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拖拉机的前驱动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57459发布日期:2021-10-30 09:07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用于拖拉机的前驱动桥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机具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拖拉机前驱动桥。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目前国内拖拉机前驱动桥在转向时,前驱动桥左右两侧通常只有一个螺栓限位转向角度,而拖拉机通常要在作业期间多次在田间进行转向操作,经长时间运转后,拖拉机前驱动桥转向角限位可靠性不能保证。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全新的拖拉机前驱动桥转向角限位结构,能够提高拖拉机前驱动桥在转向时的转向角限位可靠性以克服上述中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全新的拖拉机前驱动桥转向角限位结构的拖拉机前驱动桥。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拖拉机的前驱动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5.中央传动系统;
6.前驱动桥壳体,所述前驱动壳体用以容纳所述中央传动系统;
7.左末端传动系统;
8.左末端壳体,所述左末端壳体用以容纳所述左末端传动系统,所述左末端壳体可相对前驱动桥壳体转动;
9.右末端传动系统;
10.右末端壳体,所述右末端传动壳体用以容纳所述右末端传动系统,所述右末端壳体可相对前驱动桥壳体转动;
11.左立轴壳体,置于所述前驱动桥左端且将左末端壳体与所述前驱动桥相连接;
12.右立轴壳体,置于所述前驱动桥右端且将右末端壳体与所述前驱动桥相连接;
13.第一限位机构及第二限位机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及第二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左末端壳体转向角度。
14.进一步地,所述左末端壳体及右末端壳体向左转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左末端壳体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接触以防止进一步旋转;
15.进一步地,所述左末端壳体及右末端壳体向右转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左末端壳体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接触以防止进一步旋转。
16.进一步地,所述前驱动桥包括将中央传动系统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左末端传动系统的左侧末端万向节,所述左末端壳体能够以所述左侧末端万向节为圆心沿任意方向转动;所述前驱动桥还包括将中央传动系统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右末端传动系统的右侧末端万向节,所述右末端壳体能够以所述右侧末端万向节为圆心沿任意方向转动。
17.进一步地,所述前驱动桥还包括第三限位机构及第四限位机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及第二限位机构置于所述左立轴壳体上,所述第三限位机构及第四限位机构置于所述右
立轴壳体上。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螺栓与第一限位螺母,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第二限位螺栓与第二限位螺母,所述第三限位机构包括第三限位螺栓与第三限位螺母,所述第四限位机构包括第四限位螺栓与第四限位螺母,所述第一限位螺栓与第一限位螺母连接,所述第二限位螺栓与第二限位螺母连接,所述第三限位螺栓与第三限位螺母连接,所述第四限位螺栓与第四限位螺母连接,所述第一限位螺栓、第二限位螺栓、第三限位螺栓及第四限位螺栓均沿水平方向设置。
19.进一步地,所述左末端壳体及右末端壳体向左转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左末端壳体与所述第一限位螺栓接触,所述右末端壳体与所述第四限位螺栓接触。
20.进一步地,所述左末端壳体及右末端壳体向右转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左末端壳体与所述第二限位螺栓接触,所述右末端壳体与所述第三限位螺栓接触。
21.进一步地,所述左立轴壳体及右立轴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第二限位机构、第三限位机构及第四限位机构配合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有供所述第一限位螺栓、第二限位螺栓、第三限位螺栓及第四限位螺栓穿过的圆孔部。
