避免了相关联的传感器的设置以及相关的风险。

根据本发明的防侧倾设备可以包括可单独或组合采用的其他特征,尤其是:

第一方面,控制管路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止回装置,该第一和第二止回装置各自联接至第一和第二输入-输出端以及中间输入-输出端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方面,该控制管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磁阀,该电磁阀联接至第一和第二输入-输出端以及中间输入-输出端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可选地联接至第一和第二止回装置中的至少一个,该电磁阀处于引起分离状态的第一状态或处于引起锁闭状态的第二状态,并且第三方面,该控制管路可以包括至少补偿由活塞的移动引起的体积变化的流体储存器。

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方面,控制管路可以通过第一止回装置并通过第一电磁阀而将第一输入-输出端联接到流体储存器,该第一止回装置仅允许流体从流体储存器流向第一输入-输出端,该第一电磁阀与第一止回装置并联地安装并可具有与分离状态关联的打开的第一状态或与锁闭状态关联的闭合的第二状态;第二方面,控制管路可以通过第二止回装置并通过第二电磁阀而将第二输入-输出端联接至流体储存器,该第二止回装置仅允许流体从流体储存器流向第二输入-输出端,该第二电磁阀与第二止回装置并联地安装并可具有与分离状态关联的打开的第一状态或与锁闭状态关联的闭合的第二状态;并且第三方面,控制管路可以将中间输入-输出端联接至流体储存器。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管路将第一和第二电磁阀置于打开的第一状态以将活动装置置于分离状态,或者将第一和第二电磁阀置于闭合的第二状态以将活动装置置于锁闭状态。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方面,控制管路可以通过第一电磁阀将第一输入-输出端联接到流体储存器,该第一电磁阀包括仅允许流体从流体储存器流向第一输入-输出端的第一止回装置,并且可具有与分离状态关联的打开的第一状态、或者由该第一止回装置限定并与锁闭状态关联的第二状态;第二方面,控制管路可以通过第二电磁阀将第二输入-输出端联接至流体储存器,该第二电磁阀包括仅允许流体从流体储存器流向第二输入-输出端的第二止回装置,并且可具有与分离状态关联的打开的第一状态、或者由第二止回装置限定并与锁闭状态关联的第二状态;并且第三方面,控制管路可以将中间输入-输出端联接至流体储存器。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管路将第一和第二电磁阀置于打开的第一状态以将活动装置置于分离状态,或者将第一和第二电磁阀置于第二状态以将活动装置置于锁闭状态。

在第三实施例中,一方面,控制管路可以通过电磁阀将第一和第二输入-输出端联接到流体储存器,该电磁阀具有至少三个通道并包括仅允许流体从流体储存器分别流向第一和第二输入输出端的第一和第二止回装置,并且可具有与分离状态关联的打开的第一状态、或者由第一和第二止回装置限定并与锁闭状态关联的第二状态;并且另一方面,控制管路可以将中间输入-输出端联接至流体储存器。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管路将第一和第二电磁阀置于打开的第一状态以将活动装置置于分离状态,或者将第一和第二电磁阀置于第二状态以将活动装置置于锁闭状态。

在第四实施例中,控制管路可以通过六通电磁阀将第一和第二输入-输出端以及中间输入-输出端联接到流体储存器,该六通电磁阀一方面包括仅允许流体从流体储存器分别流向第一和第二输入-输出端的第一和第二止回装置,并且另一方面可具有与分离状态关联的打开的第一状态或与锁闭状态关联的第二状态,在该打开的第一状态中,流体在第一部分与流体储存器之间以及第二部分与流体储存器之间流通,然而不在中间输入-输出端与流体储存器之间流通,在该第二状态中,流体分别通过第一和第二止回装置而从流体储存器流向第一和第二部分,并且在中间输入-输出端与流体储存器之间流通。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管路将电磁阀置于打开的第一状态以将活动装置置于分离状态,或者将电磁阀置于第二状态以将活动装置置于锁闭状态。

该活塞可以包括环形边缘,该环形边缘的厚度严格大于中间输入-输出端的相应尺寸。例如,活塞的环形边缘可部分地容纳厚度严格大于中间输入-输出端的相应尺寸的密封垫圈;

连杆中的一个可包括活动装置,并且可以构成长度可变并由命令控制的连杆,而另一连杆可具有固定长度;

