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85202发布日期:2020-10-20 17:47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具体公开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迅猛,车型样式层出不穷,以满足不同驾车者的需求。但现有汽车上使用的汽车座椅,座椅底座的长度根据乘客平均身高制作而成,能够满足大部分乘车者的使用需求。不过,对于腿部较长的乘车者,乘车者坐好后其腿部伸出底座,伸出底座的腿部部分处于悬空状态,长时间乘坐会造成腿部不适,影响乘坐过程中的舒适性。

以往为提高乘坐舒适性,均采用多个(两个及以上)海绵垫体的分段式座椅结构,即,主坐区座垫与孤岛状的腿托延长平台为两体式结构,采用如电动调节、手动调节的方式使得腿托延长平台能够相对于主坐区座垫发生一定的位移,从而能够利用腿托延长平台实现座椅椅面的加长,以对乘坐者的腿部进行支撑,提高整体的舒适程度。

虽然以往的技术方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问题,如:主坐区座垫与孤岛状的腿托延长平台之间存在较大间隙,同样会影响乘坐者的舒适程度。又如:采用电动调节和手动调节的方式,使得腿托延长平台的调节过程很难去实现无级调整。故传统的腿托延长平台,仅能够起到初步的支撑作用,并没有最大限度地改善汽车座椅的舒适度,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实现无缝隙支撑乘坐者腿部的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

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支撑骨架和与座椅支撑骨架相配接的座椅泡棉,还包括: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的自由端可伸缩连接的跟随支撑平台以及设于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上的可移动腿托;所述可移动腿托与座椅泡棉的自由端之间设有第一气囊体且所述可移动腿托与座椅泡棉之间设有能够覆盖所述第一气囊体的遮盖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与所述腿托之间设有第二气囊体;或,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的自由端弹性伸缩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连接的行程气缸;随着所述行程气缸的活塞端伸缩,能够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远离或靠近所述座椅支撑骨架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囊体与所述座椅泡棉固接;所述第一气囊体与所述腿托之间设有贴附于第一气囊体和/或腿托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和/或,所述第一气囊体与所述遮盖体之间设有贴附于第一气囊体和/或遮盖体的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或,所述第一气囊体与所述腿托固接;所述第一气囊体与所述座椅泡棉之间设有贴附于第一气囊体和/或座椅泡棉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和/或,所述第一气囊体与所述遮盖体之间设有贴附于第一气囊体和/或遮盖体的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或,所述第一气囊体与所述腿托和座椅泡棉固接;所述第一气囊体与所述遮盖体之间设有贴附于第一气囊体和/或遮盖体的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囊体上还设有限高结构;所述限高结构包括:阵列式排列设置的穿透式限高带和/或内置型限高带和/或外置型限高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之间通过弹性伸缩机构连接;所述弹性伸缩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弹性元件、弹性片材、弹性伸缩垫。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座椅支撑骨架相对靠近第一气囊体的一端设有能够容纳所述跟随支撑平台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壁通过弹性伸缩机构与跟随支撑平台连接;或,所述座椅支撑骨架相对靠近第一气囊体的一端设有第一轨道;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上设有与第一轨道相配接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轨道通过至少一个弹性伸缩机构与跟随支撑平台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行程气缸的活塞端与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上相对远离座椅支撑骨架一端固接;或,与所述行程气缸的活塞端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上相对靠近跟随支撑平台的一端固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用于控制向第一气囊体和/或第二气囊体充、泄气的气源控制组件;所述气源控制组件包括:与第一气囊体和/或第二气囊体通过气管连接的气源,与气源连接的电磁阀以及用于控制气源和电磁阀的第一控制器;或,所述气源控制组件包括:与第一气囊体和/或第二气囊体通过气管连接的气源,与气源连接并内置有电磁阀且用于控制气源和电磁阀的第二控制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设于座椅靠背上的腰部支撑气囊体;所述腰部支撑气囊体与第一气囊体和/或第二气囊体采用共同气源。

本技术方案设置有与座椅泡棉配合使用的可移动腿托,为实现腿托的可移动,本技术方案将其设计在与座椅支撑骨架可伸缩连接的跟随支撑平台上,并在腿托与座椅泡棉之间增设第一气囊体,通过向第一气囊体内充入气体,使得膨胀中的第一气囊体克服座椅支撑骨架对跟随支撑平台的拉拽力,推动腿托向远离所述座椅泡棉的方向移动,直至达到使得乘坐者感到舒适的位置。在本技术方案的充入气体的过程中,乘坐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感觉无级调节腿托与座椅泡棉之间的间距。此外,第一气囊体上还覆盖有遮盖体,随着第一气囊体的膨胀,其会得以舒展,弥合了腿托与座椅泡棉之间的间隙,更进一步地提升了汽车座椅的舒适程度。

