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72235发布日期:2020-04-03 19:10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7-226370号公报公开了在自动驾驶的车辆的乘车空间内设有座位和桌子的车辆。在该文献记载的车辆中,在桌子的周围设置多个座位。并且,就座于该多个座位的乘员彼此能够进行交谈等交流。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可想到如自动驾驶的车辆那样车辆用座椅(座位)的方向朝向各种方向的车辆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乘员会与车辆用座椅的周边的部件发生接触,但是在上述文献记载的车辆中,未考虑这样的情况。

本公开考虑上述事实,得到一种能够抑制乘员与车辆用座椅的周边的部件发生接触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具备:座椅主体,至少具有对乘员的背部进行支撑的座椅靠背;及壳部,具有与背部支撑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乘员的侧部相对的部分,在车辆碰撞时限制该乘员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根据第一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在乘员的背部支撑于座椅主体的座椅靠背的状态下车辆发生碰撞而乘员沿座椅宽度方向移动时,乘员的身体被壳部约束。由此,能够抑制乘员与车辆用座椅(座椅主体)的周边的部件接触。

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具备:使用台,设于车室,具有乘员能够作业的作业面和能够载置货物的载置面中的至少一方;座椅主体,设于所述使用台的周围,至少具有对乘员的背部进行支撑的座椅靠背;及气囊,设于背部支撑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乘员与所述使用台之间,在车辆碰撞时进行膨胀展开。

根据第二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在设于车室的使用台的作业面上,乘员能够进行作业。而且,在设于车室的使用台的载置面上能够载置货物。在此,在乘员的背部支撑于座椅主体的座椅靠背的状态下车辆发生碰撞时,气囊在乘员与使用台之间膨胀展开。由此,能够抑制乘员与车辆用座椅(座椅主体)的周边的使用台接触。

本公开的第三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以第二形态的结构为基础,其中,还具备座椅安全带装置,该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由背部支撑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乘员穿戴的织带,所述气囊设于所述织带。

根据第三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气囊设于织带。由此,在碰撞时,气囊膨胀展开而介于织带与使用台之间。而且,根据本形态,即便不使气囊在使用台的周围的整周膨胀展开,也能够抑制乘员与使用台接触。

本公开的第四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以第三形态的结构为基础,其中,所述织带通过从织带卷绕装置被拉出而由乘员穿戴,在车辆碰撞时,所述织带被拉入到所述织带卷绕装置内,通过所述织带来约束背部支撑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乘员的身体。

根据第四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在车辆碰撞时,织带被拉入到织带卷绕装置内,通过织带来约束背部支撑于座椅靠背的乘员的身体。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乘员与使用台接触。

本公开的第五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以第一形态~第四形态中的任一结构为基础,其中,所述座椅靠背距车室地板的高度被设定为起立姿势或接近于起立姿势的姿势的乘员的背部被支撑的高度。

根据第五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在起立姿势或接近于起立姿势的姿势的乘员的背部支撑于座椅靠背的状态下车辆发生了碰撞时,通过壳部、气囊能够抑制乘员与车辆用座椅(座椅主体)的周边的部件接触。

本公开的第六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以第一形态~第五形态中的任一结构为基础,其中,所述座椅主体被支撑为能够以车辆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

根据第六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座椅主体被支撑为能够以车辆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由此,座椅主体存在朝向车辆的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各种方向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壳部、气囊也能够抑制乘员与车辆用座椅(座椅主体)的周边的部件接触。

本公开的第七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以第一形态~第六形态中的任一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为基础,其中,在车室的地板上设有从车辆上方侧观察下形成为环状的座椅轨道,所述座椅主体支撑于沿所述座椅轨道移动的座椅支撑部件。

根据第七形态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座椅支撑部件沿座椅轨道移动,因而从车辆上方侧观察下,能够使座椅主体呈环状地移动。

