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稳固的汽车行李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05987发布日期:2020-04-14 21:23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稳固的汽车行李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行李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稳固的汽车行李架。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的顶部承载能力也被充分的进行了发掘,由此产生了汽车顶部行李架,用于汽车顶部承载物品;尤其对于诸如越野、suv之类的车型,其顶部行李的承载能力要求更高,承载重量要求更重。为保证行李架有足够的承载重量,现有的汽车顶部行李架大都安装于顶盖总成和侧围总成的顶部焊接处,通过焊接的安装结构将行李架安装于车顶。但以上安装结构焊接工艺复杂,焊接质量不能保证,安装点强度不能保证、装配效率低等缺点,有待改进。

汽车行李架,是安装于车顶用于放置物品的设备,将物品放置于车顶行李架上能够节约车内空间,同时便于携带如自行车等体积较大物品,提高装载能力。现有技术中汽车行李架通常有分段式结构和整体式结构两种,其中采用分段式结构各部件之间间隙面差匹配比较困难;而采用整体式结构,虽然整体结构较为简单,但现有技术中的采用整体式结构行李架大多数以焊接的方式连接,焊接质量不能保证,安装点强度不能保证、装配效率低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稳固、装配容易的分体式汽车行李架,其增大了汽车行李架的连接强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连接稳固的汽车行李架,包括上行李架和下行李架,所述上行李架和下行李架通过若干个连接装置可拆卸地连接固定,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前壳体、适配与前壳体嵌装的后壳体和配合前壳体和后壳体安装的安装螺栓和螺母;所述前壳体的前端设有适配外套上行李架的第一半圆套筒,所述前壳体的末端设有适配外套下行李架的第二半圆套筒,所述后壳体的前端设有配合第一半圆套筒套合上行李架的第三半圆套筒,所述后壳体的末端设有配合第二半圆套筒套合下行李架的第四半圆套筒;所述安装螺栓贯穿所述第一半圆套筒、上行李架和第三半圆套筒后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所述安装螺栓贯穿第二半圆套筒、下行李架和第四半圆套筒后与所述螺母螺纹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上行李架包括可拆装的第一上架体和第二上架体,所述第二上架体的两端分别对应内嵌于第一上架体的两端;所述下行李架包括可拆装的第一下架体和第二下架体,所述第二下架体的两端分别对应内嵌于第一下架体的两端。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上架体上设有若干个适配安装螺栓穿过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横向贯穿第一上架体;所述第二上架体上设有若干个适配安装螺栓穿过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横向贯穿第二上架体,所述第一上架体的两端端部的第一连接孔与第二上架体的两端端部的第二连接孔相对接;所述第一下架体上设有若干个适配安装螺栓穿过的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横向贯穿第一下架体;所述第二下架体上设有若干个适配安装螺栓穿过的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横向贯穿第二下架体,所述第一下架体的两端端部的第三连接孔与第二下架体的两端端部的第四连接孔相对接。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半圆套筒的外壁上设有适配安装螺栓定位并穿过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半圆套筒的外壁上设有适配安装螺栓定位并穿过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中心轴、第一连接孔的中心轴和第二连接孔的中心轴重合,所述第二定位孔的中心轴、第三连接孔的中心轴和第四连接孔的中心轴重合。

作为改进,所述第三半圆套筒的外壁上设有适配安装螺栓穿过并定位螺母的第三定位孔,所述第四半圆套筒的外壁上设有适配安装螺栓穿过并定位螺母的第四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孔的中心轴和第一定位孔的中心轴重合,所述第四定位孔的中心轴和第二定位孔的中心轴重合。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处均配套有用于密封安装螺栓的圆塞,所述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处均配套有用于密封螺母的胶塞。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半圆套筒和第三半圆套筒装配后所形成的整圆套筒的端部处设有用于紧固上行李架的第一紧固套,所述第二半圆套筒和第四半圆套筒装配后所形成的整圆套筒的端部处设有用于紧固下行李架的第二紧固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增强了上行李架和下行李架的连接强度,满足汽车行李架顶部高负荷承载能力的要求,其结构简单,装配紧凑、高效,固定牢固,工作可靠性高,不会在行车过程中发生移位,更加耐用,性能更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关于连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关于连接装置主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关于上行李架和下行李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关于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关于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关于连接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上行李架1、下行李架2、连接装置3、第一紧固套4、第二紧固套5、圆塞6、胶塞7、嵌装件8、前挡板9、第一上架体10、第二上架体11、支撑架体12、折弯部13、通风孔14、第一下架体20、第二下架体21、前壳体30、后壳体31、安装螺栓32、螺母33、第一连接孔100、第二连接孔110、第三连接孔200、第四连接孔210、第一半圆套筒300、第二半圆套筒301、第一定位孔302、第二定位孔303、第三半圆套筒310、第四半圆套筒311、第三定位孔312、第四定位孔313、折弯角度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5所示,一种连接稳固的汽车行李架,包括上行李架1和下行李架2,所述上行李架1和下行李架2通过若干个连接装置3可拆卸地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3的数量为六个,并且对称设置在上行李架1和下行李架2的左、右两侧,用于固定上行李架1和下行李架2。连接装置3的数量并不应以此为限,可以设置为两个或四个或八个或更多,数量为双数即可维持平衡,可以根据实际汽车行李架的尺寸去设置。所述上行李架1和下行李架2的前后两端还设有用于连接上行李架1和下行李架2的嵌装件8,进一步地加强上行李架1和下行李架2的连接稳定性。此外,上行李架1的前端面上设有前挡板9,用于降低行车时的风阻。下行李架2的底部还设有若干个支撑架体12,用于支撑物体,防止车顶直接受压而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上行李架1包括可拆装的第一上架体10和第二上架体11,所述第二上架体11的两端分别对应内嵌于第一上架体10的两端,换言之,上行李架1是分体式的,便于组装和节省运输空间。所述下行李架2包括可拆装的第一下架体20和第二下架体21,所述第二下架体21的两端分别对应内嵌于第一下架体20的两端,换言之,下行李架2也是分体式的,也是便于组装和节省运输空间。