作为变型,该杆可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第一臂和第二臂各自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联接至连杆中的一个,该第二端部联接至活动装置的壳体或活塞。

壳体和活塞可以限定托盘式千斤顶或螺旋千斤顶。在螺旋千斤顶的情况下,该千斤顶优选地是滚珠丝杠千斤顶。

该防侧倾设备可以包括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适于生成针对每个电磁阀的每个命令。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包括至少一个车桥的机动车辆,该车桥包括通过上述类型的防侧倾设备联接的右车轮和左车轮。

附图说明

通过审阅下面的详细描述和附图,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显现,在附图中:

-图1以透视图示意性且功能性地示出了联接至机动车辆的车桥之前的根据本发明的防侧倾设备的第一实施示例;

-图2以透视图示意性且功能性地示出了联接至机动车辆的车桥之前的根据本发明的防侧倾设备的第二实施示例;

-图3以剖视图示意性且功能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防侧倾设备的活动装置和控制管路的第一实施示例,

-图4以剖视图示意性且功能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防侧倾设备的活动装置和控制管路的第二实施示例,

-图5以剖视图示意性且功能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防侧倾设备的活动装置和控制管路的第三实施示例,

-图6以剖视图示意性且功能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防侧倾设备的活动装置和控制管路的第四实施示例,并且

-图7以剖视图示意性且功能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防侧倾设备的活动装置和控制管路的第五实施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特别旨在提出一种用于配备至机动车辆的车桥的防侧倾(或防横摆或稳定)设备da。

在下文中,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地,认为该机动车辆是汽车。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类型的机动车辆。实际上,本发明涉及包括至少一个应当配备有防侧倾设备的车桥总成的任意类型的机动车辆。

此外,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地,在下文中认为车桥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前部。然而,本发明同样涉及机动车辆的后桥。

图1和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防侧倾设备da的两个实施示例,该防侧倾设备da用于配备至机动车辆(此处是汽车)的车桥总成。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防侧倾设备da至少包括防侧倾杆ba、第一连杆b1和第二连杆b2、活动装置mac以及液压控制管路cc。

(防侧倾)杆ba可以通过第一连杆b1和第二连杆b2联接至机动车辆的车桥的右车轮和左车轮。此外,如图1中非限制性所示,杆ba还例如通过轴承pb联接至车辆的车身。

应注意到,在图1和图2中非限制性示出的两个示例中,(防侧倾)杆ba具有整体u形的形状。然而杆ba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

在图1中非限制性示出的第一示例中,(防侧倾)杆ba是整体的。因此,杆ba包括两个端部e1j(j=1或2),这两个端部e1j是相对的并适于通过第一连杆b1和第二连杆b2分别联接至车桥的右车轮和左车轮。例如,连杆bj/端部e1j之间的联接可以通过球形接头或枢转连接来实现。

在图2中非限制性示出的第二示例中,(防侧倾)杆ba包括第一臂br1和第二臂br2,第一臂br1和第二臂br2彼此独立并各自包括第一端部e1j和第二端部e2j。每个第一端部e1j可以通过连杆bj中的一个联接至车桥的右车轮和左车轮中的一个。连杆bj/第一端部e1j之间的联接例如可以通过球形接头或枢转连接来实现。该第二端部e2j联接至活动装置mac。

在图1和图2中非限制性示出的两个示例中,标记j的数值1表示右侧,而标记j的数值2表示左侧。然而也有可能相反。

如图1所示,活动装置mac属于连杆bj中的一个的一部分,或者如图2所示,活动装置mac属于杆ba的一部分。在任意情况下,该活动装置mac包括壳体cr和活塞pi。

壳体cr限定了腔室ch,该腔室ch通过与杆t紧固连接的活塞pi而分为体积可变的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此外,壳体cr包括与腔室ch的第一部分p1连通的第一输入-输出端es1、与腔室ch的第二部分p2连通的第二输入-输出端es2、以及根据活塞pi的位置而与腔室ch的第一部分p1或第二部分p2连通的中间输入-输出端esi。

壳体cr和活塞pi(具有其杆t)限定了一种具有三个输入-输出端es1、es2和esi的千斤顶。

活塞pi包括环形边缘bp,该环形边缘bp的厚度e严格大于中间输入-输出端esi的相应尺寸,以使得当活塞pi置于中间输入-输出端esi处时,流体不会通过该中间输入-输出端esi流入或流出腔室ch。

