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61150发布日期:2020-12-04 13:5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中控箱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中控箱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驾驶室的空间通常有限,特别是矿用自卸车,在其具有有限空间的驾驶室内设置有并排布置的主座椅和副座椅,和设置在主座椅和副座椅之间的中控箱,座椅和中控箱之间的间距较小。

目前,矿用自卸车中控箱通常采用内置地脚螺栓安装在主副座椅之间的地板上,当需要更换中控箱时,由于座椅和中控箱之间的间距较小,工具较难伸入座椅和中控箱之间,工具的操作空间受限,因此,需要拆挪座椅,再打开中控箱的侧板,将工具伸进箱体内实施盲操作,中控箱的拆装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控箱结构,主要目的是使得中控箱的拆装更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控箱结构,具有换挡器手柄,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上远离所述换挡器手柄的第一端底部设置有第一卡合部,靠近所述换挡器手柄的第二端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部;

底架,所述底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合部,另一端设置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卡合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当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拆卸分离时,所述箱体可沿第一方向相对所述底架移动,使所述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分离。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拆卸分离时,所述箱体可沿第二方向相对所述底架移动,使所述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卡合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能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合部为z形件,所述z形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的底部连接;

所述底架包括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的连杆,所述连杆为所述第二卡合部;

所述z形件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连杆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的底部设置有开口;

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开口伸入所述箱体内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上与所述第一杆体相对应的一侧设置有倒角;

所述第一杆体上与所述第二端相对应的位置处朝向所述第二杆体弯折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包括箱体本体、侧板和帽壳;

所述箱体本体的侧部具有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的内壁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相对应的两个第一内壁;

与所述第一端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内壁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插槽或第一插孔;

所述侧板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插槽或第一插孔相适配的第一插销;

所述第一插销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或第一插孔,所述侧板封堵于所述第一安装口;

与所述第二端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内壁位置处设置有第三连接部;

所述侧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口的内壁包括相对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内壁相邻的两个第二内壁;

所述箱体本体的侧部内表面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内壁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衬板,所述衬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口显露,且沿所述第二内壁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侧板与所述衬板相抵接且可相对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本体的顶部具有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插槽或第二插孔;

所述帽壳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插槽或第二插孔相适配的第二插销,所述第二插销插接于所述第二插槽或第二插孔内,所述帽壳封堵于所述第二安装口;

所述第二端的上部设置有第五连接部;

所述帽壳上与所述第二端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第六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帽壳包括帽壳本体和面板;

所述帽壳本体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口;所述面板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三安装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分别电连接且相互连接成一体结构的变速箱换挡器、变速箱电子控制单元和变速箱车辆接口模块。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控箱结构,通过设置底架,以及在箱体的底部设置第一卡合部和第一连接部,在底架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卡合部和第二连接部,且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卡合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实现了当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拆卸分离后,只需将箱体沿第一方向相对底架移动,使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分离,即可使得箱体与底架分离,此时将箱体上提,将箱体搬离底架,即可完成中控箱的拆卸,减少了使用工具拆装中控箱的操作,同时无需拆挪座椅,而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位于箱体靠近换挡器手柄的一端,由于该端通常位于主副座椅的前端,因此,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拆装不必再受工具操作空间的限制,中控箱的拆装更方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控箱结构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中控箱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箱体与底架的一种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中控箱结构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中控箱结构的爆炸图;

图6为图1所示中控箱与驾驶室主座椅和副座椅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图2、图3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控箱结构,具有换挡器手柄12,包括箱体1,该箱体1上远离换挡器手柄12的第一端底部设置有第一卡合部15,靠近换挡器手柄12的第二端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6;底架4,该底架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卡合部41,另一端设置第二连接部42,第一卡合部15和第二卡合部41卡合连接,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可拆卸连接;当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拆卸分离时,箱体1可沿第一方向相对底架4移动,使第一卡合部15和第二卡合部16分离。其中,图6中标号“100”表示座椅。

中控箱结构,底架4可以用于安装在主副座椅之间的地板上,在拆卸箱体1时,操作人员可以先将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拆开,然后沿第一方向移动箱体1,即向朝向第二连接部42的方向推动箱体1,使得箱体1在底架4上向前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卡合部15和第二卡合部41分离,再将箱体1上提,以将箱体1搬离底架4,实现箱体1的拆卸,无需拆挪座椅,而且,底架4与箱体1在主副座椅之间的连接采用第一卡合部15和第二卡合部41进行卡合连接,通过推动箱体1即可实现二者之间的分离,避免了使用工具进行操作,同时,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位于箱体1的第二端,该端通常位于主副座椅的前端,可以方便操作人员拆装,且工具的操作空间不受限,操作方便。

