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9367发布日期:2020-03-27 13:45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智能汽车具有科技感的同时,能够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是车辆的发展方向。

而对于智能车辆,开启车门的方式则是使用智能设备或者遥控设备,例如使用智能手机开启车门,这样的智能车辆通常不配备机械钥匙,用户可以不必携带机械钥匙,避免了机械钥匙的遗失造成的麻烦。

但是,当车辆的低压蓄电池电量耗光或者发生损坏时,此时的车辆将无法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车门的开启,且车辆也无机械钥匙,进而导致车辆的车门无法开启,需要用户将车辆拖至维修店进行处理,给用户带来较大的麻烦。所以上述的问题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车辆,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低压蓄电池和整车电路,所述整车电路与所述低压蓄电池的输出端连接;

连接电线和接电端,所述连接电线的第一端与所述低压蓄电池的输出端连接,以与所述整车电路连接,所述连接电线的第二端与所述接电端连接;

其中,所述接电端设置在所述本体的预设位置,所述连接电线收纳在所述本体内部,且所述连接电线的第二端具有活动部分,能够携带所述接电端伸出所述本体预设距离。

具体地,所述本体的外护板设置有容纳通道,所述容纳通道的开口位于所述外护板的表面,所述连接电线的活动部分以及接电端容置在所述容纳通道中。

具体地,所述容纳通道的与开口相对的一侧为通孔,所述连接电线的第二端穿过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容纳通道中;

其中,所述容纳通道的开口设置有活动盖体,所述接电端与所述活动盖体的内表面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所述连接电线包括正极电线和负极电线,所述正极电线和所述负极电线缠绕成一体,并于第二端的活动部分分离;

所述接电端包括正极连接端和负极连接端;

其中,所述正极电线与所述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负极电线与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

具体地,所述正极电线的活动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负极电线的活动部分的长度;

所述正极连接端为第一金属环,所述负极连接端为第二金属环;

所述活动盖体的内表面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第一金属环卡接,所述第二金属环悬置。

具体地,所述卡接部为间隔且背向设置在所述活动盖体内表面的两个弯钩。

具体地,所述活动盖体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设置有弹性卡片和弹性卡腿,所述弹性卡片上设置有凸块,所述弹性卡腿呈l形;

所述容纳通道的开口设置有向开口中心延伸预设距离的边沿;

其中,所述弹性卡腿与所述容纳通道的开口一侧所述边沿弹性顶持,所述弹性卡片与所述容纳通道的开口另一侧所述边沿弹性卡持,以使所述活动盖体与所述容纳通道的开口可拆卸的卡接。

具体地,所述活动盖体的侧边设置有一长条形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的端部设置有弹性卡接头;

所述容纳通道的侧壁设置有插接孔;

所述弹性卡接头穿入所述插接孔并与所述插接孔卡接。

具体地,所述容纳通道为所述本体的拖车钩孔;

或,所述容纳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的轮罩板上,且位于所述轮罩板与车轮相对应的表面上;

或,所述容纳通道设置在所述本体的车尾护板上。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车辆,其还包括:

单向导通单元,所述单向导通单元串接在所述连接电线中;

其中,所述单向导通单元用于截止所述低压蓄电池的电流向所述接电端传输。

具体地,所述连接电线包括正极电线和负极电线;

所述单向导通单元为单向导通的二极管,所述二极管串接在所述正极电线中;

或,所述单向导通单元为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具有四接线口,其中,与所述继电器的电磁铁连接的两个所述接线口分别与所述正极电线和负极电线连接,与所述继电器的磁吸开关连接的两个所述接线口串接在所述正极电线中。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车辆,其还包括:

保险模块,所述保险模块串接在所述连接电线中。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车辆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辆,其增设有能够外接供电电源的连接电线和接电端,连接电线是一端与车辆的整车电路连通,另一端连接接电端,并通过延长的方式设置在车辆本体上。在车辆的低压蓄电池电量耗光或者发生损坏而无法打开车门时,可以将携带有接电端的连接电线第二端从车辆本体中伸出,这样便可以通过跨接外部电源为整车电路供电,进而可以通过智能设备或者遥控设备将车门打开,方便用户应急开启车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辆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动车辆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辆的容纳通道与活动盖体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辆的容纳通道与活动盖体扣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辆的活动盖体与接电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辆的容纳通道设置在拖车钩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辆的容纳通道设置在轮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辆的容纳通道设置在车尾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8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10-电动车辆,1-本体,2-整车电路,3-连接电线,4-接电端,5-单向导通单元,6-保险模块,7-外接电源,11-容纳通道,12-活动盖体,13-卡接部,111-边沿,112-插接孔,121-弹性卡片,122-凸块,123-弹性卡腿,124-连接带,125-弹性卡接头,21-低压蓄电池的输出端,31-正极电线,32-负极电线,41-正极连接端,42-负极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车辆10,其包括:本体1、连接电线3和接电端4;所述本体1包括低压蓄电池和整车电路2;所述整车电路2与所述低压蓄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连接电线3的第一端与所述整车电路2与低压蓄电池的输出端21连接,所述连接电线3的第二端与所述接电端4连接;其中,所述接电端4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预设位置,所述连接电线3收纳在所述本体1内部,且所述连接电线3的第二端具有活动部分,能够携带所述接电端4伸出所述本体1预设距离。

具体的,本体1可以理解为一辆完整的电动车辆,其可以包括驱动电动、车身、底盘、电气设备以及整车电路2等。其中,整车电路2为车辆所有电路的总称,包括控制车门解锁和上锁的电路。整车电路2通过常带电线与低压蓄电池的输出端21连接,常带电线是整车电路2为车辆的低耗电设备常供电的电线,例如与车锁连接的电线、或者与监控设备连接的电线等。

连接电线3可以是能够导电的任何材质的线材,优选铜线材。接电端4是能够外接电源7的连接端,例如可以是金属块体、金属片体、金属环或者电连接接口等。连接电线3在本体1中的布设方式,可以根据与低压蓄电池的输出端21连接点的位置以及接电端4的设置位置而进行具体的布设,优选隐藏式的布设在本体1的车身内部。连接电线3的活动部分能够伸出本体1之外,其长度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进行设置,无需过长,例如可以设置为20-30cm。接电端4在本体1上的设置位置优选本体1外表面较隐藏的位置,例如可以是本体1的侧围靠近底部的位置,或者前保险杠上以及后保险杠上,且优选的设置方式为隐藏形式的设置方式,例如通过设置槽进行容纳,并通过盖子进行遮盖隐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其增设有能够外接供电电源的连接电线3和接电端4,连接电线3是一端连接在车辆的低压蓄电池的输出端21上,另一端连接接电端4,并通过延长的方式设置在车辆本体1上。在车辆的低压蓄电池电量耗光或者发生损坏而无法打开车门时,可以将携带有接电端4的连接电线3第二端从车辆本体1中伸出,这样便可以通过跨接外部电源为整车电路2供电,进而可以通过智能设备或者遥控设备将车门打开,方便用户应急开启车门。

如图3-5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本体1的外护板设置有容纳通道11,所述容纳通道11的开口位于所述外护板的表面,所述连接电线3的活动部分以及接电端4容置在所述容纳通道11中。其中,容纳通道11的结构可以是一个通孔,也可以是槽底部开设有过孔的容纳槽。

具体的,容纳通道11的具体形状以及结构可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容纳连接电线3的活动部分以及接电端4即可,例如可以是截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容纳通道11,且容纳通道11通过设置通孔,使连接电线3的第二端能够从本体1的内部穿过通孔而进入容纳通道11中,同时为了隐蔽性以及防水性,还可以在容纳通道11的开口增设活动盖体12,即能够与容纳通道11活动连接的盖体,并且可以将接电端4可拆卸的连接在活动盖体12的内表面。

如图3-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容纳通道11可以为本体1的拖车钩孔;或,所述容纳通道11设置在本体1的轮罩板上,且位于轮罩板与车轮相对应的表面上,即轮罩板罩在轮胎上方的圆弧面上,且优选设置在靠近车外侧的位置,以便于用户将容纳通道11中的接电端4和连接电线3的活动部分拉出;或,所述容纳通道11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车尾护板上,例如车尾部的保险杆上,且优选靠近车尾保险杆的下部,以便起到良好的隐藏作用。

如图1-5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连接电线3包括正极电线31和负极电线32,所述正极电线31和所述负极电线32缠绕成一体,并于第二端的活动部分分离;所述接电端4包括正极连接端41和负极连接端42;其中,所述正极电线31与所述正极连接端41连接,所述负极电线32与所述负极连接端42连接。