优选的是,活塞pi的环形边缘bp部分地容纳有密封垫圈je,该密封垫圈je的厚度严格大于中间输入-输出端esi的相应尺寸。这允许在活塞pi置于中间输入-输出端esi处(因此处于行程中点)时,垫圈je完全阻塞中间输入-输出端esi。

在图1中非限制性示出的第一示例中,壳体cr紧固连接至第一连杆b1的下部,并且与活塞pi相对的杆t的端部紧固连接至该第一连杆b1的上部。相反地,在图2中非限制性示出的第二示例中,壳体cr紧固地连接至第一臂br1的第二端部e21,并且与活塞pi相对的杆t的端部紧固地连接至第二臂br2的第二端部e22。相反的设置也是可能的。

应注意到,壳体cr例如可以具有圆柱形的形状。

还应注意到,在图1中非限制性示出的第一示例中,由于壳体cr和活塞pi在连杆(b1)对车桥的载荷起反应时通过活塞pi与其杆t的平移而允许改变该(第一)连杆b1的长度(或高度),因此,该壳体cr和活塞pi可以限定常规千斤顶。换句话说,连杆bj中的一个(在此是b1)构成长度可变并由命令控制的连杆,并且另一连杆bj'(在此是b2)具有固定长度并因此完全是常规的。

在图2中非限制性示出的第二示例中,由于壳体cr和活塞pi通过活塞pi与其杆t的转动和平移的结合而允许改变第一臂br1相对于第二臂br2的转动,因此,该壳体cr和活塞pi例如可以限定托盘式千斤顶或螺旋千斤顶,特别是滚珠丝杠千斤顶。换句话说,两个部分pj中的一个(例如p1)构成“定子室”,而另一部分(例如p2)构成“转子室”。因此,两个连杆bj在此具有固定的长度。因此,由于连杆bj不具有活动装置mac,所以连杆(bj)是常规的。

根据第一输入-输出端es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es2以及中间输入-输出端esi各自的当前可达性状态,无论活塞pi的位置如何,该活动装置mac处于分离状态或处于锁闭状态。

此处“可达性状态”是指流体通过输入-输出端流入以进入壳体的腔室的一部分、或者通过输入-输出端流出以在控制管路cc中流通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

控制管路cc是液压的(因此流通以液压油),并且根据接收到的命令控制输入-输出es1、es2和esi的可达性状态。

流体例如可以是油。因此,该流体例如可以是液压油或减震油。

每个接收到的命令例如可以根据由物理参数传感器(例如加速度计)在车辆下方检测到的不规则性、和/或根据由观测装置或卫星导航系统在车辆前方检测到的弯道终点、和/或根据车辆的当前速度来确定。另外,每个接收到的命令来自控制装置mct,该控制装置mct可选地是防侧倾设备da的一部分。例如,控制装置mct可以是车辆计算机的一部分,并且可负责实时且动态地确定每个命令。

例如,控制管路cc可以包括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至少一个电磁阀evk和流体储存器rf,如图3至图7中非限制性所示。

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各自联接至第一输入-输出端es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es2、以及中间输入-输出端esi中的至少一个。

例如,该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可以设置成止回阀的形式。但这不是必须的。实际上,重要的是,该止回装置各自允许流体沿单一方向流动(在此朝向输入-输出端es1和es2中的至少一个),而不是沿相反的方向流动(在此即从输入-输出端es1和es2中的至少一个开始)。

该/每个电磁阀evk联接至第一输入-输出端es和第二输入-输出端es2、以及中间输入-输出端esi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可选地联接至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中的至少一个,并且该/每个电磁阀evk可以处于导致活动装置mac的分离状态的第一状态,或者处于导致活动装置mac的锁闭状态的第二状态。

在分离状态下,腔室ch的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可以通过控制管路cc彼此连接并连接到流体储存器rf,并且因此第一连杆b1的长度(或高度)可以自由地变化。

在锁闭状态下,该/每个电磁阀evk仅允许通过中间输入-输出端esi从腔室ch中排出流体,并且因此第一连杆b1的长度(或高度)不能自由地变化。该运行与液压棘轮的运行类似,并且该运行允许在活塞pi处于中间输入-输出端esi处时获得行程中点平衡位置。