当第一气囊体膨胀至使得乘坐者满意的位置时,第一气囊体内的压力能够得以保持,以维持住能够使得乘坐者满意的汽车座椅长度。

当无需延长座椅长度时,将第一气囊体内的压力释放,失去外部压力的腿托逐步地随着第一气囊体的收缩而向靠近座椅泡棉的方向靠近,而鉴于跟随支撑平台与座椅支撑骨架可伸缩连接,当第一气囊体内气体泄去时,在座椅支撑骨架的拉拽力的作用下,腿托在跟随支撑平台的作用下亦向靠近座椅排名的方向靠近,直至回复至最初状态。当然,上述过程中,遮盖体自身的恢复能力也有助于自身位置的恢复,而且遮盖体还能够限定第一气囊体的顶部高度,防止第一气囊体突出过限导致乘坐者不舒适。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有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该汽车座椅调节的过程为持续性调节,也即无级调节,且鉴于上述具体设计,能够对乘坐者的腿部进行无缝隙支撑。

本技术方案进一步地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计,即: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与所述腿托之间设有第二气囊体。基于此设计,通过向第一气囊体内充入气体,使得膨胀中的第一气囊体克服座椅支撑骨架对跟随支撑平台的拉拽力,推动腿托向远离所述座椅泡棉的方向移动,直至达到使得乘坐者感到舒适的位置。而设于跟随支撑平台顶部的第二气囊体内能够充入气体,以进一步地对腿托的高度进行提升,更大程度地适应乘坐者的乘坐需求,提高座椅舒适性。此外,其能够与第一气囊体相结合,使得腿托的高度高于座椅泡棉的高度,使得汽车座椅整体形成更佳的包覆效果。

本技术方案为实现座椅支撑骨架与跟随支撑平台的可伸缩连接,具体提供有如下设计:一方面,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的自由端弹性伸缩连接,可选地,所述跟随支撑平台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之间通过弹性伸缩机构连接;所述弹性伸缩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弹性元件、弹性片材、弹性伸缩垫。另一方面,在所述座椅支撑骨架上设计行程气缸;随着所述行程气缸的活塞端伸缩,其能够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远离或靠近所述座椅支撑骨架的方向移动。所述行程气缸与第一气囊体共用气泵控制器,也可以不共用。当第一气囊体内充入气体时,行程气缸同时启动,提高调节座椅长度增长的速度;当气袋泄气时,第一气囊体泄气时气缸反向运动,辅助跟随支撑平台提高座椅长度复位的速度。

本技术方案还进一步地设计第一气囊体与座椅泡棉固接,则遮盖体和/或腿托分别与第一气囊体侧壁之间会因为相对位移产生摩擦,本技术方案在遮盖体和/或腿托分别与第一气囊体侧壁上增设耐磨柔性附层;或,第一气囊体与腿托固接,则遮盖体和/或座椅泡棉分别与第一气囊体侧壁之间会因为相对位移产生摩擦,本技术方案在遮盖体和/或座椅泡棉分别与第一气囊体侧壁上增设耐磨柔性附层;或,第一气囊体分布与腿托、座椅泡棉固接,则遮盖体与第一气囊体侧壁之间会因为相对位移产生摩擦,本技术方案在遮盖体与第一气囊体侧壁上增设耐磨柔性附层。

本技术方案还进一步地在第一气囊体第一气囊体上还设有限高结构,以限定第一气囊体的膨胀高度,防止发生第一气囊体顶部突出过限而引起乘坐者体感不适的情况。此外,本技术方案还进一步地优化了座椅支撑骨架与跟随支撑平台之间的连接结构。此外,本技术方案还具体地给出了能够用于控制第一气囊体或第二气囊体,或者第一气囊体和第二气囊体充气、泄气或者压力保持的工作状态的的气源控制组件。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2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3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4a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4b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5a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5b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5c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6a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6b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6c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6d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7a所示的是座椅支撑骨架与跟随支撑平台之间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7b所示的是座椅支撑骨架与跟随支撑平台之间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8a所示的是气源控制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8b所示的是气源控制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8c所示的是气源控制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8d所示的是气源控制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9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此图中,第一气囊体处于未充气状态。

