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接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77584发布日期:2020-06-20 17:35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联接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在车尾侧装配在车身上的联接单元,所述联接单元包含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本身能以被保险杠单元遮盖的方式装配在车身上,并且所述联接单元包含由支架单元固定的联接臂,以用于联接拖车或者后挂车。



背景技术:

在这样的联接单元中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在车辆静止时以及在车辆行驶时检测机械的负荷。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所针对的任务是,改进开始时描述的类型的联接单元,使得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检测联接单元的机械的负荷。

根据本发明,在开始时描述的类型的联接单元中,所述任务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即在联接单元的由联接的拖车或者联接的后挂车机械作用的部段上设有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在所述力检测区域中,配设给所述力检测区域的传感器借助磁弹效应检测在所述力检测区域上作用的机械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优点在于,借助磁弹效应检测机械负荷的传感器能以简单的方式装配并且可靠地工作,并且此外,具有如下特性,即以良好的信噪比检测机械负荷,这种机械负荷不一定导致受负荷的部段显著变形,例如因为受负荷的部段这样确定尺寸,使得该部段在出现负荷时仅不显著地变形。

这在于,机械负荷导致里检测区域的材料中的磁导率改变,根据本发明的传感器可以借助磁弹效应简单地检测到这种改变。

用于实施机械负荷的检测的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所述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具有作用面,传感器通过所述作用面将磁场耦合到在力检测区域的支承作用面的并且承受所作用的机械负荷的探测层中,以便借助磁弹效应来检测在该探测层上作用的负荷。

在探测层中作用的负荷可以是拉力负荷和/或压力负荷和/或扭力负荷。

这种负荷可以大致平行于作用面。

但是也存在如下可能性,即检测横向于作用面的负荷。

在按照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背景下,关于力检测区域的布置方式,目前仅定义成,所述力检测区域应布置在联接单元的受负荷的部段上。

一特别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所述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设置在联接臂上。

关于力检测区域的作用面的布置方式,同样可以设想各种解决方案。

因此,一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配设给力检测区域的作用面位于联接臂的外侧上。

在此,联接臂的存在作用面的外侧在联接臂的工作位置中大致横向于联接臂的竖直的纵向中心面延伸。

对此备选地或者对此补充地,也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力检测区域的作用面所处的外侧在联接臂的工作位置中大致沿平行于竖直的纵向中心面的方向延伸,其中,大致平行的延伸还应包含±30°的误差,并且此外,也还可以包含外侧的拱形的构造。

对于作用面在联接臂的外侧上的布置方式来说,备选地或者补充地,另一解决方案规定,配设给力检测区域的作用面位于所述力检测区域的由联接臂形成的自由空间中。

在此,联接臂的自由空间理解为如下的一种空间,通过在联接臂的外部轮廓中的开口可接近该空间并且穿透到该空间中。

因此,联接臂的一种有利的构造方案规定,联接臂具有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以第一端部区域与支架单元连接,并且在第二端部区域上承载有联接元件,其例如构造为联接球体,其中,承载结构包含支柱结构,所述支柱结构将第一端部区域与第二端部区域连接并且相对于第一端部区域支撑第二端部区域,所述支柱结构在联接臂的工作位置中尤其在平行于联接元件的中轴线延伸的几何上的中心面的两侧伸展,并且所述支柱结构相应地具有从一端部区域向另一端部区域延伸的纵撑柱,至少一个横向于所述纵撑柱的连接元件在所述纵撑柱之间延伸,并且其中,至少一个横向于几何上的中心面延伸的自由空间位于所述纵撑柱之间。

承载结构的这样的构造方式具有的优点是,其开启如下可能性,即在稳定性始终充分的情况下减轻联接元件的重量。

在此尤其有利的是,在联接臂的工作位置中,朝向行车道的纵撑柱具有比背离行车道的纵撑柱更大的长度伸展尺寸。

此外,符合目的地规定,朝向行车道的纵撑柱在几何的中心面两侧延伸。

尤其有利的是,朝向行车道的纵撑柱相对于几何的中心面对称地延伸。

此外,优选规定,在工作位置中,背离行车道的纵撑柱在几何的中心面两侧延伸。

在这里也尤其有利的是,背离行车道的纵撑柱相对于几何的中心面对称地延伸。

此外,有利地规定,至少一个在支柱结构中横向于中心面延伸的自由空间位于连接元件的至少一侧上。

此外,一尤其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支柱结构具有至少一个自由空间,所述自由空间沿横向于中心面的方向整体地贯穿支柱结构。