电磁阀evk所处的(第一或第二)状态由该电磁阀evk所接收到的命令控制(或限定)。

流体储存器rf负责至少补偿由活塞pt的运动而引起的体积变化,并且可选地补偿与温度有关的变化。

上述控制管路cc的示例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设置。下面分别参照图3至图7对这些方式中的五个进行描述。

在图3所示的第一方式中,控制管路cc包括两通式的第一电磁阀ev1(k=1)和第二电磁阀ev2(k=2)、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流体储存器rf以及流体可以在其中流通的管道。

该控制管路cc用于:

-通过第一止回装置ma1并通过第一电磁阀ev1将第一输入-输出端es1联接到流体储存器rf,该第一止回装置ma1仅允许流体从流体储存器rf流向第一输入-输出端es1,该第一电磁阀ev1与第一止回装置ma1并联地安装,并且可以具有与分离状态关联的打开的第一状态或与锁闭状态关联的闭合的第二状态,

-通过第二止回装置ma2并通过第二电磁阀ev2将第二输入-输出端es2联接至流体储存器rf,该第二止回装置ma2仅允许流体从流体储存器rf流向第二输入-输出端es2,该第二电磁阀ev2与第二止回装置ma2并联地安装,并且可以具有与分离状态关联的打开的第一状态或与锁闭状态关联的闭合的第二状态;

-将中间输入-输出端esi联接至流体储存器rf。

另外,控制管路cc在活动装置mac应被置于分离状态时将第一电磁阀ev1和第二电磁阀ev2置于打开的第一状态,或者在活动装置mac应被置于锁闭状态时将该第一电磁阀ev1和第二电磁阀ev2置于闭合的第二状态。因此,在分离状态下,流体在腔室ch的第一部分p1和第二p2部分之间流通,并且在第一部分p1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以及第二部分p2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流通。在锁闭状态下,不仅禁止流体在腔室ch的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之间流通,而且还禁止流体在第一部分p1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以及第二部分p2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流通。

在图4所示的第二方式中,控制管路cc包括第一电磁阀ev1(k=1)和第二电磁阀ev2(k=2)、流体储存器rf以及流体可以在其中流通的管道,该第一电磁阀ev1和第二电磁阀ev2是两通式的并分别包括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

该流体管路cc用于:

-通过第一电磁阀ev1将第一输入-输出端es1联接到流体储存器rf,该第一电磁阀ev1包括仅允许流体从流体储存器rf流向第一输入-输出端es1的第一止回装置ma1,并且该第一电磁阀ev1可以具有与分离状态关联的打开的第一状态、或者由第一止回装置ma1限定并与锁闭状态关联的第二状态,

-通过第二电磁阀ev2将第二输入-输出端es3联接至流体储存器rf,该第二电磁阀ev2包括仅允许流体从流体储存器rf流向第二输入-输出端es2的第二止回装置ma2,并且该第二电磁阀可以具有与分离状态关联的打开的第一状态、或者由第二止回装置ma2限定并与锁闭状态关联的第二状态,

-将中间输入-输出端esi联接至流体储存器rf。

另外,控制管路cc在活动装置mac应被置于分离状态时将第一电磁阀ev1和第二电磁阀ev2置于打开的第一状态,或者在活动装置mac应被置于锁闭状态时将该第一电磁阀ev1和第二电磁阀ev2置于第二状态。因此,在分离状态下,流体在腔室ch的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之间流通,并且在第一部分p1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以及第二部分p2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流通。在锁闭状态下,不仅禁止流体在腔室ch的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之间流通,而且还禁止流体在第一部分p1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以及第二部分p2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流通。

在图5所示的第三方式中,控制管路cc包括三通式的并具有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的电磁阀ev1(k=1)、流体储存器rf以及流体可以流通的管道。

该控制管路cc用于:

-通过电磁阀ev1将第一输入-输出端es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es2联接至流体储存器rf,该电磁阀ev1包括第一止回装置ma1以及第二止回装置ma2,该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仅允许流体从流体储存器rf分别流向第一输入-输出端es1以及第二输入输出端es2,并且该电磁阀ev1可以具有与分离状态关联的打开的第一状态、或者由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限定并与锁闭状态关联的第二状态,

