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轮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51386发布日期:2021-06-01 23:3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轮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轮端结构。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中,轮毂电机作为一种新结构被广泛应用,在轮端布置中,轮毂电机的高低压线束,冷却管路的出线口为了避开麦弗逊悬架的阻尼减震器在布置上存在较多困难,加上前独立悬架受转向拉杆作用,上下跳动,且轮毂电机本身受制于制动卡钳或制动鼓的安装空间,使得轮毂电机与麦弗逊悬架的匹配空间相当紧凑,导致高低压线束和冷却管路等轮毂电机线束与周围的运动件存在干涉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受悬架上下跳动和转向拉杆的干扰、具有很好安装效果的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轮端结构。

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包括车身支架、轮毂电机、与所述轮毂电机连接的轮毂电机线束和转向节,所述车身支架与所述转向节之间连接有电机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悬架包括上控制臂和下控制臂,所述上控制臂的一侧和所述下控制臂的一侧均设有可与转向节铰接连接的转向节连接结构,所述上控制臂的另一侧和所述下控制臂的另一侧均设有可与所述车身支架铰接连接的车身连接结构,所述轮毂电机线束沿所述上控制臂的侧表面长度方向和所述下控制臂的侧表面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的侧部和所述下控制臂的侧部。

进一步的,所述上控制臂包括内部中空的环形管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环形管左右两侧、与所述环形管为一体结构且内部中空的上控制臂连管;所述下控制臂包括内部中空的三角板和固定连接于所述三角板左右两侧、与所述三角板为一体结构且内部中空的下控制臂连管,所述下控制臂连管之间固定连接有内部中空的连接管;

所述轮毂电机线束沿所述上控制臂连管的长度方向和所述下控制臂连管的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连管的侧部和所述下控制臂连管的侧部。

进一步的,所述轮毂电机线束包括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所述高压线束和低压线束分别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的左右两侧或所述下控制臂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轮毂电机线束还包括冷却水管,所述冷却水管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的左右任意一侧或下控制臂的左右任意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轮毂电机线束还包括润滑管路,所述润滑管路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的左右任意一侧或下控制臂的左右任意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线束、低压线束、冷却水管和所述润滑管路均可固定于管线挡板内,所述管线挡板沿所述上控制臂连管的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连管上或沿所述下控制臂连管的长度方向固定于所述下控制臂连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管线挡板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高压线束、低压线束、冷却水管和所述润滑管路均可通过扎带和所述通孔绑扎固定于所述管线挡板内。

一种轮端结构,包括车轮、制动卡钳、转向拉杆和弹簧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上述所述的轮毂电机的线束固定结构,所述制动卡钳固定于所述转向节上,所述转向拉杆连接于所述车身支架和所述转向节之间,所述弹簧减振器连接于所述电机悬架与所述车身支架之间,所述轮毂电机连接于所述车轮与所述转向节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轮毂电机包括电机转轴和电机转子,所述转向节中部固定有轮毂电机轴承,所述电机转轴连接所述轮毂电机轴承,所述车轮包括轮胎和轮辋,所述电机转子固定于所述轮辋上;所述转向节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上球头销连接支架和下球头销连接支架,所述上控制臂一侧的转向节连接结构和所述下控制臂一侧的转向节连接结构内均设置有一个球头销,两个所述球头销分别铰接连接于所述上球头销连接支架和下球头销连接支架内;所述转向节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卡钳安装支架和球节安装支架,所述制动卡钳固定于所述卡钳安装支架内,所述转向拉杆的一端设有球节,所述球节转动连接于所述球节安装支架内,所述转向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身支架固定。

更进一步的,所述下控制臂上固定有减振器下支架,所述弹簧减振器的下部铰接连接所述减振器下支架,上部铰接连接所述车身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双横臂前独立悬架与轮毂电机匹配,轮毂电机本体的高低压线束、冷却管路和润滑管路等轮毂电机线束可沿着双横臂悬架的上控制臂或下控制臂布置,这样能将管线很好的固定,避免悬架系统上下跳动中管线的活摆,同时,通过将制动卡钳与转向拉杆相对设置,可避免转向拉杆对管线的干涉,保证了线束布置结构的稳定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轮毂电机线束布置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轮毂电机线束布置主视图;

