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10662发布日期:2021-01-01 18:27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交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



背景技术:

交通,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和图文传递的行业,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在国民经济中属于第三产业,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道五种方式,邮电包括邮政和电信两方面内容。

随着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车辆的日益增多,道路的拥挤,若行驶的机动车突发故障不能行驶将会影响来往车辆的正常行驶,严重的甚至引发交通大堵塞,这时需立即采取措施通过牵引设备用牵引车将拖车拖离现场疏通道路,然而,现有的交通机械用牵引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仍存有一些不足之处,虽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却容易缩短牵引设备与故障车之间的距离,容易发生追尾等意外事故,且所利用的缓冲力多有金属弹簧产生,由于在牵引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距离时刻发生着变化,容易产生金属疲劳,严重时还会发横弹簧断裂的现象,因此,现阶段市场上亟需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的交通机械用牵引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仍存有一些不足之处,虽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却容易缩短牵引设备与故障车之间的距离,容易发生追尾等意外事故,且所利用的缓冲力多有金属弹簧产生,由于在牵引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距离时刻发生着变化,容易产生金属疲劳,严重时还会发横弹簧断裂现象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包括第一盒体,所述第一盒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齿盘和第二齿盘,所述第一齿盘和第二齿盘均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轴的表面,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卡接在第一盒体或第二盒体内侧壁所开设的轴承槽内,所述轴承槽的内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环和第二电磁环,并且第一连接轴表面对应第二电磁环和第一电磁环的位置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永磁环和第二永磁环,所述第一齿盘的表面啮合有第三齿盘,所述第三齿盘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轴的表面,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四齿盘,所述第四齿盘的表面与第一齿板槽内侧壁所设置的第一齿板相近的一面啮合,所述第一齿板槽开设于第一驱动杆的表面,并且第一连接轴位于第一驱动杆表面所开设的第一连接口内,所述第一驱动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三永磁环,并且第一盒体内侧壁对应第三永磁环的位置设置有第三电磁环,所述第二齿盘的表面啮合有第五齿盘,所述第五齿盘固定连接在第三连接轴的表面,所述第三连接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六齿盘,所述第一齿盘的表面与第二齿板槽内部所设置的第二齿板相近的一面啮合,所述第二齿板槽开设于第二驱动杆的表面,并且第一连接轴位于第二驱动杆表面所开设的第二连接口内,所述第二盒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四电磁环,并且第二驱动杆端部对应第四电磁环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四永磁环,所述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的内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所述第一支撑台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齿环,所述第二支撑台顶部对应第一齿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齿环,并且第二齿环和第一齿环之间设置有内齿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永磁环和第一电磁环相对面的磁极相反,所述第二永磁环和第二电磁环相对面的磁极相反,所述第一盒体的表面卡接有第一卡套,并且第一驱动杆位于其中一个第一卡套内,所述第二盒体的表面卡接有第二卡套,并且第二驱动杆位于其中一个第二卡套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表面套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卡接在第一盒体内侧的顶部,所述第三连接轴的表面套接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卡接在第二盒体内侧的底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支撑台的表面开设有第二穿孔,并且第一连接轴位于第二穿孔内,所述第二支撑台的表面开设有第一穿孔,并且第一连接轴位于第一穿孔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的相对面均开设有连接槽,且两个连接槽内均滑动连接有连接体,且两个连接体的相对面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互相远离的一端均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内设置有万向珠,所述万向珠的表面嵌入式连接有第五永磁环,并且定位槽内侧壁对应第五永磁环的位置嵌入式连接有第五电磁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盒体的内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永磁座,且两个第一永磁座以第一驱动杆为中心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盒体的内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永磁座,且两个第二永磁座以第二驱动杆为中心轴对称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万向珠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万向珠互相远离的一面通过两个连接杆分别与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相近的一面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挂钩包括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侧面与连接杆相近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的顶部通过弹性合页与第一卡夹铰接,所述第一卡夹的底部啮合有第二卡夹,所述第二卡夹的上端面与连接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夹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电磁环、第二电磁环、第三电磁环、第四电磁环和第五电磁环均通过导线与蓄能装置电性连接,所述蓄能装置通过导线与直流升压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直流升压电路通过导线与整流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整流电路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一永磁座和第二永磁座电性连接。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第一齿盘、第二齿盘、第一齿板槽、第二齿板槽、第三永磁环、第三电磁环、第四电磁环、第四永磁环、定位槽、万向珠、第五永磁环和第五电磁环等结构的互相配合下,在能够起到缓冲效果的同时,还可保证与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相连两个交通设备之间的空间距离,避免在牵引的过程中发生追尾等意外事故,可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避免交通工具所受到的反作用力较大,提高了交通工具受力的平衡度,且所产生的缓冲力均由磁性物质产生,与弹簧弹力所产生的缓冲效果相比,不存在金属疲劳,安全性能更高。

