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抬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61931发布日期:2020-06-02 20:48阅读:716来源:国知局
座椅抬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座椅抬腿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应休旅车市场需求,以及外出旅游休闲普及率,使得乘坐人员待在汽车上的时间相对提高。为了让乘坐人员在长途旅程中有舒适的汽车座椅能乘坐,以及功能操作,现今汽车座椅设计出不同功能样式,提供乘坐人员依不同需求,来调整座椅以达到最佳乘坐舒适感。

现有一种装有电动抬腿机构的汽车座椅(授权公告号cn203819081u专利案),是在一个座椅台上安装有一个摆动马达、一个受该摆动马达驱动的连杆机构,以及一个连接于该连杆机构的固定板。当启动该摆动马达时,通过该连杆机构能带动该固定板相对于该座椅台产生收合或展开,且展开时能提供乘坐者腿部靠抵,达到乘坐舒适的目的。

这种装有电动抬腿机构的汽车座椅虽然能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但是整体成本较高,并不适用不同价位的汽车座椅选配。

另外,申请公布号cn105829165a专利案也是利用致动装置控制一个搁腿组件进行抬起或收合的动作,所以也有类似的问题。

再者,授权公告号cn203331879u专利案,则是通过靠背的摆动来连动托腿机构的伸缩,托腿机构无法单独的操作展开或收合,使用上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容易且能降低成本的座椅抬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抬腿装置,包含椅座单元、支撑板、连杆单元、阻尼器、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所述支撑板能旋动且设置于所述椅座单元一侧,所述连杆单元受外力驱动能带动所述支撑板于趋近于所述椅座单元的收合位置与远离于所述椅座单元的抬腿位置之间转换,所述连杆单元至少包括以轴线为枢转中心枢接于所述椅座单元的第一连杆、枢接于所述椅座单元的第二连杆、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第三连杆,以及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第四连杆,所述阻尼器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中段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中间部轴枢处,且提供所述第三连杆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枢转时的转动阻尼,所述第一弹簧具有连接于所述椅座单元的第一定位端,以及连接于所述连杆单元的第一弹力端,所述第一定位端介于所述轴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二弹簧与所述第一弹簧呈并联设置,并具有连接于所述椅座单元的第二定位端,以及连接于所述连杆单元的第二弹力端,所述第二定位端介于所述轴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所述支撑板在收合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弹簧具有最大作用力及最大拉伸长度,所述第一定位端与所述第一弹力端分设于所述轴线两侧,所述第二定位端与所述第二弹力端也分设于所述轴线两侧,所述支撑板在抬腿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弹簧的拉伸作用力小于各自的最大作用力,所述第一定位端与所述第一弹力端介于所述轴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二定位端与所述第二弹力端也介于所述轴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抬腿装置,所述连杆单元是受手动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抬腿装置,还包含操作单元,所述操作单元包括轴设于所述椅座单元的驱动轴、固设于所述驱动轴的连动板、牵连于所述连动板与所述椅座单元之间的弹力件,以及连接于所述连动板的拉索。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抬腿装置,所述连杆单元的第一连杆具有枢接于所述椅座单元的第一枢接端,以及相反于所述第一枢接端的第一连动端,其中一个第一连杆的第一枢接端固接于所述驱动轴,所述第二连杆具有枢接于所述椅座单元的第二枢接端,以及相反于所述第二枢接端的第二连动端,所述第三连杆具有枢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三枢接端、相反于所述第三枢接端且枢接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三连动端,以及介于所述第三枢接端与所述第三连动端之间且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间部,所述第四连杆具有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连动端的第四枢接端,以及相反于所述第四枢接端且枢接于所述支撑板的第四连动端。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抬腿装置,所述椅座单元包括两个呈间隔设置的侧板组、连接于所述侧板组之间且对应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一定位杆,以及数个连接于所述侧板组之间的连接件,所述连杆单元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连动端之间的第二定位杆,所述第一弹簧采用拉伸弹簧,呈相反的两端分别勾挂于所述第一定位杆及第二定位杆,所述第二弹簧采用拉伸弹簧,呈相反的两端分别勾挂于所述第一定位杆及第二定位杆。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抬腿装置,所述第一弹簧的圈数小于所述第二弹簧的圈数。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抬腿装置,所述支撑板在趋近于所述椅座单元的收合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的最大作用力大于所述第二弹簧的最大作用力。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抬腿装置,所述支撑板在远离于所述椅座单元的抬腿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的拉伸作用力大于所述第二弹簧的拉伸作用力。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抬腿装置,所述第一弹簧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定位端与所述第一弹力端之间的第一簧圈段,所述第二弹簧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二定位端与所述第二弹力端之间的第二簧圈段,所述支撑板在趋近于所述椅座单元的收合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簧圈段的最大拉伸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弹簧的第二簧圈段的最大拉伸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抬腿装置,所述支撑板在远离于所述椅座单元的抬腿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簧圈段的拉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弹簧的第二簧圈段的拉伸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弹簧连接于所述椅座单元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以及利用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第二弹簧的弹性系数,利用所述支撑板在收合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弹簧均具有最大作用力及最大拉伸长度,当所述支撑板在收合位置与所述抬腿位置之间转换时,利用所述阻尼器与所述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配合,能达到手动操作容易、操作动作柔和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座椅抬腿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一个俯视立体组合图;

