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轮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87614发布日期:2019-10-29 20:20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轮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流捆绑用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轮固定器。



背景技术:

车辆在运输的过程中,车辆需要相关的捆绑设备来对车轮进行固定,防止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发生随意的移动,以保证运输的安全性。车轮固定器便是一种在车辆运输过程中,对车辆的车轮进行固定的工具。

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车轮固定器的自动收带机构(公开号:CN106799986A),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转动连接有用于卷收紧固带的卷轴,所述卷轴上固连有棘轮,所述棘轮的棘齿面为用于锁定松带方向的定位面和用于锁定紧带方向的导向面,所述壳体上还铰接有锁定件,所述锁定件具有能够抵靠锁定在定位面上的棘爪。该车轮固定器用于对小轿车进行固定,使用时,通过壳体抵靠在车轮其中一侧的外壁上,紧固带绕过车轮的轮胎表面将紧固带另一端的带钩钩接在货车地板上。由于紧固带完全卷绕至卷轴上后,具有一定的卷绕体积,因此,该车轮固定器为了保证体积较小,紧固带的长度一般都较短,以满足小轿车的车轮固定为宜。若该结构的捆绑器用于捆绑大货车或大巴车,那么务必需要增加紧固带的长度,这样便需要壳体具有较大的体积来容纳卷收回来的紧固带,导致固定器体积大、质量重,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体积小,且能适用于大、小不同尺寸车轮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轮固定器,包括能与车轮进行抵靠的支架和转动设置在支架上的卷轴,所述卷轴上卷绕有捆绑带,所述捆绑带的伸出端连接有带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钩包括呈板状的连接部和朝向连接部一侧弯折形成的钩部,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钩接孔,所述钩接孔的开口大小能供另一相同尺寸的带钩进行钩接。

在对大尺寸车轮如大巴车、货车的车轮进行固定时,采用两个该车轮固定器一起配合使用。具体地,两个车轮固定器分别安装在车轮的前部和后部,且两个车轮固定器分别与车轮的轮胎进行抵靠。由于连接部上设有钩接孔,此时,可以将两个车轮固定器的带钩进行钩接,即将其中一个带钩的钩部钩接在另一个挂钩的钩接孔内。之后,再分别转动两个车轮固定器的卷轴使捆绑带进行收紧,两个车轮固定器的捆绑带均收紧之后,完成车轮的固定。显然,本车轮固定器由于带钩上设有能供两个带钩之间相互挂接的钩接孔,因此实现了两个车轮固定器配合使用对大尺寸轮胎进行固定,这样单个车轮固定器的捆绑带长度无需设置的太长,因此能保证车轮固定器的体积小、质量轻,使用起来较为方便。而且,单个车轮固定器使用时,也可以对小尺寸的车轮进行固定,因此本车轮固定器实现了针对于大、小不同尺寸车轮均能固定的通用化设计。

在上述的车轮固定器中,所述钩部由金属板体弯折形成,所述钩部与连接部为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设计保证带钩具有足够高的结构强度。在捆绑带收紧之后,带钩会按压在车轮的轮胎表面,形成较大的压力。因此,钩部和连接部为板状的金属结构,能够增加带钩与轮胎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压强,避免轮胎表面局部受到的压力过大而导致轮胎受损。

在上述的车轮固定器中,所述钩部沿捆绑带宽度方向的宽度小于连接部沿捆绑带宽度方向的宽度。这样的结构保证连接部宽度较大,能够方便开设开口较大的钩接孔来供另一带钩进行钩接。

在上述的车轮固定器中,所述钩接孔为方形孔,所述挂钩孔沿捆绑带宽度方向的开口宽度大于钩部沿捆绑带宽度方向的宽度,所述钩接孔沿捆绑带长度方向的开口宽度为钩部厚度的2-6倍。这样的结构保证带钩能够方便穿入挂钩孔内,使捆绑过程快速、方便。

在上述的车轮固定器中,所述支架包括用于与车轮进行抵靠的抵靠板,所述抵靠板的其中一侧面上连接有两块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侧板,所述卷轴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两块侧板上。抵靠板与车轮轮胎抵靠,这样能增加车轮固定器与轮胎之间的抵靠面积,增加车轮固定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车轮固定器中,本车轮固定器还包括橡胶块,所述橡胶块上开设有通孔,橡胶块的厚度大于带钩的厚度,所述捆绑带的伸出端依次穿过钩接孔和橡胶块的通孔进行对折,在对折处通过部分缝合形成缝合部,所述橡胶块位于缝合部与带钩之间。这样的结构使得橡胶块的位置被限定在带钩与捆绑带的缝合部之间,即限定了橡胶块与带钩之间的距离。货车的地板上需要设置挂钩孔来供车轮固定器的带钩进行钩接,而设置了橡胶块之后,橡胶块无法穿过挂钩孔,而橡胶块与带钩之间的距离被限定了,因此避免了带钩穿过挂钩孔一直向下掉落的情况,从而减少操作上的麻烦。另外在采用双层货车运输车辆时,还能避免上层车轮固定器的挂钩一直向下掉落砸伤下方车辆或人员的风险。