对此备选地或者补充地规定,支柱结构具有至少一个自由空间,所述自由空间横向于中心面延伸,然而通过支柱结构的在纵撑柱之间延伸的且形成连接元件的连接壁封闭。

在联接臂的这样的构造方案中,力检测区域和相应的作用面可以布置在承载结构的不同的位置上。

因此,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布置在所述纵撑柱的其中一个上。

纵撑柱在联接臂受负荷时主要遭受拉力、推力和弯曲力,从而在纵撑柱上能够有利地检测竖直的负荷和行驶方向上的负荷、必要时也检测横向于行驶方向的负荷。

另一解决方案规定,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布置在连接元件上。

在这样的情况中,尤其检测竖直的负荷并且必要时也检测在行驶方向上的负荷并且也许也还检测横向于行驶方向的负荷。

尤其有利的是,作用面布置在承载结构的外侧上,因为在这种情况中,能以简单的方式安装配设给作用面的传感器。

不过,另一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作用面布置在承载结构的朝向自由空间的一侧。

这样的解决方案有很大的优点,即配设给作用面的传感器能够因此布置在承载结构的自由空间中。

此外,在目前阐述各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还未详细探讨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沿联接臂的长度方向应该设置在哪些位置上。

因此,尤其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布置在联接臂的第一端部区域上。

该解决方案具有的优点是,在第一端部区域中,要检测的负荷是非常大的并且在此能够被容易地检测。

另一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布置在第一与第二端部区域之间。

该解决方案具有的优点是,在该情况中,配设给作用面的传感器能够布置成能在空间上良好地并且也容易地接近。

另一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所述至少一个检测收集区域布置在支架单元上。

在连接有拖车或者设置有后挂车时,支架单元也经受机械的负荷,从而在支架单元上能够通过传感器借助于磁弹效应检测机械的负荷。

例如对此规定,在支架单元的横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检测区域。

支架单元这样的横梁横向于纵向中心面延伸,所述横梁优选经受拉力负荷和推力负荷、然而也经受扭力负荷,这些负荷能以简单的方式在横梁处检测,因为该横梁由于其横向于纵向中心面的伸展而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上的可能性以用于检测负荷和布置作用面。

在目前阐述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上下文中,虽然给出了设置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

然而,尤其有利的是,多个力检测区域设置在一个或者多个受负荷的部段上或者设置成分布在多个受负荷的部段上,因为通过多个传感器和多个力检测区域能够改进负荷的检测。

在此尤其有利的是,在不同的力检测区域中,以在不同检测方向上的重心借助磁弹效应检测负荷。

在此,例如规定,不同的检测区域根据重心经受沿不同的检测方向的负荷,并且由此,配设给这些检测区域的传感器接着也能够根据重心检测沿这些检测方向的负荷。

此外,也能够通过传感器的布置和定向预定负荷的优选的检测方向。

因此,尤其通过根据在检测区域中根据重心出现的负荷适当地选择检测区域并且补充地通过传感器在所述检测区域中的适当的布置方式和定向来确定检测方向,沿所述检测方向可以根据重心通过磁弹效应借助传感器检测负荷。

关于传感器的构造,目前没有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因此,一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相应的传感器具有磁极,所述磁极具有朝向检测面的顶面。

尤其在此,顶面与作用面间隔开地布置。

其中,需要限定顶面相对于作用面的布置方式。

由于这个原因,优选地规定,在作用面和相应的顶面之间设有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间隙。