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螺栓与所述第一限位螺母配合以控制所述第一限位螺栓伸出长度,所述第二限位螺栓与所述第二限位螺母配合以控制所述第二限位螺栓伸出长度,所述第三限位螺栓与所述第三限位螺母配合以控制所述第三限位螺栓伸出长度,所述第四限位螺栓与所述第四限位螺母配合以控制所述第四限位螺栓伸出长度。
23.进一步地,所述前驱动桥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前驱动桥的摇摆座、连接所述前驱动桥和摇摆座的连接件以及置于所述前驱动桥上方用以固定所述摇摆座的托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五限位螺栓及第五限位螺母。
24.进一步地,所述摇摆座包括第一摇摆座及第二摇摆座,所述前驱动桥还包括置于所述摇摆座内表面的衬套以及置于所述前驱动桥与摇摆座之间的减磨垫片。
25.进一步地,所述前驱动桥还包括向所述前驱动桥输入动力的小圆锥齿轮轴以及实现前驱动桥转向功能的转向油缸,所述转向油缸与所述小圆锥齿轮轴置于同一侧且位于小圆锥齿轮轴上方。
26.优选地,所述转向油缸包括分别置于所述转向油缸两侧的左侧转向接头和右侧转向接头。
27.进一步地,所述前驱动桥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左末端壳体的左侧固定耳和设置在右末端壳体上的右侧固定耳,所述左侧固定耳和右侧固定耳分别与所述左侧转向接头和右侧转向接头连接。
28.进一步地,所述左末端传动系统及右末端传动系统包括置于所述左立轴壳体及右立轴壳体内部的立轴、套设在所述立轴上的立轴座、置于所述立轴座上方的端盖以及将所述左立轴壳体及右立轴壳体与所述立轴座密闭连接起来的锁紧机构。
29.进一步地,所述锁紧机构包括第六限位螺栓、与所述第六限位螺栓连接的第六限位螺母以及置于所述立轴座与所述第六限位螺栓之间的钢珠。
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全新的拖拉机前驱动桥转向角限位结构的拖拉机前驱动桥能够有效提高拖拉机前驱动桥在转向时的转向角限位可靠性。
附图说明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拖拉机前驱动桥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拖拉机前驱动桥内部传动路线结构图;
34.图3为左末端传动系统结构图;
35.图4为差速系统结构图;
36.图5为行星轮机构结构图;
37.图6为前驱动桥安装至托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9.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40.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 /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41.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2.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44.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拖拉机的前驱动桥,其包括:中央传动系统2及用以容纳所述中央传动系统的前驱动桥壳体a、左末端传动系统1及用以容纳所述左末端传动系统1的左末端壳体1a、右末端传动系统3及用以容纳所述右末端传动系统3的右末端壳体3a、置于所述前驱动桥两端且与所述前驱动桥连接的左立轴壳体1b和右立轴壳体3b以及将中央传动系统2的动力分别传递至所述左末端传动系统1及右末端传动系统3的左侧末端万向节及右侧末端万向节(未标注),所述左末端壳体1a及右末端壳体3a分别能够以所述左侧末端万向节及右侧末端万向节为圆心沿任意方向转动。
45.所述左末端传动系统1包括置于所述左立轴壳体1b内部的左立轴14、套设在所述
左立轴14上的左立轴座b、置于所述左立轴座b上方的端盖2b以及将所述左立轴壳体1b与所述左立轴座b密闭连接起来的锁紧机构17。
46.所述锁紧机构17包括第六限位螺栓171、与所述第六限位螺栓171连接的第六限位螺母172以及置于所述左立轴座b与所述第六限位螺栓171之间的钢珠173。通过调节端盖2b上方的第六限位螺栓171的深度,压紧端盖2b内部的钢珠173,达到控制左立轴座b与左立轴壳体3b紧密连接的效果。所述右末端传动系统3与左末端传动系统1结构相同,在此不作说明。
47.所述中央传动系统2包括输入动力的小圆锥齿轮轴20、中央传动大圆锥齿轮 21以及差速器系统2a,所述差速器系统2a包括差速器壳体24。
48.参考图2、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差速器系统2a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24内部的行星轮结构25、左传动半轴22以及右传动半轴23,行星轮结构25包括第一行星轮机构251、第二行星轮机构252、第三行星轮机构253、第四行星轮机构254以及轴套255。所述第四行星轮机构254包括行星齿轮2541、长行星齿轮轴2543、行星齿轮固定销2542;所述第三行星轮机构253包括行星齿轮 2541、短行星齿轮轴2533、行星齿轮固定销2542;所述第二行星轮机构252包括行星齿轮2541(附图未标注)、短行星齿轮轴2533(附图未标注)、行星齿轮固定销2542(附图未标注);所述第一行星轮机构251包括行星齿轮2541(附图未标注)、长行星齿轮轴2543(附图未标注)、行星齿轮固定销2542(附图未标注)。所述长行星齿轮轴2543和短行星齿轮轴2533通过轴套255连接,再通过行星齿轮固定销2542固定在差速器壳体24上。