具体的,将连接电线3设置为正极电线31和负极电线32缠绕的形式,便于连接电线3的布线,而将连接电线3的第二端的活动部分设置成正极电线31和负极电线32分体的形式,则能够避免正负极直接接触,以及便于活动部分伸出容纳通道11与外接电源7连接时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电线31的活动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负极电线32的活动部分的长度;所述正极连接端41为第一金属环,所述负极连接端42为第二金属环;所述活动盖体12的内表面设置有卡接部13,所述卡接部13与所述第一金属环卡接,所述第二金属环悬置。

具体的,将正极电线31的活动部分的长度大于负极电线32的活动部分长度,能够避免正极连接端41与负极连接端42之间接触,避免发生短路的情况;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负极电线32的活动部分长度大于正极电线31的活动部分长度。将正极连接端41和负极连接端42均设置成金属环的结构,则能够便于两个连接端与外接电源7的连接,例如通过接电钳子将第一金属环和第二金属环连接在外接蓄电池上。

进一步的,与第一金属环卡接的卡接部13可以为间隔且背向设置在所述活动盖体12内表面的两个弯钩。这样在将第一金属环与卡接部13卡接时,可以对两个弯钩施加一个相互靠近的压持力,例如通过用户手指去捏合,然后将第一金属环套在相互靠近的两个弯钩上,之后解除对两个弯钩的作用力,使两个弯钩回到初始位置,则将第一金属环卡主。反之在需要将第一金属环取下时,则可以再次的对两个弯钩施加相互靠近的压持力,当两个弯钩彼此靠近后,可以将第一金属环取下。

如图3-5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活动盖体12与容纳通道11的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下述的具体结构来实现:

在活动盖体12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设置弹性卡片121和弹性卡腿,所述弹性卡片121上设置有凸块122,所述弹性卡腿呈l形;在容纳通道11的开口处设置向开口中心延伸预设距离的边沿111,例如可以是3-5mm的边沿111。

这样在将活动盖体12与容纳通道11的开口扣合时,可以先将l形的弹性卡腿伸入容纳通道11中,并与容纳通道11的开口一侧的边沿111顶持,此时活动盖体12的一侧与容纳通道11的开口一侧对应配合,之后将活动盖体12另一侧的弹性卡片121通过一定的弹性变形伸入容纳通道11的开口中,当凸块122通过边沿111之后,弹性卡片121恢复未变形的状态,此时凸块122与边沿111卡接,进而活动盖体12的另一侧也与容纳通道11配合,并且通过l形的弹性卡腿与边沿111的弹性顶持,以及凸块122与边沿111的卡接,则保证了活动盖体12与容纳通道11的开口的稳定连接。

如图3-5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活动盖体12的侧边设置有一长条形连接带124,所述连接带124的端部设置有弹性卡接头125;所述容纳通道11的侧壁设置有插接孔112;所述弹性卡接头125穿入所述插接孔112并与所述插接孔112卡接。

具体的,长条形连接带124需要为柔性的连接带124,可以是与活动盖体12一体成型的,例如活动盖体12为注塑成型的塑胶件,则长条形连接带124可以是与活动盖体12一体注塑成型。连接带124的端部设置的弹性卡接头125,可以是能够弹性变形的块体,或者可以是尖角状的框架的支撑体,能够弹性变形成长条状,这样弹性卡接头125可以通过弹性变形之后通过容纳通道11上的插接孔112,之后在恢复原有形状,并与插接孔112卡接,在打开活动盖体12之后能够保持活动盖体12与容纳通道11之间的连接,避免活动盖体12的丢失。

如图1和2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还包括:单向导通单元5和保险模块6;所述单向导通单元5和保险模块6串接在所述连接电线3中;其中,所述单向导通单元5用于截止低压蓄电池的电流向所述接电端4传输,保险模块6可以是保险丝,用于保护电路过载,即放置过大的电流输入。

具体的,通过单向导通单元5的设置能够保证在对车辆进行外接电源7的供电时,电流的单向供给。以及避免在车辆的低压蓄电池有电的情况下,电流通过连接电线3向外输出,并使连接电线3带电,当连接电线3的正负输出端意外碰触时发生短路的情况。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单向导通单元5为单向导通的二极管,所述二极管串接在所述连接电线3的正极电线31中;或,如图2所示,所述单向导通单元5为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具有四接线口,其中,与所述继电器的电磁铁连接的两个所述接线口分别与所述连接电线3的正极电线31和负极电线32连接,与所述继电器的磁吸开关连接的两个所述接线口串接在所述连接电线3的正极电线31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