间隙例如可以是空气间隙。

一尤其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间隙通过非磁性的材料层形成。

一尤其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间隙通过塑料层形成。

关于传感器的装配,可设想各种解决方案,以便将传感器相对于相应的作用面按照限定的方式固定。

例如可以设想的是,将传感器通过接合连接与作用面连接,例如通过在传感器与塑料层之间的以及塑料层与作用面之间的接合连接而连接。

一特别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传感器相对于相应的作用面借助作用于传感器的保持装置来固定。

在此,尤其有利的是,保持装置朝向作用面对传感器施加力,从而传感器持续地朝向作用面施加力。

为了检测磁弹效应优选地规定,探测层通过铁磁性的材料形成。

尤其有利的是,探测层包含铬钢。

原则上可以设想的是,探测层通过在力检测区域上铺设的并且与该力检测区域面状地相连接的铁磁的层形成,该探测层经受与力检测区域本身相同的负荷。

尤其有利的是,探测层通过在联接单元的相应部段中的力检测区域的材料、也就是说尤其是通过联接臂的材料或者支架单元本身的材料形成。

在此优选规定,力检测区域是联接单元的经受负荷的区域,该负荷是联接单元的最大负荷的至少50%,以便获得尽可能可靠的测量结果。

关于传感器本身,在目前阐述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上下文中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

因此,在用于检测磁弹效应的传感器中规定,该传感器具有励磁线圈和至少一个测量用线圈、优选多个测量用线圈。

此外,在这样的传感器中规定,通过励磁控制器操控励磁线圈,该励磁控制器使励磁线圈以一个或者多个频率运行。

此外,优选规定,在传感器中布置有处理在所述至少一个测量用线圈中接收的信号的信号评价单元,该信号评价单元产生信号,该信号呈现出力检测区域的负荷在受负荷的状态中相对于未受负荷的状态中的比例。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前述说明尤其包含通过以下编号的实施方式定义的不同的特征组合:

1.能在车尾侧装配在车身上的联接单元,其包含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本身能以被保险杠单元遮盖的方式装配在车身上,所述联接单元包含由支架单元固定的联接臂,以用于联接拖车或者后挂车,其中,在联接单元的由联接的拖车或联接的后挂车机械作用的部段上设有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在所述力检测区域中,配设给力检测区域的传感器借助磁弹效应检测在力检测区域上作用的机械负荷。

2.根据实施方式1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具有作用面,传感器通过所述作用面将磁场耦合到在力检测区域的支承作用面的且承受所作用的机械几何的探测层中,以便借助磁弹效应来检测在所述探测层上作用的负荷。

3.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设置在联接臂上。

4.根据实施方式3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配设给力检测区域的作用面位于联接臂的外侧上。

5.根据实施方式4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所述外侧在联接臂的工作位置中大致横向于联接臂的竖直的纵向中心面延伸。

6.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所述外侧在联接臂的工作位置中大致沿平行于联接臂的竖直的纵向中心面的方向延伸。

7.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配设给力检测区域的作用面位于所述力检测区域的由联接臂形成的自由空间中。

8.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联接臂具有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以第一端部区域与支架单元连接,并且在第二端部区域上承载有联接元件,所述承载结构包含支柱结构,所述支柱结构将第一端部区域与第二端部区域连接并且相对于第一端部区域支撑第二端部区域,所述支柱结构在联接臂的工作位置中尤其在平行于联接元件的中轴线延伸的几何上的中心面的两侧伸展,并且所述支柱结构相应地具有从其中一个端部区域向另一端部区域延伸的纵撑柱,至少一个横向于所述纵撑柱的连接元件在所述纵撑柱之间延伸,并且至少一个横向于几何上的中心面延伸的自由空间位于所述纵撑柱之间。

9.根据实施方式8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布置在所述纵撑柱的其中一个上。

10.根据实施方式8或9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布置在连接元件上。

11.根据实施方式8至10中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作用面布置在承载结构的外侧上。

12.根据实施方式8至11中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作用面布置在承载结构的朝向自由空间的一侧。

13.根据实施方式8至11中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布置在第一端部区域上。

14.根据实施方式8至12中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力检测区域和作用面布置在第一与第二端部区域之间。

15.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力检测区域布置在支架单元上。

16.根据实施方式15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在支架单元的横梁上设置至少一个检测区域。