请参考图2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此图中,第一气囊体处于充气状态。

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支撑骨架100和与座椅支撑骨架100相配接的座椅泡棉200。

上述结构为汽车座椅的主体结构,其中:

座椅支撑骨架100,采用现有的常规结构设计即可。

座椅泡棉200,安装于座椅支撑骨架100上,以提高汽车座椅的整体舒适程度。

还包括: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的自由端可伸缩连接的跟随支撑平台300以及设于所述跟随支撑平台300上的可移动腿托400。

可选地,可伸缩连接的具体方式不加以限定。可选地,所述跟随支撑平台300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之间通过弹性伸缩机构1000连接;所述弹性伸缩机构1000包括但不限于:弹性元件(如:弹簧)、弹性片材、弹性伸缩垫。

基于可伸缩的结构设计,跟随支撑平台相对于座椅支撑骨架,能够产生一定长度的位移,进而带动安装其上的可移动腿托相对于座椅泡棉之间产生相应长度的位移。

在任一一种长度状态下,通过调节第一气囊体内充入气体的体积,能够使得可移动腿托相对于座椅泡棉之间的位移得以进一步地增大直至达到第一气囊体膨胀的最大体积的状态或减少至第一气囊体内无气体的状态。

当第一气囊体内无气体时,基于可伸缩的结构设计,跟随支撑平台能够回位至最初的状态,也即第一气囊体未膨胀的状态,此时可移动腿托相对于座椅泡棉之间产生未产生位移。

所述可移动腿托400与座椅泡棉200的自由端之间设有第一气囊体500且所述可移动腿托400与座椅泡棉200之间设有能够覆盖所述第一气囊体500的遮盖体600。

可选地,第一气囊体300,介于腿托与座椅泡棉之间,通过调节向其充入、泄出气体能够调节座椅泡棉与腿托之间间距;而当其内气体压力保持时,能使得腿托与座椅泡棉之间的间距得以保持。

可选地,遮盖体600为可伸展结构,具体地,其可以呈折叠状结构。

或者,其可以具备弹性。

第一气囊体上还覆盖有遮盖体,随着第一气囊体的膨胀,其会得以舒展,弥合了腿托与座椅泡棉之间的间隙,更进一步地提升了汽车座椅的舒适程度。

基于上述设计,通过向第一气囊体内充入气体,使得膨胀中的第一气囊体克服座椅支撑骨架对跟随支撑平台的拉拽力,推动腿托向远离所述座椅泡棉的方向移动,直至达到使得乘坐者感到舒适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充入气体的过程中,乘坐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感觉无级调节腿托与座椅泡棉之间的间距。

当第一气囊体膨胀至使得乘坐者满意的位置时,第一气囊体内的压力能够得以保持,以维持住能够使得乘坐者满意的汽车座椅长度。

当无需延长座椅长度时,将第一气囊体内的压力释放,失去外部压力的腿托逐步地随着第一气囊体的收缩而向靠近座椅泡棉的方向靠近,而鉴于跟随支撑平台与座椅支撑骨架弹性伸缩连接,当第一气囊体内气体泄去时,在座椅支撑骨架的拉拽力的作用下,腿托在跟随支撑平台的作用下亦向靠近座椅排名的方向靠近,直至回复至最初状态。当然,上述过程中,遮盖体自身的恢复能力也有助于自身位置的恢复,而且遮盖体还能够限定第一气囊体的顶部高度,防止第一气囊体突出过限导致乘坐者不舒适。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该汽车座椅调节的过程为持续性调节,也即无级调节,且鉴于上述具体设计,能够对乘坐者的腿部进行无缝隙支撑。

请参考图3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此图中,第一气囊体处于充气状态。

所述跟随支撑平台300与所述腿托400之间设有第二气囊体700。

可选地,所述第二气囊体呈楔形体或长方体结构。

基于此处设计,通过向第一气囊体内充入气体,使得膨胀中的第一气囊体克服座椅支撑骨架对跟随支撑平台的拉拽力,推动腿托向远离所述座椅泡棉的方向移动,直至达到使得乘坐者感到舒适的位置。