2、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第一齿盘、第二齿盘、第三齿盘、第四齿盘、第四齿盘、第五齿盘、第一齿板和第二齿板,当交通机械施加在第一驱动杆或第二驱动杆上的力为拉力或推力时,以第一驱动杆为例,第一驱动杆在第一卡套内部进行伸缩动作的过程中,可通过第一齿板和第四齿盘将线性驱动力转化为扭力并直接作用在第二连接轴上,接着,利用第三齿盘与第一齿盘之间的联动效应以及第一齿盘与第五齿盘之间的联动效应将此扭力传输至第三连接轴上,并通过第六齿盘和第二齿板将扭力转化为线性力并直接作用在第二驱动杆上,便会使第二驱动杆与第一驱动杆两者之间的移动轨迹为互逆关系,在能够起到缓冲效果的同时,还可保证与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相连两个交通设备之间的空间距离,避免在牵引的过程中发生追尾等意外事故。

3、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第一齿板槽和第二齿板槽,第一齿板与第四齿盘处于啮合的状态下,第四齿盘位于第一齿板槽内,同理,第六齿盘位于第二齿板槽内,便可分别提高第一驱动杆在第一卡套内进行滑行动作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二驱动杆在第二卡套内进行滑行动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4、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第三永磁环、第三电磁环、第四电磁环和第四永磁环,第三永磁环在通电的过程中,产生磁性,与第三永磁环相近一面的磁性相反,与上述操作相同,第四电磁环与第四永磁环相近一面的磁性相同,互斥,利用第三永磁环与第三电磁环之间的磁引力以及第四电磁环与第四永磁环之间的磁斥力,可用于保持两者之间力的平衡,从而便可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避免交通工具所受到的反作用力较大,提高了交通工具受力的平衡度。

5、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第一永磁环、第二永磁环、第一电磁环和第二电磁环,第一电磁环在通电的过程中,产生磁性,其内侧壁与第一永磁环外侧壁的磁极相反,互相吸引,同理,第二电磁环的内侧壁与第二永磁环的外侧壁的磁极相反,互相吸引,因而在当第一齿盘和第二齿盘在发生旋转动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减缓第一齿盘和第二齿盘的转速,另一方面,具有复位功能,用于保证第一驱动杆与第一盒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二驱动杆与第二盒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三方面,还可减缓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之间在单位时间内的角度变化量,使得在转弯的过程中,故障车和牵引车之间的转角角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值小,有效提高了故障车在进行转弯时的稳定性。

6、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第一齿环、第二齿环和内齿轮,在内齿轮的作用效果下,可使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之间在产生错位的过程中其转角角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值小,进一步提高了故障车在进行转弯时的稳定性。

7、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定位槽、万向珠、第五永磁环和第五电磁环,第五电磁环在供电的过程中其内侧所产生的磁性与第五永磁环外侧壁的磁性相反,互相吸引,使得第一挂钩、第二挂钩分别与第一驱动杆、第二驱动杆之间可发生旋转动作,同时还可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有效提高了故障车受力的均衡度,可避免受损,保证两辆车平稳行驶。