17.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多个力检测区域设置在一个或者多个受负荷的部段上或者设置成分布在多个受负荷的部段上。

18.根据实施方式17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在不同的力检测区域中,以在不同检测方向上的重心借助磁弹效应检测负荷。

19.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相应的传感器具有磁极,所述磁极具有朝向作用面的顶面。

20.根据实施方式19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顶面与作用面间隔开地布置。

21.根据实施方式20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在作用面和相应的顶面之间设置有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间隙。

22.根据实施方式21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间隙通过非磁性的材料层形成。

23.根据实施方式22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间隙通过塑料层形成。

24.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传感器相对于相应的作用面借助于作用于传感器上的保持装置固定。

25.根据实施方式24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保持装置朝向作用面对传感器施加力。

26.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探测层通过铁磁性的材料形成。

27.根据实施方式26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探测层包含铬钢。

28.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联接单元,其中,探测层由力检测区域本身的材料形成。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是以下的说明书以及几个实施例的附图展示的主题。

在附图中:

图1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联接单元的机动车的后视图;

图2示出具有支架单元和支承单元以及联接臂的根据本发明联接单元的放大视图;

图3示出具有作为承载结构的支柱结构的、根据本发明的联接臂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示出沿着图3中的线4-4的展开的剖视图;

图5示出沿着图4中的线5-5的纵剖视图;

图6示出图4的剖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7示出图5的剖面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传感器在力检测区域的作用面上的布置方式的放大视图;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联接臂的第二实施例的类似图7的剖面图;

图10示出根据发明的联接臂的第三实施例的类似图9的剖面图;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联接臂的第四实施例的类似图6的剖面图;

图12示出根据前四个实施例中任意一个的联接臂的立体图,其装备有护板;

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联接臂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连同力检测区域和相应的作用面的视图;

图14示出沿着图13中的线16-16的剖面图;

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联接臂的第六实施例的类似图13的立体图,以及

图1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联接单元的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的、整体以10标记的机动车包含车身12,该车身在车尾区域14上承载有联接单元20、例如牵引挂钩,该联接单元如同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那样具有联接臂22、例如球体轴颈,该联接臂从面向车辆的第一端部区域24延伸至背离车辆的第二端部区域26,其中,在第二端部区域26上布置有联接元件32、例如球体附件28,联接球体32位于该球体附件上,该联接球体因此通过球体附件28与联接臂22的第二端部区域26连接。

球体轴颈22的第一端部区域24通过整体以40标记的支承单元与车辆侧的支架单元42连接,通过该支架单元实现与车身12的车尾区域14的连接。

支架单元42例如包含横梁44,该横梁横向于车身12的与水平的行车道34垂直的纵向中心面16和联接单元20延伸并且在其梁端部46a、46b的区域中与车尾区域14连接,例如通过在纵向中心面16两侧且平行于该横梁延伸的侧梁48a、48b连接,所述侧梁一方面与梁端部46a、46b连接并且另一方面与车身12、尤其与车身12的车尾区域14连接。

支承单元40例如在最简单的情况下这样构造,使得该支承单元建立在球体轴颈22的第一端部区域24与支架单元42之间的刚性的连接。

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实施例中,支承单元40能实现联接臂22绕枢转轴线52的枢转,该枢转轴线设置成相对于车辆固定,然而相对于竖直的纵向中心面16倾斜地、特别是成锐角地延伸,从而如在图1中所示,联接臂22能在车身12的车尾侧的保险杠单元56的下棱边54下面穿梭地运动,并且能在静止位置中定位在保险杠单元56与车身12的车尾区域14之间的间隔中,而在图1中示出的工作位置中,联接臂22基本上平行于竖直的纵向中心面16延伸,然而至少这样延伸,使得在工作位置中,联接球体32的竖直的中轴线56同时也是球体附件28的中轴线,并且该中轴线58位于车身12的纵向中心面16中。

这样的支承单元40连同所属的锁止装置例如在欧洲的专利申请文件ep1142732a、ep1741572a、ep1886847a、ep2141034a、ep2261066a、ep2567837a中详细说明,并且参照这些专利申请文件的全部内容。

