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93637发布日期:2020-01-31 13:31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悬置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动机是汽车主要的振动源和噪声源,发动机通过悬置以及悬置支架安装到汽车车架上,所以一种结构合理的悬置安装支架,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强度来支撑发动机,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模态频率,可以很好的改善汽车的振动和噪音,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同时还要结构紧凑和易于布置。

现有技术的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一般采用方方正正的″盒子″型结构设计,支架上的悬置安装点位于安装面的边缘,强度低、可靠性差;支架模态频率较低,动态特性差,降低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而且支架缺乏紧凑性、结构尺寸大、占用空间大,容易造成与周边件的间隙小甚至干涉等问题,而无法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提高了支架的强度和可靠性,同时提高了支架的模态频率和动态特性,而且还克服了与周边件装配间隙小、不易布置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包括前支架、后支架和设置在所述前支架及所述后支架上的悬置安装板,所述悬置安装板上设置有前悬置安装孔、后悬置安装孔和悬置定位孔,所述悬置定位孔设置在所述前悬置安装孔和所述后悬置安装孔之间;

所述前悬置安装孔的下方设置有前悬置安装螺母,所述后悬置安装孔的下方设置有后悬置安装螺母,所述后悬置安装螺母和所述前悬置安装螺母均固定在所述悬置安装板的下表面上;

所述前支架设置在所述前悬置安装孔的正下方,所述后支架设置在所述后悬置安装孔的正下方,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的下端分别与车架纵梁连接,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悬置安装板的下表面上。优选的,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都是由两个u型板组成,两个所述u型板的u型端口通过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悬置安装板的端面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车架纵梁焊接连接的第二翻边。

优选的,所述前悬置安装螺母和所述后悬置安装螺母均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悬置安装板上,所述悬置安装板与所述前支架及所述后支架通过焊接连接。优选的,所述前悬置安装孔、所述后悬置安装孔和所述悬置定位孔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所述悬置定位孔设置在所述悬置安装板的中心位置处。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提高了支架的强度和可靠性,同时提高了支架的模态频率和动态特性,而且还克服了与周边件装配间隙小、不易布置的缺点。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包括前支架1、后支架2和设置在前支架1及后支架2上的悬置安装板3,悬置安装板3上设置有前悬置安装孔4、后悬置安装孔5和悬置定位孔6,悬置定位孔6设置在前悬置安装孔4和后悬置安装孔5之间,前悬置安装孔4、后悬置安装孔5和悬置定位孔6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悬置定位孔6设置在悬置安装板3的中心位置处,用于悬置的定位,提高了悬置的装配性。

前悬置安装孔4的下方设置有前悬置安装螺母7,后悬置安装孔5的下方设置有后悬置安装螺母8,后悬置安装螺母8和前悬置安装螺母7均固定在悬置安装板3的下表面上,前支架1设置在前悬置安装孔4的正下方,用于固定悬置的前安装点,后支架2设置在后悬置安装孔5的正下方,用于固定悬置的后安装点,不仅提高了悬置安装支架的强度和可靠性,同时还提高了悬置安装支架的模态频率和乘坐舒适性。前支架1和后支架2的下端分别与车架纵梁连接,前支架1和后支架2的上端分别固定在悬置安装板3的下表面上,前支架1和后支架2的前后布置,使悬置安装支架结构紧凑、易于布置。

前支架1和后支架2都是由两个u型板组成,两个u型板的u型端口通过焊接连接。悬置安装板3的端面设置有第一翻边9,用于提高支架的强度和动态特性。前支架1和后支架2的下端设置有与车架纵梁焊接连接的第二翻边10,用于与车架纵梁焊接,固定整个支架。

前悬置安装螺母7和后悬置安装螺母8均通过焊接固定在悬置安装板3上,悬置安装板3与前支架1及后支架2通过焊接连接。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发动机悬置安装支架,提高了支架的强度和可靠性,同时提高了支架的模态频率和动态特性,而且还克服了与周边件装配间隙小、不易布置的缺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