而设于跟随支撑平台顶部的第二气囊体内能够充入气体,以进一步地对腿托的高度进行提升,更大程度地适应乘坐者的乘坐需求,提高座椅舒适性。此外,其能够与第一气囊体相结合,使得腿托的高度高于座椅泡棉的高度,使得汽车座椅整体形成更佳的包覆效果。

请参考图4a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此图中,第一气囊体处于充气状态。

请参考图4b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此图中,第一气囊体处于充气状态。

还包括: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连接的行程气缸800;随着所述行程气缸800的活塞端伸缩,能够带动跟随支撑平台300向远离或靠近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的方向移动。

所述行程气缸与第一气囊体共用气泵控制器,也可以不共用。

需要知道的是:

跟随支撑平台300向远离或靠近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的移动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气囊体的膨胀或收缩方向一致。

当第一气囊体内充入气体时,行程气缸同时启动,提高调节座椅长度增长的速度;当气袋泄气时,第一气囊体泄气时气缸反向运动,辅助跟随支撑平台提高座椅长度复位的速度。

具体地,请参考图4a,所述行程气缸800的活塞端与所述跟随支撑平台300上相对远离座椅支撑骨架100一端固接。此时,行程气缸800的活塞端与跟随支撑平台300上相对远离座椅支撑骨架100一端通过连接板固接,当行程气缸启动时,活塞端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远离座椅支撑骨架的方向移动。

或,

具体地,请参考图4b,与所述行程气缸800的活塞端与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上相对靠近跟随支撑平台300的一端固接。此时,行程气缸800的活塞端与座椅支撑骨架100一端通过连接板固接,当行程气缸启动时,在活塞端反作用力之下,行程气缸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远离座椅支撑骨架的方向移动。

请参考图5a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气囊体500与所述座椅泡棉200固接,则遮盖体和/或腿托分别与第一气囊体侧壁之间会因为相对位移产生摩擦。

所述第一气囊体500与所述腿托400之间设有贴附于第一气囊体500和/或腿托400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900;和/或,所述第一气囊体500与所述遮盖体600之间设有贴附于第一气囊体500和/或遮盖体600的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900。

基于上述设计,当第一气囊体膨胀时,设于腿托上的耐磨柔性附层,和/或遮盖体上的耐磨柔性附层,得以扩张,故其支撑面更大一点,推动腿托远离,促进座椅调节长度的过程,同时也具有保护腿托和遮盖体抵抗磨损的作用。

请参考图5b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气囊体500与所述腿托400固接;则遮盖体和/或座椅泡棉分别与第一气囊体侧壁之间会因为相对位移产生摩擦。

所述第一气囊体500与所述座椅泡棉200之间设有贴附于第一气囊体500和/或座椅泡棉200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900;和/或,所述第一气囊体500与所述遮盖体600之间设有贴附于第一气囊体500和/或遮盖体600的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900。

基于上述设计,当第一气囊体膨胀时,设于第一气囊体上的耐磨柔性附层,和/或遮盖体上的耐磨柔性附层,得以扩张,故其支撑面更大一点,推动腿托远离,促进座椅调节长度的过程,同时也具有保护腿托和遮盖体抵抗磨损的作用。

请参考图5c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气囊体500与所述腿托400和座椅泡棉200固接;则遮盖体与第一气囊体侧壁之间会因为相对位移产生摩擦。

所述第一气囊体500与所述遮盖体600之间设有贴附于第一气囊体500和/或遮盖体600的侧壁上的耐磨柔性附层900。

基于上述设计,当第一气囊体膨胀时,设于遮盖体上的耐磨柔性附层,得以扩张,故其支撑面更大一点,推动腿托远离,促进座椅调节长度的过程,同时也具有保护第一气囊体抵抗磨损的作用。

可选地,耐磨柔性附层900包括但不限于:弹性织物、弹性橡胶层、弹性聚酯复合布。

可选地,耐磨柔性附层900可以为板式结构件。具体地,其材料为工程塑料、聚酯板材,限位复合板或不锈钢金属薄板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复合而成。

可选地,其数量为一个或至少一个以上。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气囊体500上还设有限高结构501;所述限高结构包括:阵列式排列设置的穿透式限高带和/或内置型限高带和/或外置型限高带。

可选地,请参考图6a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气囊体500内壁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与第一气囊体500内壁固接的第一限高结构5011,所述第一限高结构5011为内置型限高带的一种实施方式。

第一限高结构5011,其设于第一气囊体内部,且其沿第一气囊体高度方向延伸。其具体结构不限,但其顶端和底端分别与第一气囊体内顶壁和内底壁之间固接,所述固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铆接。