如图2、图3、图4、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连接装置3包括前壳体30、适配与前壳体30嵌装的后壳体31和配合前壳体30和后壳体31安装的安装螺栓32和螺母33。具体地,所述前壳体30的前端设有适配外套第一上架体10和/或第二上架体11的第一半圆套筒300,所述前壳体30的末端设有适配外套第一下架体20和/或第二下架体21的第二半圆套筒301,所述后壳体31的前端设有配合第一半圆套筒300套合第一上架体10和/或第二上架体11的第三半圆套筒310,所述后壳体31的末端设有配合第二半圆套筒301套合第一下架体20和/或第二下架体21的第四半圆套筒311。所述安装螺栓32贯穿所述第一半圆套筒300、第一上架体10和/或第二上架体11、第三半圆套筒310后与所述螺母33螺纹连接,使得上行李架1固定在第一半圆套筒300和第三半圆套筒310所形成的整圆套筒内。同样地,所述安装螺栓32贯穿第二半圆套筒301、第一下架体20和/或第二下架体21、第四半圆套筒311后与所述螺母33螺纹连接,使得下行李架2固定在第二半圆套筒301和第四半圆套筒311所形成的整圆套筒内。通过连接装置3使得上行李架1和下行李架2可以连接并固定在一起,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强度,满足汽车行李架顶部高负荷承载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圆套筒300和第三半圆套筒310装配后所形成的整圆套筒的端部处设有用于紧固上行李架1的第一紧固套4,所述第二半圆套筒301和第四半圆套筒311装配后所形成的整圆套筒的端部处设有用于紧固下行李架2的第二紧固套5,防止上行李架1和下行李架2在行车过程中发生抖动或移动,使得连接更加紧凑,减少因加工的尺寸差而带来的影响,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性能更加可靠。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上架体10上设有若干个适配安装螺栓32穿过的第一连接孔100,所述第一连接孔100横向贯穿第一上架体10。所述第二上架体11上设有若干个适配安装螺栓32穿过的第二连接孔110,所述第二连接孔110横向贯穿第二上架体11,所述第一上架体10的两端端部的第一连接孔100与第二上架体11的两端端部的第二连接孔110相对接。首先通过第一上架体10的两端和第二上架体11的两端对应嵌装并使得第一上架体10两端端部的第一连接孔100和第二上架体11两端端部的第二连接孔110相对接,从而达到初步定位,然后通过安装螺栓32穿过第一连接孔100和第二连接孔110后使得第一上架体10和第二上架体11两者固接在一起,实现上架体1的装配。同样地,所述第一下架体20上设有若干个适配安装螺栓32穿过的第三连接孔200,所述第三连接孔200横向贯穿第一下架体20。所述第二下架体21上设有若干个适配安装螺栓32穿过的第四连接孔210,所述第四连接孔210横向贯穿第二下架体21,所述第一下架体20的两端端部的第三连接孔200与第二下架体21的两端端部的第四连接孔210相对接。第一下架体20和第二下架体21的装配与第一上架体10和第二上架体11的装配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可参考第一上架体10和第二上架体11的装配过程。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半圆套筒300的外壁上设有适配安装螺栓32定位并穿过的第一定位孔302,所述第二半圆套筒301的外壁上设有适配安装螺栓32定位并穿过的第二定位孔303,所述第一定位孔302的中心轴、第一连接孔100的中心轴和第二连接孔110的中心轴重合,使得安装螺栓32能够同时穿过第一定位孔302、第一连接孔100和/或第二连接孔110后再与螺母33螺纹连接。同样地,所述第二定位孔303的中心轴、第三连接孔200的中心轴和第四连接孔210的中心轴重合使得安装螺栓32能够同时穿过第二定位孔303、第三连接孔200和/或第四连接孔210后再与螺母33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半圆套筒310的外壁上设有适配安装螺栓32穿过并定位螺母33的第三定位孔312,所述第四半圆套筒311的外壁上设有适配安装螺栓32穿过并定位螺母33的第四定位孔313,所述第三定位孔312的中心轴和第一定位孔302的中心轴重合,使得安装螺栓32能够顺利穿过前壳体30、上行李架1和后壳体31,利用安装螺栓32对三者的连接从而达到装配的目的。所述第四定位孔313的中心轴和第二定位孔303的中心轴重合,使得安装螺栓32能够顺利穿过前壳体30、下行李架2和后壳体31,同样利用安装螺栓32对三者的连接从而达到装配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8所示,为了防止安装螺栓32和螺母33外露,所述第一定位孔302和第二定位孔303处均配套有用于密封安装螺栓32的圆塞6,所述第三定位孔312和第四定位孔313处均配套有用于密封螺母33的胶塞7,分别起到密封安装螺栓32和螺母33的作用。

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前壳体30和后壳体31设有共同的折弯部13,其折弯角度α为50-60°,在本实施例中优选55°,折弯部13的作用是为了适用不同高度的上行李架1和下行李架2,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去生产出不同折弯角度α的前壳体30和后壳体31与之相适配,使得装配更加合理紧凑。此外,前壳体30和后壳体31上还设有共同的通风孔14,见图2,减少风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3增强了上行李架1和下行李架2的连接强度,其结构简单,装配紧凑,固定牢固,工作可靠性高,不会在行车过程中发生移位,更加耐用,性能更可靠。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