-将中间输入-输出端esi联接至流体储存器rf。

另外,控制管路cc在活动装置mac应被置于分离状态时将电磁阀ev1置于打开的第一状态,或者在活动装置mac应被置于锁闭状态时将电磁阀ev1置于第二状态。因此,在分离状态下,流体在腔室ch的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之间流通,并且在第一部分p1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以及第二部分p2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流通。在锁闭状态下,不仅禁止流体在腔室ch的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之间流通,而且还禁止流体在第一部分p1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以及第二部分p2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流通。

在图6所示第四方式中,控制管路cc是图5所示的控制管路的变型。控制管路cc包括四通(而不是三通(因此,表述为“至少三通的”))式的并具有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的电磁阀ev1(k=1)、流体储存器rf以及流体可以流通的管道。由于仅电磁阀ev1的内部设置不同,该控制管路cc的运行与参照图5的上述控制管路的运行相同。

在图7所示的第五种方式中,控制管路cc包括具有六个通道(或端口)p1至p6并具有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的电磁阀ev1(k=1)、流体储存器rf以及流体可以流通的管道。

该控制管路cc通过电磁阀ev1将第一输入-输出端es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es2联接至流体储存器rf,电磁阀ev1包括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该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仅允许流体从流体储存器rf分别流向第一输入-输出端es1和第二输入-输出端es2。第一端口p1联接至第一输入-输出端es1并因此联接至腔室ch的第一部分p1。第二端口p2联接至第二输入-输出端es2并因此联接至腔室ch的第二部分p2。第三端口p3联接至中间输入-输出端esi。其他端口p4至p6联接至流体储存器rf。

在这种情况下,该电磁阀ev1可以具有:与分离状态关联的打开的第一状态,在该第一状态中,流体在第一部分p1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以及第二部分p2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流通,然而不在中间输入-输出端esi和流体储存器rf之间流通;或者与锁闭状态关联的第二状态,在该第二状态中,流体分别通过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而从流体储存器rf流向腔室ch的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并且在中间输入-输出端esi和流体储存器rf之间流通。

另外,控制管路cc在活动装置mac应被置于分离状态时将电磁阀ev1置于打开的第一状态,或者在活动装置mac应被置于锁闭状态时将电磁阀ev1置于第二状态。因此,在分离状态下,流体在端口p1和端口p4之间、以及端口p2和端口p5之间流通,并且因此在腔室ch的第一部分p1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以及腔室ch的第二部分p2与流体储存器rf之间流通,然而流体不能在端口p3和端口p6之间流通,以禁止流体在中间输入-输出端esi和流体储存器rf之间流通。

在锁闭状态下,流体通过第一止回装置ma1而从端口p4流向端口p1,通过第二止回装置ma2从端口p5流向端口p2,并且在端口p3和端口p6之间自由地(双向地)流通,并且因此中间输入-输出端esi直接联接至流体储存器rf。

在上述的设置示例中的每一个中,无论活塞pi的位置如何,活动装置mac都可以处于锁闭状态,这是特别有利的。然而,如果在活塞pi不阻塞中间输入-输出端esi时发生这种置于锁闭状态,则活塞pi会自动重返行程中点平衡位置,在该位置,活塞pi阻中间输入-输出端esi。这就是所谓的自动定心。

还应注意到,流体储存器rf、和/或第一止回装置ma1和第二止回装置ma2、和/或每个电磁阀evk、和/或管道可以如图3至图7所示地在限定腔室ch的壳体cr的外部,或者可以容纳在可能的其他壳体中,在该可能的其他壳体中还容纳有限定了腔室ch的壳体cr。

应注意到,当机动车辆包括两个车桥时,这两个车桥中的每一个可以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防侧倾设备da。

本发明具有多个优点,其中:

-无论活塞的当前位置如何,都有可能将活动装置置于锁闭状态;

-由于车桥仅使用单个电磁阀(或在同一个命令下以相同的方式同时运行的两个电磁阀),并且由此仅使用单个供电及控制电线束,因此简化了防侧倾设备的安装和用于生成命令的算法;

-减少了所需传感器的数量,并且减小了控制锁闭状态的算法的复杂性;

-当车桥总成仅使用单个电磁阀时,降低了出现故障或运行异常的风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