在上述的车轮固定器中,所述卷轴包括两根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半月轴,所述捆绑带穿过两根半月轴之间的间隙,所述卷轴的两端还分别固连有六角头。卷轴的两端分别设置六角头,因此操作人员在车轮固定器左右两侧均能通过工具转动卷轴,操作更为方便。

在上述的车轮固定器中,两根半月轴相远离的周面为弧面,相对的侧面为平面,所述六角头包括呈六角柱状的头部,所述头部与卷轴的旋转中心线重合,所述头部的内端面上具有凸出的呈扁平块状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设在两根半月轴端部之间的间隙内,所述六角头与半月轴之间通过焊接固连。六角柱状的头部用于与工具进行配合,以实现卷轴的转动。设置插接部之后,只要将插接部固定插设在两根半月轴端部之间的间隙内,便能实现六角头与卷轴的安装,同时保证两者同步转动,因此安装十分方便,而且结构稳定,强度高。

在上述的车轮固定器中,所述插接部的两个的侧面分别与两根半月轴相对的两个侧面相贴靠。

在上述的车轮固定器中,本车轮固定器还包括挡鸟和两个分别固定套设在卷轴两端的棘轮,所述挡鸟包括两个呈V形板状且对称设置的棘爪,两个棘爪分别位于两个棘轮的侧部,两个棘爪的中部分别铰接在两块侧板外壁上,两棘爪的一端能与对应的棘轮相卡接,两棘爪的另一端之间通过长条形的连接板相连。棘爪呈V形板状,当车轮固定器安装好并与车轮进行抵靠之后,连接板具有始终向下摆动的趋势,从而保证收紧捆绑带的过程中,棘爪始终能抵靠在棘轮上,从而有效地防止棘轮倒转,避免了设置扭簧来保证棘轮与棘爪接触的麻烦。

在上述的车轮固定器中,所述棘爪和连接板为一体成型,所述支架上还连接有挂钩。所述棘爪和连接板为一体成型,制造工艺较为简单,因此能保证两个棘爪尺寸一致且完全对称,从而保证两个棘爪均能很好地与对应的棘轮进行卡接,而不会出现由于两个棘爪尺寸、位置存在偏差导致其中一各棘爪与棘轮卡接,另一个棘爪空载的现象。支架上还连接有挂钩,能方便将支架定位在货车地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车轮固定器具有以下优点:

1、本车轮固定器由于带钩上设有能供两个带钩之间相互挂接的钩接孔,不仅能够实现大尺寸车轮的固定,而且车轮固定器还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的优点,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2、本车轮固定器单个使用时,也可以对小尺寸的车轮进行固定,因此通用性强。

3、本车轮固定器在捆绑带的端部设置有橡胶块,避免了带钩穿过货车地板上的挂钩孔一直向下掉落而导致给捆绑操作带来的麻烦,从而减少操作上的麻烦,同时也能避免挂钩直向下掉落砸伤车辆或人员的风险。因此本本车轮固定器还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车轮固定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车轮固定器省去捆绑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车轮固定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车轮固定器的卷轴、棘爪和六角头的爆炸图。

图5是本车轮固定器的挡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车轮固定器固定大尺寸轮胎时的状态示意图一。

图7是本车轮固定器固定大尺寸轮胎时的状态示意图二。

图中,1、支架;1a、抵靠板;1b、侧板;2、卷轴;21、半月轴;3、捆绑带;4、带钩;41、连接部;42、钩部;5、挂钩孔;6、钩接孔;7、橡胶块;8、缝合部;9、六角头;91、头部;92、插接部;10、挡鸟;101、棘爪;102、连接板;11、棘轮;12、挂钩;13、橡胶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车轮固定器包括支架1,支架1上连接有挂钩12并转动设置有卷轴2,卷轴2上卷绕有捆绑带3,捆绑带3的伸出端连接有带钩4,支架1包括抵靠板1a,抵靠板1a呈弧形板状,抵靠板1a的外侧面为内凹的弧面,抵靠板1a外侧面用于与车轮的轮胎进行抵靠,抵靠板1a内侧面上连接有两块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侧板1b,卷轴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两块侧板1b上。抵靠板1a与车轮轮胎抵靠,这样能增加车轮固定器与轮胎之间的抵靠面积,增加车轮固定的稳定性。作为优选,抵靠板1a的外侧壁上还设有橡胶垫板13,从而增加摩擦力且对轮胎形成保护。