所述第一限高结构,为tpu、或无纺布材质。

或,请参考图6b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气囊体500外壁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与第一气囊体500外壁固接的第二限高结构5012;第二限高结构5012,为外置型限位带的一种实施方式,其设于第一气囊体外部,且其沿第一气囊体高度方向延伸,但其顶端和底端分别与第一气囊体内顶壁和内底壁之间固接,所述固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铆接。

所述第二限高结构,为tpu、或无纺布材质。

或者,沿其外侧壁周向延伸的第三限高结构5013,请参考图6c。第三限高结构5013,为外置型限位带的一种实施方式,其设于第一气囊体外部,并且其环设在所述第一气囊体的侧壁,具体地,呈纵向延伸。所述固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铆接。

所述第三限高结构,为tpu、或无纺布材质。

或,请参考图6d所示的是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第一气囊体500内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穿透第一气囊体500顶壁和底壁,并分别与顶壁和底壁的外侧固接的第一限高结构5014,所述第一限高结构5014为穿透式限高带的一种实施方式。穿透式限高带的纵截面为工字型,其两端伸出于第一气囊体外,其竖直部分略长于第一气囊体泄气时的正常高度,当第一气囊体充气时,其伸出于第一气囊体外的端部可对第一气囊体表面施加压力,避免其单点膨胀过高。

可选地,穿透式限高带、内置型限高带和外置型限高带的横截面可以是点状、条状、圆形或者蜂窝状等多种形状。

请参考图7a,本实施方式中给出了座椅支撑骨架与跟随支撑平台之间的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相对靠近第一气囊体500的一端设有能够容纳所述跟随支撑平台300的第一凹槽101;所述第一凹槽101内壁通过弹性伸缩机构1000与跟随支撑平台300连接。

拉动跟随支撑平台的自由端能够使得其向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方向移动;当外力失去时,在弹性伸缩机构将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靠近第一凹槽的方向移动,直至跟随支撑平台能够隐入第一凹槽内。

或,请参考图7b,本实施方式中给出了座椅支撑骨架与跟随支撑平台之间的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座椅支撑骨架100相对靠近第一气囊体500的一端设有第一轨道102;所述跟随支撑平台300上设有与第一轨道102相配接的第二凹槽103;所述第一轨道102通过至少一个弹性伸缩机构1000与跟随支撑平台300连接。

拉动跟随支撑平台的自由端能够使得其向远离所述第一轨道的方向移动;当外力失去时,在弹性伸缩机构将带动跟随支撑平台向靠近第一轨道的方向移动,直至跟随支撑平台能够包覆第一轨道。

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地给出了气源控制组件1100的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用于控制向第一气囊体500和/或第二气囊体700充、泄气的气源控制组件1100;

所述气源控制组件1100包括:与第一气囊体500和/或第二气囊体700通过气管连接的气源1101,与气源1101连接的电磁阀1102以及用于控制气源1101和电磁阀1102的第一控制器1103;

所述气源控制组件1100包括:与第一气囊体500和/或第二气囊体700通过气管连接的气源1101,与气源1101连接并内置有电磁阀1102且用于控制气源1101和电磁阀1102的第二控制器1104。

可选地,气源可以来自车身气源。气源既可以包括分别与第一气囊体和第二气囊体连接的第一气源1101a,请参考图8a,和第二气源1101b,请参考图8b,亦可以为同时与第一气囊体和第二气囊体连接的第三气源1101c,请参考图8c。

电磁阀1102,既可以包括分别与第一气囊体和第二气囊体连接的第一电磁阀1102a,请参考图8a,和第二电磁阀1102b,请参考图8b,亦可以为同时与第一气囊体和第二气囊体连接的第三电磁阀1102c,请参考图8c。

可选地,请参考图8d,电磁阀可以与直接内置于第二控制器1104中。

请参考图9所示的一种具备可移动腿托的汽车座椅的一种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于座椅靠背1200上的腰部支撑气囊体1201;所述腰部支撑气囊体1201与第一气囊体500和/或第二气囊体700采用共同气源。增设一位电磁阀的设计并在控制器上增设该电磁阀的启动控制即可。

此设计,能够实现气体资源的充分利用,且能够进一步地提升汽车座椅的整体舒适程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气囊体、第二气囊体和腰部支撑气囊体,包括但至少一个气袋。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