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置单摆车辆出风口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88915发布日期:2020-03-27 19:27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后置单摆车辆出风口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出风口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后置单摆车辆出风口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车辆出风口结构一般设置手动叶片,通过拨轮拨动带动风道闸板开口启闭风道,而通过直接拨动手动叶片调整出风方向,这种调节结构调整较为方便,但是缺乏高级感。公开号为cn20314799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前排叶片自动扫风装置,包括前排叶片、电机以及用于控制电机运动的控制电路,所述前排叶片设置在汽车空调的出风口,所述电机一端连接所述前排叶片,所述电机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电机做往复运动,所述电机带动所述前排叶片往复运动,实现自动扫风,达到均匀送风的目的。但是该结构不可避免的需要将叶片设置在靠近出口的位置,从外面很容易看到并触碰到叶片,同样高级感不足,并且运动件外置容易因为其他物品干涉而使叶片卡滞。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后置单摆车辆出风口调节机构,解决具有扫风功能的出风口活动叶片外置容易受影响,且高级感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后置单摆车辆出风口调节机构,包括出风风道、分隔体和摆动叶片,所述出风风道的头部为上壁和下壁向中部渐缩的锥形出风口,所述分隔体为前端小中部大的弹头型,所述分隔体的顶壁与所述出风风道的上壁之间为上出风风道,所述分隔体的底壁与所述出风风道的下壁之间为下出风风道,所述上出风风道与下出风风道的出风方向夹角为30°~90°,所述摆动叶片设置在所述分隔体的后方,所述摆动叶片与所述出风风道的侧壁铰接并可上下摆动,所述摆动叶片的铰接点位于摆动叶片的后端,所述摆动叶片的前端在所述摆动叶片上下摆动时处于所述出风风道的上壁和下壁之间的任一位置,所述摆动叶片上下摆动时使所述上出风风道和所述下出风风道中的一个封闭、一个完全打开,或者一个部分、打开一个完全打开,或者两个完全打开。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叶片的上沿从所述分隔体的后端的上沿摆动至所述出风风道的上壁的摆动角度不大于35°。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叶片的下沿从所述分隔体的后端的下沿摆动至所述出风风道的下壁的摆动角度不大于35°。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叶片的上沿从所述分隔体的后端的上沿摆动至所述出风风道的上壁的摆动角度等于所述摆动叶片的下沿从所述分隔体的后端的下沿摆动至所述出风风道的下壁的摆动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叶片是从后端向前端开口的v型叶片,所述v型叶片的上沿摆动至所述出风风道的上壁时,所述v型叶片的下沿位于所述分隔体的后端的上沿,所述v型叶片的上沿摆动至所述分隔体的后端的下沿时,所述v型叶片的下沿位于所述出风风道的下壁。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分隔体的上方及下方设有纵向叶片,所述纵向叶片与所述出风风道的上壁、下壁均铰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通过摆动叶片的摆动来控制上通道和下通道的开闭及通道截面大小,以此来控制在出风风道的头部的上出风风道和下上出风风道内风量,使最后形成的出风能够根据摆动叶片摆动角度的大小而上下扫风,该结构避免了直接使用扫风叶片控制头端出风,因此摆动叶片得以后置,使出风风道的头部不会暴露运动件,避免了结构受外部影响而卡滞,同时具有一定的高级感。

附图说明

图1为后置单摆车辆出风口调节机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为后置单摆车辆出风口调节机构在横向出风时摆动叶片位置示意图。