如在图3和图4中所示,联接臂22包含从第一端部区域24延伸至第二端部区域26的承载结构60,该承载结构将第一端部区域24与第二端部区域26基本上抗弯且抗扭地连接,其中,基本上抗弯且抗扭的连接理解为这样一种连接,这种连接在联接臂22处于工作位置中时在下文呈现的负荷的情况下具有如下的刚度值。

所述承载结构的刚度例如能够规定为,在相应的空间方向上的负荷为100kn时,联接球体32相对于第一端部区域最多运动5mm。

在图3和图4中示出的联接单元22的实施例中,承载结构60构造为支柱结构62,该承载结构参照联接单元22的工作位置具有第一纵撑柱64和第二纵撑柱66,其中,第一纵撑柱在工作位置中设置在与行车道34相背离的一侧并且第二纵撑柱设置成朝向行车道34。

在此,第一纵撑柱64从尤其实心构造的第一端部区域24延伸至尤其实心构造的第二端部区域26并且第二纵撑柱66同样从第一端部区域24延伸至第二端部区域26,但是与第一纵撑柱64间隔开,其中,第二纵撑柱66在联接单元22的工作位置中例如具有曲面,在该曲面中,一个曲率中心k2或者可能多个曲率中心位于与行车道34相背离的一侧(图5)。

在图3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纵撑柱64也以第一子区域72从第一端部区域24开始且以总共三个连续的子区域72、74、76延伸至第二端部区域26,其中,子区域72和76具有这样的曲面,其曲率中心k11和k13位于其与行车道34相背离的一侧,而子区域74具有这样的曲面,其曲率中心k12或多个曲率中心位于子区域74的朝向行车道34一侧(图5)。

此外,如尤其在图4中结合第二纵撑柱66所示,两个纵撑柱64、66在中心面80中延伸并且横向于中心面80在所有范围内在两侧越过该中心面延伸出来,从而尤其两个纵撑柱64、66横向于中心面80具有至少15mm、优选20mm的宽度伸展尺寸。

此外,纵撑柱64、66在中心面80中具有横向于该中心面的延伸方向的高度伸展尺寸、尤其是至少5mm的高度伸展尺寸。

在图1至图4中示出的第一实施例中,纵撑柱64和66在第一端部区域24与第二端部区域26之间的区域中无接触地相向延伸,但是通过在图3中示出的连接柱82、84、86、88相互连接,其中如在图4中所示,连接柱82、84、86、88例如同样横向于中心面80伸展并且相应地将纵撑柱64和66相互刚性地连接。

所有连接柱82、84、86、88优选这样布置,使得这些连接柱与中心面80相交并且还沿从第一端部区域24到第二端部区域26的方向彼此间隔地延伸。

通过承载结构60的支柱结构62例如产生多个、尤其是布置在纵撑柱64与66之间的自由空间。

因此,例如第一自由空间92这样构造,使得其从球体轴颈的其中一个侧面的外部轮廓102开始到对置的侧面的外部轮廓104贯穿整个的支柱结构62并且由此成为在支柱结构62中的通道。

另一自由空间94例如构造为相对于球体轴颈22的侧面的外部轮廓102向后开的凹口并且转变成两个均构造为通道的自由空间96,所述自由空间96又通向构造为相对于球体轴颈的侧面的外部轮廓104向后开的凹口的自由空间98中。

优选地,构造为通道的自由空间92位于连接柱84与86之间并且构造为通道的自由空间96位于第一端部区域24与连接柱82之间以及连接柱82与连接柱84之间,并且此外,构造为凹口的自由空间94和98位于第一端部区域24与连接柱84之间。

另外,在连接柱86与第二端部区域26之间也设置构造为对置的凹口的自由空间112和114,其中,自由空间112相对于球体轴颈22的侧面的外部轮廓102向后开并且自由空间114相对于侧面的外部轮廓104向后开,并且在所述自由空间112与114之间又存在构造为通道的自由空间116,其中,其中一个构造为通道的自由空间116位于连接柱86与连接柱88之间并且另一个构造为通道的自由空间116位于连接柱88与第二端部区域26之间。