其中,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可以分别为相适配的卡槽和卡钩等结构,使得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卡扣连接。或者,第一连接部16可以为设置在箱体1第二端下部的通孔,第二连接部42可以为设置在底架4上的连接板,且在该连接板上排布有通孔,在连接板的内表面上与该通孔相应的位置处连接有螺母,螺栓插入所述的通孔并与螺母螺纹连接,使得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控箱结构,通过设置底架,以及在箱体的底部设置第一卡合部和第一连接部,在底架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卡合部和第二连接部,且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卡合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实现了当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拆卸分离后,只需将箱体沿第一方向相对底架移动,使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分离,即可使得箱体与底架分离,此时将箱体上提,将箱体搬离底架,即可完成中控箱的拆卸,减少了使用工具拆装中控箱的操作,同时无需拆挪座椅,而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位于箱体靠近换挡器手柄的一端,由于该端通常位于主副座椅的前端,因此,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拆装不必再受工具操作空间的限制,中控箱的拆装更方便。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当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拆卸分离时,箱体1可沿第二方向相对底架4移动,使第一卡合部15和第二卡合部41卡合连接,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能配合连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在组装箱体1时,操作人员可以先将箱体1落在底架4上,然后沿第二方向移动箱体1,即向朝向第二卡合部41的方向推动箱体1,使得箱体1在底架4上向后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卡合部15和第二卡合部41卡合连接,再将第一连接部16和第二连接部42相配合连接,实现箱体1的组装,操作同样方便。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第一卡合部15可以为z形件,该z形件的一端可以与箱体1的第一端底部连接;底架4可以包括两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的第一杆体43和第二杆体44,以及连接于第一杆体43和第二杆体44之间的连杆,该连杆可以为第二卡合部41;箱体1能在第一杆体43和第二杆体44上朝连杆的方向移动,直至z形件的另一端插接于连杆下方。在拆卸箱体1时,操作人员可以先将第五连接部16和第六连接部42拆开,然后推动箱体1,使箱体1在底架4上向前移动,从而使得z形件的另一端脱离连杆,再将箱体1上提,以将箱体1搬离底架4,实现箱体1的拆卸,在组装箱体1时,操作人员可以先将箱体1落在底架4上,然后推动箱体1,使箱体1在底架4上向后移动,从而使得z形件的另一端插入连杆的下方,此时,第五连接部16恰好与第六连接部42相对应,再将第五连接部16和第六连接部42相连接,即可实现箱体1的组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z形件的宽度与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的距离可以相适配,以使得z形件的另一端插接于连杆下方时,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能够限制z形件的左右运动,从而起到对箱体进行左右方向限位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箱体的组装稳固性。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杆体43和第二杆体44上分别设置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滑槽,并在箱体1的底部设置两条沿其长度方向布置且与该滑槽相适配的凸楞,以使得箱体1与底架4之间的滑动连接更顺畅。此外,第六连接部42可以为垂直设置于底架4上的连接板,且在该连接板上设置有通孔,同时,在连接板的内表面上与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螺母,而第五连接部16可以为设置在箱体1第二端底部侧壁的通孔,螺栓可以穿过通孔与螺母螺纹连接。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第二端的底部可以设置有开口17;箱体1在底架4上移动的过程中,第六连接部42穿过开口17在箱体1内与第一连接部16可拆卸连接,保证了箱体1的美观性。也就是说,在箱体1落在底架4上后,第二连接部42即前述的连接板可以通过开口17进入箱体1内,箱体1在移动的过程中,该连接板可以靠近或远离第一连接部16即箱体1第二端底部侧壁的通孔,在组装箱体1时,箱体1在底架4上向后移动,连接板靠近箱体1第二端的侧壁,当z形件插入连杆的下方时,连接板恰好可以与箱体1侧壁相抵,且各自的通孔相对应,即可实现螺栓连接,在拆卸箱体1时,z形件脱离连杆的下方,连接板远离箱体1第二端的侧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或图2,箱体1的第二端上与第一杆体43相对应的一侧设置有倒角;第一杆体43上与倒角相对应的位置处朝向第二杆体44弯折布置,且可以与倒角相匹配。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避免驾驶员在驾驶时,箱体1和底架4对驾驶员的腿部操作造成影响,减少对驾驶员腿部空间的限制,从而改善驾驶员的作业感受,环节疲劳。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箱体1包括箱体本体、侧板2和帽壳3;箱体本体的侧部具有第一安装口11,该第一安装口11的内壁可以包括相对且分别与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应的两个第一内壁111;其中,与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一内壁111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插槽或第一插孔112;侧板2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插槽或第一插孔112相适配的第一插销21;第一插销21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或第一插孔112,侧板2封堵于第一安装口11。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与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一内壁111上设置第一插槽,在侧板2的一端设置第一插销21,实现了在组装侧板2时,可沿箱体1推入侧板2,直到第一插销21完全插入第一插槽或第一插孔112内,在拆卸侧板2时,可沿箱体1拉出侧板2,使得第一插销21脱离第一插槽或第一插孔112,直至侧板2完全被拉出,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可以使得侧板2较牢固地连接在箱体1上,还可以使得第一插销21为侧板2的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便于侧板2的拆装。具体地,第一插销21和第一插槽或第一插孔112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且可分别均布于侧板2端部和第一内壁111上。而且,第一插槽或第一插孔112可以为由连接在箱体1侧部内表面上的第一连接件和箱体1内表面共同围成,而第一插销21可以连接在侧板2的内表面,以使得侧板2封堵于第一安装口11后,其外表面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保证中控箱的整体美观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侧板2在箱体1上的连接牢固性,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与第二端相对应的第一内壁111位置处可以设置有第三连接部113;而侧板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四连接部22,该第三连接部113和第四连接部22可拆卸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与第二端相对应的第一内壁111上设置第一连接部113,在侧板2的另一端设置与第一连接部113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实现了在组装侧板2时,可沿箱体1推入侧板2,直到第一插销21插入第一插槽内,再将第三连接部113与第四连接部22相连接,进一步提高了侧板2在箱体1上的连接牢固性;在拆卸侧板2时,可以先将第三连接部113和第四连接部22分离,再沿箱体1拉出侧板2,使得第一插销21脱离第一插槽,直至侧板2完全被拉出。