图3为图2基础上安装轮胎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轮毂电机线束布置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轮端结构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轮毂电机与车轮固定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轮毂电机轴承与电机转轴连接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上控制臂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上控制臂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控制臂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控制臂的主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向节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向节上安装制动卡钳和轮毂电机轴承的正面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向节上安装制动卡钳和轮毂电机轴承的背面立体图;

其中,1—上控制臂(1.1—环形管,1.2—上控制臂连管),2—下控制臂(2.1—三角板,2.2—下控制臂连管,2.3—第一连接管,2.4—第二连接管),3—弹簧减振器,4—转向节,5—减振器下支架,6—球头销上安装支架,7—车身上连接套筒,8—球头销下安装支架,9—车身下连接套筒,10—车身支架,11—球头销,12—上控制臂连接支架,13—销轴,14—下控制臂连接支架,15—减振器上支架,16—轮毂电机,17—轮胎,18—转向拉杆,19—转向盘,20—轴颈套筒,21—上球头销连接支架(21.1—上球头销连接支架竖直段,21.2—上球头销连接支架水平段,21.3—上球头销连接孔),22—卡钳安装支架,23—球节安装支架(23.1—球节安装支架第一水平段,23.2—球节安装支架第二水平段,23.3—球节安装孔),24—叉架体,25—下球头销连接支架(25.1—下球头销连接支架竖直段,25.2—下球头销连接支架水平段,25.3—下球头销连接孔),26—螺纹孔,27—梯形减重孔,28—减重槽,29—轮毂电机轴承,30—制动卡钳,31—沉台,32—电机转轴,34—高压线束,35—低压线束,36—冷却水管,37—润滑管路,38管线挡板,39—通孔,40—扎带,41—电机转子,42—轮辋,43—线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14所示的轮端结构,包括车轮、制动卡钳30、转向拉杆18、弹簧减振器3,车身支架10、转向节4、轮毂电机16和与轮毂电机16连接的轮毂电机线束,车身支架10与转向节4之间连接有轮毂电机悬架。

如图12—14所示的转向节4,包括转向盘19,转向盘19的中部同轴开有通孔,通孔内同轴固定连接有用于安装轮毂电机轴承29的轴颈套筒20,轴颈套筒20同轴固定连接于转向盘19的一侧表面,转向盘19上同轴固定有环形的叉架体24,叉架体24的前端表面与转向盘19的前端表面之间存在沉台31,球头销连接支架、卡钳安装支架22和球节安装支架23间隔固定连接于叉架体24的周向表面上,球头销连接支架、卡钳安装支架22和球节安装支架23沿转向盘19的另一侧表面的周向间隔布置。

球头销连接支架包括上球头销连接支架21和下球头销连接支架25;上球头销连接支架21包括固定连接于叉架体24顶部的上球头销连接支架竖直段21.1和固定连接于上球头销连接支架竖直段21.1顶部的上球头销连接支架水平段21.2,上球头销连接支架水平段21.2远离叉架体24的一端开设有上球头销连接孔21.3;下球头销连接支架25包括固定连接于叉架体24底部的下球头销连接支架竖直段25.1和固定连接于下球头销连接支架竖直段25.1底部的下球头销连接支架水平段25.2,下球头销连接支架水平段25.2远离叉架体24的一端开设有下球头销连接孔25.3。

卡钳安装支架22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开设有一个用于安装制动卡钳30的螺纹孔26,卡钳安装支架22内开设有梯形减重孔27,梯形减重孔27靠近叉架体24一侧的孔宽小于梯形减重孔27远离叉架体24一侧的孔宽。

球节安装支架23包括垂直固定连接于叉架体24侧表面的球节安装支架第一水平段23.1和与球节安装支架第一水平段23.1固定连接、向远离轴颈套筒20方向延伸的球节安装支架第二水平段23.2,球节安装支架第二水平段23.2远离叉架体24的一端开设有球节安装孔23.3。

球头销连接支架和球节安装支架23上均开设有减重槽28。

如图1—7所示,轮毂电机16的电机转轴32设置于轮毂电机轴承29内;轮毂电机悬架的一侧铰接连接轮毂电机转向节,另一侧铰接连接车身支架10,轮毂电机转向节与车身支架10之间连接有转向拉杆18。制动卡钳30固定于转向节4上,转向拉杆18连接于车身支架10和转向节4之间,弹簧减振器3连接于电机悬架与车身支架10之间,车轮包括轮胎17和轮辋42,电机转子41固定于轮辋42上。