8、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按压压柄,便可使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处于卡口的状态,便于连接截面直径较大的挂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中第一盒体俯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中第二盒体俯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中第一驱动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中第一齿盘、第二齿盘与第一连接轴的组合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中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中第一永磁环、第二永磁环、第一电磁环和第二电磁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中第一驱动杆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中c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中b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第一盒体;2、第二盒体;3、第一齿盘;4、第二齿盘;5、第一连接轴;6、第一轴承;7、轴承槽;8、第一电磁环;9、第二电磁环;10、第一永磁环;11、第二永磁环;12、第一齿板;13、第三齿盘;14、第四齿盘;15、第二连接轴;16、第二齿环;17、第一齿板槽;18、第一驱动杆;19、第一卡套;20、第三永磁环;21、第三电磁环;22、第一永磁座;23、第一连接口;24、第五齿盘;25、第六齿盘;26、第三连接轴;27、第二齿板槽;28、第二齿板;29、第二驱动杆;30、第二卡套;31、第四永磁环;32、第四电磁环;33、第二连接口;34、第二永磁座;35、内齿轮;36、第一支撑台;37、第二支撑台;38、第二穿孔;39、第一穿孔;40、第三轴承;41、第二轴承;42、连接槽;43、连接体;44、定位槽;45、万向珠;46、第五永磁环;47、第五电磁环;48、连接杆;49、第一挂钩;491、连接架;492、弹性合页;493、第一卡夹;494、压柄;495、第二卡夹;50、第二挂钩;51、第一齿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超大角度范围的交通机械牵引设备,包括第一盒体1,第一盒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盒体2,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齿盘3和第二齿盘4,第一齿盘3和第二齿盘4均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轴5的表面,第一连接轴5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6,第一轴承6卡接在第一盒体1或第二盒体2内侧壁所开设的轴承槽7内,轴承槽7的内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环8和第二电磁环9,并且第一连接轴5表面对应第二电磁环9和第一电磁环8的位置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永磁环10和第二永磁环11,第一齿盘3的表面啮合有第三齿盘13,第三齿盘13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轴15的表面,第二连接轴1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四齿盘14,第四齿盘14的表面与第一齿板槽17内侧壁所设置的第一齿板12相近的一面啮合,第一齿板槽17开设于第一驱动杆18的表面,并且第一连接轴5位于第一驱动杆18表面所开设的第一连接口23内,第一驱动杆18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三永磁环20,并且第一盒体1内侧壁对应第三永磁环20的位置设置有第三电磁环21,第二齿盘4的表面啮合有第五齿盘24,第五齿盘24固定连接在第三连接轴26的表面,第三连接轴2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六齿盘25,第一齿盘3的表面与第二齿板槽27内部所设置的第二齿板28相近的一面啮合,第二齿板槽27开设于第二驱动杆29的表面,并且第一连接轴5位于第二驱动杆29表面所开设的第二连接口33内,第二盒体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四电磁环32,并且第二驱动杆29端部对应第四电磁环32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四永磁环31,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的内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台36和第二支撑台37,第一支撑台3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齿环51,第二支撑台37顶部对应第一齿环5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齿环16,并且第二齿环16和第一齿环51之间设置有内齿轮35。

具体的,如图8所示,第一永磁环10和第一电磁环8相对面的磁极相反,第二永磁环11和第二电磁环9相对面的磁极相反,第一盒体1的表面卡接有第一卡套19,并且第一驱动杆18位于其中一个第一卡套19内,第二盒体2的表面卡接有第二卡套30,并且第二驱动杆29位于其中一个第二卡套30内。

具体的,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轴15的表面套接有第二轴承41,第二轴承41卡接在第一盒体1内侧的顶部,第三连接轴26的表面套接有第三轴承40,第三轴承40卡接在第二盒体2内侧的底部。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台36的表面开设有第二穿孔38,并且第一连接轴5位于第二穿孔38内,第二支撑台37的表面开设有第一穿孔39,并且第一连接轴5位于第一穿孔39内。

具体的,如图11所示,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的相对面均开设有连接槽42,且两个连接槽42内均滑动连接有连接体43,且两个连接体43的相对面固定连接。