具有自由空间92至98以及112至116的根据本发明的支柱结构62具有的优点是,在刚度相同时,球体轴颈22的重量相比于实心的球体轴颈(即使实心的球体轴颈具有裂隙)显著地降低。

为了检测联接臂22的负荷,例如在构造为通道的自由空间96a和96b的区域中、尤其是在第二纵撑柱66的朝向自由空间26的内侧上设置力检测区域122a和122b,所述力检测区域配设有传感器132a和132b,所述传感器借助磁弹效应检测在力检测区域122a和122b中由于球体轴颈22的负荷而产生的力。

对此,传感器132a和132b布置在力检测区域122a、122b的作用面124a和124b上,所述作用面在支柱结构62的内部位于纵撑柱66的朝向自由空间96a、96b一侧上(图7),其中,每个所述传感器132a、132b例如都具有多个磁极142、144和146(图8),通过这些磁极实现各个在所述磁极之间延伸的磁场100在相应的力检测区域(在图8中示出的情况下为第二支撑柱66的力检测区域122a)中的耦合,例如在磁极142和144之间的磁场152与在磁极142和146之间的磁场154,其中,借助于磁场152和154在力检测区域中检测材料的由机械力影响的磁导率。

不过特别地,磁场152和154只是穿透到作用区域122的探测层126内,仅以小的深度穿透到力检测区域中。

因此,传感器132能够通过磁场152和154借助磁弹效应来检测在探测层126中作用的拉力和/或推力。

这样的传感器132的例子在de102016122172a1、de3031997a和ep0136086中描述,在此参照这些文献。

在此,磁极142、144、146的顶面162、164、166与作用面124间隔开地布置,从而在作用面124与相应的顶面162、164、166之间存在由非磁性的材料形成的间隙172、174、176,其中,间隙172、174、176可以是空气间隙,但是优选是通过位于顶面162、164、166与作用面124之间的塑料层178形成,以便持久地保持顶面162、164和166相对于作用面124的限定的位置。

在此优选地,整个传感器132、尤其是传感器的传感器壳体134朝向作用面124施加力,从而夹紧在顶面162、164和166以及作用面124之间的塑料层178。

传感器132的力的施加例如相应地通过弹性的元件136实现,所述弹性的元件例如构造为弓形弹簧,其端部在联接臂22中锚固在作用面124的侧面并且该弓形弹簧以弓顶186在背离作用面124的一侧上作用于传感器壳体134,以便传感器壳体朝向作用面124a施加力。

为了实现在探测层126中的磁导率的最优的变化,优选相应的力检测区域122进而尤其是整个支撑柱结构62由铁磁材料、优选铬钢构成。

在图1至图8中示出的第一实施例中,例如设置有两个传感器132,即传感器132a和132b,这两个传感器如此布置,使得它们优选优先检测不同的空间方向。

例如规定,传感器132a优选在由其检测的探测层126a中检测平行于中心面80的拉力或推力fa,而传感器132b优选检测横向于中心面80指向的拉力或推力fb。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图9中示出的第二实施例中规定,采用传感器132a’和132b’检测在第一纵撑柱66中的力检测区域122a’和122b’,其中,例如传感器132a’和132b’同样布置在自由空间96中。

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传感器的作用原理以及借助于磁弹效应检测力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从而可以结合第一实施例完全参照功能说明和传感器相对于力作用区域122的详细的布置的说明。

在图10中示出的第三实施例中,传感器132a’例如布置在最靠近球体轴颈的第一端部区域24的自由空间96中并且借助磁弹效应检测在第二纵撑柱66的力检测区域122’a中的力,而传感器132b”同样靠近第一端部区域24布置在相同的自由空间126中并且在力检测区域122b”中借助磁弹效应检测力。

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传感器132的作用原理与在前述实施例中相同,从而结合作用原理的详细的说明以及传感器132相对于相应的力检测区域122的布置的详细的说明可以全内容地参照与前述实施例相关的实施方式。