图2是该实施例的一个仰视立体组合图;

图3是该实施例的一个部分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是该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分解图;

图5是沿图1中的直线ⅴ-ⅴ所取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1中的直线ⅵ-ⅵ所取的剖视图,说明一个支撑板位于收合位置;

图7是该实施例的一个抬腿示意图,说明该支撑板位于一个抬腿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座椅抬腿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含一个椅座单元10、一个操作单元20、一个支撑板30、一个连杆单元40、一个阻尼器50、一个第一弹簧60及一个第二弹簧70。

该椅座单元10包括两个呈间隔设置的侧板组11、一支连接于所述侧板组11之间的第一定位杆12,以及数个连接于所述侧板组11之间的连接件13。所述侧板组11各具有一个主板件111、一个连接于该主板件111其中一侧的固定板件112,以及一个相反于该固定板件112而相对于该主板件111另一侧产生固定的抬腿固定板113,该第一定位杆12固定于所述抬腿固定板113。

配合参图5,该操作单元20包括一个轴设于其中一个抬腿固定板113的驱动轴21、一个固设于该驱动轴21的连动板22、一个牵连于该连动板22与该抬腿固定板113之间的弹力件23,以及一条连接于该连动板22的拉索24。

该支撑板30通过该连杆单元40而能旋动且设置于该椅座单元10一侧。

配合参图4、图5、图6,该连杆单元40受外力(外力指的就是该操作单元20)驱动能带动该支撑板30在一个趋近于该椅座单元10的收合位置(见图3、图5、图6)与一个远离于该椅座单元10的抬腿位置(见图7)之间转换,该连杆单元40包括一对以一条轴线l为枢转中心且分别枢接于所述抬腿固定板113的第一连杆41、一对枢接于该抬腿固定板113且位于所述第一连杆41一侧的第二连杆42、一对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41、所述第二连杆42与该支撑板30之间的第三连杆43、一对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41与该支撑板30之间的第四连杆44,以及一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42之间的第二定位杆45。每一个第一连杆41具有一个枢接于该抬腿固定板113的第一枢接端411,以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枢接端411的第一连动端412,其中一个第一连杆41的第一枢接端411固接于该驱动轴21,每一个第二连杆42具有一个枢接于该抬腿固定板113的第二枢接端421,以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二枢接端421的第二连动端422,每一个第三连杆43具有一个枢接于该第二连动端422的第三枢接端431、一个相反于该第三枢接端431且枢接于该支撑板30的第三连动端432,以及一个介于该第三枢接端431与该第三连动端432之间且枢接于该第一连杆41的中间部433,每一个第四连杆44具有一个枢接于该第一连动端412的第四枢接端441,以及一个相反于该第四枢接端441且枢接于该支撑板30的第四连动端442。该第二定位杆45连接于所述第二连动端422之间。

该阻尼器50安装于该第一连杆41的中段与该第三连杆43的中间部433轴枢处,且提供该第三连杆43相对于该第一连杆41、该第二连杆42枢转时的转动阻尼。

该第一弹簧60采用拉伸弹簧,并具有一个连接于该第一定位杆12的第一定位端61、一个连接于该第二定位杆45的第一弹力端62,以及一个连接于该第一定位端61与该第一弹力端62之间的第一簧圈段63,该第一定位端61介于该轴线l与该支撑板30之间。

该二弹簧70采用拉伸弹簧且与该第一弹簧60呈并联设置,并具有一个连接于该第一定位杆12的第二定位端71、一个连接于该第二定位杆45的第二弹力端72,以及一个连接于该第二定位端71与该第二弹力端72之间的第二簧圈段73,该第二定位端71介于该轴线l与该支撑板30之间。

