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座椅温度传导结构及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39548发布日期:2020-10-28 11:33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座椅温度传导结构及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汽车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座椅温度传导结构及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交通领域的科技发展,人们对于车辆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座椅的加热制冷装置应运而生,有效地解决了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舒适性需求。

目前,市场上传统的加热制冷装置,多采用导风结构、加热垫等结构,由于椅面热传导效率低,且受座椅其它结构所限(如sbr、泡棉沟槽等),无法进行避让,导致通风孔及加热线布置不均匀,加热制冷面积较小,造成椅面热量分布不均匀,温差调整困难,人体舒适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实现汽车座椅椅面的温度均匀分布,增加热源加热的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提高人体舒适性,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的新型座椅温度传导结构及汽车座椅。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座椅温度传导结构,包括:泡棉和包覆在所述泡棉表面的椅面;所述泡棉与所述椅面之间设有温度调节机构和温度传导层,所述温度调节机构与所述温度传导层设有重叠区域,用于传导温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温度调节机构为加热垫;所述加热垫安装有加热丝。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温度调节机构为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一端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于与风源连通;所述导风结构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还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将所述风源的风传导至所述椅面。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风结构设置在所述泡棉的底部;所述导风结构上设有贯穿至所述泡棉顶部的通风孔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风源为热风或者冷风。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风结构为通风袋、三维针织网布或者发泡上的通风沟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温度传导层的数量至少为一块,且所述温度传导层的材质为温度传导系数高的柔性材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重叠区域的温度传导层设置在所述温度调节机构的上方或者下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温度传导层覆盖在所述温度调节机构上。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或座垫的局部或者整体位置设置有所述的新型座椅温度传导结构,且所述新型座椅温度传导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在加热垫与椅面之间或者导风结构与椅面之间设计温度传导层,实现扩大热传导区域的目的,使椅面温度均匀,进而提高椅面的舒适性;通过采用高传导系数的柔性材料作为温度传导层,进一步提高了热传导效率,从而能够快速平衡椅面的温差。因此,本申请能够实现汽车座椅椅面的温度均匀分布,增加热源加热的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提高人体舒适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一种新型汽车座椅温度传导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热垫加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导风结构通风、通风加热制冷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导风结构通风、通风加热制冷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导风结构加热制冷时能量辐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加热丝加热时热量辐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温度传导层的分布方式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温度传导层的分布方式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温度传导层的分布方式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泡棉;2、椅面;3、温度传导层;4、重叠区域;5、加热垫;6、导风结构;7、加热丝;8、进风口;9、出风口;10、通风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所示的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新型座椅温度传导结构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泡棉1和包覆在所述泡棉1表面的椅面2;所述泡棉1与所述椅面2之间设有温度调节机构和温度传导层3,所述温度调节机构与所述温度传导层3设有重叠区域4,用于传导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泡棉1与椅面2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加以限定,可选地,缝制连接,具体连接方式;通过缝制将椅面2包覆于泡棉1的表面;温度调节机构,设置述泡棉1与所述椅面2之间,用于为座椅提供所需的温度;如图4所示,温度传导层3,设置在所述泡棉1与所述椅面2之间,其数量为至少一块,具有透气性,能够更好地传导温度,且所述温度传导层3与所述温度调节机构形成重叠区域4,用于扩大温度传导区域,温度传导层3还能够保证温度的均匀性,当温度调节机构有稀疏或者浓密之分的时候,温度传导层3还可以保证椅面2表面的温度均匀分布;重叠区域4与温度调节机构的位置,此处不加以限定,可选地,重叠区域4可以设置在温度调节机构的上方或者下方,如图5和图6所示的热量辐射区域的结构示意图,使椅面2温度均匀,进而提高椅面2的舒适性;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的温度传导层3具有透气性,其分布方式,温度传导层3的面积大小、安装位置以及使用数量均可根据汽车座椅实际需要达到的效果进行调整,温度传导层3与泡棉1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加以限定,可选地,粘贴连接,具体连接方式:通过胶水或者双面胶带将温度传导层3粘贴在泡棉1的顶部。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2所示的本申请提供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温度调节机构为加热垫5;所述加热垫5表面安装有加热丝7。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温度调节机构采用加热垫5;加热垫5,设置在所述泡棉1与所述椅面2之间,用于为座椅提供热量;加热垫5与泡棉1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加以限定,可选地,粘贴连接,具体连接方式:通过胶水或者双面胶带将加热垫5粘贴在泡棉1的顶部;如图2所示,加热丝7,安装在所述加热垫5表面,用于为座椅提供热量,加热丝7的排布可根据实际需要的布局方式进行调整,加热丝7的类型,例如为金属导线。

实施例三

请参考图3所示的本申请提供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温度调节机构为导风结构6;所述导风结构6一端设置有进风口8;所述进风口8用于与风源连通;所述导风结构6远离所述进风口8的一侧还设有出风口9,所述出风口9将所述风源的风传导至所述椅面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度调节机构采用导风结构6;用于为座椅提供通风加热或通风制冷,导风结构6,可选地,例如为通风袋、三维针织网布或者发泡上的通风沟道;进风口8,设置在所述导风结构6的一端,且其连通至所述泡棉1的底部,用于与风源连通,作为通风的路径,通入热风时,实现对椅面2的加热,通入冷风时,实现对椅面2的制冷,提高人体的舒适性,此处,风源可以是风扇吹过制冷制热装置形成的热风或者冷风,制冷制热装置例如为热电制冷器;风源也可以是车辆空调风,空调风可以是冷风或者热风;出风口9,设置在所述导风结构6远离所述进风口8的一侧,用于将风导出。

实施例四

请参考图4所示的本申请提供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所述导风结构6设置在所述泡棉1的底部;所述导风结构6上设有竖直贯穿至所述泡棉1顶部的通风孔道10。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结构6,设置在泡棉1的底部,用于为座椅提供通风加热或者通风制冷;进风口8,设置在所述导风结构6的一端,且其连通至所述泡棉1的底部,用于与风源连通,作为通风的路径,通入热风时,实现对椅面2的加热,通入冷风时,实现对椅面2的制冷,提高人体的舒适性;出风口9,设置在所述导风结构6远离进风口8的一侧,用于将风导出;通风孔道10,设置在导风结构6上,且其贯穿至所述泡棉1顶部,用于将风输送至温度传导层3,便于通风加热或通风制冷。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导层3的材质为温度传导系数高的柔性材质。

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传导层3的材质采用温度传导系数高的柔性材质,可以为金属温度传导层,例如为铝箔层或者铜箔层等;也可以为非金属温度传导层,例如为导热硅胶垫、石墨烯膜或者其他聚合传导复合材料。

实施例五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一种汽车座椅,靠背或座垫的局部或者整体位置设置有实施例一所述的新型座椅温度传导结构,且所述新型座椅温度传导结构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在本实施例中,靠背或座垫的局部或者整体位置设置有新型座椅温度传导结构,所述新型座椅温度传导结构的数量、位置、大小均可以根据汽车座椅实际需要的效果进行设置,使得该汽车座椅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舒适性。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