在图11中示出的第四实施例中,支柱结构以如下程度调整:连接柱82在自由空间94与98之间从第一端部区域24作为与中心面80平行的壁延伸至连接柱84并且过渡到此连接柱中,从而连接柱82将自由空间94和96彼此完全分隔开。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柱82也在第一和第二纵撑柱64和66之间延伸并且由此形成在这两个纵撑柱之间贯穿的壁。

在该第四实施例中,例如在连接柱82的对置的侧面上设置传感器132a”’和132b”’,所述传感器在由连接柱82形成的检测区域122a”’和122b”’中借助磁弹效应检测收集在其中出现的力。

在此,在第四实施例中,在传感器132a”’和132b”’与相应的检测区域的配属关系和作用原理方面,同样可以全内容地参照前述实施例、特别是第一实施例的实施方式。

为了在使用先前描述的联接臂22时使自由空间92至98以及112至116不可见,在一实施例中设置有对于支柱结构6来说非承重的遮盖装置,如图12中所示,该遮盖装置例如包括结构刚性的护板202、204,所述护板在联接臂22的侧面的外部轮廓102和104的区域中封闭该联接臂22,其中,护板202、204例如遮盖所有经由外部轮廓102和104而可见的且可接近的自由空间92、94、96、98、112、114、116,并且,如图12中所示,通过遮盖自由空间92至98以及112至116赋予以支柱结构62形式制造的球体轴颈22美观的外观,从而支柱结构62本身不可见并且具有支柱结构62的球体轴颈22具有紧凑的外观。

护板202、204能够优选作为塑料模制件、尤其是作为非承重的塑料模制件以简单的方式以期望的相应的视觉外观制造,从而由此例如存在如下可能性:支柱结构62尤其在自由空间92至98以及112至116的区域中保持在通过生产方法、例如改型所产生的原始状态中并且保持未加工状态,因为这些自由空间由于护板122和124而不可见。

图13中示出的第五实施例例如包含联接臂22””,该联接臂类似于在第一实施例中地构造并且具有支柱结构62””,其具有上部的纵撑柱64””以及下部的纵撑柱66””,然而这两个纵撑柱通过连接壁212和241优选一件式地相互连接,其中,连接壁212连接到第一端部区域24””上且延伸至自由空间92””并且连接壁214在自由空间92””与第二端部区域96之间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图14中所示,联接臂22””连同作为在纵撑柱64””与66””之间的连接部的连接壁212或者说连接壁214具有与类似c形的横截面形状。

在联接臂22””的这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4中所示)例如规定,在位于横向于竖直的纵向中心面16延伸的外侧222上的作用面124a””、124b””和124c””上检测在力检测区域122a””、122b””和122c””中的力,所述作用面在工作位置中位于第一纵撑柱64的背离行车道34的一侧,从而可以将传感器面向作用面124a””、124b””和124c””布置,其中,与结合前述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相比,传感器132的布置方式以同样的方式实现并且传感器的作用原理也是相同的。

如图15中所示,在第六实施例中,例如力检测区域122a””’和122b””布置在连接壁212中并且检测区域122c””’布置在连接壁214中,其中,从属于力检测区域122””’的作用面124a””’、124b””’和124c””’位于连接壁212和214的大致平行于竖直的纵向中心面16延伸的外侧224和226。

关于剩余的特征、尤其是传感器132相对于作用面124的布置方式和牵引挂钩的剩余特征,全内容地参照前述实施例的实施方式。

如图16中所示,在第七实施例中,力检测区域122a和122b不是布置在球体轴颈22上,而是布置在支架单元42的横梁44上并且在横梁的区域中(亦即在其力检测区域122a”””和122b”””中)检测从球体轴颈22经由支承单元40导入到支架单元42的力,其中,横梁的外侧或周侧232在力检测区域122a”””和122b”””中形成相应的作用面124a”””和124b”””。

通过配设给所述作用面124a”””和124b”””的传感器132而存在如下可能性:检测在横梁44上作用的、沿不同方向的所有力并且因此也检测通过联接球体32作用到球体轴颈22上的力,因为横梁44将这种力传递到侧梁48a”””和48b上,所述侧梁在该情况中不是平行于纵向中心面16延伸,而是例如能利用法兰49装配在车身12的车尾区域14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