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及其车顶行李架。
背景技术:2.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游逐渐兴起,人们在旅行中对于车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于常用于长途自驾的越野车或商务车,车顶行李架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作用为,在长途旅行或其他特殊场合下,运输行李箱无法容纳的大件物品,同时还可提高车辆的外观品质。
4.现有的车顶行李架多为双纵轨结构,即在车顶安装两根平行设置的纵轨,通过绑扎固定的方式实现物品托运。但是,利用车顶行李架运输物品时,若物品较重或体积较大,现有技术中的车顶行李架则强度不够,导致车顶行李架的使用范围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及其车顶行李架,以至少部分解决车顶行李架强度较低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汽车的车顶行李架,包括:
7.纵轨,所述纵轨为两组,两所述纵轨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8.横杆组件,所述横杆组件包括横杆和安装于所述横杆两端的固定件;
9.所述横杆的一端通过安装于该端的所述固定件与位于车辆一侧的所述纵轨可拆卸连接,所述横杆的另一端通过安装于该端的所述固定件与位于车辆另一侧的所述纵轨可拆卸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
11.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安装于所述横杆的端部;
12.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可拆卸连接;
13.夹持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相连以形成所述夹持腔,所述纵轨夹设于所述夹持腔内。
14.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还包括:
15.防护垫,所述防护垫安装于所述夹持腔内,并位于所述夹持腔的腔壁与所述纵轨之间。
1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第一螺栓,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所述第一螺栓可拆卸连接。
17.进一步地,所述横杆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横杆通过穿过所述安装孔的第二螺栓相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为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长度方向沿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设置。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夹持部和连接臂,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连接并形成所述夹持腔,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横杆通所述第二螺栓相连接。
20.进一步地,所述横杆组件为两组,两组所述横杆组件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21.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
22.车体;
23.如上所述的车顶行李架,所述车顶行李架安装于所述车体的顶部。
24.进一步地,所述汽车具体为越野车或商务车。
2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顶行李架用于汽车,并安装于汽车的顶部,该车顶行李架包括纵轨和横杆组件,其中,所述纵轨为两组,两所述纵轨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横杆组件包括横杆和安装于所述横杆两端的固定件;所述横杆的一端通过安装于该端的所述固定件与位于车辆一侧的所述纵轨可拆卸连接,所述横杆的另一端通过安装于该端的所述固定件与位于车辆另一侧的所述纵轨可拆卸连接。这样,通过在两个纵轨之间设置横杆组件,利用横杆组件将分离的两个纵轨相连接,形成框架式结构,从而显著增加了行李箱的承载强度;同时,横杆的两端通过固定件与纵轨可拆卸连接,以降低行李架的改装难度,提高拆装性能,便于横杆的拆装,且对车辆原有结构无损伤,安装牢靠,结构强度较好。
附图说明
26.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顶行李架中横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所示横杆组件的局部分解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00-横杆组件
31.1-横杆
ꢀꢀ
2-固定件
32.11-安装孔
33.21-第一固定部
ꢀꢀ
211-夹持部
ꢀꢀ
212-连接臂
34.22-第二固定部
ꢀꢀ
23-夹持腔
ꢀꢀ
24-防护垫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6.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顶行李架中横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横杆组件的局部分解图。
37.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顶行李架用于汽车并安装于汽车
的顶部,尤其用于可长途旅行或运输的suv车型或mpv车型中。该车顶行李架包括纵轨和横杆组件100,其中,所述纵轨为两组,两所述纵轨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也就是说,纵轨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预设长度,两个纵轨相互平行,分别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横杆组件100包括横杆1和安装于所述横杆1两端的固定件2,即每个横杆组件100具有一个横杆1和两个固定件2,这两个固定件2分别安装在该横杆1的两端。
38.所述横杆1的一端通过安装于该端的所述固定件2与位于车辆一侧的所述纵轨可拆卸连接,所述横杆1的另一端通过安装于该端的所述固定件2与位于车辆另一侧的所述纵轨可拆卸连接。具体地,为了描述方便,设定两个纵轨分别为第一纵轨和第二纵轨,设定靠近第一纵轨一侧的固定件2为第一固定件2,靠近第二纵轨一侧的固定件2为第二固定件2。这样,第一固定件2安装在横杆1朝向第一纵轨的一侧,第二固定件2安装在横杆1朝向第二纵轨的一侧,且横杆1通过第一固定件2与第一纵轨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二固定件2与第二纵轨可拆卸连接。
39.这样,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顶行李架通过在两个纵轨之间设置横杆组件100,利用横杆组件100将分离的两个纵轨相连接,形成框架式结构,从而显著增加了行李箱的承载强度;同时,横杆1的两端通过固定件2与纵轨可拆卸连接,以降低行李架的改装难度,提高拆装性能,便于横杆1的拆装,且对车辆原有结构无损伤,安装牢靠,结构强度较好。
40.上述固定件2只要能够实现横杆1与纵轨的可拆卸连接即可,例如固定件2可以为卡扣形式,也可以为固定夹的形式。
41.优选地,为了提高结构稳定性,保证横杆1在纵轨上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并同时降低安装难度,所述固定件2包括第一固定部21、第二固定部22和夹持腔23;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1安装于所述横杆1的端部,所述第二固定部22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1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2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相连以形成所述夹持腔23,所述纵轨夹设于所述夹持腔23内。
42.这样,在安装过程中,将横杆1以及横杆1上安装的第一固定部21放置到位,此时,用于形成夹持腔23的位于第一固定部21上的凹槽套设在纵轨内侧,而后,将第二固定部22扣合在纵轨外侧,将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相连接固定,从而形成夹持腔23,此时夹持腔23内外夹持固定住纵轨,使得横杆1与纵轨之间的连接可靠、稳定。
43.上述固定件2还包括防护垫24,所述防护垫24安装于所述夹持腔23内,并位于所述夹持腔23的腔壁与所述纵轨之间。在安装完毕后,夹持腔23与纵轨之间通过防护垫24隔离,以避免对纵轨造成损坏,提高了安装安全性。具体地,该防护垫24可以为橡胶垫或海绵垫等。
44.具体地,上述连接件可以为第一螺栓,所述第一固定部2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2通过所述第一螺栓可拆卸连接。理论上,连接件也不局限于螺栓,其只要能够实现两固定部的可拆卸连接即可,例如,可以为卡扣形式或销轴连接形式等。
45.在横杆1上开设有安装孔11,所述第一固定部21与所述横杆1通过穿过所述安装孔11的第二螺栓相连接,所述安装孔11为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长度方向沿所述横杆1的长度方向设置。通过设置条形孔作为安装孔11,能够方便调整横向间距,无需严苛的加工精度,降低了对相关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且能够适配各种宽度行李架的车辆,从而提高了适
用性。理论上,该安装孔11不局限于为条形孔,且也可以为长圆孔。
46.为了提高安装便利性,第一固定部21包括夹持部211和连接臂212,所述夹持部211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2相连接并形成所述夹持腔23,夹持部211上开设有槽体,以便于与第二固定部22上的槽体相对安装,从而形成上述夹持腔23。连接臂212向横杆1的方向延伸预设长度,以便与所述横杆1通所述第二螺栓相连接。
47.该横杆组件100可以设置有两组或者多组,各组所述横杆组件100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便根据使用需要选择不止一个横杆组件100,以满足使用时对行李架强度的需求。
48.除了上述车顶行李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该车顶行李架的汽车,该汽车包括车体和安装于所述车体的顶部上述车顶行李架,该汽车可以具体为越野车或商务车,汽车的其他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49.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50.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51.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
……
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