上述实施例中,由于中控箱安装在车辆驾驶室的主副座椅之间时,因此,沿箱体1横向推拉拆装侧板2即为沿座椅的前后方向推拉拆装侧板2,可以使得操作人员的操作更方便。可参见图6。

上述实施例中,侧板2的推入方向与箱体1的第一端相对应,侧板2的拉出方向与箱体1的第二端相对应,即第一插槽或第一插孔112位于箱体1的第一端,第三连接部113位于箱体1的第二端,使得侧板2可以从座椅的前端向座椅的后端推入,以及从座椅的后端向座椅的前端拉出,以及使得第三连接部113和第四连接部22可以位于主副座椅的前端,从而更加便于操作人员推拉侧板2,以及拆装第三连接部113和第四连接部22,且工具的操作空闲不受限。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第一安装口11的内壁可以包括相对且分别与两个第一内壁111相邻的两个第二内壁114;箱体1的侧部内表面上位于两个第二内壁114的位置处可以分别设置有衬板115,该衬板115通过第一安装口11显露,且沿第二内壁114的长度方向延伸;侧板2与衬板115相抵接且可相对滑动,侧板2封堵于第一安装口11。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安装口11的第二内壁114位置处设置衬板115,且该衬板115可以与衬板115相抵接且可相对滑动,实现了当推拉侧板2时,侧板2可以始终与衬板115相抵,使得衬板115能够为侧板2提供导向,以使得第一插销21能够快速准确地插入第一插槽或第一插孔112内,从而使得侧板2的拆装更方便。