本公开的车辆的乘员保护结构具有能够抑制乘员与车辆用座椅的周边的部件接触这样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及保护壳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及保护壳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车辆发生了碰撞时的乘员、车辆用座椅及保护壳的与图3对应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3,说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箭头rh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箭头lh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左侧。而且,以下,在简单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图1示意性地示出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结构的车辆10的车室12。在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是乘员不用进行驾驶操作而能够行驶的自动驾驶的车辆。因此,该车辆10不具备乘员用于操作车辆的方向盘、各种踏板等。

在车辆10的车室12设有作为使用台的桌子14、4个车辆用座椅16、将4个车辆用座椅16分别包围的作为壳部的4个保护壳18。

桌子14设置于车室12的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该桌子14包括:其下端部固定于车室12的地板38上的未图示的腿部;及在腿部的上端部固定的顶板20。而且,顶板20在车辆俯视观察下(从车辆上方侧观察下)形成为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形状。此外,顶板20的车辆上方侧的面设为在乘员进行个人计算机的操作、询问等时使用的作业面20a。

在桌子14的周围设有4个车辆用座椅16。如图2及图3所示,车辆用座椅16包括作为座椅支撑部件的座椅支柱22和在座椅支柱22的上端部安装的座椅主体24。

如图3所示,座椅主体24具备对乘员的臀部进行支撑的座椅座垫26、安装在座椅座垫26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并对乘员的背部进行支撑的座椅靠背28、安装在座椅靠背28的上端部并对乘员的头部进行支撑的头枕30。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安全带装置32设置于座椅主体24。通过将构成该座椅安全带装置32的一部分的织带34穿戴于乘员的身体,能抑制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6的乘员在车辆碰撞时向座椅前方侧移动。

另外,在座椅主体24的下方侧(作为一例,座椅支柱22、座椅支柱22与座椅轨道36(参照图2)之间)设有旋转及锁定机构。通过具备该旋转及锁定机构,能够使座椅主体24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并能够将该旋转锁定。

如图1及图2所示,座椅轨道36固定于车辆10的地板38。如图1所示,座椅轨道36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下形成为将桌子的顶板20包围的矩形的环状。并且,如图1及图2所示,4个车辆用座椅16的座椅支柱22的下端部分别卡合于座椅轨道36。需要说明的是,在座椅支柱22的下端部与座椅轨道36之间设有限制座椅支柱22相对于座椅轨道36的移动的未图示的锁定机构。并且,通过解除锁定机构对座椅支柱22的移动的限制而使座椅支柱22沿座椅轨道36移动,能够使4个车辆用座椅16移动到桌子14的周围的所希望的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保护壳18在从上方侧观察下形成为座椅前方侧开放的u字状,由此将车辆用座椅16(座椅主体24及座椅支柱22)从座椅后方侧及座椅侧方(座椅宽度方向侧)覆盖。具体而言,保护壳18具备配置在座椅靠背28及头枕30的后方侧并与该座椅靠背28及头枕30沿座椅前后方向相对的后方侧相对部18a。而且,保护壳18具备从后方侧相对部18a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座椅前方侧分别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方相对部18b。侧方相对部18b中的比座椅座垫26靠上方侧的部分18c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6的乘员沿座椅宽度方向相对。以上说明的保护壳18通过固定于座椅主体24而能够与该座椅主体24一起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而且,在保护壳18固定于座椅主体24的状态下,保护壳18的下端与地板38分离。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如图1及图4所示,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结构的车辆10的车室12内的乘员p在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6的状态(乘员p的臀部由座椅座垫26支撑并且背部由座椅靠背28支撑的状态)下,穿戴座椅安全带装置32的织带34。

并且,使车辆用座椅16的座椅主体24旋转而将座椅主体24固定在与桌子14面对的位置,由此,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6的乘员p能够在桌子14的顶板20上(作业面20a上)进行作业。作为一例,乘员p通过操作桌子14的顶板20上的个人计算机,能够进行资料的生成等作业。