图3为后置单摆车辆出风口调节机构在斜向上最大角度出风时摆动叶片位置示意图。

图4为后置单摆车辆出风口调节机构在斜向上中间角度出风时摆动叶片位置示意图。

图5为后置单摆车辆出风口调节机构在斜向下中间角度出风时摆动叶片位置示意图。

图6为后置单摆车辆出风口调节机构在斜向下最大角度出风时摆动叶片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请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后置单摆车辆出风口调节机构,包括出风风道1、分隔体2和摆动叶片3。出风风道1是气流的主要通道,分隔体2和摆动叶片3均装置在出风风道1内。出风风道1的头部为上壁1a和下壁1b向中部渐缩的锥形出风口,应当指出的是,该锥形出风口的上壁1a和下壁1b是倾斜的,而左右壁可以平行设置呈较宽的扁嘴形状。分隔体2为前端小中部大的弹头型,分隔体2的主要目的是分隔出风风道1的头部的空间,分隔体2的顶壁2a与出风风道1的上壁1a之间为上出风风道,分隔体2的底壁2b与出风风道的下壁1b之间为下出风风道。上出风风道的出风方向是斜向下的,而下出风风道的出风方向是斜向上的,上出风风道与下出风风道的出风方向夹角为30°~90°。当上出风风道和下出风风道内空气流量不同时,就会在锥形出风口的出口形成不同方向的气流。

上出风风道和下出风风道内空气流量不同主要依靠后端的结构实现,具体是,设置一个摆动叶片3。摆动叶片3为可转动地设置在分隔体2的后方,与出风风道1的侧壁铰接并可上下摆动。摆动叶片3的铰接点位于摆动叶片3的后端,摆动叶片3的前端在摆动叶片3上下摆动时处于出风风道1的上壁1a和下壁1b之间的任一位置。出风风道1的一侧设置摆动电机4,摆动电机4驱动摆动叶片3摆动。摆动电机4与摆动叶片3之间的连接驱动结构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蜗轮蜗杆结合齿轮传动结构,或者将摆动电机4横置直接驱动摆动叶片3,具体结构不再赘述。摆动叶片3上下摆动时使上出风风道和下出风风道中的一个封闭、一个完全打开,或者一个部分、打开一个完全打开,或者两个完全打开。具体地,可以将摆动叶片3加工成从后端向前端开口的v型叶片,v型叶片的上沿3a摆动至出风风道1的上壁1a时,v型叶片的下沿3b位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上沿;v型叶片的上沿3a摆动至分隔体2的后端的下沿时,v型叶片的下沿3b位于出风风道1的下壁1b。

较佳的,出风风道1、分隔体2和摆动叶片3以水平轴向为对称轴上下对称布置,因此摆动叶片3的上沿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上沿摆动至出风风道1的上壁1a的摆动角度等于摆动叶片的下沿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下沿摆动至出风风道1的下壁1b的摆动角度,该角度设置成不大于35°的锐角。

除了实现上下扫风,同时要实现左右扫风时,在分隔体2的上方及下方设有纵向叶片5,纵向叶片5与出风风道1的上壁1a、下壁1b均铰接,并在出风风道1的对应位置设置纵向扫风电机6以驱动纵向叶片5的摆动,与摆动电机4与摆动叶片3之间的连接驱动结构相类似,纵向扫风电机6与纵向叶片5连接驱动结构也可采用蜗轮蜗杆结合齿轮传动结构或者是电机直驱结构。

请结合图2至图6所示,要实现上下扫风时,只需要控制摆动叶片3的摆动角度即可,当摆动叶片3的上沿3a位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上沿,摆动叶片3的下沿3b位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下沿时,上出风风道和下出风风道内空气流量相同,锥形出风口呈水平向前出风,如图2所示;当摆动叶片3的上沿3a位于出风风道1的上壁1a,摆动叶片3的下沿3b位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上沿时,上出风风道内没有空气流出,下出风风道内空气流量最大,锥形出风口呈斜向上最大角度出风,如图3所示;当摆动叶片3的上沿3a位于出风风道1的上壁1a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上沿之间,摆动叶片3的下沿3b位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上沿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下沿之间时,上出风风道内空气流量较小,下出风风道内空气流量最大,锥形出风口呈斜向上中等角度出风,如图4所示;当摆动叶片3的上沿3a位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上沿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下沿之间,摆动叶片3的下沿3b位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下沿与出风风道1的下壁1b之间时,上出风风道内空气流量最大,下出风风道内空气流量较小,锥形出风口呈斜向下中等角度出风,如图5所示;当摆动叶片3的上沿3a位于分隔体2的后端的上沿,摆动叶片3的下沿3b位于出风风道1的下壁1b时,上出风风道内空气流量最大,下出风风道内没有空气流出,锥形出风口呈斜向下最大角度出风,如图6所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