其中,第三连接部113和第四连接部22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三连接部113和第四连接部22可以分别为相适配的卡槽和卡钩等结构,使得第三连接部113和第四连接部22卡扣连接。或者,第三连接部113可以为设置在箱体1侧部内表面上第一内壁111位置处,且沿第一内壁111的长度方向布置的连接板,且在该连接板上排布有多个通孔,在连接板的内表面上与每个通孔相应的位置处连接有螺母,第四连接部22可以为排布在侧板2端部的多个通孔,螺栓插入所述的通孔并与螺母螺纹连接,使得第三连接部113和第四连接部22螺栓连接。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箱体1的顶面具有第二安装口13,该第二安装口13处可以设置有第二插槽或第二插孔131;帽壳3的底部可以设置有与第二插槽或第二插孔131相适配的第二插销311,第二插销311插接于第二插槽或第二插孔131内,帽壳3封堵于第二安装口13。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安装口13处设置第二插槽或第二插孔131,在帽壳3的底部设置第二插销311,实现了在组装帽壳3时,可以将帽壳3从上至下压至箱体1的顶部,直到第二插销311插入第二插槽或第二插孔131内,在拆卸帽壳3时,可向上拔离帽壳3,直至第二插销311脱离第二插槽或第二插孔131,使得帽壳3在箱体1上的拆装更方便,其中,第二插销311和第二插槽或第二插孔131的插接还可以为帽壳3在箱体1上的插拔起到导向作用,进一步便于帽壳3的拆装。具体地,第二插销3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该多个第二插销311可以沿帽壳3的外周均布,而第二插槽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该多个第二插槽在箱体1的顶面上与多个第二插销311一一对应。而且,第二插槽或第二插孔131可以为由连接在箱体1侧部内表面上的第二连接件和箱体1内表面共同围成,而第二插销311可以连接在帽壳3的内表面,以使得帽壳3封堵于第二安装口13后,其外表面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上,保证中控箱的整体美观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帽壳3在箱体1上的连接牢固性,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箱体1的第二端可以设置有第五连接部14;帽壳3上与第二端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第六连接部312,第五连接部14和第六连接部312可拆卸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箱体1的第二端设置第五连接部14,在帽壳3上与第二端相对应的一端设置第六连接部312,实现了在组装帽壳3时,可将帽壳3从上至下压至箱体1的顶面,直到第二插销311插入第二插槽内,再将第五连接部14和第六连接部312相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帽壳3在箱体1上的连接牢固性;在拆卸帽壳3时,可以先将第五连接部14和第六连接部312分离,再向上拔离帽壳3,直至第二插销311脱离第二插槽,直至帽壳3完全被拔离。

如前所述,中控箱上靠近换挡器手柄12的第二端通常位于座椅的前端,通过将第五连接部14设置在箱体1的第二端,具体地,第五连接部14可以位于箱体1第二端的上部,将第六连接部312设置在帽壳3上与第二端相对应的一端,可以方便操作人员拆装第五连接部14和第六连接部312,且工具的操作空闲不受限。

其中,第五连接部14和第六连接部312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五连接部14和第六连接部312可以分别为相适配的卡槽和卡钩等结构,使得第五连接部14和第六连接部22卡扣连接。或者,第五连接部14可以为设置在箱体1第二端顶部的连接板,且在该连接板上排布有通孔,在连接板的内表面上与该通孔相应的位置处连接有螺母,第六连接部312可以为设置在帽壳3端部的通孔,螺栓插入第所述的通孔并与螺母螺纹连接,使得第五连接部14和第六连接部312螺栓连接。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帽壳3可以包括帽壳本体31和面板32,帽壳本体31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口313,该第三安装口313用于供换挡器手柄12显露,面板32可拆卸地连接于该第三安装口313内,其中,面板32可以为帽壳3上用于安装换挡器手柄12等部件的板体,且其上排布有用于供换挡器手柄12等部件穿出的通孔。

根据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帽壳3设置成包括帽壳本体31和面板32的分体式结构,且帽壳本体31与面板32可拆卸连接,实现了当需要更换不同型号的变速箱时,仅需更换与新变速箱换挡器手柄12相匹配的面板32,即可使得帽壳3匹配安装新的换挡器手柄12,而无需更换整个中控箱,相比于注塑开模方式制成的一体成型帽壳3结构,本实施例有效降低了中控箱的制造成本,且操作方便。具体地,面板32可以采用白钢材质制成,简洁实用。而面板32与帽壳本体3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卡扣连接方式,或者,在第三安装口313的边缘处设置有凹陷的台阶面,面板32嵌合在该台面上,且面板32和台阶面螺栓连接。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4或图5,箱体1内可以设置有分别电连接且相互连接成一体结构的变速箱换挡器17、变速箱电子控制单元18和变速箱车辆接口模块19。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变速箱的换挡器17、电子控制单元18和变速箱车辆接口模块19连接成一体结构而设置在箱体1内,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中控箱箱体1内的闲置空间,实现中控箱空间布局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变速箱相关器件自成模块体系,实现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可以整模块替换,以及时恢复设备生产运营,线下维修,提高了设备的出勤率和生产率。其中,变速箱的换挡器17、电子控制单元18和变速箱车辆接口模块19可以通过线缆和快插接头实现电连接,而且,各个模块的线缆可以形成一位于箱体1尾部的有序简洁的整体线束,与车辆的电气系统电连接,并在安装或拆卸中控箱时,分别旋紧或拆卸尾部电气线束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