在此,当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发生碰撞时,存在根据碰撞的方向、车辆用座椅16(座椅主体24)的朝向而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6的乘员p向座椅侧方侧移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座椅侧方侧移动的乘员p的身体(上身p1)被保护壳18的侧方相对部18b约束。由此,能够抑制乘员p与车辆用座椅16的周边的部件(桌子14、相邻的车辆用座椅16等)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环状的座椅轨道36设于地板38而能够将车辆用座椅16配置在桌子14的周围的所希望的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使用图5,说明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结构中,对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结构对应的部件及部分,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有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结构中,与接近于起立姿势的姿势的乘员p对应的车辆用座椅40设于车室12,并设有在乘员p与桌子14之间膨胀展开的气囊42。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40中,座椅座垫26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比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6(参照图2及图3)的座椅座垫26短,并且座椅主体24距地板38的高度设定得比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6高。由此,乘员p的姿势为接近于起立姿势的姿势,该乘员p的臀部p2及背部p3由座椅座垫26及座椅靠背28分别支撑。需要说明的是,乘员p的姿势接近于起立姿势的状态是膝p4的上下位置位于比臀部p2靠下方处的状态,是乘员p的上身p1的重心g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与地板38相接的脚p5的位置而位于座椅后方侧处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设为不设置座椅座垫26的结构,设为起立姿势的乘员p的背部p3由座椅靠背28支撑的类型的车辆用座椅。在该情况下的起立姿势是膝p4未弯曲的状态,是乘员p的上身p1的重心g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与和地板38相接的脚p5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32是所谓3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该座椅安全带装置32具备在座椅靠背28的内部设置的织带卷绕装置44和通过从织带卷绕装置44拉出而穿戴于乘员p的织带34。需要说明的是,将织带34中的沿乘员p的腰部p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架设的部分称为腰带34a,将织带34中的从乘员p的肩p7沿胸部p8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倾斜架设的部分称为肩带34b。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气囊42固定于腰带34a。需要说明的是,在气囊42膨胀之前的状态下,该气囊42折叠成与腰带34a的宽度对应的尺寸。而且,折叠后的状态的气囊42与腰带34a的一部分一起由未图示的罩部件覆盖。

另外,在织带卷绕装置44设有在车辆碰撞时将织带34向织带卷绕装置44内拉入(卷绕)的预张紧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如图5所示,乘员p在以接近于起立姿势的姿势由车辆用座椅40支撑的状态下,穿戴座椅安全带装置32的织带34。

并且,由车辆用座椅40支撑的乘员p以接近于起立姿势的姿势能够在桌子14的顶板20上(作业面20a上)进行作业。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车辆用座椅40的座椅主体24旋转而将座椅主体24固定在不与桌子14面对的位置。

在此,当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发生碰撞时,设于织带卷绕装置44的预张紧机构工作,将织带34拉入到织带卷绕装置44内。由此,乘员p的上身p1被织带34约束,乘员p的上身p1相对于座椅靠背28的移动受到限制。在此,在接近于起立姿势的姿势下,与就座姿势相比,在车辆碰撞时,乘员p容易向座椅侧方侧躺倒。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碰撞时,乘员p的上身p1被织带34约束,因此能够抑制乘员p向座椅侧方侧的躺倒。

另外,在车辆碰撞时,设于织带34(腰带34a)的气囊42膨胀展开,该气囊42配置在乘员p的腹部p9及腰部p6与桌子14的顶板20之间。由此,在车辆碰撞时,能够抑制乘员p与桌子14的顶板20接触。而且,通过将气囊42设于织带34,即便不是使气囊在顶板20的周围的整周膨胀展开,也能够抑制乘员p与桌子14的顶板20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织带卷绕装置44设有预张紧机构的例子,但是也可以设为不设置预张紧机构的结构。是否设置预张紧机构只要考虑由车辆用座椅40支撑的乘员p的姿势等来选择即可。

另外,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结构的结构(图1~图3记载的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结构的结构相互组合。通过将各个结构组合,能够抑制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以接近于起立姿势的姿势(半就座姿势)由车辆用座椅支撑的乘员及以起立姿势由车辆用座椅支撑的乘员与车辆用座椅的周边的部件接触。而且,可以取代桌子14而在车室设置具有能够载置货物的载置面的作为使用台的搁板等。

以上,说明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以外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这是不言而喻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