如图1—5及图8—11所示的轮毂电机悬架,包括上控制臂1、下控制臂2和弹簧减振器3。

上控制臂1包括内部中空的环形管1.1和固定连接于环形管1.1左右两侧、与环形管1.1为一体结构且内部中空的上控制臂连管1.2,环形管1.1与上控制臂连管1.2所成夹角为钝角。环形管1.1上设有可与转向节4铰接连接的转向节上连接结构:固定于环形管1.1内的球头销上安装支架6。上控制臂连管1.2远离环形管1.1的一侧连接有可与车身铰接连接的车身上连接结构:固定于上控制臂1远离环形管1.1的一侧的车身上连接套筒7。

下控制臂2包括内部中空的三角板2.1和固定连接于三角板2.1左右两侧、与三角板2.1为一体结构且内部中空的下控制臂连管2.2,三角板2.1与下控制臂连管2.2所成夹角为钝角,下控制臂连管2.2之间固定连接有内部中空的连接管,连接管包括连接于下控制臂连管2.2中部之间的第一连接管2.3和连接于下控制臂连管2.2远离三角板2.1一侧之间的第二连接管2.4,第一连接管2.3上设有减振器下支架5。减振器下支架5包括垂直固定于第一连接管2.3表面中部、正对的两块耳板。三角板2.1上设有可与转向节4铰接连接的转向节下连接结构:开设于三角板2.1内的通孔和固定于通孔内的球头销下安装支架8。下控制臂连管2.2远离三角板2.1的一侧连接有可与车身铰接连接的车身下连接结构:固定于下控制臂连管2.2远离三角板2.1一侧的车身下连接套筒9。

环形管1.1和三角板2.1内均设有球头销11,上控制臂1的球头销11设置于转向盘19的上球头销连接支架21内,下控制臂2的球头销11设置于转向盘19的下球头销连接支架25内,上控制臂1的两个车身上连接套筒7铰接连接于车身支架10上部左右两侧的上控制臂连接支架12,下控制臂2的两个车身下连接套筒9铰接连接于车身支架10下部左右两侧的下控制臂连接支架14,弹簧减振器3的底部铰接连接减振器下支架5,上部铰接连接于车身支架10顶部中央的减振器上支架15。

如图1—14所示,轮毂电机线束沿上控制臂连管1.2的长度方向和下控制臂连管2.2的长度方向固定于上控制臂连管1.2的侧部和下控制臂连管2.2的侧部。

轮毂电机线束包括高压线束34和低压线束35,高压线束34和低压线束35分别固定于上控制臂1的左右两侧,也可根据需要布置于下控制臂2的左右两侧,本发明以上控制臂1的左右两侧为实施例进行说明。

轮毂电机线束还包括冷却水管36,冷却水管36固定于上控制臂1高压线束8的同侧,也可根据需要布置于上控制臂1的左右任意一侧或下控制臂2的左右任意一侧,本发明以上控制臂1布置高压线束8的同侧进行说明。

轮毂电机线束还包括润滑管路37,润滑管路37固定于下控制臂2的一侧,可根据需要将润滑管路布置于上控制臂1的左右任意一侧或下控制臂2的左右任意一侧,本发明以下控制臂2的一侧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润滑管路37固定于管线挡板38内,管线挡板38沿下控制臂连管2.2的长度方向固定于下控制臂连管2.2上。管线挡板38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39,润滑管路37均通过扎带40和通孔39绑扎固定于管线挡板38内。

在此基础上,高压线束34、低压线束35、冷却水管36和润滑管路37均可固定于管线挡板38内,管线挡板38可沿上控制臂连管1.2的长度方向固定于上控制臂连管1.2上或沿下控制臂连管2.2的长度方向固定于下控制臂连管2.2上。高压线束34、低压线束35、冷却水管36和润滑管路37均可通过扎带40和通孔39绑扎固定于管线挡板38内。

本发明通过双横臂前独立悬架与轮毂电机16匹配,轮毂电机16的高低压线束、冷却水管36和润滑管路37等轮毂电机线束可沿着双横臂悬架的上控制臂1或下控制臂2布置,这样能将管线很好的固定,避免悬架系统上下跳动中管线的活摆,同时,通过将制动卡钳30与转向拉杆18相对设置,可避免转向拉杆18对管线的干涉,保证了线束布置结构的稳定合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