且该第一弹簧60的弹性系数大于该第二弹簧70的弹性系数,该第一弹簧60的自由长度大于该第二弹簧70的自由长度。该第一弹簧60的第一簧圈段63的圈数小于该第二弹簧70的第二簧圈段73的圈数。

为供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各组件配合所产生的作用、运用技术手段,以及所预期达成的功效,将再说明如下,相信当能由此而对本实用新型有更深入且具体的了解。

再如图1、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显示该支撑板30在收合位置时,该第一弹簧60与该第二弹簧70都呈被拉伸状态,且该第一弹簧60的最大作用力为96n(牛顿),该第一簧圈段63的最大拉伸长度为210㎜,该第二弹簧70的最大作用力为88n,该第二簧圈段73的最大拉伸长度为210㎜。也就是说,该支撑板30在收合位置时,该第一弹簧60的最大作用力大于该第二弹簧70的最大作用力。此时,因为该第一定位端61介于该轴线l与该支撑板30之间,该第一定位端61与该第一弹力端62分设于该轴线l两侧,以及该第二定位端71介于该轴线l与该支撑板30之间,该第二定位端71与该第二弹力端72分设于该轴线l两侧,所以该第一弹簧60与该第二弹簧70的最大作用力导致该支撑板30可以保持在收合位置。此时,设定该阻尼器50的转动角度在130度。

参图1、图5、图6及图7,当操作者通过该拉索24牵动(手动牵动)该连动板22且带动该驱动轴21相对于该抬腿固定板113旋动时(该弹力件23被拉伸并蕴藏回释弹力),该驱动轴21会带动该第一连杆41的第一枢接端411旋动,利用所述第一连杆41、所述第二连杆42、所述第三连杆43、所述第四连杆44、该支撑板30互相枢接的关系,会使得该支撑板30由图6的收合位置旋动至图7的抬腿位置,该支撑板30的旋转角度为76.5度,该阻尼器50的旋转角度由130度转至205度,阻力值约1.5kgf,所以能有效抑制抬腿开启速度。此时,该第一弹簧60的拉伸作用力为36n,该第一簧圈段63的拉伸长度为135㎜,该第二弹簧70的拉伸作用力为24n,该第二簧圈段73的拉伸长度为105㎜。该支撑板30由图6的收合位置旋动至图7的抬腿位置开启所需时间为1.5~2.5秒。也就是说,该支撑板30在抬腿位置时,该第一弹簧60与该第二弹簧70的拉伸作用力小于各自的最大作用力,该第一定位端61与该第一弹力端62介于该轴线l与该支撑板30之间,该第二定位端71与该第二弹力端72也介于该轴线l与该支撑板30之间,该支撑板30受到该第一弹簧60与该第二弹簧70的弹力作用,可以保持在抬腿位置,不会随意下坠。

因此,利用该第一弹簧60与该第二弹簧70采用不同规格,使得该支撑板30在收合位置时,该第一弹簧60的最大作用力(96n)大于该第二弹簧70的最大作用力(88n),以及该支撑板30在抬腿位置时,该第一弹簧60的拉伸作用力(36n)大于该第二弹簧70的拉伸作用力(24n),则在收合位置朝该抬腿位置操作的过程中,一开始由于该第一弹簧60与该第二弹簧70呈并联,弹性系数相加,弹力较大,到接近抬腿位置时,由于该第一弹簧60与该第二弹簧70的回缩弹力已减弱,所以会让快到抬腿位置前的一段动作较为柔和,除了避免产生较大冲击力以外,还能降低操作噪音,再者,配合该阻尼器50安装于该第一连杆41的中段与该第三连杆43的中间部433轴枢处,且提供收合位置朝该抬腿位置操作的过程中的该第三连杆43相对于该第一连杆41、该第二连杆42枢转时产生转动阻尼,也能避免产生较大冲击力及降低操作噪音。

相反的,操作者在将该支撑板30向下压制,且使支撑板30由该抬腿位置朝收合位置操作时,利用施力及自重抵抗该第一弹簧60与该第二弹簧70的弹力,就能使该支撑板30顺利操作至收合位置。也利用该阻尼器50的设置,能避免产生较大冲击力及降低操作噪音。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弹簧60与该第二弹簧70的安装位置并不限于图式中所示,事实上,该第一弹簧60与该第二弹簧70的安装也可以互换(图未示),且所能达的功效及作用都与上述实施例相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座椅抬腿装置,利用手动连动机构可以降低制造成本,且利用整体配置可以达到手动操作容易、操作动作柔和的目的,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