如图3所示,带钩4包括呈板状的连接部41和朝向连接部41一侧弯折形成的钩部42,钩部42由金属板体弯折形成,钩部42与连接部41为一体成型,连接部41上开设有钩接孔6。钩接孔6为方形孔,本实施例中,钩接孔6为等腰梯形孔,当然也采用矩形孔。该钩接孔6沿捆绑带3宽度方向的开口宽度大于钩部42的宽度,钩接孔6沿捆绑带3长度方向的开口宽度为钩部42厚度的3倍。这样的结构保证另一车轮固定器的带钩4能够方便穿入该钩接孔6内,使捆绑过程快速、方便。在捆绑带3收紧之后,带钩4会按压在车轮的轮胎表面,形成较大的压力。因此,钩部42和连接部41为板状的金属结构,能够增加带钩4与轮胎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压强,避免轮胎表面局部受到的压力过大而导致轮胎受损。

如图3所示,本车轮固定器还包括橡胶块7,橡胶块7上开设有通孔,橡胶块7的厚度大于带钩4的厚度,捆绑带3的伸出端依次穿过钩接孔6和橡胶块7的通孔进行对折,在对折处通过部分缝合形成缝合部8,橡胶块7位于缝合部8与带钩4之间。橡胶块7的位置被限定在带钩4与捆绑带3的缝合部8之间,即限定了橡胶块7与带钩4之间的距离。由于货车的地板上需要设置挂钩孔5来供车轮固定器的带钩4进行钩接,而设置了橡胶块7之后,橡胶块7无法穿过挂钩孔5,而橡胶块7与带钩4之间的距离被限定了,因此避免了带钩4穿过挂钩孔5一直向下掉落的情况,从而减少操作上的麻烦。另外在采用双层货车运输车辆时,还能避免上层车轮固定器的挂钩12一直向下掉落砸伤下方车辆或人员的风险。

如图4和图5所示,本车轮固定器还包括挡鸟10和两个分别固定套设在卷轴2两端的棘轮11,挡鸟10包括两个呈V形板状且对称设置的棘爪101,两个棘爪101分别位于两个棘轮11的侧部,两个棘爪101的中部分别铰接在两块侧板1b外壁上,两棘爪101的一端能与对应的棘轮11相卡接,两棘爪101的另一端之间通过长条形的连接板102相连。棘爪101和连接板102为一体成型,这样制造工艺较为简单,因此能保证两个棘爪101尺寸一致且完全对称,能保证两个棘爪101均能很好地与对应的棘轮11进行卡接,而不会出现由于两个棘爪101尺寸、位置存在偏差导致其中一各棘爪101与棘轮11卡接,另一个棘爪101空载的现象。

如图2和图4所示,卷轴2包括两根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半月轴21,两根半月轴21相远离的周面为弧面,相对的侧面为平面,捆绑带3穿过两根半月轴21之间的间隙,卷轴2的两端还分别固连有六角头9。卷轴2的两端分别设置六角头9,因此操作人员在车轮固定器左右两侧均能通过工具转动卷轴2,操作更为方便。具体地,六角头9包括呈六角柱状的头部91,头部91与卷轴2的旋转中心线重合,头部91的内端面上具有凸出的呈扁平块状的插接部92,插接部92插设在两根半月轴21端部之间的间隙内,六角头9与半月轴21之间通过焊接固连。六角柱状的头部91用于与工具进行配合,以实现卷轴2的转动。

本车轮固定器在对大尺寸车轮如大巴车、货车的车轮进行固定时,采用两个该车轮固定器一起配合使用。如图6和图7所示,两个车轮固定器分别安装在车轮的前部和后部,且两个车轮固定器的抵靠板1a分别与车轮的轮胎进行抵靠,架体上的挂钩12挂接在货车地板的挂钩孔5内,实现车轮固定器的初步固定,之后,将两个车轮固定器的带钩4在车轮顶面处进行相互钩接,再分别通过工具转动两个车轮固定器的卷轴2使捆绑带3进行收紧,两个车轮固定器的捆绑带3均收紧之后,完成车轮的固定。

在对小轿车的车轮进行固定时,采用一个车轮固定器即可。显然,本车轮固定器由于带钩4上设有能供两个带钩4之间相互挂接的钩接孔6,因此实现了两个车轮固定器配合使用对大尺寸轮胎进行固定,这样单个车轮固定器的捆绑带3长度无需设置的太长,因此能保证车轮固定器的体积小、质量轻,使用起来较为方便。而且,单个车轮固定器使用时,也可以对小尺寸的车轮进行固定,因此本车轮固定器实现了针对于大、小不同尺寸车轮进行固定的通用化设计。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钩接孔6沿捆绑带3长度方向的开口宽度为钩部42厚度的2倍。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钩接孔6沿捆绑带3长度方向的开口宽度为钩部42厚度的6倍。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支架;1a、抵靠板;1b、侧板;2、卷轴;21、半月轴;3、捆绑带;4、带钩;41、连接部;42、钩部;5、挂钩孔;6、钩接孔;7、橡胶块;8、缝合部;9、六角头;91、头部;92、插接部;10、挡鸟;101、棘爪;102、连接板;11、棘轮;12、挂钩;13、橡胶垫板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