49.小圆锥齿轮轴20伸入差速器壳体24,所述小圆锥齿轮轴20与所述差速器壳体24转动连接。动力由小圆锥齿轮轴20传递到中央传动大圆锥齿轮21,中央传动大圆锥齿轮21通过行星轮结构25将动力输出至左侧传动半轴22以及右侧传动半轴23,再经由左侧传动半轴22以及右侧传动半轴23分别传递至左末端传动系统1和右末端传动系统3,以实现转矩的传递。本实施例仅以左末端传动系统1为例说明动力传递至左末端传动系统1和右末端传动系统3之后的传递路线。
50.参考图2及图3所示,左末端传动系统1包括一级末端主动齿轮16、一级末端被动齿轮15、置于左立轴壳体1b内部的左立轴14、二级末端主动齿轮11、二级末端被动齿轮12以及驱动轴13。由左侧传动半轴22输入过来的动力,依次传递至一级末端主动齿轮16、一级末端被动齿轮15、左立轴14、二级末端主动齿轮 11、二级末端被动齿轮,12最后输出至驱动轴13。
51.参考图1所示,所述前驱动桥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前驱动桥转向角度且置于所述左立轴壳体1b上的第一限位机构4a和第二限位机构4b及置于所述右立轴壳体 3b上的第三限位机构4c和第四限位机构4d。所述第一限位机构4a包括第一限位螺栓41及第一限位螺母42;所述第二限位机构4b包括第二限位螺栓43及第二限位螺母44;所述第三限位机构4c包括第三限位螺栓46及第三限位螺母45;所述第四限位机构4d包括第四限位螺栓47及第四限位螺母48。所述第一限位螺栓41 与第一限位螺母42连接,所述第二限位螺栓43与第二限位螺母44连接,所述第三限位螺栓46与第三限位螺母45连接,所述第四限位螺栓47与第四限位螺母48 连接。所述第一限位螺栓41、第二限位螺栓43、第三限位螺栓46及第四限位螺栓 47均沿水平方向设置。
52.所述左立轴壳体1b及右立轴壳体3b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4a、第二限位机构4b、第三限位机构4c及第四限位机构4d配合连接的连接部49,所述连接部 49设置有供所述第一限位螺栓41、第二限位螺栓43、第三限位螺栓46及第四限位螺栓47穿过的圆孔部491。所述第一限位螺栓41与所述第一限位螺母42配合以控制所述第一限位螺栓41伸出长度,所述第二限位螺栓43与所述第二限位螺母44 配合以控制所述第二限位螺栓43伸出长度,所述第三限位螺栓46与所述第三限位螺母45配合以控制所述第三限位螺栓46伸出长度,所述第四限位螺栓47与所述第四限位螺母48配合以控制所述第四限位螺栓48伸出长度。
53.所述左末端壳体1a及右末端壳体3a向左转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左末端壳体1a外表面与所述第一限位螺栓41接触,右末端壳体3a与所述第四限位螺栓47接触;所述左末端壳体1a及右末端壳体3a向右转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左末端壳体1a外表面与第二限位螺栓43接触,所述右末端壳体3a与所述第三限位螺栓46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机构4a和第二限位机构4b置于左立轴壳体上,第三限位机构4c和第四限位机构4d置于所述右立轴壳体3b上,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机构4a和第二限位机构4b可置于左末端壳体1a上,第三限位机构4c和第四限位机构4d可置于右末端壳体3a上。
54.参考图1和图5所示,所述前驱动桥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前驱动桥的摇摆座5、连接所述前驱动桥和摇摆座5的连接件6以及置于所述前驱动桥上方用以固定所述前驱动桥和所述摇摆座5的托架10,所述连接件6包括限位螺栓61及限位螺母62。
55.所述摇摆座5包括第一摇摆座51及第二摇摆座52,所述前驱动桥还包括置于所述摇摆座5内表面的衬套8以及置于所述前驱动桥与摇摆座5之间的减磨垫片9。
56.所述前驱动桥还包括实现前驱动桥转向功能的转向油缸7以及分别置于转向油缸7两侧的左侧转向接头71和右侧转向接头74、左侧球头73和右侧球头76以及左侧油缸螺母72和右侧油缸螺母75。所述转向油缸7置于所述小圆锥齿轮轴20 一侧且位于小圆锥齿轮轴20上方。
57.所述前驱动桥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左末端壳体1a和右末端壳体3a上的左侧固定耳1a以及右侧固定耳3a,所述左侧固定耳1a和右侧固定耳3a分别与所述左侧转向接头71和右侧转向接头74连接。
58.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显见,可对本发明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旨在使本发明覆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技术方案范围内的对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