具体的,如图9所示,第一驱动杆18和第二驱动杆29互相远离的一端均开设有定位槽44,定位槽44内设置有万向珠45,万向珠45的表面嵌入式连接有第五永磁环46,并且定位槽44内侧壁对应第五永磁环46的位置嵌入式连接有第五电磁环47。

具体的,如图10所示,第一盒体1的内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永磁座22,且两个第一永磁座22以第一驱动杆18为中心轴对称设置,第二盒体2的内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永磁座34,且两个第二永磁座34以第二驱动杆29为中心轴对称设置。

具体的,如图1所示,万向珠45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万向珠45互相远离的一面通过两个连接杆48分别与第一挂钩49和第二挂钩50相近的一面固定连接。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挂钩49和第二挂钩50的结构相同,第一挂钩49包括连接架491,连接架491的侧面与连接杆48相近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架491的顶部通过弹性合页492与第一卡夹493铰接,第一卡夹493的底部啮合有第二卡夹495,第二卡夹495的上端面与连接架49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卡夹49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柄494。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电磁环8、第二电磁环9、第三电磁环21、第四电磁环32和第五电磁环47均通过导线与蓄能装置电性连接,蓄能装置通过导线与直流升压电路电性连接,直流升压电路通过导线与整流电路电性连接,整流电路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一永磁座22和第二永磁座34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当交通机械施加在第一驱动杆18或第二驱动杆29上的力为拉力或推力时,以第一驱动杆18为例,第一驱动杆18在第一卡套19内部进行伸缩动作的过程中,可通过第一齿板12和第四齿盘14将线性驱动力转化为扭力并直接作用在第二连接轴15上,接着,利用第三齿盘13与第一齿盘3之间的联动效应以及第一齿盘3与第五齿盘24之间的联动效应将此扭力传输至第三连接轴26上,并通过第六齿盘25和第二齿板28将扭力转化为线性力并直接作用在第二驱动杆29上,便会使第二驱动杆29与第一驱动杆18两者之间的移动轨迹为互逆关系,在能够起到缓冲效果的同时,还可保证与第一挂钩49和第二挂钩50相连两个交通设备之间的空间距离,避免在牵引的过程中发生追尾等意外事故,第一齿板12与第四齿盘14处于啮合的状态下,第四齿盘14位于第一齿板槽17内,同理,第六齿盘25位于第二齿板槽27内,便可分别提高第一驱动杆18在第一卡套19内进行滑行动作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二驱动杆29在第二卡套30内进行滑行动作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三永磁环20在通电的过程中,产生磁性,与第三永磁环20相近一面的磁性相反,与上述操作相同,第四电磁环32与第四永磁环31相近一面的磁性相同,互斥,利用第三永磁环20与第三电磁环21之间的磁引力以及第四电磁环32与第四永磁环31之间的磁斥力,可用于保持两者之间力的平衡,从而便可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避免交通工具所受到的反作用力较大,提高了交通工具受力的平衡度,第一电磁环8在通电的过程中,产生磁性,其内侧壁与第一永磁环10外侧壁的磁极相反,互相吸引,同理,第二电磁环9的内侧壁与第二永磁环11的外侧壁的磁极相反,互相吸引,因而在当第一齿盘3和第二齿盘4在发生旋转动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减缓第一齿盘3和第二齿盘4的转速,另一方面,具有复位功能,用于保证第一驱动杆18与第一盒体1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二驱动杆29与第二盒体2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三方面,还可减缓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之间在单位时间内的角度变化量,使得在转弯的过程中,故障车和牵引车之间的转角角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值小,有效提高了故障车在进行转弯时的稳定性,在内齿轮35的作用效果下,可使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之间在产生错位的过程中其转角角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值小,进一步提高了故障车在进行转弯时的稳定性,第五电磁环47在供电的过程中其内侧所产生的磁性与第五永磁环46外侧壁的磁性相反,互相吸引,使得第一挂钩49、第二挂钩50分别与第一驱动杆18、第二驱动杆29之间可发生旋转动作,同时还可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有效提高了故障车受力的均衡度,可避免受损,保证两辆车平稳行驶。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